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噓,安靜!BQT Shadow Rock LP開箱+測試

看板PC_Shopping作者 (天空の夜明け)時間9年前 (2015/06/22 02:31), 9年前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頁好讀版: https://goo.gl/EVH5zL 噓,安靜!BQT Shadow Rock LP開箱+測試 HI~ 又是Cubelia我來發廢文騙騙推文啦((誤 最近天氣超熱der 熱到Intel CPU的原裝散熱風扇在上網時都聽得到一點點嗡嗡聲 我個人是希望電腦能夠小聲就盡量小聲(當然沒有要求到完全靜音) 當然啦,我也可以將風扇轉速再降到更低,不過相對的CPU溫度也會更高 (要再安靜的話上網時恐怕就6X度了吧...) 早在去年的年底就有在物色適合我機殼的CPU散熱器 由於Carbide Air 240對散熱器的高度只能到12公分高 (註:顯卡的寬度也會限制到) 所以許多塔式散熱器都沒辦法用了 那時名單上有: Noctua NH-D9L Noctua NH-L9x65 CRYORIG C1 CoolerMaster Gemini II M4 CoolerMaster Gemini II Scythe BIG Shuriken 2 預算有限,先排除掉價位高於1500元的款式 因此就只剩下面三款下吹式的能選 (下吹式有個優勢--散熱可以顧及到CPU附近的元件) 不過在年初CES時Be Quiet!有展出Shadow Rock LP這款下吹式散熱器 我那時就很感興趣(MSRP約4X美元,這價位太讚啦) 且Be Quiet!最有名的就是靜音(不然廠牌幹嘛叫做Be Quiet!呀XD) 一直等到六月中終於在台灣鋪貨,隔天馬上殺去買 (五月那時有空就刷著原X屋的估價頁面在那邊看...) 回到家後桌子上就多出這個盒子了 http://i.imgur.com/ppd3d7R.jpg
套用官網上的翻譯 "簡潔的冷卻設計,卓越的靜音表現" 並且標示出"130W TDP" http://i.imgur.com/DypDCEK.jpg
側面是該顆散熱器的規格解析 http://i.imgur.com/dTkSgQ7.jpg
⇧重點是高度僅7.54公分 且相容於: Intel(775/115X/1366/2011(Suare ILM)) AMD (AM2~AM3+與FM1~FM2+,除了AM1) http://i.imgur.com/M3pzgPP.jpg
⇧Made in Taiwan=爽 http://i.imgur.com/YWld1av.jpg
⇧側面不忘再次標示"130W TDP" 多國語言提供了英文、德文與法文 開箱ing http://i.imgur.com/i0cfchV.jpg
首先拿出兩盒配件、兩張說明書與乾燥劑(矽珠) http://i.imgur.com/VMXQmL8.jpg
配件盒#1 http://i.imgur.com/HidX4Km.jpg
⇧扣具零件非常豐富 (我一開始看到差點昏倒,以為很麻煩, 實際組裝過一次後就覺得其實也沒很複雜) 配件盒#2 PURE WiNgS 2風扇 http://i.imgur.com/d6I5MLa.jpg
http://i.imgur.com/1nUi3cy.jpg
http://i.imgur.com/TF53K5L.jpg
⇧背面規格特寫 PWM扇,12V 0.20A 1500RPM 生產日期是2015/05/17 http://i.imgur.com/kGXxopR.jpg
⇧扇葉特寫 接著就是今天的主角啦,Shadow Rock LP http://i.imgur.com/jicaKjX.jpg
http://i.imgur.com/6PSyCEn.jpg
⇧前面是寫著"be quiet!"的鋁片 熱導管末端有用圓蓋給蓋上,增加美觀 http://i.imgur.com/QAb0hMU.jpg
⇧熱導管(直徑6mm,共四根)上沒有鍍鎳,所以手最好是不要碰到 否則手指摸到的地方(尤其是比較會流手汗的使用者)久了會有氧化的痕跡 http://i.imgur.com/NYTY67h.jpg
⇧喔耶看起來好美~ (下面那是保護底座導熱膏的塑膠殼) http://i.imgur.com/zREYqe2.jpg
⇧背面 http://i.imgur.com/uaOHDUf.jpg
⇧底座工藝欣賞(有拋光),導熱膏已事先塗上 豆知識: CPU上的金屬蓋並不是完全都是平面,而是有明顯的凹凸 而散熱器最好是要有微凸的底做這樣才能和CPU鐵蓋有良好的接觸 (這顆的底座當然也有些凸起) http://i.imgur.com/2JSd1MI.jpg
⇧風扇放上後再用鐵絲扣具給扣上就準備好上機了 (很緊繃,散熱器與風扇間沒有提供墊片) http://i.imgur.com/2h67omL.jpg
