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讀《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有感。

看板Paradox作者 (伊達楓)時間14年前 (2010/04/25 22:10), 編輯推噓6(6025)
留言31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26117849 這本書在四月推出中文版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總之,自從知道 陶涵有了新的著作後,基於其的《蔣經國傳》的良好印象,我保持 了期待。 拿到這本書後,我開始努力的閱讀,也包括了汪榮祖先生的批評。 說真的,汪確實是沒有批評的太過份。 本書邀請了也是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學者呂芳上老師撰寫導讀,劉維 開老師編審,是明智的選擇。首先,呂老師在導讀說明了目前史學 界缺乏一本公認的“出色”蔣傳的現實,然後用相當輕描淡寫的語 調,指出了本書的一些缺點。(畢竟是導讀嘛!一開頭就把書罵翻了 叫讀者情何以堪?)至於劉老師則是在翻譯上給予幫忙外,還用附 註糾正了一些小錯誤。(結構性的則無能為力了) 蔣介石本身就是一個爭議性非常高的人物,我甚至認為比起他的對 手毛澤東,此公更難給與一個“具高度共識”的評價。 要撰寫這樣的一個角色的人生,難度自然不用言喻。 做為一個外國的傳記作家,陶涵在其子身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就一定 能夠延續。其實很多的結構性的批評在呂老師跟汪老師的文章中都 已經指出了,在此不敢獻醜,僅做點個人的心得。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非常的親蔣角度。 以一本傳記的立場來說嘛,其實也是無可厚非,但對於讀者來說, 這多少是令人失望,畢竟這種角度的書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添一 本。當然,也許對外國人來說這樣親蔣的書是比較少沒錯,如果是 把讀者群鎖定在非華語而言是可以說有“新意”。 不過,從另外一方面思考,如果由一個外國人寫出一本“經典”的 蔣介石傳,多少也有點讓人心思複雜。 從寬的方面來講,陶涵本身就有其侷限在,「本國人都做不好的事 情,也別太嚴苛了。」所以在某些細節的部分,是可以不用太挑剔 。 陶涵本身犯下比較令人詬病的,主要還是他試圖重新解釋跟評價蔣 介石這個爭議性很高的人,然而在缺乏一種對於中國近代史的深刻 感受與了解,還有對於材料過於偏執的情況下,得出來的結論多少 缺乏說服力的。 蔣介石的日記之公開,對於研究這個人物固然是個重大突破,但如 果過分迷信而忽略了即便是“本人也未必會說出歷史真相”的前提 下,結果就是弄巧成拙反而被誤導。更何況陶涵還混用了備受質疑 的秦版蔣日記,也難怪汪老師的批評會這麼嚴苛。而且陶涵為“尊 者諱”的地方真的太多,就連筆者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的在腦海中 浮現疑問。 以蔣的早期生活,有些顯的太過“忽略”,有些則是太過“輕描淡 寫”,充滿爭議性的“中山艦事件”則是一例。在抗戰之中,楊天 石先生曾做出不少研究的祕密和談論點,也都不見引用。(陶涵看 過楊的書) 把討論回到書的本身,就一本傳記來說,陶涵的撰寫可讀性依然即 高,除了我覺得他在某些段落的敘述顯得有些囉嗦,甚至開始有點 沉悶外。