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國志‧荀攸傳》

看板SAN-YanYi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8年前 (2006/06/22 21: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1 (看更多)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荀攸與鍾繇的交情很好,除了〈荀攸傳〉以外,另有下面這段資料與之相關。 : :    《三國志‧魏書‧朱建平傳》: : :     「初,潁川荀攸、鍾繇相與親善。攸先亡,子幼。繇經紀其 : :      門戶,欲嫁其妾。與人書曰:『吾與公達曾共使朱建平相 : :      ,建平曰:「荀君雖少,然當以後事付鍾君。」吾時啁之 : :      曰:「惟當嫁卿阿騖耳。」何意此子竟早隕沒,戲言遂驗 : :      乎!今欲嫁阿騖,使得善處。追思建平之妙,雖唐舉、許 : :      負何以復加也!』」 : :    不知道光榮三國志系列遊戲在設定荀攸、鍾繇的各自親密武將時, : :    有沒有參考《三國志》的記載把他倆設為麻吉? : : -- : : 推 age317:鍾繇跟荀攸早在關中的時候就認識了,荀攸會歸附曹操說不定 06/21 22:18 : : → age317:就是鍾繇的關係(當然荀攸的叔父荀彧應該也有作用),兩人當 06/21 22:22 : : → age317:然是好麻吉啦^^(兩人都是潁川人,在舉目無親的關中自然會組 06/21 22:27 : : → age317:成地域集團) 06/21 22:30 :  不好意思,在這裡我想跟a大抬個槓。^^|| :  其實也是承接著a大提到的事情作進一步討論。 :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   「何進秉政,徵海內名士攸等二十餘人。攸到,拜黃門侍郎。董 :    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 :    种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 :    怨之,雖資彊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 :    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 :    ,收顒、攸繫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 :    。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遷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漢險 :    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太祖 :    迎天子都許,遺攸書曰:『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 :    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於是徵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 :    。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鍾繇曰:『公達,非常 :    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 這裡荀攸跟何顒、伍瓊的錯誤不少。 何顒、伍瓊被殺的時間點各書記載的很不一樣,尤其是伍瓊(字德瑜)這個人更是 混亂,有的說他是越騎校尉;有的說他是城門校尉;有的列傳叫他伍瓊;有的叫 他伍孚(尋秦記的醉風樓樓主?XD)。不過確定伍瓊跟周珌都因為通謀袁紹而被殺 於190年二月,也就是董卓遷都長安之前。 《後漢書 獻帝紀》 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 辛亥,大赦天下。 癸酉,董卓殺弘農王。 白波賊寇東郡。 二月乙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免。 庚辰,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珌。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   太僕王允為司徒。 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畢圭苑。 