Re: [問題] 我知道這樣問會被反感

看板TW-history作者 (澡雪精神)時間18年前 (2005/09/22 18:0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2 (看更多)
※ 引述《erppt (erptt)》之銘言: : 為什麼台灣人普遍都親日啊 : 我阿公阿媽外公外婆 它們都曾經是日本人 都說日本時代多好又多好 : 它們都說日本人對台灣很用心 很愛台灣 真的是這樣嘛??? 以下資料參考一下吧 資料來源 http://free.greenworld.com.tw/~zchng/228/per.htm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我是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的副教授李筱峰。今天非常的高興有 這個機會,到知識寶庫這個節目來,跟各位談一談臺灣歷史上的一些問題。今天談的主 題是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這個問題相當的複雜,在短短的半個小時之內要談這個 問題,恐怕是不太方便的。因此,今天的主題焦點我把它放在二二八事件的背景,談 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 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問題,由於過去的政治環境特殊,一般人不太敢,或者是不太方 便去提到它。但是,隨著政治風氣的開放,這一個問題在今天已經不再忌諱,大家都可 以自由的來討論。今天我來報告這個問題,也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至於報告得對不對, 還是希望各位聽眾,及各位先進多多的指教。 談到二二八事件的因素,其實要先瞭解戰後初期臺灣的一般民心的狀況。我們知道 ,臺灣結束了日本人五十多年的統治之後,當時的一般民心,一般都相當的高興。我個 人也作過了很多的調查,可以證明我所瞭解到的,當時的臺灣人民,對於新的時代之來 臨,有著相當的期待。 可是這個滿懷希望的臺灣人,在歡慶「光復」不久之後,他們 的熱情卻漸漸的冷卻了。首先讓他們開始失望的,不僅是出現在基隆碼頭的那一些,衣 衫襤褸、隨地便溺、隨地吐痰的軍人而已。更關鍵的是,一個駕臨在臺灣人頭上一個特 殊機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出現。 這個機構的出現,與當時大陸的各省,各省都設置省政府,而臺灣並未設置省政 府,卻設立了這麼一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單位。而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之設計,是 讓行政長官有權力發佈署令,可以制定各種行政規章;而且行政長官他也可以對當時 中央在臺灣之各級機關,有指揮及監督之權。當時被派擔任行政長官的人,他又兼臺 灣警備總司令。他叫陳儀,原先他是擔任福建省的省主席。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的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長官,可以說已經是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於一身,比 起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軍人總督的權利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這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 身的行政長官公署,在號稱是「光復」的臺灣出現。使得當時相當期待新政府來臨的 臺灣同胞,以及知識份子們,開始感到懷疑。當時連震東先生,也就是現在的行政院 院長連戰先生的父親,他曾建議政府,說像這樣的一種體制,很可能會讓臺灣的人民 、臺灣的同胞,產生了一種「總督府復活」的錯覺。果然,行政長官公署出現了之後 ,當時的臺灣民間人士,以及知識份子,就以「新總督府」來稱呼它。 