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搭便車(Hitch-hiking)的社會學研究

看板Sociology作者 (小王子)時間10年前 (2013/08/08 04:39),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搭便車(Hitch-hiking)的社會學研究:風險、信任、永續性 Chesters, Graeme & Smith, David (2001). "'The Neglected Art of Hitch-hiking: Risk, Trust and Sustainability".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6 (3). 搭便車的社會科學 搭便車在學術研究上仍非常缺乏。Weiss (1974)以福音傳教的角度來探討。Greenley and Rice (1973-74)將其視為女大學生次文化中的越軌行動,很實際也少有負面經驗陳述 。 Rinvolucri (1974 and 1997)的研究相對完整。1968年夏天在英國訪談186名(161為男性) 搭便車者,以及700份劍橋附近的回收問卷。他認為搭便車的風潮在1960年代末前就已經 出現在英美各地,且是由某些正式的組織帶起的,而搭便車者必須支付汽油成本給駕駛。 Rinvolucri將搭便車讚揚為一種形式的合作與無私:這是重複性的實踐人之間友善的合作 ,促進打破孤立。在1960年代,學生以學院的圍巾徵求便車,但是非學生也會拿自己的圍 巾。搭便車需要有足夠的信任存在,許多年輕人(及其父母)將其視為危險舉動。 Rinvolucri的受訪者有許多受性侵害或暴力的經驗:25位年輕女性有10位與男性駕駛出現 狀況,161位男性中36位受到同性戀的非禮。Rinvolucri的研究一再顯示搭便車是充滿風 險的行為。 搭便車風潮的下降 1990年代,衛報和獨立報大量報導搭便車的風險,Godhaven Ink (1995)更是發行小冊子 給予搭便車者實際的建議。搭便車的風潮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1995年的連續兇殺案 更是推了一把。女性搭便車者成為大眾口中的潛在受害者。The Hitcher (1986)和 Kalifornia (1993)兩部電影更是以搭便車為主題的兇殺影片。O'Kane (1995)發現,搭便 車只剩下短程的案例,而貨車駕駛也被公司禁止載客以避免被指控攻擊。而搭便車的主要 族群只剩下環保運動者(Godhaven Ink, 1995),他們經費較少,但需要四處移動。另外, 資深學者來往於大學之間也會採用搭便車。 為何搭便車退流行了 不論搭車者和駕駛都感受到日益增加的風險。而大眾運輸工具也發達起來。自有車輛比例 (1970-1993每年增加3.8%)以及取的車輛的方便度也提升許多。搭便車成為異常的行為。 自有車比例上升象徵另一個變化。自有車成為現代化生活的象徵、個人消費主義的主角。 擁車者代表了某些價值的優越:速度、住所、安全、性滿足、事業成功、自由、家庭、陽 剛之氣等(Urry 2000)。自有車輛也和美國某些次文化結合:封閉空間、可移到的小住家 、可肆無忌憚地放音樂、吃晚餐、過葉、甚至性愛(Jasper 2000)。駕駛決定了誰可以進 入誰必須離開這棟小屋。汽車代表無縫接軌的旅行,使用其他交通工具都是片斷的、不方 便的、存在危險性的(Sheller and Urry 2000)。公共道路也成了公共空間的替代用詞 (Urry 2000)。 福特公司在1949年的廣告,將汽車描述為有輪子的房間,開啟了汽車的不同社會意義。駕 駛得以將威脅排除到他的領地之外,將自己維持在安全的環境。科技發展更增加了汽車的 隱私性以及房屋特質,包含了空調、環繞音響、安全氣囊、先進煞車系統等。當汽車越來 越被強調安全,也就暗示了車外的危險與風險。當車子成為另一種房屋,搭便車的行為就 如同引狼入室。當車子成為越來越普及化的財產,搭便車者就自然被視為窮人、社會邊緣 人、異常人等危險的象徵。 政策改變的可能 當搭便車被視為充滿風險的行為,政府不可能冒險去推廣搭便車。然而Monbiot (1999)卻 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若搭便車能夠以適當的政策來減少風險,這其實是一種自發性的共 享資源。一個組織話並受規範的搭便車系統,可以讓社會和環境都得利。 