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台灣想改善血汗文化,該參考法國還是英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黃小羊)時間7年前 (2017/01/09 21:26), 7年前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elmotze (On my way)》之銘言: : 我用個簡單的數學模型來嘗試解釋一下窮忙現象如何形成. : 1. 假設本來有100資源. : (建議用物質性的東西來想像會比較容易理解) : 2. 甲乙兩人均付出一樣的競爭成本, 假設兩人的成本效益相等, : 這會使得使得100資源平均分配給甲乙兩人, 甲乙各得50. : 3. 發生了某一事件, 使得資源下降為80. : 此時甲乙得到的資源仍為平均分配, 但會各自下降為40. : 4. 甲為了能獲得原有的50資源, 加大了競爭成本的投入. : 5. 甲獲得了50的資源, 但乙分配到的資源就只剩下30. : 6. 乙為了能彌補損失的資源, 同樣加大了競爭成本的投入. : 7. 甲乙得到的資源再度達成平均分配, 但仍僅各自為40. : 在這樣的一個想定狀態下, 甲乙分別加大了競爭成本的投入(忙), : 但分配到的資源卻依然縮減(窮). :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簡化的思路, 實際上的分配結構是相當複雜的. : 剩下的我就不多說. 請自行參考過去30年台灣的經濟史. 以上是台灣老闆的思維,另一個相近似的思維是王永慶的魚骨理論。 那麼英美老闆的思維呢? 在3. 發生了某一事件, 使得資源下降為80. 此時甲乙得到的資源仍為平均分配, 但會各自下降為40. 之後,甲為了獲得原有的50資源,加大了競爭成本的投入,獲得了50的資源。 乙也加大成本投入,但不去搶資源,而是投入到生產效率提高上,使用30的 資源達成了50的產出。 或者,乙尋求替代的資源來源,從別的來源那裡,獲得100的資源。 再或者,乙放棄此一資源及產品,改到別的市場獲取別的資源,生產別的產品。 資本主義自由化的市場經濟,就會使企業去做這樣的調適。調適不過來的,那 就倒閉,讓別的更強、更靈活的公司來取代。 台灣不能做到這樣,多少和過去封閉的環境養出只靠關係的大企業有關。 (台灣的中小企業其實也有這樣的靈活性) 大家知道3M公司,原來是做礦業的嗎?原始名稱是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現在提起3M,第一個跳進腦中的產品是黃色便利貼的人,應該佔多數吧? 人家能百年不倒,就是勇於進入不同的市場,不會死守在礦業一行上。 當然,人家能進入不同市場,憑的是自家的創新,產生許多新商品。不是像台灣老 闆只憑自身喜好或賺錢容易,就亂投資,結果新業務沒起來,連本業都投下去倒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95.1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83968391.A.B84.html

01/10 00:55, , 1F
那就是轉型啊 柯達不轉型死掉了 富士轉型存活了
01/10 00:55, 1F

01/10 00:57, , 2F
還有你有一點不太對 支撐台灣經濟的是中小企業
01/10 00:57, 2F

01/10 00:57, , 3F
而中小企業又是最不懂轉型的 通常就一行做一甲子
01/10 00:57, 3F
大企業的轉型可以像3M或YAMAHA,多角化經營。 中小企業要做的,不一定是改行式轉型。即使同樣的產品,仍能想辦法開發新功能。 相類似的產品,可以開發客製化的方法,把產品做特色。真不行,就放給他倒,讓 新的中小企業進來補空位。就這樣。 台灣的中小企業靈活,靈活在到處嚐試和倒了又有別家迅速補進。 ※ 編輯: Tomwalker (112.104.95.143), 01/10/2017 01:07:07

01/10 01:10, , 4F
如果真的有在轉型怎麼還是都常態性低薪呢
01/10 01:10, 4F

01/10 17:37, , 5F
在台灣可不是加大投入, 資源就會"變"出來.
01/10 17:37, 5F

01/10 17:37, , 6F
頂多是創造出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
01/10 17:37, 6F
我並不是說加大投入,就能變出資源。 我說的是改善效率,用30的資源做出過去50能做出的成果, 或者,另外找到別的資源來源,或是另一種不同的資源和商品。

01/10 17:39, , 7F
因為創意不足啊 一樣資金投入 台灣只有納智傑
01/10 17:39, 7F
※ 編輯: Tomwalker (111.250.56.79), 01/10/2017 18:28:08
文章代碼(AID): #1OSu-7k4 (PublicIssu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Su-7k4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