就在這個所謂的「新總督府」的制度之下,當時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 面的資源,就全部的被攏斷在「新的總督」的囊中。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多的問題, 就開始的發生了。特別是滿懷希望的臺灣人民,也開始的失望了。以下就從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等四個角度,來瞭解當時情況。 首先,從政治上來說。在政治的層面上,起先展現出來的一個情況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狀況呢?就是大陸的人士,攏斷了當時政府機關的所有重要的職位。我特別的舉 出一些例子,具體的來說明。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最高階層的二十一位官員當中, 本地人只有一位。再看一看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有八個處,從處長、秘書、科長、視 察、主任、股長、科員,總共這些中階的公務員,共有三百十六人,本地人只有十七 人,其餘的二百九十九人都是大陸人。這種情況,使得當時滿懷希望的臺灣人,以為 是光復了,祖國來臨了,自己作主的時代來了,應該可以有表現的機會了。結果呢? 抱著這樣的心情的人,看到了這樣的一種情況,他們就大失所望。甚至於認為這樣的 政府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一樣,沒有啥不同。 緊接著這一種攏斷的行為之外,又 進一步的惡化到「牽親引戚」的情形。也就是說,當這個機關被接管了以後,主管的 首長,就馬上把他的親友引進到這個機關裡面任職,並且擔任重要的職務。這個情形 ,到處都可以看得到。如:台中法院的五十位職員中,有一半是院長的親戚;如農林 處檢驗局一位姓葉的局長,竟把一位具有三十年工作經驗的台籍技工解職,而用他的 二房姨太太來補缺。更好笑的是:高雄工業專修學校,有一位姓劉的校長,竟然聘了 一位不識字的人當教員。原來,這一位不識字的人是他的岳父。像這種情形,在「光 復」之前從未出現過。可是,在「光復」之後,出現了。可見當時的政治風氣之壞, 已到了極點。使得當時的很多臺灣人都感覺到非常的不適應,而且當時的「牽親引戚 」之風氣一開之後;還有比此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同一個職位,大陸籍人士的薪水 ,是本省人的二倍。當時他們的理由是認為臺灣是偏遠地區,所以加薪一倍。日據時 代,也有加俸的情形,可是日本人並沒有加得這麼多。所以,這種差別待遇,使得許 多臺灣人覺得不公平。更嚴重的是,貪污腐化的風氣非常的盛。我用一句話來形容: 「戰後臺灣政治的貪污腐化,簡直是開了臺灣人五十餘年來未開之眼界」。當時的貪 污情形,報紙上登了一大堆。從大陸上流行的所謂「五子登科」的說法在臺灣出現。 「五子登科」的意思是說:接收人員,一接收之後就金子、女子、車子、房子、面子 、通通都有了。用這樣的字眼來諷刺官員的貪污腐化!因為貪污的情形非常的嚴重, 所以臺灣的同胞,感覺到非常的不適應。我舉一個例子,如當時由林茂生先生所主持 的(民報),在民報裡面,由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底到二月上旬,短短十天的日子中, 就出現了有關貪污的新聞有六次之多。平均每二天就有一則貪污案。例如比較著名的 嘉義化學工廠貪污案,貪污的數目在國幣貳億元以上;貿易局的官員勾結商人,也有 一億元的貪污案;台北市教育界的舞弊案,有一千多萬元的貪污。像這些層出不窮的 貪污案件,使得臺灣的同胞,感到非常的痛心。 再從經濟上面來看,在經濟方面,也厲行統制經濟。當時代表統制經濟的兩大機 關,一個是專賣局,一個是貿易局。專賣制度,其實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有了。專賣制 度如果在一個清廉的、上軌道的政府來實行的話,就有它的意義;可是,如果相反的 ,在一個政治很不上軌道,而且充滿了貪污腐敗的政府之下來實施專賣制度,反而是 方便的提供了貪官污吏一個上下其手的剝削機會。當時的專賣局對於樟腦、火柴、煙 酒、度量衡等等一大堆的東西,都納入了專賣制度之中。