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袁紹、袁術、關東諸侯與漢室

看板SAN作者 (青色的楓葉)時間12年前 (2012/07/29 17:4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 : 靈尚在。 : 這些立論都很有見地,但是卻有略顯偏狹之虞。為什麼關東諸侯就是保漢,而董卓的政權 : 就不是漢政權?袁紹立新帝保漢、曹操支持獻帝也是保漢,怎麼獨獨袁術卻被說「術觀漢 : 室衰陵,陰懷異志,故外託公義以拒紹。」(三國志.袁術傳)如果一開始就預設好立場 : 的話,這些矛盾點就很難完全解釋清楚。 其實三國志.袁術傳這部分記載屬於事後之見,也就是說,沒有史料支撐。 大凡後來反叛的臣子,史書記載時一定會有後見之明「誅心」筆法或者是「有人聽到 袁術說……」,而不論及他本人到底說什麼m。; : 為什麼我會提袁術?就如同您說的,對他行為提出質疑有「誅心」之嫌,但偏偏袁術 : 傳就是這樣寫。就外在行為來看,曹操做的不會比袁術多,人家袁術還收復雒陽。而 ^^^^^^^^^^^^^^ 是的,此事在袁術早年。 : 就說的話 : 來看,袁術對袁紹說:「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比曹操更是鏗鏘有力,怎麼 : 曹操是忠臣,袁術就是有異心? 袁術在討董時期或許志是保漢收復洛陽(所以後來能夠發現玉璽),然而此一時也 ,彼一時也。到了筆者前述引文的時間點,僅在袁術稱帝前幾個月。稱帝舉動必有所聞 ,此時稱袁術有二心並不為過。 人的良心不會一下子就出賣掉,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易之中,漸漸的腐蝕殆盡。二袁 的情況都是起初以公義出場,最後終於名裂。曹操亦然。人早年的想法與其後的作為, 未必能一一對應。 (真正做到終身始終如一的,千古也僅有諸葛一人。Boman謂諸葛可能有野心,並不 能說是刻意污衊──畢竟歷史昭昭可鑑:幾乎所有權臣,無論是袁術、袁紹、曹操、司 馬懿、桓溫等,都曾經有雄心壯志,而且無論是場面話還是真心話,真的能撼動人心, 試想,若諸葛亮復信:「慺慺赤心,志在滅魏,不識其他。」是何等景象,比起 「雖十可受」又是如何? 依漢末魏晉的道統常例推斷,諸葛權臣說確實有可能。有時只是天限機運的問題 (如司馬懿與諸葛亮同壽,亦是英傑,而不會背後世甚至自己後代評為取天下於孤兒 寡婦之手,難怪國怍不長) 但是筆者私心認為,給予將國家從「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況中 整頓起來,以一州之師與九州之眾於千里之外周旋,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治世 能臣一點 Bonus 並不為過,不想將此信看的太重 ) : 而您說的關東諸侯對於獻帝的態度不一也是事實,但這不是我想要說的。袁術很明顯 : 態度是奉納獻帝,而劉虞也和他是一樣立場,才會有後來派遣數千騎兵支援他迎回獻 : 帝的事。 抱歉誤解您的意思 :( 筆者對此處的解釋: 袁術與劉虞的立場兩者不同,袁術志在輔佐幼主(需要將獻帝奉於自己實力範圍) 。劉虞則與張楊較為相似,在事未濟之時,可派兵支援,但事成之後,寧可退做朝廷的 外藩,天子是天下人的天子。劉虞一方面支持獻帝,一方面還是繼續與承制的袁紹保持 友好,此又近似於劉表。而與袁術情況不盡相同。(袁術與袁紹、曹操、劉表均不合, 而與公孫瓚聯合,蓋此時其戰略目的相同,構成利害衝突,需奉天子以討不臣,但是天 子只有一個) : 但有趣的是,袁術也是自行發布地方長官任免的一員,這麼說來究竟袁術對漢室到底 : 是什麼態度,可以直接二分說忠漢或反漢? 筆者重點不是爭論誰「反漢」、誰是「反賊」,而是強調,「保漢」派之間,彼此 的派系糾葛、利害衝突造成互相殘殺。 : 而您說的陶謙,他根本就不是討董的一員。「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謙遣使閒行致 : 貢獻: ,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陶謙傳這個記載可以說明他承認長安天 : 子的立場, 是的,所以我才把不同的關東諸侯,各取有代表性的,舉例出來,而不僅限於反董 軍。劉虞也不是討董的一員啊──他在董卓時期,亦輔漢進表,受董卓符命都六州軍事, 但是又與反董軍的袁紹、袁術友好。 : 但卻也不可否認他和董卓政權的關係。張楊是和袁紹交惡之後接受董卓的任命, : 他也無法 : 切割董卓和獻帝的關係。至於劉虞,就如之前所述,比較可能是和袁術同調。 接受任命的話,就無法切割的話,劉表(乃至袁紹本人)都是董卓任命的。但是 一個舉兵主盟,一個「不失貢職、不背盟主」。 : 現在就是問題所在,如果說獻帝這麼有威信,那為什麼袁紹、袁術這些人可以直接 : 不鳥董卓政權,怎麼董卓完全無法靠天子的威光來約束這些人?而像陶謙、張楊、 : 劉表這些人 關鍵在於趙立新文中的「分陝二伯」。東漢經學發展,使得累世京官成了道統所在 。而得以效法齊晉(齊桓公、晉文公)故事,合諸侯、匡天下(齊桓公、晉文公;袁術 、袁紹),使天子會獵於斯(晉文公;曹操),乃至錫弓矢斧鉞虎賁(袁紹、曹操), 對外有專擅誅殺之權、且於死亡後禮制高人一等(晉文;諸葛亮;桓溫)。 前段所言,實際上是漢末、魏晉六朝所共同的法則。 在早期,道統所在僅在於累世京官,門生故吏滿天下的袁紹、袁術(含楊彪)。 故二袁以之號召,可對抗王命並號令諸侯;雖無須假藉朝廷,但終須以漢室為依歸。 因此,袁紹、袁術(以及208後的劉備)得以用此「承制」(自擬王室的命令,不 遵循王室的亂命)對抗「王命」(亂命)。這也是史書記載袁紹起初不擁立獻帝的原 因──除了討厭獻帝以外,袁紹覺得有「承制」之權已經夠好用了。擁立獻帝,意味 著必須直接面對朝廷,與敵對派系打交道,政治鬥爭,動輒請示,多方得咎。不如自 己決定方便。 在當時,在內是朝廷,在外有此「承制」權力的,僅有二袁(以及赤壁後的劉備) 具有此政治號召能力。其他方面大員,從都六州軍事的劉虞到稱霸一州的劉表,都不 具有此項能力。 效果: 1.可以直接用「表」方式,任免非自己轄區內的官吏,且為地方所接受。 其他人的「表」,則僅外交結盟效果,實際地方效果低微。 如:袁紹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具有實際效果。 陳琳檄曹操 幕府[袁紹]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曹操]東郡太守、兗州刺史, 被以虎文,授以偏師, 就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 2.並以此權力討伐異己,攻殺奉漢廷為主的諸侯(齊桓、晉文專擅誅殺)。 如:曹操攻殺正牌的張邈、張超;袁紹討伐河北諸州郡 3.必須以復興漢室為大義名分。具有大義名分才能對抗王室的「亂命」 失去擁立漢室的大義名分時,則效果低落。 如: (1)袁術稱帝,造成眾臣(孫策、劉勳等)獨立,不再服從號令 (2) 200年,官渡之戰前的袁紹,已有野心顯露: 後漢書‧袁紹傳 紹既並四州之地,觿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御稀簡。主簿耿包密白紹曰 :「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觿情未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多。於是簡精兵十 萬,騎萬匹,欲出攻許, 董卓之強,遠勝曹操,而袁紹能當之。系以其「盟主」身份,號召各路諸侯勤王 清君側。