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 另外何顒(字伯求)也有跟袁紹通謀,但似乎運氣好沒被董卓發現而逃過一劫 《三國志 袁紹傳》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 同書裴注 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 ,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 名,不得相見。又好游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 ^^^^^^ ^^^^^^ 奔走之友 但是何顒跟荀攸應該在同年(190年)五月就被關了 《後漢書 何顒傳》 及黨錮解,顒辟司空府。每三府會議,莫不推顒之長。累遷。及董卓秉政,逼顒 以為長史,託疾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會爽薨,顒以它事為 ^^^^^^ 卓所繫,憂憤而卒。 因為荀爽死於190年五月,所以推知何顒、荀攸於此時被關 《後漢書 獻帝紀》初平元年(190年) 夏五月,司空荀爽薨。 但是《鄭泰傳》何顒被關的原因跟《何顒傳》不太一樣,反而跟《荀攸傳》比較相同: 《後漢書 鄭泰傳》(鄭泰字公業) 卓既遷都長安,天下飢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業家有餘資,日引賓客高會倡樂 ,所贍救者甚眾。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洩,顒等被執,公業脫身自武關走, 東歸袁術。術上以為楊州刺史。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更怪的是,「事洩」之後,共謀的王允什麼事都沒有: 《後漢書 王允傳》 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乃上護 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並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 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僕射,瓚為尚書。 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和考異記載: 初平三年(192年) 初,黃門侍郎荀攸與尚書鄭泰、侍中种輯等謀曰:「董卓驕忍無親,雖資強兵,實一 匹夫耳,可直刺殺也。」〔刺,七亦翻。考異曰:魏志云,「攸與何顒、伍瓊同謀。 」按顒、瓊死已久,恐誤。〕事垂就而覺,收攸繫獄,泰逃奔袁術。攸言語飲食自若 ,會卓死,得免。 :   :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 :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也。……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 :    ,以疾去。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是時,漢帝在西京 :    ,李傕、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太祖領兗州牧,始遣 :    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 :    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 :    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 :    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 :    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汜,益 :    虛心。後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天子得出長安, :    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并錄前功封東武亭 :    侯。」 :  裴注引謝承《後漢書》云: :   「南陽陰脩為潁川太守,以旌賢擢俊為務,舉五官掾張仲方正, :    察功曹鍾繇、主簿荀彧、主記掾張禮、賊曹掾杜祐、孝廉荀攸 :    、計吏郭圖為吏,以光國朝。」 :  范曄《後漢書‧獻帝紀》: :   「(初平元年六月~九月間;190) 大鴻臚韓融、少府陰脩、執 :    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脩、越騎校尉王瓌安集關東,後將軍 :    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唯韓融獲免。」 :  首先,陰脩死於公元 190 年,當時他官居少府, :  可知前引謝承《後漢書》所說「陰脩為潁川太守」的時間必定在 190 年之前。 :  (也許陰脩是在潁川太守任上被朝廷徵至中央任少府的,但沒有文獻可佐證, :   這只是一個猜測) :  陰脩任潁川太守時,辟用鍾繇、荀彧、荀攸、郭圖等人為吏, :  可以推測鍾繇、荀攸最早有可能在潁川郡任地方吏員時,即已共事,進而相識。 :  鍾繇、荀攸的長輩鍾皓、荀淑等人,是潁川郡的當代名士, :  〈鍾繇傳〉裴注引《先賢行狀》說: :   :   「時(潁川)郡中先輩為海內所歸者,蒼梧太守定陵陳稚叔、故 :    黎陽令潁陰荀淑及皓。少府李膺常宗此三人,曰:『荀君清識 :    難尚,陳、鍾至德可師。』」 :  (另可參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5) :  以當時士人的交往風氣而言,潁川鍾、荀兩家的相互來往,似乎是頗有可能的。 :  荀攸、鍾繇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結識相契,找不到資料可供論證, :  但這種可能性,可以把它放在心裡。 :  而荀攸、鍾繇他倆『被同一位太守辟用為潁川郡吏』的這個經歷, :  則是比較值得注意的。 :  荀攸被何進徵拜的時間點,可以參考范曄《後漢書‧何進傳》: :   「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 :    書事。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 :    誅之。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 :    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 :    ,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因復博徵智謀之士逄紀、何 :    顒、荀攸等,與同腹心。」 :  (「逄紀」即「逢紀」;《三國志》均作「逢紀」; :   范曄《後漢書》則「逄紀」出現一次,其它地方均作「逢紀」; :   《資治通鑑》則「逄紀」、「逢紀」混雜出現,但指的應是同一人。 :   「逄」,音ㄆㄤˊ) :  荀攸應何進徵召入朝任黃門侍郎,時間在中平六年(189)的四月至八月之間, :  該年八月何進被殺,董卓帶兵進洛陽,九月廢少帝劉辯、改立獻帝劉協; :  次年(初平元年)正月山東州郡起兵討董卓,二月董卓挾獻帝西遷至長安, :  荀攸也跟著朝廷到了長安,此後一直到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殺為止, :  荀攸一直都待在長安,他的官銜也一直是黃門侍郎;史冊上沒有他官職變動的記載。 :  再來看看鍾繇。從前面引述〈鍾繇傳〉的內容,可知在董卓挾獻帝至長安時, :  鍾繇也在隨行百官之列,而且,這個時候鍾繇的官銜也是黃門侍郎。 :  東漢的黃門侍郎,是沒有員額數量規定的, :  荀攸、鍾繇同樣以黃門侍郎的身分西行長安, :  正如a大所言,他倆共患難的經歷,對於他倆的交情,可能有很大的影響。 :  然而,是不是因為荀攸、鍾繇兩人都是潁川郡出身, :  所以他們在「在舉目無親的關中」就必定「自然會組成地域集團」呢? :  關於這一點敝人有不同意見。 :  根據前面引用的〈荀攸傳〉、〈鍾繇傳〉的記載, :  董卓死後,荀攸就棄官打算離開長安了, :  然而他又「復辟公府,舉高第」,仍然在京師任官(應為三公府吏), :  看來荀攸大概是想走但沒走成,兵凶戰危,長安城的亂戰,讓荀攸無從離開長安; :  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殺,五月至六月李傕、郭汜進攻長安, :  長安城在六月就被攻陷了,司徒王允被殺; :  七月,以馬日磾任太傅,九月,以淳于嘉為司徒、楊彪(楊修之父)為司空, :  李傕、郭汜掌控朝政的部署大致完成,三公皆立,沒能離開長安的荀攸, :  可能約略是在這個時候再被辟為三公屬吏的。 :  在這段期間,鍾繇似乎還是一直當他的黃門侍郎, :  看來也沒有什麼積極運作、想離開長安的行動; :  反觀荀攸,在「復辟公府」之後,先是「遷任城相,不行」, :  接著又「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 :  依據文獻有限的記載內容, :  自然不足以認定荀攸之「遷任城相」也是荀攸所「求為」的, :  但他「求為蜀郡太守」的動機,卻是頗為明顯,無非是求個安身之地,以避亂凶, :  而且他也真的離開長安了(「駐荊州」); :  鍾繇則一直跟在獻帝的身邊,在鍾繇隨著獻帝出長安而至許、為曹操效力的同時, :  荀攸也沒有主動奔赴曹操的身邊, :  而是待曹操以朝廷詔命另外徵拜荀攸為汝南太守之後, :  荀攸才從荊州東行入許的。 :  在進退出處這方面,荀攸、鍾繇兩人的做法看來是不太一樣的。 :  再把視角往早一點的時間推,荀攸、鍾繇兩人各以黃門侍郎隨董卓身處長安之時, :  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种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密謀誅除董卓, :  但卻未見荀攸的同僚鍾繇與謀,而且與荀攸同謀的鄭泰、何顒、种輯、伍瓊等人, :  也都不是潁川郡人。 :  (鄭泰是河南人,何顒是南陽人,种輯可能是河南人,伍瓊是汝南人) :  綜合文獻上可見的這兩個事例, :  是否真的可以把荀攸、鍾繇用「潁川集團」來加以歸類呢? 我覺得如果鍾繇是190年五月荀攸被關之後才來到關中的話(「辟三府,為廷尉正、 黃門侍郎」),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鍾繇沒有參與荀攸、何顒的計謀了。而荀攸在關中 一直待到192年四月董卓死掉之後才離開,鍾繇、荀攸仍有約兩年的時間相處交往。 另外我說兩人是"地域集團"其實是順口而言,純粹想說明兩人親善的原因是同鄉, 當時隨便說說,害M大認真了 :  以出身地域作為標準,運用「集團」概念來為人群進行分類, :  有些時候可藉此進行有力的分析與觀察, :  然而在分類的時候,似乎需要有更全面的評估, :  畢竟並非只要是同郡出身的人, :  就想當然耳地會成為有共同利益、目標、理想、願景乃至於行動的「一群人」; :  是否是親密至交,與地域出身是否相同,是不是具有必然的聯繫關係, :  也值得細加商榷。 :  (當然,人不親土親,這一點是人之常情,但人際之間的親密與否, :   乃至於是否可歸類作同一個「集團」, :   除了地域出身這種條件之外,應該還有其它更複雜難辨的因素存在, 是的,甘懷真對此有精湛的研究,強調士人與士族的交往,有更強烈的紐帶關係 ——門生故吏,這也是錢穆在國史大綱講到的"二重君主觀念"。不過這種關係有 時候也不是絕對穩定或強烈,隨便舉個例,陰脩舉用郭圖,等於是郭圖的故主, 但陰脩被袁紹或袁術殺掉時郭圖似乎也未表示意見;陳群被劉備舉用,後來卻狠心 的拋棄劉備跑去依附呂布 :   可以比較:同樣是潁川郡出身,怎麼就沒有鍾繇與荀彧尤其親善的記載呢? 雖然荀彧沒有跟鍾繇特別親善的記載,但是卻常在曹操面前稱讚、推薦鍾繇 《魏書 鍾繇傳》 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 《魏書 荀彧傳》 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 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鐘繇可屬 以西事。則公無憂矣。」 荀彧只有一次反對過鍾繇的意見:211年鍾繇獻上鎮服關中的計策時,荀彧幫衛覬 呈上反對的意見 《三國志 衛覬》裴注 <01>魏書曰:初,漢朝遷移,臺閣舊事散亂。自都許之後,漸有綱紀,覬以古義多所 正定。是時關西諸將,外雖懷附,內未可信。司隸校尉鍾繇求以三千兵入關,外託討 張魯,內以脅取質任。太祖使荀彧問覬,覬以為「西方諸將,皆豎夫屈起,無雄天下 意,苟安樂目前而已。今國家厚加爵號,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憂為變也。宜為後 圖。若以兵入關中,當討張魯,魯在深山,道徑不通,彼必疑之;一相驚動,地險眾 彊,殆難為慮!」彧以覬議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從繇議。兵始 進而關右大叛,太祖自親征,僅乃平之,死者萬計。太祖悔不從覬議,由是益重覬。 :        他們早年也不是沒有共事過,而在鍾繇久鎮關中之時, :        荀彧、荀攸同樣都常隨曹操奔走而不常與鍾繇謀面, :        為什麼鍾繇就是與荀攸特別親近呢? :        潁川名士,還有陳群,陳群與荀攸也沒有親近與否的相關記載。 :        荀諶是荀彧的弟弟,但他根本就是直接投靠袁紹了, :        他倆不但是同郡出身,而且還是同胞手足至親呢。 :        韓馥也是潁川人,為何在前面引述的謝承《後漢書》當中, :        與鍾繇、荀彧、荀攸等人共同列名的潁川郭圖, :        他不選擇為韓馥效力,卻投靠了汝南人袁紹呢?) 可能是袁紹名望比較大,所以郭圖投靠袁紹並對付韓馥 :  潁川集團如此,一些學者喜用的淮泗集團、汝潁集團、譙沛集團等人群集團分類概念, :  其內涵與準確度究竟如何,也是值得多加深思的。 學者會這樣分析,是因為這些地域人士在某位君主的領導下,的確有地域集團的劃分 ,郭圖一開始並不屬於韓馥,M兄您舉的例子似乎不太合用。不過說真的,像譙沛集團 與汝潁集團平時也是頗為交好、婚姻,但卻常在突然的政爭中爆發地域集團的劃分 衝突(像司馬懿父子跟曹爽部分黨羽、王凌、李豐、夏侯玄、毌丘儉、諸葛誕的來往 衝突),實在很難確切釐清當時兩集團的對立情況 :  再者,某些面向的現象可以用地域集團的人群分類概念有效分析, :  但這種分類概念在觀察其它現象的時候,就不見得能夠發揮功能了, :  這是我們在運用地域集團的人群分類概念時需要細加斟酌的。 同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7.45
文章代碼(AID): #14cfh2gW (SAN-YanYi)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cfh2gW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