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大學」數學系「研究所」資工消失

看板SENIORHIGH作者時間6年前 (2017/07/27 09:51), 6年前編輯推噓6(608)
留言1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linjiayou (warriors_30n11)》之銘言: : 如題, : 我問過許多人他們都說數學系性質跟資工系很像,可以考慮大學數學系然後研究所轉資工 : ,但是這兩個系到底有多像?能請有讀過的大大幫我解惑嗎?(如果可以的話舉出哪些課 : 程類似,比較詳盡) : 關於這個問題我真的蠻疑惑的,因為我個人指考數物猛,然後國英化爆,相對於看5科的 : 資工,看英數物(通常是看這三科)的數學對我比較吃香(學校會比較好,而我個人又蠻看 : 重校名) : 另外我有問過認識學長,一個讀資工另一個讀數學系。資工系的說:「資工系都在寫程式 : ,常常需要邏輯觀念、思考」;數學系的說:「數學系都在證明,一大堆功課,蠻累的。 : 」 : 不知道各位大大對於這兩段對話又有什麼想法? : 還請各位大大賜教了! : Jul 25 , 13:58補充: : 我之前高三有一門生活科技的選修,有寫到很基本很基本的程式,當時我就覺得蠻好玩的 : 。當然讀資工理工科一定要不錯,但這個對我而言只是輔而已,主要是我對於這方面,都 : 有興趣(我有稍微查過數學系跟資工系的課程,對於兩個的課程我都有興趣)。 我所認識的數學系和資工系是非常不一樣的,但是不喜歡資工系的排課都是一學期 但是我對資工也沒太了解,我念那一年網路泡沫,結果就灰心到整年沒去上課QQ 我真的沒想到有一天資工是這樣子復活,我覺得資工系的數學可能是學最少又最特別的, 比較偏向代數,圖論和組合數學,要不是現在資工和寫程式很熱門,資工可能是工學院最難 轉行的,資工系和資工所可能做的都是不一樣 我對數學的認識來自於物理,為數學而數學或是為物理而物理太難了,你會發現 老一輩蘇聯的教育數學和物理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蘇聯有很多全能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某方面這樣才是正確的方式,數學和物理一起學比單一個學還容易,可惜時間有限 我覺得理學院學士班本來是美意,結果我發現根本就很少人能數學和物理看透, 跨領域是十分十分困難的,我剛從數學跨去物理有一整年適應不良,直到我放棄了整個數學 系的訓練,不然我走不過去物理,主要還是因為思維和直覺不一樣,但是如果跨過去真的也許 會有優勢,我們這一行物理(高能物理)需要念的數學大概比數學教授還多,多到我猜數學系 學生都無法想像,而且我們是邊看paper邊自學的,這裡面最難當然是物理直覺地訓練,很多 物理系把物理當數學念是不對的,你要用最簡單的物理就能解釋最困難的物理現象才是高手 物理會對數學有憧憬是因為物理系接觸數學比數學廣,一開始接觸這些會有點像魔力一樣, 就像電機系的固態組會對物理系的固態有興趣,有時候工學院真的比較不講求前因後果 有時候這是理學院和工學院最大的差別 物理人採取的是比較直覺式的做法,千萬不要以為高微,實變那種數學就是真正的 數學系思維,這是極度可笑的,有些人還以為高微實變很難,那機率,拓樸,幾何,代數,和 偏微分方程呢? 我們物理人是把這些全部融合一起用李群來展現,這是數學和物理有趣的 地方 還有那種以為數學是epsion-delta和證明的,我勸你不要念了,腦筋不懂變巧,難怪 一堆數學系的連paper都不敢看,程度真的是太可笑,數學最好的期刊有一大部分是做物理 問題喔,這個在今天網路發達google就有 比如Journal of the AMS -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或是SIAM,CMP等都是在 很多人做物理問題,我也不知道這些人怎麼辦到的 高微複變和實變是數學最重要的科目沒錯,但是那是念書,鄉民要記住 念書是吸收養分,做研究寫論文才是蠶吐絲,做研究比念書難上千百倍,如果你學了數學什麼都 不能用,你就不要出來講你念數學,更談不上對資工的大學部學習有幫助,邏輯訓練不需要 去念數學系 但是資工所有一些人就真的在搞數學了,這些人主要學的東西對大學受過數學和物理 訓練來說真的幫助很大,還有機率和統計的思維更是重要,這些都是當今最重要的資工系 前沿在搞的 說實在的,有時候我是不建議台灣設太多數學系和物理系,浪費錢和資源 你可以看看北京清華學神的工學院韓衍雋的文章,他大三發就了IEEE information theory https://read01.com/x0KED5.html 據說是北京清華創校第二人,還有一個吳佳俊也是大三就發一堆頂尖期刊真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41124 這些人大三就比一堆美國教授強,你看韓衍雋paper的數學更是誇張,他跟他學長 Jiantao Jiao在Stanford發了一堆用高深統計和超數學的頂尖期刊,雖然說他的數學不能 跟數學家甚至物理學家比,但是絕對也是超強的第一流的數學人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hdTDzlQAAAAJ&hl=en 雖然說這些是變態中的變態,當台灣還在討論數學系是怎樣,人家工學院的根本就懶的理你, 所以重點是要優秀,雖然台灣職場和學術不一定能用到這些,但是我跟你說,你能在超頂尖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有一篇,台灣大學助理教授一定沒問題 所以重點是努力去跟這些人當同學做朋友,而不是一起沉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02.1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01120316.A.126.html ※ 編輯: Schwinger (1.34.102.191), 07/27/2017 09:59:25