⇧高度8公分以內(扣除背板高度與尺的空白區) http://i.imgur.com/cpIFDGY.jpg
⇧扣具展示(假組裝狀態) 本次以Intel LGA115X為範例 http://i.imgur.com/awk4sWu.jpg
⇧首先將原廠散熱器拆下(如果已經拆下或還沒裝的話可以跳過這一小段) 四個角落的扣具都以逆時針轉到底,再拉起來,搖一搖即可拆下 記得將CPU_FAN拔下 http://i.imgur.com/DOSqteu.jpg
⇧銅底+ MX-2導熱膏(那時是用米粒法) 接著就可以準備安裝強化背板了 把"方型螺絲"依照強化背板上的孔位給對過去 內到外側分別是LGA775=>LGA115X=>LGA1366 這次組裝的範例為LGA115X,所以裝在中間(螺絲內側是方的,所以會固定住) http://i.imgur.com/0hPuvKQ.jpg
接著將O-ring套上,同樣的步驟重覆在其它幾個角落 http://i.imgur.com/CdELTLG.jpg
⇧(此時就可以裝上主機板了) *注意 如果是用LGA775平台的話還得事先加上這個東西 http://i.imgur.com/ztbl0ij.jpg
將螺帽鎖上(有設計成用螺絲起子也能鎖上) http://i.imgur.com/201sGeO.jpg
http://i.imgur.com/YZXh6gM.jpg
然後將扣具放上後再用小螺絲鎖上(需注意也有分775/115X/1366的孔位) http://i.imgur.com/wt4Nm7m.jpg
http://i.imgur.com/Sj6AtcZ.jpg
再將散熱器放在CPU上方 *如果不想用原裝導熱膏的話可以先用酒精或是去漬油將底座擦乾淨 再將CPU的表面塗上自己所預備好的導熱膏 由於機殼內空間太小,非常難拍照 因此以預先拍好的假組裝照片來表示 http://i.imgur.com/YpQqzEA.jpg
⇧接著將長條的扣具條給放到底座中間的空隙 其中一邊先放上螺絲會更好作業,另一邊也放好螺絲 此時可以用內附的扳手來將螺絲鎖上 建議兩邊同時鎖上,例如左邊先鎖兩圈再換右邊鎖兩圈,需要注意壓力磅數 這個扣具比較不會出現像某些塔散的扣具鎖過頭造成彎板 http://i.imgur.com/tTePIb7.jpg
⇧當然也能從上面刻意開出的孔來將螺絲起子伸入鎖上(我比較推薦這個方法) 記得將CPU_FAN插上 這樣就組裝完成啦! 如果是AMD平台的話很方便,連背板和扣具都不用 只要將裝在底座的扣具條裝上L型鐵片後再鎖上 就能直接扣在AMD平台的底座上 多國語言說明書(沒有中文) http://i.imgur.com/du4dmJK.jpg
http://i.imgur.com/aMaNrkR.jpg
http://i.imgur.com/YgJXAaS.jpg
==測試== 不過呢我會用LGA775的平台來做測試 因為目前收藏的QX6700剛好TDP為130W CPU:Core 2 Extreme QX6700(預設,C1E&EIST=Enabled) Motherboard:P5Q Premium (NB=1.1V;SB=1.1V) RAM:Kingston DDR2 800MHz 2GB*4 Graphics Card:7900GTX SSD:Plextor M6S 128GB PSU:銀欣SST-ST60F-ESG 測試環境為裸機,室溫以窗型冷氣設定為28度C (為了測試我才開冷氣的...電費呀~~~) CPU風扇模式為Q-Fan Standard模式 開機後待機15分鐘再以LinX燒機15分鐘後記錄下來 http://i.imgur.com/THOdDmS.jpg
http://i.imgur.com/KypeYDp.png
⇧由於我這個775的平台以不同軟體測溫都會有不同的溫度顯示 (試過HWMonitor、PC Probe II、AIDA64與CoreTemp) 手上也沒測溫槍與測溫線(應該說是一般的使用者都不會有這兩樣吧...) 因此我將以HWMonitor與Core Temp為主 首先是原裝導熱膏 http://i.imgur.com/UXKDY2O.png
⇧待機,非常安靜 http://i.imgur.com/LVGLwkN.png
⇧燒機,風扇達到~1500RPM(最高轉速) 除非靠近,不然聲音還是不太明顯(如果有裝機殼當然會更安靜) 以Core Temp來看還能壓制在71度內 http://i.imgur.com/yrMCPRH.jpg
⇧拆下後可以發現原廠的導熱膏其實量有點多,甚至溢出了 接著換上Arctic Cooling MX-2導熱膏,使用抹平法 直接燒機看溫度會有多大的差別 燒機,風扇當然還是達到~1500RPM(最高轉速) http://i.imgur.com/EIlPgB5.png
⇧最高溫度下降了3~4度 http://i.imgur.com/J9OxWdj.png
