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無雷] 建議--看『梅蘭芳』要先看這篇

看板PCSH91_305作者 (圖書館兵)時間15年前 (2008/12/23 20: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nfsong 信箱] 作者: molisaka (謀哩撒卡) 看板: movie 標題: [無雷] 建議--看『梅蘭芳』要先看這篇 時間: Sun Dec 21 11:22:21 2008 長篇大論了... 獻給想去看梅蘭芳、或看過的朋友也可參考 也可以幫我補充說明。 嗯,是這樣,從前敝人po過一篇SEVEN<七宗罪>(火線追緝令)有幸被推爆m起 看在這個小小的紀錄上,或許大家願意容許我難得再次分享一下 (= =該篇id是另一枚acrossing。此id竟有劣文無法再po本板) 個人認為,看梅蘭芳倒不必先作功課(能作是好,不作沒差) 看電影輕鬆最重要。 只是我忍不住試著"導讀"一下,大家先抓到一些點,踩穩了,順著把片子看下去 才好順著入戲、入味,充分享受。 剛好我曾經是戲迷,跑過各種傳統戲的場子 我家另有成員是這方面專家,浸淫戲曲多年 所以也把我一併蝴蝶效應起來。 離奇的是,我並未看過電影『梅蘭芳』, 可正因如此,這篇才有點意思。怎麼說呢?.......... 我把我的經驗,幫大家調氣運功,讓大家容易進去這片子 也是當作我看本片的心理準備。你準備,我也準備,京戲畢竟有門道的。 在此我僅概論聊天,這不是學術文章 我這方面學問還淺,深入我是不行 這個"導讀",與其說要抓什麼點,或說門道到底高深莫測嗎, 我的想法是,不如說抓的是一個*味*。 這個味你抓到了,門就開了,那你就什麼都齊備了, 就這麼簡單。否則你先吸收、惡補各種知識也白費,還反效果。 他們屬於什麼派,你一下子記得嗎? 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指的是誰, 幹嘛啊,沒人背這種,有聽戲的人就不用背。沒聽戲的人也更不必背。 這篇內容,我寫得如果不通順、或重複了,因為原稿丟掉了。見諒。 以下(轉貼 作者 張萬康): 標題這樣好了--------"一直味來味去也很煩 ps.我好孤寂的滋味" ================================ 嗯 ====================================== 梅蘭芳,我還沒看。身為京戲戲迷,真想看!! 可是又卡在兩個點上,就是選角,黎明,章子怡 梅先生是一則傳奇啊 孟小冬也是謎樣人物啊 從小就聽人講,辜振甫跟她學戲 很奇,一個票友(業餘玩玩的人)居然成為她有生之年少數指導過的"學生" 誇張的說法是,唯一的學生.... 當然,"誇張"就表示可能只是誇張, 我沒寫對就請包涵。 應該說,她在香港期間也教了幾位學戲吧(?)只是辜老是唯一的台灣人 她來台灣後也沒再收學生,繼續神秘,有遁入空門的調性.... 她怎麼會避世避到這個程度呢?肯定有其難以言述的心路 寧教一個遙遠小島上來的戲迷,辜老長那麼高,要舉著頭教他很累的啊, 早期的票友也有登台大紅的人是沒錯, 但當時辜老的實力恐怕連連業餘二字也談不上...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緣份... 而孟小冬很早就退休了,嫁入黑道,看破紅塵,黑紅一片好奇怪的命運 演員竟然寧可不演了!受過什麼、又看盡了什麼 附:辜老跟她學戲的經過,但大家事後再看,以免太多吃不下來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16713 ==================================================================== 梅先生是偉人啊,從小就聽人談他 看到他的錄影帶(錄像帶『牡丹亭』特有名) 聽著他的老錄音帶,以至後來有cd片 戲迷都一定花錢不手軟買來 還有各種談他的書.... 我家就有幾十年前老戲迷寫他的書本 那些書,很神 神在哪? 神在有的人雖一把年紀了,但也根本沒直接親眼、現場親耳聽他唱過 可寫起他們這些國寶,好像寫自己鄰居,熟得不得了,好像沒事還跟他們泡茶過 我這兩天看電視, 大陸的戲曲專家章貽和(1942年9月6日- )談梅先生(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 她對梅先生的事兒滾瓜爛熟,如數家珍 可對照時間,她出生時梅先生都48了 人有記憶力大約可上溯10歲前後,而且也只能零碎片斷 也所以她具體認識的梅先生應該也在梅先生58歲之後了 梅先生活了67歲,加加減減,那是有趕上梅先生最後9年 可梅先生58~67歲時還在台上演出嗎?應該沒幾次了吧.... 這我家老書很多,書名寫『梅蘭芳』的至少五十本跑不掉 內中一定有寫到,但我懶得查了,這不是學術文章(心虛燦笑) 這些書多半不是我買的(沒錯)。 我意思是,梅先生的藝術最發威的年代,章貽和女士雖沒法趕上 多半聽師長話當年來著,以及從旁觀察梅先生的丰采 就算接觸經驗有限,那丰采還是丰采,假不來的 老一輩講故事都比手畫腳,栩栩如生,也攙水亂入,話唬爛的人也是有XD 但話唬爛話得讓人聽出滋味,這就很玄.... 