07/27 10:06, , 1F
純科學給頭腦是六個標準差以外的人去做的
07/27 10:06, 1F

07/27 10:08, , 2F
這些人都很努力 但就像去NBA打球 天賦是最基本條件
07/27 10:08, 2F
這我講三天三夜都可以,天分不一定從考試中激發,你在台灣這種環境最優秀的人 被叫去考醫學系相關,光這點就多少數學和物理有天分的被埋沒,我們應該努力給這些人 在台灣也能夠有醫生的薪資和就業保障健全發展,教職這種真的機會太少,變數太大 我認為純科學這件事情本身就太空泛,環境應該比天資重要,所以最優秀還是歐美人 我們不需要像中國大陸這麼誇張,幾十萬人考個狀元或是前200名念北大清華,但是也不應該 像台灣這種扯到爆又不太當人的大學教育,我覺得台灣的大學生程度真的普遍毫無鑑別度 真正優秀的人只是環境帶賽 ※ 編輯: Schwinger (1.34.102.191), 07/27/2017 10:15:29

07/27 10:10, , 3F
中國母群體大 當中的極端值自然也很嚇人 我們比較
07/27 10:10, 3F

07/27 10:10, , 4F
需要關心一般學生的學力程度如何
07/27 10:10, 4F

07/27 10:14, , 5F
萬中選一的所謂大學教職 對這種天才而言根本不用費
07/27 10:14, 5F

07/27 10:14, , 6F
07/27 10:14, 6F

07/27 10:15, , 7F
平常人對他們只能仰望 其實沒有太大的啟發作用 這
07/27 10:15, 7F

07/27 10:15, , 8F
不是靠訓練或教育方式可以複製的
07/27 10:15, 8F
我相信他們會跟你說最難的那關一定高考那關,你覺得一個省幾十萬人在18歲考一場考試 會抹煞多少真正有數學和物理天分的人,MIT教授文小剛也曾經提到中國這一點很不好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07420 話說文小剛還是CUSPEA全中國考試第一名進普林斯頓的,但是他那年有一個16歲一起去念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結果沒畢業,你覺得那個16歲會沒物理天分? 補個題外話 文小剛的那套多體物理以前不太有人信,主要還是因為實在數學太難,物理也 受爭議,至少我2012年念他的東西,大概只有我跟我當時老闆在念,我老闆欣賞念弦論的數學 和腦袋,結果文弦論那套的東西全變成現在凝態物理主流,他學生都在美國最好的大學教書, 可見真的是很重要,這真是太可怕了,這不是天分講講就能解決的 ※ 編輯: Schwinger (1.34.102.191), 07/27/2017 10:20:30

07/27 10:18, , 9F
推物理哥
07/27 10:18, 9F
※ 編輯: Schwinger (1.34.102.191), 07/27/2017 10:25:53

07/27 10:56, , 10F
台灣第一個拿到IPhO first place gold medal的那位
07/27 10:56, 10F

07/27 10:57, , 11F
應該跟你舉的例子差不多變態
07/27 10:57, 11F

07/27 11:00, , 12F
和大陸打過交道就知道,他們數學系要專題,而且
07/27 11:00, 12F

07/27 11:00, , 13F
平均實力>同期台灣學生將近一年的程度
07/27 11:00, 13F

07/27 11:01, , 14F
加上台年輕教授出走研究,幾乎都死水化
07/27 11:01, 14F
文章代碼(AID): #1PUKSy4c (SENIORHIGH)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UKSy4c (SENIOR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