而貿易局的設立,也攏斷了 當時全省的工、農產品之購銷。這些都是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攏斷。特別是公營事業無 限的擴大,日本人留下的二百三十七家公、私營企業,全部納入了當時陳儀手下的二 十九家公司來經營。這種公營事業的無限制擴大之後,又加上剛才所提到的政治上的 貪污腐敗,及外行領導內行,結果,經營不善,生產力大降。有一項統計發現,戰後 第一年的生產指數,竟然達不到戰前的一半。這樣的公營事業,經營不善,又無限制 的擴大,因此再生產的資金短缺,影響了設備的擴充及原料的購買等等,也就無法經 營下去,而向國庫借錢,已經惡化到抵債都不足。在民國三十五年,這一年臺灣銀行 的放款,有一半都是借給公營事業機構。因此,就猛印鈔票。猛印鈔票的後果,造成 了通貨膨脹。當時的物價,上漲得非常厲害。聽眾當中如果有老先生,應該還會有印 象。當時臺灣物價飛漲得相當的可怕。在民國三十五年年初,一個雞蛋是一塊錢,但 是到了年底,就漲到九塊,一年不到漲了八倍;真的是嚇死了老母雞。再看看鹽,鹽 一漲就是十八倍;糖漲了二十倍;茶漲了十倍;米則有好幾種統計,有漲五十倍的, 也有漲一百倍的。當時的米及糖,其價格是非常的不合理,尤其是臺灣地區本身就是 一個以產米及糖的有名地區,但是臺灣的米糖價格,卻比那一些沒有產米、產糖的地 區之價格還要高,真的是很不合常理。米荒在二二八事件之前,已嚴重到影響民生。 又加上失業的人口一天比一天的多了起來。特別是日據時代,調到南洋及海南島去的 臺籍軍人,戰爭結束後,他們回到了臺灣。又沒有工作可以做,經濟又那麼蕭條,又 是增加了失業的人口。有項統計資料,當時在臺灣的六百萬人口當中,失業者竟然達 到了四十五到八十萬人之多。因此,人人感覺到生活非常的困難,「光復」的意義也 就相當的空虛。 講到這裡,我想到,有人假設說,如果當時不是陳儀來臺灣接管,而 是由別人來接管的話,臺灣會不會避免這場二二八大衝突?我想,這個問題,不是陳 儀個人的問題,而是兩個不同的社會之間的差異問題。換一句話說,也就是當時臺灣 的社會,與大陸的社會已經有了一個相當大的差距。而這一個差距的產生,是歷史的 因素所造成。也就是說,在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之下的臺灣,與大陸已經發生了相當 大的文化落差,與生活水準。臺灣的生活與文化,已經遠遠的超越大陸的水準。如果 更往上溯源,臺灣在清朝統治的最後二十年,從劉銘傳主政起,臺灣的近代化腳步比 起大陸的各個地區,已超前一步。由於兩者之間的歷史軌跡不同,而使得兩者之發展 互異。因此,戰後初期的臺灣,其社會狀況與大陸地區已經有截然的不同。這個不同 也不僅只是生活水準的不同而己,在價值觀念上,也產生了相當大的歧異。 所以說,除了政治上、經濟上的因素之外,在文化水準以及社會生活的價值觀 也是應該考慮進去的。換一句話說,這一場二二八事件的衝突,有其背後的文化衝突 。這樣講,可能會有人不太同意。其實這樣子的一個觀點,就是陳儀他本人也都感 覺得到了。舉一個例子來說,在西元一九三五年,也就日本統治臺灣的第四十個年頭 的時候,他們在臺灣舉辦了一個「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這個博覽會,主要的目的 是在吹噓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成果 。所以也就邀請了世界上各個主要國家的重要人 士來臺灣參觀。當時代表中國,來臺灣參觀這一個博覽會的人,就是福建省政府主席 陳儀。陳儀參觀了之後,他曾經講了一句話:「臺灣同胞,能夠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 生活,實在是很幸運」。此話初聽起來很難接受,似乎不知道自己是誰,很沒有民族 主義的觀念 。 可是,當陳儀他想起,在他治理之下,福建同樣大部份講閩南話的同 胞,比起了居住在臺灣,也是大部份講閩南語的族群之臺灣同胞,兩者之間的生活差 距如此的懸殊 ,在他的心中已經瞭然。如果聽眾之中,認為陳儀的話說得還不夠清 楚。在此,也可以另舉梁啟超的例子,梁啟超,他也有同樣的觀點。我們知道梁啟超 他是在西元一九一一年,辛亥年的那一年,他應臺灣的林獻堂先生之邀請,來到了臺 灣遊歷。他來臺灣,除了應邀而來之外,他也想藉此瞭解臺灣的情形,他曾提出了十 個問題想要瞭解,其中一個問題,他發現:臺灣在清朝統治的時候,其歲入每一年也 只不過是六十萬兩銀元而已,到了劉銘傳時代最多也只不過是增加到了二百萬兩而已 。