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正史裡的陶謙

看板SAN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6年前 (2008/07/02 23:04),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轉錄文重貼,原文在本版3834篇裡 主題:陶謙領徐州 作者:遼東管寧 一、 陶謙,丹陽人也。少年時以不羈聞、敖戲無度,後好學,為諸生,仕州郡,舉茂才,拜尚 書郎,先後出任舒縣令、盧縣令。其後遷幽州剌史,徵拜議郎。其“在官清白,無以糾舉 ”,在那漢末“豺狼當道”的年頭實屬難得。 中平二年三月(西元185年),北宮伯玉等率領羌胡進犯三輔,靈帝忙派遣皇甫嵩討伐, 皇甫嵩表請武將,召拜陶謙為揚武都尉一同出征。七月,皇甫嵩因為先前得罪了中常侍趙 忠、張讓二人,終於難逃毒手,被貶官消爵。 同年,朝廷另委派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討北宮伯玉,張溫也請陶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 ,但陶謙卻不領情,畢竟和皇甫嵩比起來張溫的確顯得無能多了,因此陶謙對張溫的態度 是“輕其行事,心懷不服”。終於,在回軍途中火山爆發,陶謙公然羞辱張溫。張溫本想 處置陶謙,卻被和事佬勸說,張溫也看重陶謙的材略想一笑眠恩仇。可結果卻是換來一句 :“謙自謝朝廷,豈為公邪?”張溫倒是大度,不愧是連董卓都能放過的“宰相肚”,僅 笑說一句:“恭祖癡病尚未除邪?”兩人和好如初。 時年陶謙五十四歲,已算一個老官僚了,可少年時那狂放不羈的習氣依然不改,卻也能在 仕途一路高升,可見陶謙無論在政績和軍事均有其真才實料,方能在漢末亂世立定腳跟而 不倒。 中平五年(西元188年)冬十月,青、徐兩州黃巾複起,攻打郡縣。朝廷以陶謙為徐州剌 史,鎮壓黃巾軍。這是陶謙為官生涯第一次作為主帥出征,但陶謙卻也不負聖命,一到徐 州就任用亡命東海的泰山人藏霸,及其同鄉孫觀等為將。結果一戰便大破黃巾軍,剩下的 黃巾軍也被逃出徐州境內,北上青兗兩州。一直到初平二年(西元191年)被公孫瓚大破 於東光,餘部進入兗州為曹操打敗收編為青州軍。在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和興平元年 (西元194年)跟隨曹操又打回了徐州,這恐怕是陶謙始料未及的。 二、 黃巾破走,境內晏然。陶謙上表拜藏霸、孫觀為騎都尉,令其屯琅琊郡治開陽,駐守徐州 北面。是時徐州兩遭黃巾之亂,戰火過後“世荒民饑”。如果不好好處理,饑民再來一次 黃巾之亂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要解決百姓舉義的問題, 就先得解決吃飯問題。陶謙此刻體現出了其優秀的政治能力,他想到了一個好法子——屯 田。 中平六年(西元189年),陶謙表下邳人陳登為典農校尉,在徐州境內實行屯田。陳登時 年二十五歲,年紀雖輕,能力卻強,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在陶謙、陳 登的努力下,徐州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收穫“粳稻豐積”。徐州屯田比起公孫瓚在 易京、曹操在兗州的屯田早六年,可稱漢末第一個想到屯田解決糧荒之人。 黃巾起義另一重要因素是宗教問題,桓靈之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底層 民眾對政府早已喪失信心,兩漢神學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尊的儒術地位,亦受到了嚴重 的衝擊。故此一經煽動,立成燎原之火,“太平道”的宗教號召力實是不容小窺。 徐州更為太平道起源之地,早於順帝年間琅琊郡就有幹吉、宮崇師徒傳播太平道教義。《 後漢書,襄楷傳》雲:“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幹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 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故此陶謙命藏霸屯琅琊開陽 ,亦有預防死灰復燃之舉。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在上層社會頗為流行,可於漢明帝時代,發生了楚王英謀反一案 ,而楚王英偏偏又是個佛教信徒,結果因此案“坐死徙者以千數”。 自此以後近百年中 ,史籍不再有關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果。但由於中國佛教 “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比起“太平道”的“蒼天已死”自然是大大好。