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奧妙撓場 穿越時空

看板Physics作者 (流氓工程師)時間15年前 (2008/08/30 15:14), 編輯推噓0(334)
留言10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bbs.mychat.to/sindex.php?t330600.html 台大校長李嗣涔研究成果亮相 奧妙撓場 穿越時空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5年6月23日 陳洛薇/台北報導 除了四度空間,更高次元的空間可能就在你我身邊!台大新校長李 嗣涔進行多年的「撓場」研究,最近亮相。李嗣涔將撓場會影響人 體氣場的實驗結果視覺化,建構實驗展場,讓人體會「撓場」的奧 妙。神奇的是,有人從中看到時空隧道,有人進入展場後感覺肩膀 發熱。導覽員說,經過詢問,發現感應者多半練過氣功。 物理現象 不是特異功能 超越「手指識字」的境界,李嗣涔和台大電機系研究團隊及物理學 者進行撓場研究,最近有了突破。他表示,俄羅斯致力研究撓場五 十年,他也認為具研究價值。但他特別強調,「撓場」不是人體潛 能的特異功能,而是物理現象研究。撓場的傳播速度至少為光速的 一○九倍,突破空間與時間;撓場源移走以後,該地仍保留著空間 自旋結構,也就是撓場有殘留效應,這些現象與水晶氣場極為類似 李嗣涔表示,如果俄羅斯的研究正確,廿世紀量子力學所遺忘的撓 場,可能會成為廿一世紀科學的前緣,將揭開氣場、超感知覺包含 心電感應、透視力、迴知過去、預知未來、念力的神秘面紗。 i的空間 體驗神奇感知 六月四日起,李嗣涔與青鳥新媒體工作室合作創作「i的空間」展 ,以他撓場研究的內容建構出一個撓場體驗場所。十餘天來,已有 許多人有神奇的感知經驗,甚至真的體驗到身體的「氣場」。 「撓場」到底為何物?接任台大校長的李嗣涔在《隱密物質、隱密 能量與資訊場─廿一世紀的新科學》文章中指出,目前宇宙學家的 共識是,宇宙中能看到、量到的物質僅佔宇宙總能量的四%;具有 萬有引力的隱密物質佔二三%;具有抵抗萬有引力的隱密能量佔七 三%。亦即我們目前所認識的宇宙僅四%,還有很廣大的未知世界 等待發掘。 李嗣涔認為,由手指識字發現的資訊場是超越四度時空的另一種存 在,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神靈。神靈有意識有 能量,可以和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先前大量的手指識字實驗中 ,他發現受試者手持紙條放在磁鐵上進行實驗時,「看見」的影像 有放大情形,且在磁鐵S極端特別明顯,N極較無變化或縮小,表 示心物合一的現象會受磁場影響而產生變化。 由於手指識字辨識「神聖字彙」會連結到資訊場,李嗣涔相信手指 識字產生的心物合一現象,與資訊場物理實質是相似的,都會與物 質界的磁場產生作用。因此推測資訊場的資訊及與物質世界交互作 用的能量,至少是構成隱密物質的一部分,神靈的意識則可能扮演 隱密能量的部分角色。 傳播速度 光速一○九倍 李嗣涔說,撓場又稱自旋場或扭場,是物體自旋所扭曲時空結構所 產生的場,這種場在過去卅年來已被俄國科學界大量實驗證實。一 九九三年俄國物理學家希波夫提出一套真空方程式,討論物理真空 的種種性質。 根據希波夫的方程式導出的「撓場」,擁有極不尋常的特性。例如 「撓場」不會被任何自然物質所遮罩,在自然物質中傳播不會損失 能量,它的作用只會改變物質的自旋狀態;「撓場」的傳播速度至 少為光速的一○九倍,撓場源被移走後,該地仍保留著空間自旋結 構,也就是撓場有殘留效應,這些現象與水晶的氣場極為類似,也 和上述磁鐵實驗所得相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4.252

08/30 18:20, , 1F
水晶氣場?
08/30 18:20, 1F

08/30 20:06, , 2F
2005年那次大吵架你沒參與嗎= = 幹麼拿2005舊新聞
08/30 20:06, 2F

08/30 20:25, , 3F
請問真空折射率是多少?
08/30 20:25, 3F

08/30 21:52, , 4F
想證明神奇的水結晶?很煩耶,2005舊聞還拿出來貼.
08/30 21:52, 4F

08/30 22:49, , 5F
水結晶!!! 灌液氮 可以看到呀 六角形唷 不是三角褲~~~
08/30 22:49, 5F

08/30 23:35, , 6F
非 常 幽 默
08/30 23:35, 6F

08/31 00:07, , 7F
幽默+1
08/31 00:07, 7F

08/31 00:24, , 8F
看ID就忍不住按2了
08/31 00:24, 8F

08/31 14:41, , 9F
真空折射率=1, 我不是回答過了
08/31 14:41, 9F

09/01 19:00, , 10F
我想他並不是真的想要問你這個問題。
09/01 19:00, 10F
文章代碼(AID): #18kFDQyI (Physics)
文章代碼(AID): #18kFDQyI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