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聯力 Q58 A4架構ITX機殼 開箱

看板PC_Shopping作者 (喔賣)時間2年前 (2021/10/18 22:11), 2年前編輯推噓15(15018)
留言33則, 17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無廣告版 http://ohmy-bear.blogspot.com/2021/10/lian-li-q58-a4-itx.html PTT好讀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34566283.A.465.html 個人期待Q58這咖機殼已經好一段時間了,從今年2月第一次數位EXPO發表,歷經細部修改 及第2次EXPO再發表後,終於是讓我等到了,本次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有幸開箱老牌聯 力廠商這款A4架構的ITX機殼。 https://i.imgur.com/TiaeuDo.jpg
Q58為A4背靠背架構的ITX機殼,體積14.5公升不算迷你但也兼具了擴充及散熱效能。可支 援SFX、SFX-L及16 CM長的ATX電源,選擇更為彈性;顯示卡則支援最常32CM/3槽規格, CPU散熱器則最大可安裝6.7 CM高空冷,或是280冷排,另外支援4個硬碟空間,相關細節 後面再來分享。 本次開箱的是白色PCIE 3.0版本,另外有黑色款及PCIE 4.0延長線版本,價格分別是新台 幣3800及4800。 https://i.imgur.com/x7hGB8D.jpg
外觀細節部分,機殼前面板沒有散熱開孔,十分簡潔樸素。前面板材質為鋁合金,不同於 黑色版上下兩層採不同噴塗方式處理,白色版前面板統一為白色霧面噴塗。 https://i.imgur.com/Ua43nTf.jpg
IO位於前面板左下,由上而下分別是電源(兼燈號)開關、3.5mm音訊+麥克風複合接口、US B 3.2 (10Gbps) TYPE-C接口以及USB 3.1 (5Gbps) TYPE-A接口。 https://i.imgur.com/vkLrdIB.jpg
Q58側板採用玻璃及金屬洞板雙層結構,兼具通風及透視功能,美觀與否不論,倒是相當 獨特。另外側板還能依個人喜好調整位置,這部分後面再另外介紹。 https://i.imgur.com/8jWqyyW.jpg
https://i.imgur.com/d3sBhPo.jpg
背面可見背對背的A4架構及3槽的顯示卡空間,本次聯力算是相當低調,唯一的LOGO居然 位於機殼後方。 https://i.imgur.com/urqJU4v.jpg
我能想到形容Q58機殼設計的用詞,大概就是方正、低調、簡潔。也因此,機殼正面及側 面幾乎看不到一顆螺絲,所有可動可拆的螺絲都位於機殼後方,包括上方3顆頂蓋及側板 固定用手轉螺絲及PCIE槽固定裝置的3顆螺絲。(這邊直接忽略了電源插孔那2顆螺絲) https://i.imgur.com/60iZP02.jpg
https://i.imgur.com/HkPlZxD.jpg
頂蓋設有通風開孔,是熟悉的聯立機殼開孔啊!頂蓋的材質經磁鐵測試為鋁合金,Q58機 殼惟二的鋁合金材質應該就只有頂蓋及前面板,其他側板及內部結構應該皆為鋼板。 https://i.imgur.com/TXerxcC.jpg
機殼的拆除與零件安裝都從頂蓋開始,拆除中間的手轉螺絲後就能拔下頂蓋,不過頂蓋與 機殼本體間還是有固定卡榫,拆除時還是得多施點力,拆除後則可見到風扇及硬碟多用途 安裝架。 https://i.imgur.com/SwWSZ7P.jpg
https://i.imgur.com/wngnEus.jpg
https://i.imgur.com/NsTqjCl.jpg
底部則是長條狀開孔的進風空間,前方為可拆式的12cm風扇及硬碟安裝架。 https://i.imgur.com/M8wzgyw.jpg
上方玻璃(或洞往)側板需在頂蓋拆下後才能打開,如果是玻璃側板的話需移除手轉螺絲能 開啟。 https://i.imgur.com/cVG0Nyw.jpg
因為玻璃側板重量不輕,聯力貼心地設置了一個小突起當施力點,方便開啟。不過...這 裡到是埋了一個伏筆,後面再來揭曉! https://i.imgur.com/JHjcMOQ.jpg
本來Q58的設計,上方側板應該能像鷗翼一般展開。我本來也是這麼以為的,但人生就是 有這個但是,因為玻璃側板相當重,開啟後僅靠1顆手轉螺絲無法支撐重量,玻璃側板只 會垂垂的,無法大鵬展翅。 https://i.imgur.com/hOptM5x.jpg