可是,沒有想到,在日本人統治臺灣不到十年,歲入就達到三千八百萬兩,甚至於 是梁啟超來到臺灣的那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歲入已經達到四千三百萬兩。日本人 來台第六年,臺灣的財政就可以獨立,不必仰賴中央補給。日本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治 理臺灣,使得臺灣有這樣的成果?梁啟超想來臺灣一探究竟。其實,也並不是日本人 他們特別的厲害。我們也都知道自從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的五十多年,在這五十多年 之中,對岸的中國年年都在動亂之中。 我們就從割讓臺灣的西元一八九五年起,看看五十年內中國的動亂情形:西元一 八九八年,列強瓜分中國,清廷戊戍政變。西元一九○○年之後,義和團之亂引起了 八國聯軍。西元一九○四年,日俄戰爭。從西元一九○○到西元一九一二年之間,革 命運動一直都在進行之中,到處風起雲湧。直到民國出現了以後,又是袁世凱專政, 袁世凱專政了五、六年之後結束。結果是情況反而更遭糕,又進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到了西元一九二八年,號稱是統一,統一出現了不久,又為了裁軍問題發生了所謂的中 原大戰,中原大戰打得更是悲慘,中原大戰結束了,又進入發生了所謂的「五次剿匪」 。一九三六年發生了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停止,緊接著,又是八年抗戰。簡單的回顧這 五十年,從割讓臺灣,到「光復」臺灣。對岸的那個「祖國」,都在動亂之中。從一項 統計中發現,自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七年,在短短的十七年當中,中國大陸上有一千名 以上的軍閥,發動過一百四十次以上的戰爭。就以四川省一省來說,從民國元年到民國 二十四年,在四川省境內,就發生了四十次以上的戰爭。在這樣動亂的一個國家,政治 如何進步?社會如何提昇呢?教育如何普及,經濟如何發展呢? 反觀當時的臺灣,雖然是淪入了「異族的魔掌」在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我們 也知道,在殖民統治之下的人民,是受相當的不平等待遇的,但是,我們也不可諱言, 這個統治臺灣的日本異族,不是一般的異族,而是剛剛經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經 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的異族日本,他來統治臺灣,儘管是以殖民的方式統治,但是,他們 也在臺灣投下了相當多的建設。臺灣在日本人統治之下的五十多年之間,剛好是直接的 避開了動亂的祖國。而又間接的透過了日本明治維新吸收了當時的世界文化。由於這個 緣故,再以原來的臺灣,早就具有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使得臺灣與當時的中國社會之 發展有了相當大的不同。尤其是,生活水準相差得非常的大。這樣講,也許是太籠統。 但是,如果我們要比較兩個地區的生活水準之差異,從用電量來比較,則就可以清楚的 瞭解。在這裡,我不妨就以用電量的統計數字,來作比較,看一看兩地之間,到底是相 差了多少。以及兩個社會之間,其不同的差距到底是誰進步,誰落後。在西元一九三六 年,民國二十五年的時候,臺灣的人口是大陸的百分之一‧二,可是使用的電量是大陸 的百分之二十三的發電量;在西元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的時候,臺灣的人口是大 陸大後方的百分之二‧一,使用的電量,是百分之四百四十二!如果以每一人的使用量 來計算,則西元一九三二年,臺灣每人的使用電量,是大陸的十一倍;一九三六年的時 候,是大陸的十七倍;一九四三年,是大陸的二百三十三倍;一九四五年是大陸的五十 倍。像是這樣的用電量比率,我們就可以發現兩地區的平均水準,已經是有了很大的差 距與不同。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多作比較,就僅以耗電量的比率為例說明。