陶 謙也深知此點,於是開始在徐州推廣佛教。 當時陶謙同郡人下邳相笮融督管廣陵、下邳、彭城運糧,其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 屠寺,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餘,“每浴佛, 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笮融此為雖是侵吞三郡 糧食,但觀其之行事排場之大,不可能不為陶謙所知,可見這是出於陶謙的默許,笮融才 有如此膽量。 又《三藏記集錄,五慧睿喻疑論》雲:“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並能任持大照 ,尋昧之賢,始有講次。”廣陵、彭城均是徐州肥的流油的大郡,而下邳更是徐州郡治所 在,可見當時在徐州佛教之興盛,一時上至守相,下至黎民,個個口念佛號,“太平道” 自然在徐州就沒了市場。 陶謙擔任徐州刺史年間,北面的青州、兗州黃巾之亂此起彼伏,徐州卻是太平無事,“百 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此皆陶謙大行屯田,推廣佛教之功。 三, 陶謙雖然為徐州地方最高官員,可他並非徐州土著。在徐州為官,必須先和當地豪門名士 搞好關係。《三國志,魏書》稱:“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 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照如 此徐州政局是一片烏黑,陶謙儼然是一獨裁者壓制著徐州的士人。 可事實未必如此,稱為“以忠直”為陶謙“見疏”的趙昱,確實被陶謙硬請出來為官的, 先任“州之股肱”地位的別駕,後舉茂才,遷廣陵太守,廣陵當時可是徐州數一數二的膏 腴之地啊!而另一徐州名士東海王郎,自其師太尉楊賜死後,棄官行服。“舉孝廉,辟公 府”,幾次都不應。可是陶謙一來徐州,舉其為茂才。他卻馬上受命而來,擔任 “治中 ”一職務。 魯肅曾于劉備書:“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 耳。”可見陶謙對徐州名士不是見疏,倒是真的“親任之”。 再看徐州豪強士人中另幾位重要人物。 東海麋竺,“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的豪強,被陶謙“辟為別駕從事”;下邳 陳登,公族子孫,時年二十五,為東陽長,陶謙表其為典農校尉,將屯田重任交與其手; 還有那有名的張昭,《張昭傳》稱“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昱 傾身營救,方以得免”。可是在陶謙死後,張昭為其哀辭曰:“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 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 ”張子布可是出名的倔脾氣,連孫權橫刀於面都不妥協,都毫不記恨,反而如此大吹陶謙 一番。只能說陶謙和張昭其後相處的還是很好的。 四, 隨著時間的流逝,徐州雖然是一片樂土,可中原大地的局勢卻是一天比一天兇險。初平元 年春正月,關東牧守擁立袁紹為盟主,矛頭直指在洛陽的董卓。徐州所在廣陵太守張超更 是為促成同盟不遺餘力。 當時天下郡縣回應,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可是陶謙卻 沒有加入關東聲討董卓的軍事行動之中。事後證明不加入是明智的,在關東同盟不到一年 之中,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咨;兗州刺史劉岱殺東郡太守橋瑁;曹 操殺河內太守王匡;袁紹要脅韓馥,吞併冀州。是時關東諸郡在曹丕《典論》中所言: 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會黃巾盛於海、岱,山寇暴於 並、冀,乘勝轉攻,席捲而南,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陶謙若是霍然加入,難保下場不和王叡、張咨、、橋瑁、王匡、韓馥一般。但陶謙雖然不 看好那“關東諸公”,但卻並不是躲在一旁看戲。初平二年(西元191年)四月,董卓入 關,留朱雋守洛陽,而雋與山東諸將通謀為內應。既而懼為卓所襲,乃奔荊州。卓以弘農 楊懿為河南尹,守洛陽。雋聞,複進兵還洛,擊懿走。雋以河南殘破無所資,乃東屯中牟, 移書州郡,請師討卓。陶謙一接到這為平定黃巾之亂的名將之書,就遣精兵三千相助,並 上表推薦朱雋代理車騎將軍。而其餘州郡只是“稍有所給”。 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四月,王允、呂布殺董卓,其後李傕、郭汜等反,六月初一,長 安淪陷。