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大一] 普心17章的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看板PSY_STUDY作者 (簡單生活)時間18年前 (2006/06/13 04:1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mythnc (迷小心)》之銘言: : 請問在普心課本十七章 : 課本p.627頁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是什麼理論呢 @_@ : 課本有看沒有懂 : 尤其是他舉給20元和1元的美金例子 : 更是完全傻眼 ><" : 天啊...第一次普心課本的理論看不懂 : 請問有沒有人可以簡單教導我一下呢 : 感激不盡! 認知不和諧(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ance theory) ---Festinger(費斯汀格)根據調和論的理念提出 認為任何時間只要個人發現到有兩個認知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矛盾的認知會使個體 感覺到心理衝突而引起緊張不安,轉而形成一種內在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放棄或改變 認知之一,而遷就另一認知,藉以消除緊張,恢復調和一致的心態,在此所指的認知,泛指 所有包括認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觀念.態度.行為等等 這種個體為追求平衡,會產生新行為去改變.增加或加強某一認知元素的重要性 在人際吸引上的解釋,係指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會影響我們是否喜歡這個人,因此人們 在傷害他人之後,對他人會產生負面態度,來合理化自己傷害他人的事實 (簡言之,行為先發生,之後就會改變觀念和對待方式) ex.Festinger所提出經典的實驗設計---擺湯匙實驗 EG 湯 ---> 有 ---> $1 (美金) ---> ---> 有趣[不和諧]~>辛勞觀 CG 匙 ---> 趣 ---> $20(美金) ---> ---> 無趣 [外在理由] [作外在歸因] 辛勞觀的形成來自於行為成果產生很難得.不容易,所以會感到高興.欣慰之感 例如,因為知道研究所入學考試難,所以在認真準備考上後會感到很開心,如果研究所 入學考試簡單,不需要用心準備隨便就可以考上了,考上後也不會覺得特別高興,正是 因為沒有辛勞觀的產生 將認知不協調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最明顯例子可以以"義工"的行為來解釋 因為義工所從事的行為是出自於自願意志,沒有任何的金錢報酬回饋($0),其失調程度 最大(因為$0),所以從事義工活動行為是最快樂的原因就在於此 -- 人生的事物 沒有絕對的成功 只有不斷的進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86.239

06/15 17:21, , 1F
感恩 <(_ _)>
06/15 17:21, 1F
文章代碼(AID): #14ZSj-tD (PSY_STUDY)
文章代碼(AID): #14ZSj-tD (PSY_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