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與VAIO新機的初次接觸-type Z篇

看板Sony-style作者 (樂天國際)時間16年前 (2008/07/24 03:17), 編輯推噓15(1616)
留言23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版: http://bbs.unigo88.com/viewtopic.php?t=253 VAIO Experience Meeting新機體驗會過後已經一個禮拜了, 貓還沈浸在『能去這一趟真是太好了』的喜悅與滿足中。 但這幾天看了許多先進BLOG的感想與新聞網站的深入報導與官網相關網頁, 經常會有『原來是這樣』的新發現以及『當初怎麼沒想到要問這個』的遺憾, 當時腦筋一片空白只顧著拍照的貓, 著實錯失許多進一步從開發者口中探問VAIO秘密的機會。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沉澱與整理思緒,現在才開始寫心得好像有點晚, 但貓還是想把蒐集到的訊息與感想分享出來。 以下落落長的心得,有勞看倌耐著性子閱讀了 ^^b 就先從最令人震撼的Z系列開始吧。 (圖:純黑上蓋的Z70B) (圖:搭配的AC Adapter是沿續SZ系列所使用的VGP-AC19V25) 話說S系列是VAIO第二章(由紫入黑)時期的主力機種, 13.3吋的新面板與2kg以下機體(1.89kg)為當時的VAIO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戰線, 介於14.1吋與12.1吋間的新產品,也是兼顧效能與行動力的指標。 S系列在日本從第一代市售機S70B出到末代市售機S55B/S, 撐了一年半,過渡兩個世代的平台,勉強也可以說是出了六代吧。 而接棒的SZ系列一樣不負期待, 並且以LED背光面板、碳纖維上蓋、新平台小主板、雙顯卡、更長的使用時間、 更完整的輸出入介面與19mm鍵寬/3mm鍵程全尺寸鍵盤等特色,再度吸引眾人的目光。 SZ系列在日本同樣風光地延續兩個平台共六個世代,渡過一年半的時光。 VAIO長年以來帶給人『勇於創新』形象,可是創新不一定會賣錢, 一個弄不好就只剩技術宣示的美名。 然而這個分寸從S系列到SZ系列一直都拿捏得很好, 儘管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特色像是LED背光、碳纖維上蓋、小主板等, 都是之前TX系列所開創的新技術。 但SZ系列也不是光坐享其成作為TX的延伸放大, 因為,若是沒有獨到之處也不可能延續六代之久。 Z系列,同樣向2006年底與2007年中藝驚四座的G系列與TZ系列取經, 不一樣的是,揉入更多屬於Z系列自己的創意。 不過創意一多成本就高,Z系列最高與最低規格價差之大也是前所未有, 但基本規格的定價與當時初代SZ系列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即將開啟的VAIO第三章,似乎創新的成分又多了一些,亦或是更集中了一些。 Z系列交棒後是否能延續VAIO一貫的光榮傳統,抑或是成長為一個新的分支獨立出來, 尚在未定之天,但以這次突破的力道如此讓人耳目一新,接下來的發展真讓人期待。 2008年初開始,SZ的體積重量不斷受到挑戰,不含光碟機的Macbook Air姑且不提, 同為13.3吋內建光碟機的敵對產品陸續問市,雖然用的是低電壓版的CPU, 但還是提醒了VAIO,消費者對於輕薄上的需求。 在7/15美國發表詳細規格前, notebookreview.com流出的消息就讓全世界的VAIO FANS開始騷動了, 光看規格就讓人如此興奮,還是兩年來頭一遭(TZ規格流出來時是反而罵翻了:P), 上Centrino2並不讓人意外,但看到重量貓馬上就跳起來了(去找德文字典XD) 1.49kg含電池(日版市售機Z70B為1.45kg)!總算是等到了! (意外的是歐洲到本文發表為止都還沒出Z系列XD) 為了等Centrino2發表這個主因,Z系列到現在才送上這份驚喜, 若能深刻了解研發團隊的苦心與堅持,粉絲的怨氣或許就煙消雲散了吧。 (圖:已往SZ的Fn+E退片功能,在Z系列上演變成獨立退片鈕) (圖:將其中一個USB拉到左側,化解不少人的怨念) (圖:獨立的SD卡插槽,總算從VGP-MCA20A的惡夢中脫出) Z系列的單SSD版重僅1.35kg,重量足足較SZ少了近23%,也就是約400g。 如果是需要每天背著走,能少1g都是無比貴重,但Z可是直接送上400g的大禮! 實際拿起來如何呢? 雖然VAIO Experience Meeting會場裡只提供SSD RAID版跟2.5吋硬碟版讓人賞玩, 但初次拿到還是會很驚訝吧,只比TZ重一點而已,沒什麼真實感。 能這麼輕,除了主機板縮小40%外,上蓋底板均使用碳纖維材質少25g,面板輕量化40g, 特殊無上殼+蜂巢狀底殼光碟機少50g,高效靜音減噪扇葉風扇也貢獻了40g, 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才有這樣的成就。 ITMEDIA的REVIEW副標甚至用『VAIO的X300 KILLER是怪物嗎?』來形容Z系列。 (圖:SZ系列時期的內部零件) (圖:Z系列在減重上實在是錙珠必較) 輕量化的另一個影子功臣是電池,新電池BPS12/BPL12較SZ的BPS9/BPL9更輕、容量更大, 使用時間也大幅延長60%,但這個就是SSD與新平台的貢獻了。 當然13.1吋面板讓表面積縮小10%,在重量上的貢獻度也是功不可沒, 縮小表面積的代價,就是眾人所垢病的機身厚度問題。 這個厚度是有原因的,Z系列捨棄X300、RX1的7mm光碟機模組不用,仍然沿用9.5mm模組, 可以理解是為了放進BD不得不然的犧牲,因為現階段最薄的BD也只有9.5mm。 (圖:就算使用9.5mm模組,也要拔掉上蓋,在底殼挖洞,儘可能地減輕重量) 說到BD,上次賣了個關子提到為何Z系列訂製版選SSD就不能搭BD, 這點貓在VAIO Experience Meeting會場直接請教了非常性格的SonyStyle副社長, 副社長長篇大論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因非常的鳥, 因為現在已經有單面雙層的50GB藍光片,扣掉還原磁區跟龐大的VISTA系統, 剩下的空間根本不夠放BD的光碟影像檔,為了怕聽錯,也怕對副社長造次XD, 貓跑到了另一台Z展示區問了旁邊的女社員同樣的問題,女社員知道貓是外國人, 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重新講了一次這個很鳥的理由後, 貓質疑:『這個問題只要選128GB版本就可以解決了吧,      何況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擴充容量…』 小姐也很客氣地說:『雖然是這樣沒錯,但是公司有其他考量…BALABALA』 貓又問:『為何不考慮BD-ROM的選項呢?既然內建HDMI輸出,當BD PLAYER總可以吧!』 小姐回答:『現階段還沒有這樣的零件,或許下一季…BALABALA』 貓雖想繼續追問下去,但環顧周圍發現只剩貓還厚著臉皮逗留在場內, 只好在全體人員排排站,一起鞠躬歡送的排場下很不好意思地離開。 總之,內建大容量SSD同時搭配藍光的超級攻頂版,在這一季暫時是無法實現了。 (圖:內建藍光的Z系列) 講完重量,再來談談Z系列的強度。 這麼輕的機器一定會有人擔心它到底堅固不堅固? (圖:這塊小膠墊可是內建LED背光面板機型的必要配備) Z系列通過開機時72cm關機時90cm落地測試,(但未通過多面落地測試) 也做過加壓震動、單點加壓、意外衝擊、溫度特性與螢幕開關等嚴酷使用情境測試, 還做過上蓋闔上時單手抓持光碟機側所導致的凹陷程度測試。 (注意:通過以上測試不代表有人損保固) 會這麼有信心,是因為上蓋跟TZ一樣,從原來SZ的5層碳纖維積層板進化為6層, 厚度雖然只有5mm,但耐折曲力可是超越G系列跟TZ系列, 加上跟G/TZ系列同樣採用碳纖維底板,而且是成形難度更高的二邊折曲。 (圖:所謂的二次折曲是從側面看底面的直線折了兩次) 實際從各個角度觀察Z系列底板,折曲的構形有許多處, 這在鎂鋁合金成形技術先進的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事, 難的是碳纖維並不是這麼容易折曲的材質。 以前SZ的機身底殼得靠左右兩塊側板構成, 而今Z系列拿掉側板,直接用一整片碳纖維複合板成形。 由此可見VAIO長期在碳纖維材質上貫注多少心力。 (圖:櫥窗中的設計草稿與機構模型的背面) 另外一個最讓人擔心的部位就是螢幕了。Z系列採用的新螢幕叫做『CLEAR SOLID』, 如同字面上說的,表面做了抗磨耗處理,有一定程度的防刮能力。 CLEAR SOLID的另一個特色是抗反光能力,鏡面螢幕的優點是高亮度高對比顏色鮮豔, 觀賞影片與瀏覽照片效果比霧面螢幕好,缺點就是反光強容易讓眼睛疲勞。 CLEAR SOLID強調在保留高亮度高度比優點的前提下, 還能進一步解決亮度這個問題帶來的困擾。 貓在現場實際看過的感想是,反光確實比原來的CLEAR BLACK改善許多, 但要如何證明呢?ITMEDIA倒是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就是用手電筒分別去照射CLEAR SOLID跟CLEAR BLACK, 結果CLEAR BLACK上面有完整的手電筒影像, 但CLEAR SOLID上就是一團暈開的光團,直接把光線擴散掉了,真神奇。 貓在當下只想到檢測斑馬紋…事後才發現照片左下方也有反射會場燈具的光暈。 (圖:桌布改成全白,看看有沒有斑馬紋) 新螢幕的另一個特色叫『Rich Color』, 號稱在U`V`色度圖中可以達到NTSC 100%的廣色域。 要深入了解這個數值的意義,可能要研究基本色彩學、 影像訊號傳輸編碼與顯示器色域,貓對這方沒有研究XD 但我們可以知道末代SZ的數值是50%,即便是會把視覺胃口養刁的TZ也只有72%, 之前號稱與BRAVIA比肩的FZ更只達到90%。 雖然照片拍不出感覺,但實際看起來,在紅藍綠三原色上的表現確實印象深刻。 廣視角的優點也依然健在,無論從上下左右去看都能看的清楚。 (圖:實際看起來可是比照片美多了) 另一個向TZ看齊的地方是解析度,Z的基本規格跟TZ一樣16︰9化變成1366x768, 高階規格可以選擇1600x900的版本,有些人會擔心字太小眼睛太辛苦, 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誇張, 反而可以感受到高解析度帶來的便利,可以同時開很多視窗提昇工作效率。 這個是有數據可以佐證的,1366x768面板的點距 跟12.1吋寬螢幕1280x800解析度面板是相同的0.212mm, 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接受東芝RX1,那1366x768的解析度就沒有問題; Z系列1600x900面板的點距則是跟TZ是一樣的0.181mm, 如果TZ也可以用得很愉快的話,就不需擔心Z系列的高階面板了。 附帶一提,Z系列的13.1吋面板比SZ的還寬3.2mm, 但整個機身寬度比SZ卻少了1mm,這可是機構設計的另一個巧思。 (圖:解析度 1600x900,有圖有真相) 順著螢幕下來,另一個受矚目的焦點就是鍵盤。 本季新機幾乎可說是完全TZ化地採用了俗稱巧克力鍵盤的設計, 官方的正式名稱是『Isolation Keyboard』。 將SZ時代褒貶不一的鍵盤改成這種設計應該也是爭議不斷。 之前SZ的鍵盤經常被批評打起來太軟,事實上在第五代後有換料件做了改善, 但還是不及Z的優秀,新的鍵盤設計維持SZ系列的19mm鍵寬並確保了2.5mm的鍵程。 之所以這樣稱讚是因為打起來相當有回饋力道, 原因副社長也特別強調了一番,鍵盤與置手區不僅一體成形, 還用了60個接點結合在一起。 此外採用自G系列一路進化的靜音墊材, 連續打字時不會製造太大的噪音干擾他人,適合在有寧靜需求的環境使用。 另外也繼G系列後採用了雷射刻印,不必擔心手汗掉字問題。 分離式鍵盤設計還有一個好處,長指甲的女性使用者不需擔心打個字就把按鍵摳起來。 另一個好處是比較不容易進塵。 (圖:Isolation Keyboard) 鍵盤下面的觸控板也做大了,回到跟TX一樣的小點點設計(板面整齊地佈滿了小點), 操控性很不錯,不會有停滯感,細長的左右鍵按起來要多用一點力, 好處是不會左右晃動。 (圖:放大的觸控板。右方是感應式讀卡機,台灣機種是不會多出這塊的) 跟SZ不同,Z系列置手區的鋁板不是單獨一個機構, 而是直接跟鍵盤面連在一起做成一片。 用鋁合金做整片置手區,就材料上來說不是個好主意,因為鋁合金其實不夠輕。 但研發團隊堅持要用鋁陽極處理做出髮絲紋質感, 加上想要置手區隆起到鍵盤面的陷落美感與置手時的穩定依托感, 這樣的堅持根本就是自找苦吃。 其實早在TZ系列時便有這樣的嘗試,但以當時的技術還做不到, 現在總算在Z系列上開花結果。 研發團隊用1/4SIZE的試作品不斷測試,終於做出滿意的弧度與漂亮的邊角。 這個前厚後薄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硬碟的溫度不易傳達到手上, 這個問題在SZ上曾被抱怨過。 (圖:一體成形的置手區結構,要能做成這樣可是下了極大工夫) 置手區與螢幕的中間,就是經典的電源轉軸圓柱設計了。 將電池、電源鍵、電源輸入集中在一條線上的這個圓柱設計, 不僅增進了手持時的握持感,全系列地採用也為VAIO多了一個辨識特徵。 祖母綠光電源的復活從TZ系列起就讓人目眩神迷, 但Z系列不是只有單純的繼承而已,還加入了不一樣的元素, 在電源鍵所在的金屬內圈與機身外圈間有淡淡的綠光透出(待機時是橘光), 從正面也可以看到。 (圖:誘人的小綠燈) (圖:正面也看得見的綠光) 這個圓柱的左側有著SZ系列的靈魂~雙顯卡切換開關。 (圖:顯示模式切換裝置與可自行定義的S功能鍵) Z系列雙顯卡切換的進化可是讓人感動到想流眼淚,為什麼呢? 因為再也不用重開機了! 從SPEED切換到STAMINA只會出現確認視窗,依指示關掉其他程式後點一下OK, 畫面黑一下就切過去了(體感約10秒), 同時也會將電源管理模式切換到VAIO最大電池電力模式, 比起從前得重新開機大費周章才能切換,真是一大恩賜。 (圖:SPEED與STAMINA之間切換,不必重開機) 研發團隊輕描淡寫地說是取得了INTEL跟微軟的協力, 才完成了這個稱為『Dynamic Hybrid Graphics』的新功能。 VAIO雖然不能神化,但這種為使用者體貼著想的心意,確實令人折服。 不過就因為是靠微軟的協力,這個神奇功能只在VISTA下有作用, 降XP後還是得重開機才能切換顯示模式。 而SPEED模式下的GeForce 9300M GS雖然數字上讓人不滿, 但選配高解析度面板的256MB專用顯示記憶體版本, 官方宣稱效能是之前SZ用GeForce 8400M GS的兩倍。 (圖:SPEED模式跑出來的WEI分數) 講到效能,就直接來看核心部份吧。 Z系列大膽的採用了目前仍處於高價的DDR3 1066MHz記憶體, 而非價格親民的DDR2 800MHz記憶體。 理由非常簡單:不能犧牲效能。 使用與CPU同時脈的DDR3 1066MHz, 不僅能發揮CPU實力,提升記憶體頻寬,還能收省電之效。 為求效能,Z系列採用的是一般電壓版CPU。 Intel這次發表新處理器中有三款低耗電版本,不同於其他系列的新機, Z系列自選版的CPU選項是三款低耗電CPU一款正常版, 其中9開頭的處理器L2是6MB,8開頭是3MB。 一般都會追求省電與效能的平衡而挑選低耗電中最高時脈的P9500吧! 其實這款CPU也是應SONY要求才出現的。 但這裡有個地方要注意,T開頭處理器因發熱量較高, 所以散熱機構跟P開頭版用的有些不同,姑且不論拆機自行升級的可行性, 如果未來有這個打算,最好是現在先攻頂。 關於風扇,之前提到比前代少了40g,隨著主機板的縮小, 面積也較SZ用風扇縮小了40%,但散熱效率卻提升了57%。 不過VAIO一向對安靜度不容妥協,所以同時在扇葉加入間隔構形, 讓上下流入的空氣能順暢通過風扇,增加散熱效率,同時抑制聽起來不舒服的風切聲。 這個風切聲抑制對策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得用音響攝影機定位音源, 再分析頻率找出峰值,進一步找出改善氣流走向降低峰值的方法。 VAIO微縮化技術有多少斤兩,看這次的超迷你主機板就知道了。 主機板有多輕?