林添貴先生的翻譯品質也是毋庸置疑,惟可惜在不知道是 不是趕時間的緣故,本書的錯別字之多,有點損及我對時報的信心 。 但不論如何,如果以蔣介石的日記之公開為一個分水嶺,陶涵的作 品可以算是新階段的一個基石,踏出的這步希望可以成為日後追求 更完美的一個起點,那麼本書是相當具有其意義的。 ========================================================= 附帶談談筆者自己對於蔣介石的一些簡單的感想。 從小學時代就在閱讀表哥們的歷史課本,看著“先總統蔣公到蔣 總統中正先生最後變成蔣中正”,我對於此人的評價也是從頭洗了 一次牌,套用鄉民的說法,就是“砍掉重練”。 雖然家祖曾是日治時代的小學老師,不過可能地位並不重要,又是 在鄉下地方,所以國民黨初到台灣所帶來的陣痛在我們家完全沒有 任何的痕跡。對我個人而言,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包袱讓我有太多先 入為主的觀念,即使到了慈湖去謁陵,我也不會突然的“腰痛”。 (與我同行的同學語) 美國的傳記作家克羅澤評論蔣是個“戰術家”,而毛則是“戰略家” ,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一陣愕然。不過如果仔細思考,其實內中深 意是在於對於此二人的統御才能的定案。 我剛讀了一半的,許知遠這本令人愛不釋手的《未成熟的國家‧變 革中的百年中國》中的評論,更加深刻而令人為之嘆服。蔣在中國 失敗了,然而卻在台灣成功了,或許他的格局就像劉邦與劉秀之間 的差別吧。(關於後兩者的評價請洽石勒.....) 但如果更深一層的思考,蔣介石在台灣的成功也許也是因為是在失 敗中痛定思痛的結果,當然也是因為許多歷史背景的因素的使然, 以蔣經國、陳誠等人為首的幹才,很多方面都是成功不可忽略的要 素。 總之,蔣在台灣所擁有的在南京時代並不相同也具備。 從北伐開始,原本被稱之為“紅色將軍”的蔣,為了從汪精衛等人 手中爭得領導權,也為了擺脫企圖控制共產國際的掌握,他不得不 選擇走上另外一條路,也就是備受爭議的清黨。然後一舉完成了統 一大業,哪怕這只是一個形式上的。 西安事變給中國與蔣介石的命運帶來的影響,陶涵在他的作品中用 “其實蔣周兩人早在私下和談,張學良的輕率作為唯一改變的只是 他自己的命運”來做總結,這樣的結論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但 也讓人覺得“太過大膽”。 中日之間在1937年的差距絕對不是HOI2中那樣呈現的微小,那是一 個“幾近現代化”跟“勉強脫離中世紀剛剛踏入現代”的兩個國家 的戰爭。其結果是悲劇性的,對於侵略與被侵略的都一樣,唯一得 利的只有在十幾年後對著來訪的日本首相說謝謝的那位“偉人”。 到了台灣的蔣,究竟對著“反攻大陸”還抱著多少的期盼,我們已 經無從得知。他心目中想要建設的中國是否就是今日的台灣,這也 只能留給歷史去評價。 但不論如何,蔣介石的幽靈依舊海峽兩岸仍未消散,是一個不爭的 事實。把一個紀念獨裁者的“陵寢”改名為“自由廣場”也是對於 這個未成熟的民主國家“最大的諷刺”。現在的台灣領導者是否繼 續做著同樣的夢,還需要時間去證實。 至於其他的一些感想,我姑且留在我下一本書再繼續敘述吧。 -- 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在研究所的窮學生的時候, 說了一個笑話,正妹說很難笑,叫我滾。 十年後,我開著名牌跑車身穿西裝戴墨鏡, 講了一個同樣的笑話,正妹說我人好幽默風趣。 是好笑,也是不好笑,矛盾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137.178

