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問題] 英國憤怒青年電影?

看板SOUNDFILM作者 (Cender Room)時間17年前 (2007/01/12 04: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Katurian (K. Katurian)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問題] 英國憤怒青年電影? 時間: Tue Jan 9 01:48:51 2007 ※ 引述《craigga ()》之銘言: : 五、六零年代的法國,有一群對影像藝術懷抱熱情與想法的「電影筆記」影評 : 編輯,在五零年代末提出「電影作者論」,以鋒利深入的見地聲名大噪、以及 : 繼而奮起、實際拍片之六零年代的「法國新浪潮」,進而鼓舞了全世界的電影 : 運動(包括:德國新電影、英國憤怒青年電影、美國新電影、日本新浪潮/新新 : 浪潮、台灣新電影、拉美電影、法國新新浪潮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 請問英國憤怒青年電影代表作有哪些? : http://imdb.com/title/tt0063850/ : 不知道Malcolm McDowell主演的If算不算 : 那所謂的拉美電影呢? 我對憤怒青年電影不太了解, 不過確定英國憤怒青年派(Angry Young Men)是從劇場開始的, 帶起這風潮的是John Osborne的Look Back in Anger, 在1956年倫敦Royal Court劇院演出 (許多當代英國重要劇作家作品首演都是在這裡,最近的是Churchill去年底新作), 主要走的是寫實、道德批判路線, 當時的爭議很大,但是追隨者也多,1958年翻拍為電影。 跟當代劇場風潮比較不同之處在於這是劇作家走向為主 (在電影界我就不知道了), 而且在John Osborne之後一直後繼有人,可以說對英國當代劇場的影響到現在都還很強。 像是1965年Edward Bond的Saved就是一例, 1990年代更是冒出一堆又年輕又生氣的劇作家,例如Sarah Kane和Mark Ravenhill, 電影Closer的原作Patrick Marber偶爾也會被歸類為90年代的這一派, 常常會有一些可能被認為過度暴力的場面, 不過這一派已經有別的名稱了,稱為in-yer-face theatre~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25.169.81

01/09 04:05,
謝嚕
01/09 04:05

01/09 12:00,
推推推
01/09 12:00

01/09 15:32,
感謝 我以為這個標題會沒人屌的
01/09 15: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0.10
文章代碼(AID): #15fg8CdF (SOUNDFIL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fg8CdF (SOUND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