僅48~50g。要怎樣才能做到呢? 用12層板,以CAD軟體做出大概後,再以5微米為單位手工微調7500條訊號線。 這就是累積G/TZ系列培植的Know-how, 統合企劃設計製造於一處的VAIO大本營長野TECH可怕的地方。 (圖:Z系列的迷你主機板) (圖:主機板在機身中實際所佔用的面積) 將企劃/設計/製造放在同一地點最方便的就是,『問題可以很快地修正』。 即使問題到了製造階段才被發現,也可以馬上打回設計階段修正重來。 例如主機板的固定孔位,只要裝上機體後落地測試沒過, 就改變孔位再進行測試,直到決定孔位為止,同時進行的還有硬碟配置位置決定測試。 另外還師法G系列的構造,將硬碟用緩衝材四角固定在框架上,讓硬碟浮空。 讓落地時的衝擊不會直接傳遞到硬碟上,但因為堅持效能放棄使用1.8"硬碟的緣故, 所以要通過72cm落下測試,緩衝材的抗衝擊力就必須超越G系列。 其實怕衝擊的話直接選擇SSD版本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還可以同時減少100g的重量,何樂不為? 就算多加一顆組成陣列也才多43g而已。 至於這SSD值不值得,一直都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雖然Z系列加購這顆SSD的價格比起其他品牌不算便宜, 但若是以單購價來比,VAIO的加價或許還可以說是佛心來著 XD 這顆用的可是SLC而不是低價的MLC, 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最大容量就是64GB,實測速度至少都有7K320的1.5~2倍, 加上SSD跑RAID 0的效果非常單純,就是1+1=2。 所以SSD RAID到底有沒有價值,就看有沒有這個需求囉。 要注意的是,VAIO用的是無外殼的裸裝版+特殊固定框架, SSD版跟硬碟版的排線也不一樣。 在軟體方面,大致上維持夏季配置,但介面上做了許多革新, 也有個很棒的新軟體叫VAIO Presentation Support, 但跟其他新機有許多重合之處,為避免其他新機介紹篇幅太過單薄,所以就先不介紹了。 (圖:HDMI輸出機種必備小工具的新面貌) 接下來談談訂製版。 除了提供攻頂規格外,另外推出三款結合藝術與自然風情的限定花紋。 原廠對每款花紋的描述可是相當詩情畫意,可惜以貓拙劣文辭很難完整表達 :p (圖:植物花園-綠色植物與倒影搖曳生姿,交織出纖細的層次印象) 下面這款花紋和捷克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金色之窗挺神似的呢。 (圖:哥德式藤蔓-發想自中世紀歐洲建築的鐵柵欄上,帶有花草圖勝的紋飾) 纖景心林以心型來處理森林植物的線條,頗有一番風情。 (圖:纖景心林-纖細線條重疊交錯,演繹出優雅與成熟品味的森林風景) 既然Z系列來勢洶洶,專屬配件當然是少不了的。 (圖:Z系列專用硬式攜行包VGP-CKZ1與真皮包VGP-CKZ2) (圖:真皮包釦環部位和TZ用真皮包有一些不同) 類似皮帶的釦環設計或許是別有用心,抑或是Cost Down? 總之貓還是比較喜歡TZ皮套上的磁釦。 (圖:Z系列專用真皮書套-VGP-CVZ1) (圖:內部特地配合Z系列電池部位的曲線作成突起狀,讓書套與機身能更緊密貼合) (圖:Z系列專用軟包-VGP-CP22) 其實整個看下來,就知道Z系列開發團隊的『一個都不能少』意念有多執著, 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說:「上帝就在細節裡」(God is in the details), 貓可以說,VAIO感動FANS的核心精神『永不妥協』依然健在。 儘管低價電腦大行其道,VAIO為了繼續生存或許也免不了隨波逐流, 但貓想借用一句廣告詞:『人的能量決定NB的力量!』 即使真有叫作VAIO的低價電腦,那也會是非常VAIO的電腦! ~全.文.完~ -- BBS of UNIGO http://bbs.unigo88.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25.40