即使是支持獻帝者(劉虞、劉表等),最多也僅是保持中立,而不助董(劉 表、陶謙 不失貢職;劉虞則用密表朝廷,以證明其忠心)使得朝廷亂命不出京幾。 (但朝廷合理的命令,仍然可以達到地方,發揮效力) 官渡之戰,曹操實際上是兗、豫二州之力,對抗袁紹的青、幽等四州大軍。其他 地方,對曹操而言,比較類似於糜羈性質,官吏仍是以漢廷為中心(如:徐州陳登) ,而不是效忠於曹操個人(類似於董卓任命的官吏,並不效忠董卓,而是效忠於漢廷)。 朝廷直接間接影響力仍可達各地(如:吳郡許貢)。 這對於官渡之戰大局演變必然產生某些影響。最起碼,造成孫策身死無法奇襲許都。 而劉表也因為內部糾葛,無法藉機興兵助袁。 (3) 212 稱魏公以後的曹操。 此時的漢廷名存實亡,權力轉向外部的劉備。 但是要注意的是,此「承制」之權並非絕對,二袁所能對抗的,僅限於王室的「 亂命」,對於朝廷合理的命令還是有服從義務的。長安政權曾使「持節」命袁紹與 公孫瓚和談,此外,曹操擁立獻帝後,由於命令尚屬合理(至少袁紹方一時抓不到小 辮子),使得袁紹的權力大為窘迫,悔不當初。可見此「承制」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後漢書袁紹傳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濕,洛陽 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操拒之。田豐說紹曰:「徙都之計,既不 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筭之上者。不爾, 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紹不從。 : 就算是支持長安天子,但他們和董卓政權的關係卻也無法否認。這樣說來,光一個獻帝 : 到 幾乎所有重要的關東諸侯,都是董卓時期任命的。實在沒有辦法區分何人與董卓無關 。 : 底代表什麼?究竟是皇帝本身讓這個挾著他的人榮顯,還是說是挾著天子的人靠著 : 自己的實力讓獻帝獲得承認,這些前因後果都該一併考量,不該草率判斷。 確實應該從 G君、 r君所言,個案認定詳細討論。不該草率。 先舉一例: 長安朝廷能使 陶謙修表,讓袁紹公孫瓚和談。李榷的實力弱於董卓,恐無如此 強盛,而能號令陶謙、袁紹、公孫瓚等關東諸侯,天子之位、「漢室」之名,此時 可能仍具有些許作用。 (徐州長安過於遙遠,可初步排除陶謙遠交近攻之可能) 初平 四年初 天子遣太僕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略)」… (193) 紹於是引軍南還。 : 我們認為擁戴獻帝對於曹操的事業是有絕大助益,但是如果他和袁紹、袁術打仗打輸, : 那麼他擁戴獻帝的行動也不過就是笑話而已,敵人多得是理由打掉你的正統性。所以就 : 我個人立場,並不認為曹操擁戴獻帝,建立忠漢形象是他事業成功的主因。 筆者推論時人以為真(就像宗教信仰一樣)。 200曹操雖然窘迫,但尚能支撐。 與 219 的 曹操 僅僅荊州有得而復失的可能,就天下震動,民變四起, 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袁、曹官渡時期,引證史料如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9.38.186 ※ 編輯: sdsdfd 來自: 36.229.38.186 (07/29 17:45)

07/29 22:21, , 1F
推~~~~
07/29 22:21, 1F

05/06 17:37, , 2F
推sd大和趙立新
05/06 17:37, 2F
文章代碼(AID): #1G5GNTSv (SAN)
文章代碼(AID): #1G5GNTSv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