除了生 活水準的差異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的不同。所謂觀念價值的不同,包括了我剛才所提 到的。 另外在政治上來說,日據時代的日本政府,他們是很清廉的,貪污的狀況很少。可 是國民政府來了之後,貪污變成了是官場文化。這樣的文化,與臺灣同胞的感覺,可以 說是格格不入。特別是表現在生活上面的觀念,更是有許多種種的不同。當陳儀來臺灣 以後,向民眾廣播說,我們公務員有三件事是不可做的「不欺騙、不偷懶、不揩油」。 當時他說的「不偷懶、不欺騙」臺灣人聽得懂;但是「不揩油」,臺灣人根本聽不懂 ,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不揩油?一片茫然、霧煞煞,聽都沒聽過,因為自 家有花生油、醬油、煤油、豬油、就從來不知什麼是揩油。後來大家互相詢問,知道 了以後,才奔相走告,所謂的「不揩油」就是不可以收紅包的意思。可見當時的臺灣 人,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還不知道官府辦事是要收收紅包的。因為他們的文化水準, 認為官員替百姓辦事,本來就是義務,根本就不可以收紅包,也不必送紅包的。而且 ,這些行政官員必然是如此不收受紅包的,這是當時一般人的常識。萬萬沒有想到國 民政府的官員,竟然會有如此的惡習,那會有這種陋規呢?所以就認為一位行政長官 ,他怎麼可以說出這樣沒有常識的話。而這麼沒有常識的話,以前在臺灣並沒有如此 的惡習,他竟也提出來說真是太沒有水準了,真太匪夷所思了,駕臨我們頭上的政府 ,他是一個怎樣的政府?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從這一方面的觀念之差距就可瞭解兩者 之間的水準,是相差得如何的懸殊。這一個觀念,也就是說日本人統治了臺灣五十多 年之後,臺灣人也已經養成了像日本人一樣,有很多的良好習慣,以及有很高的生活 水準。在這裡,我們也不必諱言。日本人也把過去華人那一種不守時、不守法、馬馬 虎虎、不衛生、沒有效率等等的不良習慣,改良了相當的多。而臺灣人,在這一方面 表現出來的,就與大陸上的人,有了相當的不同。尤其是在生活觀念上,以及在生活 形態上,已經相當的日本化了,以及具有濃濃的日本風味。但是從大陸來的這一些軍 人,或者是公務員等等這一批人,他們來到了臺灣,看到臺灣地區頗富有東洋風味, 他們覺得好像是進入了異國,踏上了別人的國家一樣;而且又是剛剛經過了八年抗戰 的對日本作戰,尤其是他們的仇恨心,看到了日本人很不舒服,本身就已經有了那種 心情的人,他們來到了臺灣,又發現了這裡盛行東洋味,彼此之間,心中就產生了許 多的不和諧。一方面,臺灣同胞感覺到很無奈的,又是什麼呢?因為臺灣的同胞,所 期待的祖國,應該是很強盛的國家,怎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破爛攤子呢?而更讓臺灣同 胞無奈的是,就是當時軍隊的軍紀。當時的中國軍人,在臺灣人的心目中,既然能夠 戰勝日本陸軍的軍人,一定是非常可觀的。因為日本的陸軍,在世界上是很有名的、 相當富有戰鬥力的,相當強盛的軍種。能夠戰勝這麼強盛軍種的中國軍人,一定十分 的偉大,非常的不得了才對。 但是,大陸來的軍人,讓臺灣人看了非常的失望。不 要說他們穿得衣衫襤褸,因為這一些都還是小事。而是這一個軍隊的軍人他們所表現 在生活上的一些紀律,非常的差。例如:上岸以後,就到處吐痰,小便,坐車不買票 、不排隊,任意的從窗戶爬進、爬出,佔位子,趕別人的位置,搶位子等等讓人無法 忍受的事,都在公眾場所,任意為之;到了民家,家門未關的,隨便就進去,有榻榻 米的房間,穿著鞋子也任意踩踏,看到了什麼東西,任何物品都要,用偷、用搶、用 騙的,都要拿到手;看到腳踏車也偷,因為日據時期,腳踏車都是不設鎖的;甚至於 到餐廳去吃飯,看到了女服務生,就調戲,不從還不行,拔刀、拔槍示威以求就範, ………。例子太多了,實在不必再舉了。每一次軍隊換防,該地區雞、鴨、狗、豬, 常常遭殃,常常不見。其軍紀之壞,由此可見。所以,當時的臺灣同胞,不但是失望 ,而且簡直是絕望。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 我是台南縣的麻豆鎮人,在此我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以概其餘。