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攝影功用下的價值衝突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 )時間17年前 (2007/01/25 03:37), 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我想 echo 大跟 Bourdieu 對「藝術」的看法,差別或許在這個地方: Echo 大似乎相信有一類稱為「藝術」的範疇, 或純粹的美感經驗,在歷史過程中慢慢發展而來, 然後漸漸被階級化的權力關係收編為劃分的壁壘。 Bourdieu想談的則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味口與癖好, 但這裡面卻吊詭的形成了奇異的高下之別。 因此,不是先相信有一類可稱為「藝術」的範疇, 而是問哪些活動能稱為「藝術」,是透過哪些人、哪些詮釋壟斷的。 至於 echo 大說的「內生」的結構化體驗傾向, 我猜,大概與視覺心理學、聽覺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相關, 比方古典的完型心理學研究,或晚近對landscape/soundscape的討論。 我很同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不過這類研究受到的主要挑戰, 大概是來自於人類學者與社會學者的一些分析。 比方說,我們有觀看與解讀照片的能力, 在人類學者早期在大洋洲的研究就發現, 有些地方的居民卻沒有這種「透過二度空間理解三度空間意象」的能力。 (因此,他們認為問題可能在於文化差異,文化影響了感官經驗) 或像前面已經舉過的例子, 許多老人或是未受過「「訓練」的人, 很難理解諸如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蒙太奇之間的差異, 更別說對於「美」或「不美」的明確體驗。 甚至,像音樂的例子,放寬點說, 台灣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音樂, 就不見得與流行樂在聲域方面的結構相類似。 借用另一位社會學者 T. Adorno 的說法, 流行音樂的結構很可能是晚近才浮現的形式,而不是自古既存的狀態 可以參考這個網頁:http://kuso.cc/19Zu 其實 echo 說的這條思路,有悠久的傳統。 而相信有先天而普遍的美感體驗能力, 或相信藝術其實是一種「普遍高尚心靈」的運作產物, 確實跟社會-文化建構論者具有長久的論戰歷史。 我無意(也沒有能力)判斷哪條思路才是正確, 只是試圖詮釋 echo 與 Bourdieu 觀點間的一些差異 :) -- 安靜 優雅 的 輕 聲 哭 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67.45

01/25 09:41, , 1F
阿多諾出現了....^^||b
01/25 09:41, 1F

01/25 12:02, , 2F
沒有想掉書袋啦,是因為正好談到流行音樂才順帶提及 :)
01/25 12:02, 2F

01/25 12:37, , 3F
阿多諾所指的流行音樂是,爵士樂
01/25 12:37, 3F

01/25 13:36, , 4F
嗯,這反而彰顯出流行音樂其實是個歷史性的變動範疇。
01/25 13:36, 4F

01/25 13:37, , 5F
不過對他所指的流行音樂,更適切的理解方式
01/25 13:37, 5F

01/25 13:37, , 6F
倒不是哪種形式的問題,而是跟文化工業結合的音樂生產。
01/25 13:37, 6F
文章代碼(AID): #15jxMCuW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jxMCuW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