https://i.imgur.com/ndNeJ3E.jpg
側板透過轉軸與機殼本體連接,另外靠強力磁鐵穩固吸附於機殼。 https://i.imgur.com/G3cmKG8.jpg
https://i.imgur.com/jVwtCub.jpg
拆除下方側板時,記得溫柔一點,因為沒有絞鍊支撐,會直接直接碰到地板。 https://i.imgur.com/WiQNh16.jpg
下方側板一樣透過轉軸與機殼本體連接,但是因為轉軸位置較深,裝回側板時通常得稍微 抬起機殼。 https://i.imgur.com/ke3eXAE.jpg
前方面板一樣透過卡榫固定於機殼(也足夠穩固),但是額外設置了4個螺絲孔,目前我還 不知道用途為何。 https://i.imgur.com/XHyIbhb.jpg
猛然想起忘了介紹機殼配件,配件除說明書及感謝小卡外,還有ATX電源支架、螺絲包、 3.5”硬碟安裝架、2片磁吸濾網及備用墊片、卡榫及束帶等。 https://i.imgur.com/hWdoj31.jpg
https://i.imgur.com/Yk4a2Ks.jpg
https://i.imgur.com/GXByRsK.jpg
磁吸濾網可安裝至底部長條狀通風位置,減少入塵。我想應該會有人有疑問,為何側邊洞 網沒有附濾網!?我本來也是這麼疑惑過,但依我個人觀察,以側板網孔的大小及密度, 應該具備基本的防塵功能了,再加上濾網也可能沒有風過得去了吧... https://i.imgur.com/6Oz7yxm.jpg
接著是內部架構及細節部分。 https://i.imgur.com/nHQ2Oea.jpg
https://i.imgur.com/TtKazv9.jpg
正前方有1個2.5"硬碟/SSD的熱插拔安裝位置,下方IO也細心地貼上泡棉防止線材外露及 短路。 https://i.imgur.com/DNqL3am.jpg
https://i.imgur.com/utLaCk0.jpg
PCIE 3.0排線已預裝好,SLOT條皆有通風開孔。上方設有5V ARGB + 4 PIN PWM燈條及風 扇的集線器,且可往後開啟方便插線,十分貼心。 https://i.imgur.com/3rkN1Xs.jpg
https://i.imgur.com/GmdFEKh.jpg
前方IO排線及電源安裝位置一覽。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是前IO排線,電源開關及LED 燈號線材已整合至10 PIN杜邦母座內,另外就是USB3.1及3.2皆採用柔軟的扁線,對於機 殼走線相當方便。 https://i.imgur.com/wmPSaiR.jpg
https://i.imgur.com/8EF8mTk.jpg
頂蓋風扇架可安裝2顆12或14 CM風扇,且視安裝方式,最大可支援到325 mm的水冷排。 https://i.imgur.com/VZqgRZk.jpg
如果想使用ATX電源,須改用配件裡附的ATX電源支架,這邊示範一下ATX電源支架安裝方 式,右側先傾斜裝入後才能將整支架裝上,一開始我直上直下反而裝不去,研究了半天。 https://i.imgur.com/inMy99z.jpg
使用ATX電源之後架頂部只剩1個12或14 CM風扇位置,最大能支援120 mm的冷排(140可能 會因為水管位置擋住)。 https://i.imgur.com/Q1x6nLL.jpg
SFX電源架可視使用的電源長度(SFX或SFX-L)調整安裝位置。 https://i.imgur.com/yPqC21v.jpg
https://i.imgur.com/ZjH97Y1.jpg
但是!兩個安裝位置高度只差距1CM,而標準SFX的長度(10 CM)與SFX-L(13 CM)的長度差 距是3 CM,只提高1 CM對於SFX-L的空間來說還是十分不足。 https://i.imgur.com/V5ZsbGO.jpg
我個人的見解,其實SFX電源支架還能在往上移一些,甚至拉高到與主機板同樣的高度也 不至於影響冷排或是風扇的安裝,畢竟限制冷排跟風扇厚度的本來就是旁邊的主機板而不 是SFX電源。 https://i.imgur.com/dAmtLx9.jpg
進入裝機環節,配件從客廳追劇機及書房主力遊戲機東湊西湊,湊出了...稍微頭重腳輕 的組合,大致上就是10代不代內顯的i5配上帝版RTX 3080。電源選用的是EVGA SFX規格的 650W,只要不超抽,拿來推3080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只要不超抽... https://i.imgur.com/hV8AM34.jpg
散熱器使用風冷散熱器(堅持風冷),利民AXP-90 53mm高度版搭配轉板配12 CM風扇,機殼 風扇暫用華碩XF 120 3顆。 https://i.imgur.com/RmVPq9i.jpg
