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王院士所不知的評鑑

看板PhD作者 (撼動宇宙的第一小步)時間13年前 (2010/12/08 04:32), 編輯推噓6(6039)
留言45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恕刪 : 推 jack5756:所以像廖老師不就以自身行動來說明?為了審麻煩,乾脆不 12/07 19:24 : → jack5756:請國科會計畫.... 12/07 19:25 我是不知道上頭那位大大是怎樣查資料的 它說廖沒有國科會也沒有期刊,這根本是錯誤的 請至她的教師網頁查詢: http://s5.ntue.edu.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26 她不但有學術專書、研討會、期刊,也有國科會計畫 1.「蘭亭2.0」情境式語言與文化學習網站— 第二子計畫「多元華語文化素材對提升華語文學習興趣之評估」 主持人 國科會96年8月~97年7月 2. 提昇國語文基礎教育計畫-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本土的融合— 第四子計畫「鼓勵新文藝創作之教學計畫」主持人 教育部90年08月~94年07月 3. 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典藏中心之建立、網路設置及研究發展計畫— 第三子計畫「美加地區華文資料搜尋及創作狀況研究」主持人 國科會89年12月01日~91年11月30日 光是她創作專書和學術專書數量就多到驚人 (這也不是隨便寫就有人要幫你出版,即使胡亂出版了,也不會有多少人買 如果出了幾本銷路不好,變成出版社的"地雷股",之後人家也不願意出版了) 另外,有些人也許會覺得說她計畫案 期刊 研討會數量這麼少,一定不用功 如果只用社會科學或理工發期刊角度來評斷人家學術實力是不公允的 有個比較持平的方式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她同一系所的老師著作數量 或是它校同類科系老師著作數量 就可以知道她在這領域中用不用功。 : 推 uka123ily:我是不知道他是沒請還是沒過 不過我也不是在說他 12/07 19:32 : → uka123ily:不過不管國私立 本來教授被要求是很正常 12/07 19:33 : → uka123ily:就算要社群想自主評鑑 也要看校方或國家的意見 12/07 19:33 : → uka123ily:畢竟你是領私立學校或是國立學校的薪水 12/07 19:35 : → m2piii933:所以廖玉蕙的投書,其實是某種程度要用社會與論來壓制 12/07 20:00 : → m2piii933:學門內另一派的力量? 12/07 20:00 這很難去評斷,即使她目的是如此,這也無可厚非 因為她代表了另一種聲音 就文科來說 寫書的難度跟貢獻會比寫期刊大許多 因為文學類的領域,它們寫書不是像教科書那樣旁徵博引即可 它們出書還是一種「創作」 而這種創作更是學者們研究與分析的「對象」 所以未必寫期刊的學術貢獻就大過於寫書 假設她是想爭取社會的注意力好了 那表示今天文學領域可以分成"兩派": A類的學者缺乏創作能量,只能靠分析作家的文本來發PAPER(學究派的) (所以期刊和研討會文章很多,但創作或學術專書卻甚少或沒有) 比如說:廖xx著作的台灣民族意像之研究;余xx詩文中的海洋情懷之研究 B類學者是有創作能量的,但相對的能花在寫PAPER的時間跟心力就被壓縮 (所以期刊和研討會數量少,但專書卻很多)(創作派的) C類學者:既沒創作 也不發PAPER 也沒行政能力 養老型的 (這是評鑑要淘汰的對象,所以沒啥發言餘地,不列入派別之中) 而今天學校和教育部卻要文學領域訂出跟理工或社科一樣的標準 要用可以量化的標準來界定研究產能,那請問誰會反對?誰會大力支持? 靠發PAPER的學者當然支持 因為它不用自己創作,只需從現有的文本裡頭來研究 而且寫PAPER跟寫書花的時間成本跟貢獻根本不能相比 而靠創作為主的學者當然會反對 因為她寫的東西可是人家研究的對象 花的時間也更長 即使她一本書算50點,別人一篇ssci期刊算35點 她都會覺得虧!! 而照現行文科一般的評鑑點數來算 大部分約略分成:有經學術審查的書籍一本50點 一般出版的書籍一本15點 研討會一篇5點 SSCI或TSSCI等期刊一篇35點 一般期刊一篇20點 (實際點數可能各校不同,但大概是這個差距) 如果按這點數去套,隨便舉個例子: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花了10年(1997-2007)寫了7本小說 如果她是台灣某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 按評鑑制度,她5年內只寫了4本小說(1997-2002) 而這些小說未經學術審查,所以只能得到60點(但總共需滿100分) 它教師評鑑馬上不及格!!