當時陶謙以朱雋名臣,數有戰功,可委以大事,聯合了前楊州刺史周幹、琅邪相 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 、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人共朱雋為太師,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一 時聲勢浩大。 十二月,李傕用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謀,以獻帝名義徵召朱雋入朝。朱雋部下都知入 關不妙,欲回應陶謙起兵。可惜朱雋本人認為傕、汜小豎,樊稠庸兒,可乘間而滅。於是 辭謝陶謙的提議,應召入朝,又被任命為太僕。結果事於願違,後李郭雖然相爭,但朱雋 為郭汜所劫持,秉性剛烈的他即日發病而死……. 五, 初平元年至三年,由於董卓,李郭之亂,再加關東諸侯戰亂不休,黃巾黑山烽火四起。關 中、荊州、冀州、並州、青州、幽州、兗州、豫州都是戰火連綿。徐州卻是太平無事,因 此四方流民移依徐州日益增多。對那些自相兼併的諸侯來說,“百姓殷盛,谷米封贍”的 徐州無疑是一塊大肥肉。為了自保,陶謙必須在亂世尋求盟友。 當時關東諸侯分成兩派,一派為公孫瓚、袁術、孫堅,一派是袁紹、曹操。陶謙只有加入 這兩大勢力的一方,才能自保。最後陶謙選擇了公孫瓚一方,陶謙自所以做出這個抉擇, 應是出於以下三個考量: 1、徐州北接青、兗兩州,自袁紹吞併冀州後,陶謙也意識到徐州正處於袁曹勢力的威脅 範圍。而當時勢力範圍于幽州的公孫瓚、荊州南陽的袁術來說,其於徐州間州隔郡,並不 構成威脅,且與袁紹等又正好敵對。 2,、而陶謙曾任幽州刺史,其時公孫瓚為幽州遼西小吏,遼東屬國長史,兩人在幽州或 許已經相識。而在中平二年跟隨張溫討伐邊章之戰中,陶謙、孫堅兩人均為張溫參軍事, 公孫瓚當時又正好督烏桓突騎從征,三人同為張溫部下,屬於故交。在初平二年孫堅破董 卓於陽人,入洛陽。於此百忙之中還派遣朱治,特將步騎,東助陶謙討黃巾。可見孫堅和 陶謙的友誼之深。 3,公孫瓚本人當時北敗烏桓、南破黃巾,孫堅驅逐董卓、進軍洛陽,兩人都是當時數一 數二的名將。相對無實戰功績的袁紹集團,公孫瓚集團顯得更為強大。 陶謙的選擇不可謂不當,但事與願違,在初平三年,兩大勢力先後數次火拼。意想不到的 是江東猛虎孫堅橫死于劉表軍士箭下,這對陶謙一方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其後袁紹界橋 先勝公孫瓚一場,接著在巨馬水又被公孫瓚大破,公孫瓚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 ,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 是年,公孫瓚南攻袁紹;同時命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出兵己屯發幹(今山東舊 堂邑縣西南)自東方迫之;袁術亦從南陽出兵。這樣同時從東南北三面逼近袁紹、曹操。 結果袁曹會擊,劉備、單經、陶謙、袁術次第被破。公孫瓚亦被袁紹破之于龍湊,遂還幽 州,不敢複出。 初平四年春,袁術聯合黑山、匈奴引軍入陳留,屯封丘,和曹操爭奪兗州,袁術雖氣勢洶 洶,又怎經袁曹聯手,三戰俱北,流離迸走,幾至滅亡。袁術只得南逃九江,至此,公孫 瓚一方可稱徹底失敗。 此等結果對陶謙來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所幸與公孫、袁、孫相比,陶謙損失實乃微不足 道,可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 由於這次軍事行動的失敗,另一方面孫堅死後,其子孫策還葬其父曲阿,乃渡江居徐州廣 陵之江都,結交起徐州士人起來。連昔日大將軍何進、朱雋硃俊、司空荀爽三府辟為掾, 皆稱疾不就的廣陵名士張紘都為其所用。孫策雖為故人之子,可在陶謙的地盤上收羅人才 ,陶謙當然不滿。於是施加壓力把孫策趕回曲阿。孫策遂投袁術于壽春。而袁術慘敗兗州 ,南走揚州,竟然自稱起比“徐州刺史”更大的“徐州伯”來了,擺明瞭佔據徐州之意。 對付袁術可沒對付孫堅那麼容易,陶謙於是聽從趙昱、王郎的建議,遣使閑行,奉貢長安 ,當時四方諸侯都不買李傕、郭汜的賬,陶謙如此,兩人自然是大喜,再加有朱?在朝, 長安遷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 孫策雖歸袁術,但其母尚在江都,孫策遣呂範迎之。陶謙卻說呂范為袁術偵伺,命令江都 縣掠考呂范,幸好呂範親客健兒篡取其以歸。陶謙謂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可見 袁陶兩家已經是明和暗不合,甚至處於決裂狀態。 六, 初曹操之父曹嵩,因操起兵,不肯相隨,乃與少子疾避亂琅邪,初平四年為陶謙所殺。 對於此事,《三國志》,《後漢書》,《世語》,《韋曜吳書》諸書記載不一,眾說紛紜 。在下認為當是從《吳書》所雲為合理。 