先測試一下各種規格電源對於底部整線及風扇安裝空間的佔用情況。 SFX電源+標準2.5 CM厚度風扇,線材剩餘空間約3 CM;將支架安裝於SFX-L位置的話,則 空間有4 CM,應該還夠用。 https://i.imgur.com/1PhKS4G.jpg
https://i.imgur.com/hFcFBjO.jpg
SFX-L電源+標準2.5 CM厚度風扇,線材剩餘空間約就只剩1~1.5 CM,連線材的端子頭都不 夠塞。 https://i.imgur.com/5a9C96F.jpg
改以ATX電源支架配17CM長的ATX電源(Q58官方限高為16 CM)+標準2.5 CM厚度風扇,底部 仍有2.5CM,比SFX-L電源的空間還多!如果使用短機身的ATX電源,則最多還能增加3CM的 理線空間,比SFX電源還多!但當然缺點就是必須犧牲上方排風扇或240/280水冷排的空間 。 https://i.imgur.com/dECk9EX.jpg
接著照官方說明書進行裝機,建議先安裝電源,並將顯示卡電源線插上及理線後再將電源 架裝上機殼,不過因為我預計將機殼的電源延長線放在SFX電源架後面的2.5”硬碟/SSD位 置,所以這邊已經擠到不行... https://i.imgur.com/aOmAV9U.jpg
https://i.imgur.com/ZUXWLWx.jpg
主機板上機,理想狀態下是這樣地乾淨、簡潔。 https://i.imgur.com/abRW7Gv.jpg
但現實是加上電源線後,線材龍飛鳳舞的情況。 https://i.imgur.com/Ox0Izxb.jpg
建議先將必要線材如主機板24 P、電源8P及前IO線都先接上主機板後,再將主機板裝上機 殼。這邊也先稍微整理一下線材。 https://i.imgur.com/vxRFKLb.jpg
裝上CPU風扇。AXP-90 53mm版本搭配轉接架及15mm厚薄風扇後整體高度約5.5 CM,離Q58 的CPU散熱器線高其實還有1.2 CM,理論上是能夠換用A12x25風扇的,但考慮固定螺絲高 度、進風需要的空間及反正只是i5-11400F及懶得拆其他主機上的A12x25風扇等原因後, 決定繼續用15mm薄扇裝機。 https://i.imgur.com/l8DKnfZ.jpg
https://i.imgur.com/v0O9vxR.jpg
因為EVGA我大哥 SFX電源的線材硬到不行,實際裝上支架且調整SFX-L位置後,仍然抵到 機殼底部,已經完全沒有安裝風扇的空間... https://i.imgur.com/hQ22rwT.jpg
接著裝上一樣是EVGA我大哥的RTX 3080 FTW3顯示卡,長度只有30 CM,安裝時還算輕鬆自 在。雖然Q58顯示卡長度限制為32 CM,但據之前大陸的測試影片,31.9 CM的ROG 3080是 塞不進去機殼的,有意選用這款顯卡跟Q58機殼的還請注意一下。 https://i.imgur.com/t2AOw8U.jpg
https://i.imgur.com/ow7Iw1Z.jpg
接著插上電源,EVGA我大哥 SFX電源的顯示卡線材一樣硬到不行,只能凸出一坨在那。 https://i.imgur.com/hvIqWIL.jpg
最後上方安裝兩顆XF120排風,上方風扇支可安裝2顆14 CM風扇,但我又懶得拆其他機器 上的,所以就先暫用12 CM風扇。使用12CM 風扇的話可稍微調整安裝位置,這裡用較靠近 顯示卡的位置安裝。 https://i.imgur.com/koY3LHo.jpg
裝於完成裝機,有沒有覺得顯示卡電源線很搶鏡頭啊? https://i.imgur.com/dneWfzr.jpg
https://i.imgur.com/7JAAakR.jpg
https://i.imgur.com/6Wk1agW.jpg
https://i.imgur.com/keKiZA5.jpg
蓋上側板,其實沒有安裝水冷排的話,主機板上方到頂蓋的空間為閒置的,是否有種不夠 緊湊的感覺呢? https://i.imgur.com/4crs60z.jpg
https://i.imgur.com/CJI0ufq.jpg
https://i.imgur.com/15gJAOU.jpg
https://i.imgur.com/529Qnr9.jpg
這裡必須提一下,我個人認為緊湊型的ITX機殼,使用訂製電源線材才能兼具美觀及空間 使用效率,不然像本次裝機選用原廠附的線材,就遇上線材過硬阻礙下方風扇安裝及顯示 卡電源突出一塊有礙觀瞻等問題。但是!訂製電源線材又不如原廠穩定,且可能有安全疑 慮,兩者的取捨還是由各買家自行判斷吧。 最後是前面說要介紹的可調整側板部分,Q58側板採用玻璃及網洞兩種不同材質,實際操 作的確可各自換位置,達到一面全為玻璃或全為網洞的使用方式。 https://i.imgur.com/ebArsLy.jpg