所以說如果是比較計較溫度的使用者其實可以將原廠導熱膏給清除,再用自備的導熱膏 這樣會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接著是i5 2400的LGA1155平台: CPU:Intel Core i5 2400(C1E&EIST=Disabled,TB=Disabled) RAM:Kingston HyperX Genesis DDR3 1600MHz 4GB*2 Motherboard:MSI Z77MA-G45 Graphics Card:MSI GTX670 Power Edition SSD: Intel 730 240GB HDD:Seagate ST1000DM003 1TB NIC:Intel 9301CT PSU:Seasonic G-650W Case:Corsair Air 240 Arctic White 導熱膏是用MX-2以米粒法來塗 風扇配置: SYS_FAN1:前NF-S12A兩顆 SYS_FAN2:上NF-S12B ,下NF-F12 http://i.imgur.com/jNG3kmw.jpg
整線情況 http://i.imgur.com/0ySDSrE.jpg
⇧(沒有對記憶體造成干擾) http://i.imgur.com/cBKTWGz.jpg
直接用LinX燒機 http://i.imgur.com/fNyijGV.png
開到最高轉速 http://i.imgur.com/wHQRuIx.png
不知道是不是風扇太弱,沒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再用風壓大的Noctua NF-F12 PWM開到最高轉速(1600RPM)來進行測試 http://i.imgur.com/e57HpIP.jpg
http://i.imgur.com/eXtYixP.png
⇧可以看到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一度C可視為誤差) 已到該散熱器的極限 秀一下桌子 http://i.imgur.com/fnSZLJv.jpg
=總結= 最後當然還是拿到LGA1155的主力機上來用 這顆散熱器的效果還挺不錯的 (以國外的測試結果來看,以現在Intel在1150平台還挺坑的TIM 加上燒AVX又熱到爆的情況來說,要鎮壓i7 4790K還是會有點難度, 選擇更高階款式的散熱器會是更好的做法, BQT當然也發表了更高階的Shadow Rock Top Flow) http://goo.gl/eMboKK 靜音能力也還不賴(當然也是因為轉速比較低所帶來的效果) 特色: 鍍鎳銅底 靜音效果不錯(當然無法達到0dB) 價格實惠(1400元) 做工還不錯,包裝也不馬虎 除了常見的115X以外也有支援Intel其它的平台 (775/1366)與LGA2011(Square ILM) 如果能做到這幾樣的話會更好(當然,這些也會反應在成本上): 導熱膏如果能改成使用者自行塗抹的方式會更好 (例如額外提供一小包或一小條的導熱膏) 鍍鎳熱導管 散熱鰭片與風扇間加上減振墊片 中文說明 以上,感謝閱覽 各位下次見~ 拍攝工具: 大部分都是以Nikon D60搭配AF-S DX NIKKOR 18-105mm f/3.5-5.6G ED VR所拍攝 Fujifilm FinePix F31fd ZenFone 5 --

11/08 20:06,
Yo~雙層純牛肉
11/08 20:06

11/08 20:07,
漩渦鳴人加佐助
11/08 20:07

11/08 20:10,
雛田內衣蓋上去
11/08 20:10

11/08 20:16,
好香過癮大奶罩
11/08 20:16

11/08 20:38,
同學 不好意思 完結篇了哦
11/08 20:38
文章代碼(AID): #1KNW6X_J (NARUTO) [ptt.cc] [ANSI]賀 火影完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49.1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34911503.A.BBD.html

06/22 02:44, , 1F
下吹式~讚
06/22 02:44, 1F

06/22 08:24, , 2F
推測試~
06/22 08:24, 2F

06/22 10:32, , 3F
哈哈哈我上禮拜五也買這個 真的蠻好用的
06/22 10:32, 3F

06/22 10:58, , 4F
給只能容納矮型散熱器的迷你機箱用應該還不錯
06/22 10:58, 4F
※ 編輯: Cubelia (36.237.101.106), 07/02/2015 03:39:37
文章代碼(AID): #1LXmCFkz (PC_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