已經有民間組織在做這件事情,例如The Planetary Engineering Group Earth (www.pege.org) 、Bernd Wechner's (alumni.aitec.edu.au/~bwechner)。日本、立陶宛 、烏克蘭、比利時以及俄國都有便車俱樂部。日本(Autostoppers' Society)更被指名為 搭便車的最佳國家,或許是因為低犯罪率以及人際的信任感(Braithwaite, 1989) (Braithwaite, 1989)。相反的,美國本土則將搭便車與犯罪連結,雖然沒有將其違法化 ,但新澤西州、猶他州等都不鼓勵此行為,伊利諾州甚至拍了一部片子:搭便車導致強暴 事件。 在西歐,歐陸的便車現象高於英國,法國有一些組織在進行,例如Allostop和Pouce,並 向使用者收取費用。德國也有Mitzfahrzentralen,每年安排超過150萬個搭便車。他們多 數是主要城市的大學族群。Känguruh Mitfahrzentrale則免費讓搭便車者和駕駛都能入 會。義大利還有義英雙語服務(www.geocities.com/Baja/8250)。比利時的Taxi-stop和瑞 士的Sharcom也整合了搭便車的網絡。組織性的支援搭便車在許多歐洲國家逐漸普及,在 大部分大城市也有辦公室。搭便車在歐洲與美國呈現不同的風貌。(譯按:搭便車在台灣 於2000年代逐漸流行起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有歐洲經驗的台灣人開始多起來的關係) 英國在世紀之交,開始受法德義等國的影響出現一些搭便車網站,例如Freewheelers、 Lift Share、Travel Share、以及National Car Share Scheme (NCSS),服務火車不便的 地方。前三者都是免費,NCSS則要求新成員必須由有聲望的第三方舊成員邀請入會,並且 需要雇主、醫師或銀行提供照片確認身分,呈現出高度的風險管理意識。 歐洲和北美的政府在環境意識抬頭下,開始主動設計並鼓勵共乘。Car Free Cities網絡 也在歐盟的支持下試圖將共乘規劃為都市運輸系統的一部分。1999年歐盟執委會發表共乘 系統在Ghent、Vienna、Zurich、Madrid、Leuven、Leeds等城市的報告。Leeds和 Edinburgh則開始在市中心實驗高乘載車輛(High Occupancy Vehicle)專用道,後者並成 立了英國第一個City Car Club。瑞士成功設計了共乘合作系統(Truffer 1999)、美國舊 金山灣區也出現了智慧型共乘系統(Shaheen 1999)。智慧卡科技更使公用汽車成為可能 (Sheller and Urry 2000)。雖然共乘仍限縮在都會區,而真正的搭便車是長距離旅途, 但是兩者在智慧科技之下可以有很多交集。 (www.pege.org/cahh Computer Aided Hitchhiking as a Traffic Problem Solution). 結論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起,西歐和北美的搭便車現象逐漸退潮。便宜的大眾交通工具逐 漸普及以及搭便車者遇害案件引起的風險意識是表面上的原因。然而真正讓搭便車與高風 險畫上等號的,應是過去25年來自有車快速成長,無車的搭便車者自然成為異類與危險份 子。新科技帶來車的舒適與安全感使得搭便車者成為安全處所的入侵者。不過,搭便車在 近年來以組織化的共乘形式找到出路,並且證明這樣的服務有其市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3.61.32.195

08/08 08:09, , 1F
08/08 08:09, 1F

08/08 10:34, , 2F
我還以為是Olson的集體行動悖論 囧
08/08 10:34, 2F

08/08 21:38, , 3F
跟我想像的答案完全不一樣
08/08 21:38, 3F

08/08 21:44, , 4F
抱歉我搞錯了
08/08 21:44, 4F
阿咧...我標題都已經刻意加註 Hitch-hiking 惹......我還能怎麼做呢 囧rz ※ 編輯: Ethan1987 來自: 173.61.32.195 (08/10 21:13)
文章代碼(AID): #1I0h2R0j (Sociology)
文章代碼(AID): #1I0h2R0j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