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申訴] MobileComm 水桶、劣退申訴

看板Sub_DigiTech作者 (愛戰暱稱的哪個白癡)時間9年前 (2015/07/21 13:27),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 引述《kblover (聖貓天使)》之銘言: : ※ 引述《Honorguard06 (時間寶貴)》之銘言: : : 請 kblover 板主於72小時內至本板說明。 : :                      Honorguard06 @DigitalTech : 該文發生之時正值版上再惡意大戰ios/android之系列文 : (標題"[心得] 悲哀!蘋果iPhone利潤狂虐Android手機") : 該串系列文有非常多果粉/果黑大戰 : 而戰到後來都是在檢討使用者/消費者 : 於是在PTTOnline發公告提醒無效後 : 換本人發公告 禁止該系列討論文 避免繼續有人惡意引戰 :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436847528.A.5EE.html : 發文時間12:18 : 但接下來隔沒幾分鐘 : 作者: ReDmango (愛戰暱稱的哪個白癡) 看板: MobileComm : 標題: [閒聊] iCloud被駭 101位A咖女星裸照外洩 : 時間: Tue Jul 14 12:29:44 2015 : ReDmango在12:29分發此舊新聞 : 版主在禁止上面的ios/android挑釁文後 : 刻意在板上發一篇人盡皆知舊新聞 在該時間點 顯然動機不單純 是為挑釁引戰 禁止該系列文,並無禁止任何其他文章張貼討論 公告文說明"全數鎖文、禁止回復" 並無違反任何公告 若僅以時間點認定是挑釁引戰,那時間點該訂為多長? 是否不能出現任何有關ios或安卓文章? : 而且ReDmango有時間發文、推文 但沒有補上心得 : 版主認為 如果他並非惡意挑釁引戰 至少也會補上心得 : 但他沒有 所以只要補上板規三的一百字就不會認定是惡意挑釁引戰 這判定基準點在哪? : 在確定時間到了以後 才先進行公告、水桶、刪文 : 公告水桶發文時間: : 作者: kblover (聖貓天使) 看板: MobileComm : 標題: [公告] 水桶 : 時間: Tue Jul 14 13:07:06 2015 : ^^^^^^^^^^ : 在13:07:06發文公告 : 然後 : ※ Deleted by: kblover (1.169.207.37) 07/14/2015 13:07:25 : ^^^^^^^^^ : ※ BadPost Reason: 違反版規四 : 此時才刪文、水桶 : 本人在等了半小時以後 才進行公告、刪文 : ReDmango於申訴文中說本人未滿30分鐘即刪文 根本說謊 : 本人在等到30分鐘以後看到ReDmango還是沒補上心得 : 因此依據版規四給予水桶、裂退處分 30部分是我眼誤看成39分發文,這邊我道歉。 但30分鐘內補100字心得並非板規四規範範圍 水桶及劣退理由牽強 內文更無任何情緒性、主觀、挑釁等言詞 無法依據內文而判定為惡意挑釁 看了一下您在單眼板的發言 對比了一下我這篇直接轉貼文 認為您對挑釁引戰有非常大的雙重標準

07/14 17:09,
敢問樓上是念到台灣哪所大學理工科 這麼厲害不就好棒棒
07/14 17:09

07/14 17:15,
116也出來鬧 洗洗睡吧你XDDDDDDDD
07/14 17:15

07/14 17:19,
不過如果對象是樓上 那還真不巧比你強一點點
07/14 17:19

07/14 17:43,
有人在那邊嗆科學教育失敗阿不就自己很強 結果也還好阿XD
07/14 17:43

07/14 17:58,
阿不就說看到你這樣就知道是頗失敗
07/14 17:58

07/14 18:35,
教育失敗者您來拉
07/14 18:35

07/14 18:50,
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本事普普的人講話超唱邱XD
07/14 18:50
100%轉貼文章是惡意挑釁引戰 戰學校是和平理性討論 : 其餘已經在公告寫得很明白 不一一詳述 若要以板規三新聞未滿一百字而處理,我沒有意見 但以板規三未滿一百字新聞而認定為板規四惡意挑釁引戰、攻擊情緒言詞 並無任何判定基準存在。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83.9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b_DigiTech/M.1437456440.A.B9C.html ※ 編輯: ReDmango (219.85.83.97), 07/21/2015 13:32:26
文章代碼(AID): #1LhTWukS (Sub_DigiTech)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hTWukS (Sub_Digi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