這個個 案是這樣的:有軍人來買棺材,沒有想到幾天之後,軍人又抬回了棺材,要退貨。為 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是裝了連隊上的軍人之死屍去埋,而僅埋葬屍體,棺材又拿回來 退貨。臺灣人感覺像這種情形,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怎麼會劣等到如此的地步?甚 至於有軍人到店家買五十元的東西,卻要求老板開立一百元的收據,說是要報帳,不 久之後,這個剛買去的東西,改由另外的一個軍人拿回來,說是要退貨。退貨就退貨 ,老板說可以呀,於是要退還五十元給軍人,但是這位軍人卻說,收據是一百元,硬 要退回一百元,否則就報復。老板平平白白的損失五十元。像這一種情形,「光復」 以後層出不窮。而且,到處都是一再的在發生。這些事,在日據時代,沒有發生。沒 有想到在「光復」以後,卻是一再的出現!懷有滿腔熱忱的臺灣同胞,在面對了如此 惡劣的新環境時,真的是灰心到了極點。 因此,在一九四六年的這一年,在臺灣社會上,到處都發生了一大堆的糾紛。特 別是當時的軍人,他們公然的穿著制服,到處去偷、去搶,到處去開槍、去示威,種 種事端,都是令人恨得咬牙切齒。我曾經作過調查與訪問,也曾問到了台南市的一位 婦女,她講了她親眼看到的一位軍人,躲在巷子口,利用黃昏以及晚上的時候,女性 經過巷口,就伸腳把她拐倒,甚至於是懷有身孕的婦女,也毫不留情的予以拐倒,然 後,伸手搶物並污辱。講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就是我們所盼望的祖國軍隊與軍人, 滿腔熱情歡迎來臺灣的人,他們的習性竟是如此的劣化,真是太令人心寒。所以,在 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很多的社會動亂。其實,以歷史學的眼光來看,這 些社會的動亂,即有可能演變成以後的二二八事件這樣的大規模衝突;只是,因為當 時發生的動亂,僥倖得到妥善的處理,或者是動亂發生在偏遠的地區沒有擴大。可是 在民國三十六年的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煙的這一項事件,是發 生在臺灣的首善之區,也是發生在全省最熱鬧的地區,消息傳遞的比較快。所以才爆 發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嚴重局面。這個事件也就發展成為所謂的:「二二八事件」。今 天,因為沒有時間可以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詳細經過。所以我僅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 背景,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個背景,就是當時的臺灣社會,與大陸的社會,是個 差距相當大的社會,因為長期的隔閡,勉強的合併而發生了相當大的衝突。我想,這 是我個人從文化上,以及社會面的觀點,來作這樣的一個說明與解釋。以上的解釋, 是否合理,敬請各位聽眾朋友大家一起來思考。 另外以下資料也可以進去參考看看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228.htm http://free.greenworld.com.tw/~zchng/228/his.htm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Li/Li_00/0041.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91.180 ※ 編輯: x11 來自: 140.109.191.180 (09/22 18:48)

09/22 21:28, , 1F
台灣現在的教育界還是很黑,貪汙十分嚴重
09/22 21:28, 1F

10/10 02:03, , 2F
嗯嗯...(茶)
10/10 02:03, 2F
文章代碼(AID): #13Ce8bYv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Ce8bYv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