因為當時公孫瓚遁入幽州,閉門不出,袁術又南下揚州,圖謀徐州,陶謙和其聯盟等於名 存實亡,為保護徐州,陶謙只有交好袁曹。而曹嵩當時正好避亂於琅邪,琅琊為徐州勢力 範圍,曹嵩之一舉一動必難逃陶謙之手。試想陶謙在和曹操處於敵對狀態時,也未為難過 居於琅琊的曹嵩,那麼更不可能在想交好的時候殺害曹嵩。曹操派遣迎其父的人是泰山太 守應劭,應劭為初平三年陶謙聯合豪傑,同討李傕時一員,和陶謙關係非淺。基於以上原 因,陶謙只有派兵沿途護送曹嵩以向曹操示好更符合歷史情況,可問題就出在護送的人身 上。 曹嵩自琅琊赴兗州,必經泰山郡華、費兩縣。初平四年,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 ;下邳為當時徐州州治,陶謙,始虛以委蛇、與其合從,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 城,後遂殺之,而並其眾。曹嵩曾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家財可稱億 萬,在去兗州途中光家財就裝了百餘輛車招搖過市。而華、費一地的陶謙軍正多是闕宣餘 黨,看見這大宗錢財怎能不心動,更且招安不久賊性未泯。於是利字當頭,磨刀霍霍,曹 嵩一家頓時身首兩分,魂歸黃泉。可歎曹嵩當初要是不吝惜家財,盡予曹操起兵所用,也 不會今日人為財死。 七, 曹嵩一死,護送之應劭,棄官北逃袁紹,殺人之賊黨,奪財南遁淮南。天南地北讓曹操去 那抓他們回來問罪?自然歸咎于陶謙。初平四年秋,曹操起兵討伐陶謙,袁紹使朱靈督三 營助之,而曹軍之 “青州軍”, 正是由昔日被陶謙趕出徐州的青徐黃巾,倒是名副其實 的“還鄉團”。 一時之間,上報新仇,下記舊恨,勢不可當。曹軍先後攻拔十餘城,又破彭城、傅陽,大 敗陶謙軍。面對上下眼珠子都快冒血的曹軍,陶謙逃離彭城,只得退保東海郯城據守,一 面飛書遣使告急於青州刺史田楷。所幸城池堅固,曹操攻之不下。曹操轉而過拔取慮、雎 陵、夏丘三縣,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 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是時青州刺史田楷與平原相劉備帶兵 救援陶謙,興平元年(西元194年)二月,曹操亦因兵糧告盡,終得退兵。陶謙以丹楊兵 四千益劉備,表其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經此大難,徐州頓有樂土化為地獄,陶謙同鄉下邳相笮融帶領男女萬人,馬三千匹,南走 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怎料笮融垂涎廣陵資貨,酒酣耳熱之際,一到殺了趙昱, 放兵大掠,廣陵為之一空。 四月,曹操再度率領大軍南攻徐州,先拔五城,遂略地至琅邪、東海。回軍經過郯城,徐 州將領曹豹與劉備屯兵郯城,邀擊曹操,被其擊破,接著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陶謙 眼見日暮途窮,打算逃回老家丹陽,那知平地一聲驚雷。正在這時,陳留太守張邈背叛曹 操,與其弟原廣陵太守張超迎呂布入兗州,徐州又一次免于曹軍屠刀。 是年陶謙因憂而病,臨終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年六十三。張昭等為 之哀辭曰: “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 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賴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寧。唯帝念績,爵 命以章,既牧且侯,啟土溧陽。遂升上將,受號安東,將平世難,社稷是崇。降年不永, 奄忽殂薨,喪覆失恃,民知困窮。曾不旬日,五郡潰崩,哀我人斯,將誰仰憑?追思靡及 ,仰叫皇穹。嗚呼哀哉!” 謙二子:商、應,皆不仕。 參考書籍: 《三國志》 《後漢書》 《華陽國志》 《中國佛教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65.78

07/03 12:38, , 1F
07/03 12:38, 1F

07/03 14:32, , 2F
07/03 14:32, 2F

07/03 14:40, , 3F
07/03 14:40, 3F

07/03 23:26, , 4F
推!張昭褒陶謙,必非諂。謙決策選邊固有失策,未必一劣如傳
07/03 23:26, 4F

07/04 01:47, , 5F
「臧」霸寫錯了噢
07/04 01:47, 5F

07/04 09:10, , 6F
07/04 09:10, 6F

07/05 21:29, , 7F
07/05 21:29, 7F
文章代碼(AID): #18QvaRdG (SAN)
文章代碼(AID): #18QvaRdG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