https://i.imgur.com/wDZdlYm.jpg
但人生就是有那個但是,還記得前面說過的伏筆嗎? https://i.imgur.com/0FQwyGZ.jpg
因為玻璃側板有這個小板手,導致左上的玻璃側板只能安裝在左上或右下,右上的玻璃側 板只能安裝在右上或左下,安裝位置是固定的,不照位置安裝就會碰到板手卡住前面板的 問題。因此少了兩種裝法,即一邊是玻璃在上網洞板在下、另一邊是網洞板在上玻璃在下 的玩法是不可行的。 另外就是實際上兩個玻璃側板都裝在同一邊的話,中間的那一條神之鬼切線讓人不得不注 意...且經對岸實際測試,還是照官方預設的方式材會有最佳視覺及散熱效果。 https://i.imgur.com/PsJmzzF.jpg
通電!因為檢視照片時才發現本宅透過玻璃反射入鏡了,為避免影響各位的觀賞心情只能 霧化處理。雖然RGB記憶體的燈效大半被網洞板擋住,但還是能透出些許光來。網洞板安 裝於下方則能確保CPU散熱鰭及SFX電源的進風無礙。 https://i.imgur.com/rQsw23L.jpg
只能說Q58跟EVGA我大哥的RTX 3080 FTW3顯示卡真的是太搭了,側邊RGB燈效能完全不被 遮蓋完整透出,風扇進風也都位於下方網洞板處,不受阻礙。 https://i.imgur.com/73f5OBb.jpg
最後的最後是溫度測試。測試環境為25度的空調房間,分別進行甜甜圈及AIDA64的FPU燒 機測試。 首先是顯示卡,RTX 3080 FTW3為預設BIOS,未超蘋也未降壓。 燒機10分鐘後核心最高溫度為80度,熱點91度,記憶體則是96度。 https://i.imgur.com/ZmzaGLo.jpg
這溫度我認為還在可接受範圍,但噪音就有點大,是難以忽略的存在,顯示卡風扇以75% 速度在運轉,實際觸摸網洞側板能明顯感受到進風。 另外提兩點: 一是頂部排風扇是接在機殼內附HUB上,以CPU溫度作為控轉依據,也因此在顯示卡燒機時 排風扇只有約1100轉,如果提高到1500轉也許顯示卡溫度還能再低一些。 二是燒甜甜圈時頂蓋溫度相當高,不到燙手但也絕對不是微溫的程度。試著將頂蓋移除, 結果顯示卡直接降4度左右...推測有不少熱積在機殼上方空間。 接著是CPU 但畢竟只是i5-10400F,以AIDA 64單烤FPU,最高溫度很快就趨於穩定無太大起伏,也因 此只測了5分鐘就結束。 測試結果HWmonitor最高溫Package 82度,6核心平均78度多,AIDA的測溫還更低一些,噪 音就是偏溫和的風切聲,頂蓋溫度也只是微溫。推測非高階CPU其實小空冷散熱器配12 CM 薄扇就足夠應付了。 https://i.imgur.com/0MTievm.jpg
沒介紹到的部分 發現自己對於Q58的硬碟數量沒有著墨,可能因為我都只用M.2 SSD的關係... 機殼預設置2個2.5"安裝位置,1是前面板熱插拔的位置,2是SFX電源架後方。如果透過犧 牲頂部或底部風扇位置,則使用附的硬碟支架還能增加2個2.5"或3.5"硬碟,也因此最多 能安裝4個儲存裝置。 結論 優點 1.獨特的雙塗層面板(黑色版)及側板設計,兼具通風及良好的視覺呈現。 2.尺寸緊湊,但空間規劃良好,仍保持良好的電源、散熱裝置及顯示卡支援性。 3.低調美觀的隱藏螺絲設計及風扇/燈效控制HUB、熱插拔硬碟架等具巧思裝置。 4.多變、可替換的側板安裝方式。 5.裝機時操作空間充足、體驗佳(使用空冷散熱器情況下XD) 缺點 1.設計小缺陷ex過重無法向上展開的玻璃測板、還能給更多理線空間的SFX電源架位置。 2.頂蓋開洞數量及空間造成的積熱疑慮。 3.對於空冷散熱器的支援度較差 (2月時的原設計7 CM高度會相對友善許多)。 4.無內附風扇。 以我個人的觀點認為,Q58空冷散熱器高度只支援到6.7 CM,但頂部能安裝240/280水冷, 是針對安裝中高階CPU設計。但顯示卡運行時的熱量也是依靠上排風吹出機殼,在裝了冷 排之後反而出風受到冷排阻礙。造成的結果就是風扇噪音增加、機殼溫度上升,進而影 響使用體驗。 理想上如果以非K中階CPU搭空冷散熱器,則顯示卡可以選擇到中高階款式,如果以本次測 試的配置,在CPU改用標準2.5 CM厚度風扇、底部加裝12 CM風扇及頂蓋改用雙14 CM風扇 出風的滿血配置下,應該能再改善溫度及噪音。 最後以一張3080客廳追劇機照片鎮樓。 https://i.imgur.com/uLzgrhK.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32.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34566283.A.465.html