(即使她還努力生了幾篇研討會跟一般期刊) 而另一位學者B,五年內以哈利波特作為研究對象 發了2篇SSCI(75點)、1篇一般期刊(20點)、數篇研討會文章 或是發個4篇一般期刊(80點)、數篇研討會 它教師評鑑點數就馬上滿足了 而如果把兩者相比,要如何論誰的研究貢獻高?誰的低? 要如何公平量化? 難道寫小說(或專書)比較輕鬆? 難道羅琳的貢獻就不足以稱為學術貢獻,沒資格在大學教書? 她的創作歷程、構思、寫作過程、出版的經驗.... 難道就不足以成為她的貢獻與價值? 而期刊論文難道就比較有學術水準? 別忘了,現在一般無論是理工或社科都咸認: 國際期刊 > 國內期刊 > 專書(看看H大的推文可一窺一二) 所以點數也都是按此來作排列 也就是說以上次序是現在國內"主流"的看法 那如果今天文學領域也要推動評鑑計點(已經開始了) 那會不會套用這個主流觀點來評分?當然會!! 所以廖等人才要當個"反主流",出來說話反對阿!! 當然上面的例子有點極端 但目的無非是想突顯出: 為何廖會有此種訴求? 以及評鑑制度到底會抹殺掉文學院哪些東西? 在這種評鑑體制的導引之下,結果就是: 創作派(專書多但期刊少)的反而呆不了大學殿堂 (因為著作量也沒辦法幾年內就很多) 在課堂上的,都是專門分析誰誰誰作品;追求PAPER的老學究 最後整個領域就變成重PAPER,卻輕忽"實踐面"的重要 這裡所謂的"實踐"指的是研究者必須能有自己的產出 以作為該領域研究的基礎(而不是只就現有的文本進行分析) 就文組的領域來說,除了客觀 量化 工具性..的面向之外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實踐 經驗 或 反思 太過追求理論性與工具性的面向,只會越來越與現實脫節 而這種情況是有違這個領域的健康生態的 就好比你在科學面前可以說的一嘴好球,但卻不會打球 靠的是儀器測定其中的物理準則與變化 在怎樣的條件下,施多少力,球會直接進籃 你會不會打球?會不會灌籃?那不是重點,也不是你要研究的東西。 但是對文組來說,作學問的目的剛好不同 施多少力,那個角度,距離多遠,天氣如何,氣壓多高....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怎樣組成一支籃球隊?教練怎麼帶領球隊? 為何喜歡自幹的球員會讓隊友不爽,但喬丹卻一堆人愛? "自幹""麵包""籃板"...這些詞是怎來的? 對於球迷和球員來說有何意義? 當然在文科你可以用比較工具性或量化的角度去研究籃球 比如:發問卷統計球迷對於某球員的看法 或是從全世界各國的職業籃壇裡頭隨機抽樣出1000隊 分析球員的國籍或膚色,看看人種與打籃球之間有沒有關係 從而去建立出你的模型或理論。 大多不用親自實踐經驗,只要當個學究派即可 (A類學者不一定要會創作寫書,只需要會研究文本即可) 但是透過上述途徑 你永遠也沒法搞懂:為何用同樣方式帶領球隊,有人成功,有的人卻失敗? 所謂的球隊凝聚力是什麼?怎麼產生? 在關鍵的最後幾秒為何有人熬過了壓力,有人不行? 在球隊裡頭有哪些不成文的慣例,它們的作用為何?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類似B類學者的那種人來指引方向 (除了知道研究的技巧跟設計研究之外,還必須不能忘記創作是這領域的根本) 所以如果整個領域在制度的導引之下 只專注於前一種研究,卻忽視了後者的重要性 那最後只會捨本逐末,失去了它原有的內涵。 總之,要說廖私心為自己利益也好 (因為它是創作多於學究) 但本來人就都是基於利益為自己發聲的(除非是聖人) 她的意見就文學領域來說,當然也是一種"訴求" (畢竟主打創作路線的也不只她一人) 在主流訴求當道的環境之下(期刊>專書創作;點數>實踐面) 提出來要人重視,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當然一定會有人質疑說: 如果創作的只寫部哈利波特出來,然後就沒了,那怎辦? 然後就又覺得創作的比較爽,可以擺爛。 其實這真的是未必,因為這不是兩選一的選項 創作類的學者她也還是有研究產出(看廖的著作就知道了) 只是在比重上,創作專書數量大於期刊罷了 而且就文學領域來說,說真的,一輩子寫一部哈利波特,真的就夠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3.77.43