04/25 22:26, , 1F
蔣跟毛其實爭議性沒有那麼大~大多的爭議都來自政治層面~
04/25 22:26, 1F

04/25 22:26, , 2F
導致在給予歷史評價的時候~不容易獲得共識~
04/25 22:26, 2F

04/25 22:42, , 3F
另外中正紀念堂不算是陵寢吧...陵寢不是在大溪慈湖那嗎...
04/25 22:42, 3F

04/25 22:50, , 4F
那是我的代名詞....
04/25 22:50, 4F

04/25 22:51, , 5F
因為我不想直接打出該地名....
04/25 22:51, 5F

04/26 10:34, , 6F
那代表你也是被一些不客觀的因素影響了你的想法
04/26 10:34, 6F

04/26 10:35, , 7F
不論蔣的歷史評價究竟是好是壞,在中華民國有一個紀念
04/26 10:35, 7F

04/26 10:36, , 8F
堂其實並不為過,因為畢竟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中華民國
04/26 10:36, 8F

04/26 12:46, , 9F
不過原po好像沒有反對耶? 我誤解嗎?
04/26 12:46, 9F

04/26 12:55, , 10F
呂芳上老師上課很混,ㄎㄎ............
04/26 12:55, 10F

04/26 13:03, , 11F
說真的連KMT政府現在都要把蔣從硬幣上抹去了 他所建
04/26 13:03, 11F

04/26 13:03, , 12F
立的那個中華民國已經要從人們心裡消失了...
04/26 13:03, 12F

04/26 13:42, , 13F
我的語調像是在反對中正紀念堂嗎?
04/26 13:42, 13F

04/26 14:18, , 14F
呂老師跟陳永發老師上課都採開放式教學法......XD
04/26 14:18, 14F

04/26 15:33, , 15F
那整段的用語加上文意~其實意思滿明顯的啊~
04/26 15:33, 15F

04/26 15:33, , 16F
不過蔣有沒有在硬幣上其實也不是重點~糟糕的是政治因素
04/26 15:33, 16F

04/26 15:34, , 17F
正在嚴重左右歷史觀點~因為政治的需要~戰場延伸到整個史觀
04/26 15:34, 17F

04/26 17:42, , 18F
時間總會過去,幾十年後,人們就可以用客觀的角度來看了
04/26 17:42, 18F

04/26 17:42, , 19F
有沒有在硬幣上,其實也沒差了,哪個國家不會亡......
04/26 17:42, 19F

04/26 17:44, , 20F
現在也沒有人出亞歷山大、成吉思汗和拿破崙的硬幣了
04/26 17:44, 20F

04/26 17:44, , 21F
蔣介石無論功過,都已代表了一段歷史,交給後人來評吧..
04/26 17:44, 21F

04/26 18:17, , 22F
我們就是後人了 蔣不同的在於他是青天白日中華民國的
04/26 18:17, 22F

04/26 18:19, , 23F
實質建國國父 現在KMT政府離他的時代也還不遠 在這種
04/26 18:19, 23F

04/26 18:20, , 24F
國家意識淡薄混亂的情況下把他抹去有指標性的意義
04/26 18:20, 24F

04/26 18:22, , 25F
硬幣這種東西是最接近不會去探究歷史的多數人生活的
04/26 18:22, 25F
某些歷史學家確實是主張不該最近一百年的歷史.... 可是以當代人看當代的事情, 跟以後代人看前代人的角度是絕對不同, 從某方面來說,還是有其意義的。 打個比方,曾近距離觀察過希特勒的威廉夏伊勒所寫出來的《第三帝國興亡史》 有格外迷人之處即在於此。

04/26 20:12, , 26F
我個人倒是認為,一但有主觀立場,評論古人就不客觀了耶
04/26 20:12, 26F
其實歷史本身就不容易客觀.... 但總有辦法“比較”接近點, 以一個爭議事件來說, 我個人認為比較公允的處理法還是莫過於各打二十大板..... 早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就用過,個人認為這不失一良策。

04/26 22:02, , 27F
人文跟社會科學很難排除主觀因素~有時候計較這個沒啥意義~
04/26 22:02, 27F

04/26 22:03, , 28F
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政治或意識形態的目的~去理解歷史
04/26 22:03, 28F

04/26 22:04, , 29F
就很容易為了那些特定的目的而曲解歷史~
04/26 22:04, 29F
※ 編輯: fatisuya 來自: 111.255.145.226 (04/26 22:58)

04/27 19:46, , 30F
各打二十大板一點都不公允
04/27 19:46, 30F

05/03 14:22, , 31F
歷史~~是給贏的人寫的
05/03 14:22, 31F
文章代碼(AID): #1Br4qymI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