10/18 22:21, 2年前 , 1F
圖文並茂,讚讚
10/18 22:21, 1F

10/18 22:24, 2年前 , 2F
希望出個Q33拉長版
10/18 22:24, 2F

10/18 22:35, 2年前 , 3F
可以,有點意思
10/18 22:35, 3F

10/18 22:39, 2年前 , 4F
10/18 22:39, 4F

10/18 22:51, 2年前 , 5F
大哥卡真的和這殼絕配 https://i.
10/18 22:51, 5F

10/18 22:51, 2年前 , 6F
imgur.com/qcxy3j4.jpg
10/18 22:51, 6F

10/18 22:52, 2年前 , 7F

10/19 00:04, 2年前 , 8F
推 用心
10/19 00:04, 8F

10/19 00:08, 2年前 , 9F
針對你提到power 支架位置往上移的
10/19 00:08, 9F

10/19 00:08, 2年前 , 10F
問題
10/19 00:08, 10F

10/19 00:08, 2年前 , 11F
如果你上面裝AIO水冷後
10/19 00:08, 11F

10/19 00:08, 2年前 , 12F
Power 和板子齊高後你會變成沒有辦
10/19 00:08, 12F

10/19 00:08, 2年前 , 13F
法插上電源線
10/19 00:08, 13F

10/19 00:15, 2年前 , 14F

10/19 00:40, 2年前 , 15F
上面的空間其實塞水冷後就很擠了XD
10/19 00:40, 15F

10/19 01:06, 2年前 , 16F
Q58同好推,買了這咖以後就開始後
10/19 01:06, 16F

10/19 01:06, 2年前 , 17F
悔當初首選排XC3阿~
10/19 01:06, 17F

10/19 01:30, 2年前 , 18F
推~~
10/19 01:30, 18F

10/19 04:42, 2年前 , 19F
我上面那張圖就是power支架往上移
10/19 04:42, 19F

10/19 04:42, 2年前 , 20F
裝240水冷底下還能裝積木扇啊
10/19 04:42, 20F

10/19 04:43, 2年前 , 21F
水冷管是可以避開電源線的
10/19 04:43, 21F

10/19 04:49, 2年前 , 22F
啊,我以為是指裝在sfx-l的位置..
10/19 04:49, 22F

10/19 09:06, 2年前 , 23F
頂部的風扇可以接顯卡旁邊的風扇接
10/19 09:06, 23F

10/19 09:06, 2年前 , 24F
頭,會跟顯卡溫度同步
10/19 09:06, 24F

10/19 11:23, 2年前 , 25F
推一個 這咖不錯看
10/19 11:23, 25F

10/19 11:52, 2年前 , 26F
其實叫A4有點勉強,還是大了一些XD
10/19 11:52, 26F

10/19 11:52, 2年前 , 27F
,但整體兼容性不錯,能多塞不少東
10/19 11:52, 27F

10/19 11:52, 2年前 , 28F
西,空間利用率還行。
10/19 11:52, 28F

10/19 12:20, 2年前 , 29F
當初在這咖跟美味網版抉擇,最後選
10/19 12:20, 29F

10/19 12:20, 2年前 , 30F
美味
10/19 12:20, 30F

10/19 12:45, 2年前 , 31F
上面的空間真的是裝水冷剛剛好
10/19 12:45, 31F
※ 編輯: Ohmy (42.72.224.147 臺灣), 10/19/2021 13:56:34

10/20 07:38, 2年前 , 32F
好美的殼!
10/20 07:38, 32F

10/21 10:48, 2年前 , 33F
這個算A4嗎?
10/21 10:48, 33F
文章代碼(AID): #1XRO2BHb (PC_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