12/08 08:32, , 1F
有哈利波特可以收版稅 還當教授幹嘛XD
12/08 08:32, 1F

12/08 10:42, , 2F
拿寫小說來比擬學術研究,很怪..原po是文學博士出身的嗎?
12/08 10:42, 2F

12/08 11:01, , 3F
瓊瑤表示:
12/08 11:01, 3F

12/08 11:48, , 4F
建議作者先搞清楚什麼叫「學術研究」以及「同儕審查」
12/08 11:48, 4F

12/08 12:43, , 5F
推~ ps.侯文詠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他兒子拿中學國文的
12/08 12:43, 5F

12/08 12:44, , 6F
考題給他做,就是他自己寫的那一課,只考了八十多分..
12/08 12:44, 6F

12/08 12:45, , 7F
考題中有文章的分析,可是真的叫作者來考好像不是這麼回事..
12/08 12:45, 7F

12/08 12:45, , 8F
這真的是這一串文下來,論點邏輯性最漂亮的文章。
12/08 12:45, 8F

12/08 12:48, , 9F
給學生受到真正創作的人薰陶,而非僅有機會讀二手的批評註解
12/08 12:48, 9F

12/08 12:50, , 10F
是很重要的。。真的該要給非"記點"式的"績效"更多空間
12/08 12:50, 10F

12/08 12:52, , 11F
如果我的孩子學文學藝術科目,我希望能有充滿創作能量的老師
12/08 12:52, 11F

12/08 12:53, , 12F
也誠心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鼓勵這樣的人在大學中教學,創作,
12/08 12:53, 12F

12/08 12:54, , 13F
推。人文社會科學中,專書著作的貢獻絕對不少於期刊文章
12/08 12:54, 13F

12/08 12:54, , 14F
而非用制式記點的方式評鑑他們..這真的不是社會之福
12/08 12:54, 14F

12/08 12:55, , 15F
有個在國外任教的正教授曾說,寫一本書等於脫一層皮
12/08 12:55, 15F

12/08 12:57, , 16F
有人曾批評Isaiah Berlin只有文章,沒有處理專書能力
12/08 12:57, 16F

12/08 12:58, , 17F
由此可見專書著作的重要性絕對不低於期刊文章
12/08 12:58, 17F

12/08 13:11, , 18F
九把刀:我也是教授哩
12/08 13:11, 18F

12/08 14:05, , 19F
羅琳是排得進Forbes的富婆,第937名,還當什麼教授
12/08 14:05, 19F

12/08 14:05, , 20F
還被評什麼鑑?
12/08 14:05, 20F

12/08 14:52, , 21F
這篇PO只談到做文學創作的教授,但是文學院裏不是每個教授
12/08 14:52, 21F

12/08 14:53, , 22F
都是做文學創作的。如果是做文學批評的,難道不該發論文?
12/08 14:53, 22F

12/08 14:53, , 23F
評鑑(不管是系所或教師個人)應該做的是:決定怎麼評鑑這些
12/08 14:53, 23F

12/08 14:54, , 24F
專長不是研究的教授,而不是一竿子打翻評鑑這回事。音樂系
12/08 14:54, 24F

12/08 14:54, , 25F
美術系的教授是怎麼評的?
12/08 14:54, 25F

12/08 17:18, , 26F
其實我一直覺得H的看法不是主流 XD (just joking)
12/08 17:18, 26F

12/08 17:19, , 27F
我很好奇,假如A寫了一本書,B和C都是分析這本書,並發表在
12/08 17:19, 27F

12/08 17:20, , 28F
SSCI上頭,那是誰審查B與C的文章?是A嗎?還是其他人?
12/08 17:20, 28F

12/08 17:22, , 29F
假如不是作者審的,當文章刊出來,作者本身跳出來駁斥,
12/08 17:22, 29F

12/08 17:22, , 30F
文章會如何?若是作者審的,那不就意味A的地位是優於B與C?
12/08 17:22, 30F

12/10 14:40, , 31F
這就要回到「創意到底能不能教得出來」的問題
12/10 14:40, 31F

12/10 14:42, , 32F
如果很難教出來,那主力在創作的文學教授在學校裡要教什麼?
12/10 14:42, 32F

12/10 14:44, , 33F
如果創意是教得出來的,國內的創作系所為什麼比較少?
12/10 14:44, 33F

12/10 15:55, , 34F
話說回來愛因斯坦創造相對論. 這個創意能不能教出來.
12/10 15:55, 34F

12/10 15:55, , 35F
如果不能教出來. 那為什麼大學要請這種大師去.
12/10 15:55, 35F

12/10 15:56, , 36F
如果只是要教書(基本力學,電磁學,..) 找個補習班老師就好啦
12/10 15:56, 36F

12/10 15:57, , 37F
感覺上 創意能不能教 這個問題也不是只有文學領域才有
12/10 15:57, 37F

12/10 16:56, , 38F
文學領域的情形是:寫出一篇好論文和寫出一篇好的文學作品,
12/10 16:56, 38F

12/10 16:57, , 39F
這兩種工作所需的創意,常常難以相提並論
12/10 16:57, 39F

12/10 17:03, , 40F
亦即,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創作家的養成過程,並不太一樣
12/10 17:03, 40F

12/10 17:06, , 41F
兩者不是截然二分,也有互相補充的情形(譬如作家懂得評論、
12/10 17:06, 41F

12/10 17:07, , 42F
或者評論家也兼營一些創作),但大致上還是存在一些分野
12/10 17:07, 42F

12/11 19:32, , 43F
話說回來 看了這篇才想到廖、余已經是"被研究"
12/11 19:32, 43F

12/11 19:33, , 44F
的人物了吧 人文藝術領域很多這種人物 應該要
12/11 19:33, 44F

12/11 19:34, , 45F
正視一下"被研究"的次數才行啊
12/11 19:34, 45F
文章代碼(AID): #1C_fdBo6 (PhD)
文章代碼(AID): #1C_fdBo6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