07/24 03:53, , 1F
好文推 另外 真的要給我驚喜不是centrino2..而是puma!!
07/24 03:53, 1F

07/24 03:53, , 2F
為什麼只裝intel orz
07/24 03:53, 2F

07/24 05:45, , 3F
大推優質專業文啊!!!精彩!!
07/24 05:45, 3F

07/24 09:19, , 4F
安可
07/24 09:19, 4F

07/24 12:21, , 5F
07/24 12:21, 5F

07/24 14:26, , 6F
好文
07/24 14:26, 6F

07/24 15:08, , 7F
想要請問一下 Z系列大概什麼時候會在台灣上市?
07/24 15:08, 7F

07/24 15:11, , 8F
=.=|| 為啥好文要噓....
07/24 15:11, 8F

07/24 17:16, , 9F
推 好文~
07/24 17:16, 9F

07/24 18:22, , 10F
台灣SONY打了Coming Soon的廣告,底部隱約可見Z的影子…
07/24 18:22, 10F

07/24 19:14, , 11F
外型真的很迷人,SZ看來真的要跟TX一起走了orz
07/24 19:14, 11F

07/24 19:41, , 12F
外觀整個就是TX的放大版啊 真想要 wwww
07/24 19:41, 12F

07/24 19:50, , 13F
還是老話一句 updownhomeend都被扒掉 又只有一個Fn = =
07/24 19:50, 13F

07/24 19:56, , 14F
還好我已經習慣VAIO的FN...所以沒差 XDDD
07/24 19:56, 14F

07/24 20:00, , 15F
用了兩年半的SZ,今天才知道Fn+E可以退片 囧...
07/24 20:00, 15F

07/24 21:06, , 16F
水喔~! 以後的NB越來越輕啦
07/24 21:06, 16F

07/25 03:03, , 17F
不見了都感覺不到唷 ^.<y~* 啾咪
07/25 03:03, 17F

07/25 09:44, , 18F
1.35kg可是因為裝SSD啊…SSD快點普及化啊orz
07/25 09:44, 18F

07/25 09:44, , 19F
看Z系列的樣子應該是裝OCZ出的SSD 128GB的一顆NT 15000
07/25 09:44, 19F

07/25 09:48, , 20F
OCZ Core Series OCZSSD2-1C64G 64GB一顆也要NT 8500…
07/25 09:48, 20F

07/25 11:02, , 21F
他是兩顆64GB並非單顆128
07/25 11:02, 21F

07/25 17:42, , 22F
OCZ那幾顆很便宜 最近再考慮要不要買來爽一下XDrz
07/25 17:42, 22F

07/30 01:22, , 23F
我要買我要買我要買我要買我要買 受不了了
07/30 01:22, 23F
文章代碼(AID): #18XuF8Ij (Sony-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