這種玄, 在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是一個字---味(兒) ====================================================================== 講故事,講出了一個味兒 味兒對了,故事內容不必計較嚴格 那是種美。 (注意,這種美是一種綿延的美感,即便腔口豪邁,那是會牽絲的) 真實的梅先生,即便舞台前後言行舉止沒達傳說中那麼偉大的高度 但他(被?)塑成了一則典範, 可以被我們傳頌和依循的 我們做不到,也要知道,至少也就不離譜 他的故事和為人種種美好/或糊塗?之處,肯定被朋友和後人誇張化 但這種誇張,至多只在於『量度』 『質地』的方面那是不動如山的,我們相信,也樂於相信,而不是花癡那種相信 所謂核心價值, 有這個核心價值在,才有入味的可能 於是故事才能從他身上講開,並賦予潤筆 先有料,才有味。 不然加了醬添了味也白搭。 好比社會記者講昔日某黑道大哥多有「叫小」 也定有誇張成份啊 台灣一位電影圈具份量的前輩對我講過: 陳啟禮身上有一股氣,別的人身上看不到的 社會/司法記者劉益宏先生電視上也講過,陳啟禮他們當年以寡擊眾, 拿刀殺退xx幫一大堆人,從哪追到哪又殺回來,真真假假, 但我們聽了也不會懷疑挑剔(他總是語氣激動到一種臨場感...太超過了) 但正是因為那股氣,他們見識到了,我們並也從電視片段中的大哥身影來想像 經由他們的演說口才一講,那就入木三分了 (還有一位名嘴張友驊,他很寶,什麼都懂似的, 他常說「我上次在這裡不是說過嗎」,我頓時都傻住,想不大起來,但又無法糾正哇 但他真的又有兩下子,而且連探討幽浮和美食的節目也可以侃侃而談 你願不願意相信他所說的那件事,這其中有殊勝的趣味.... 這衍生成,也不那麼重要了,而是有意思!!那就對了~ 你欣賞他勝過相信他講的一切,因為他身上有一種戲感,一種連結力到處亂連 我不是諷刺,我講的正是欣賞戲曲藝術的境界) ==================================================================== 同理 我看我家的老書,常忍俊不禁 那些老頭寫的話菊壇當年,作者與某大師級演員搞不好交集有限 根本沒打入對方的生活圈 可是,他從小泡在戲劇和戲劇話題中,*培養*出一種能力 一種透視眼。 所以聽他們講古,就很值得玩味。 不單是因為碩果僅存的老人沒幾位 而是那個作者本身的懂戲、想像力 加上我們身為讀者的悟性和想像.... 這是一種趣味 好比兩個物理學家或數學家高談闊論,格空抓藥,旁人聽不懂 他們畫出幾條線,就說行星走這上面,見鬼了 好比古物專家或考古學家, 摸摸、看看、測一下、轉過來,就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宋朝的汝窯的什麼碗公, 或斷言這是侏儸紀的什麼機歪龍。 這個,就叫專業,叫....權威。 這其中有他們行家懂的趣味。 可你說趣味, 那像是相聲段子,講到京戲的笑話更離譜了 那不一樣。 相聲是當笑話講,擺明胡鬧的一種語言藝術 但講故事的人是很正經的 正經到自欺欺人,形而上把自己也講去了。 這是不一樣的趣味,不一樣的可愛。 妙的是,有些事情並非相聲段子亂編,好比假裝送麵到戲院,混進去看白戲 真的有哇, 只是相聲會把用簡練的語言來說得生動,會鋪陳。 藝術總是來自生活。 我記得20年前我還聽過相聲(可能是侯寶林大師)講 京戲院歇業,演員們都各自討生活的段子 好像是大花臉金少山吧,他改行賣包子(完全鬼扯XD) 於是他用花臉的腔口,雄糾糾喊了一聲:「賣~包~子!」 笑死人啦。 這則就很瞎啊。 瞎到藝術不來自生活也沒差,惡搞就是 但你還是可以說它來自生活啊。 一整個味兒啊。 更瞎的還是有啊,狂轟濫炸到白濫。 ========================================================================== 關於這種透視的眼力。 好比,我看過一位老者,現在往生N年 大約30年前出版的書 他寫當年上海最紅的武生---蓋叫天(藝名) 他寫了一堆他們台上怎麼翻,架式多好,出了狀況反應多快 又寫大家都稱他一聲蓋五爺,或五爺(在家排行第五) 好像他們多熟 其實很多也都是聽來的哇 就像一位作家李曉(已故名作家巴金的兒子)20多年前寫了一篇『小樓三奇人』 這短篇有個老頭,很愛對小後生吹牛, 講他見過多少世面、講當年蓋叫天多神 吹了半天,他又補一句:「可提起他師父李春來,那才有兩下子。」 我大笑 話唬爛 他見過才怪,那又是上一代了,多少年前的事 可是,懂戲的人,聽人講前人英姿,確實可以揣摩和想像的 (很多人沒趕上喬丹當籃球員的時代, 也講得好像他看過那些比賽,這樣解釋就清楚了) 很多作者寫清朝乾隆、同治、道光年間的京戲祖師爺,寫得也好像跟他們很熟 鬼才相信!他們根本沒出生吶 只能從口傳、一幅水墨工筆畫像、至多一張朦朧的照片來發想 但我們讀者也樂於相信了,不信的地方也不會罵、不會戰, 這就是戲曲的魅力 因為藝術會把人兜在一起,很像歌迷們一起迷歌星/歌手,其樂融融 雖然歌迷(戲迷?)也會吵架,但那也只是更有趣吧(至少回想起來有趣)。 有的老人又寫(抱歉,沒查作者了,很難一下查到出處), 好比民初,唱花臉的金少山多紅啊 說他起床,準備出門到戲院,眼看要動身了 門口就有人喊金四爺(其實我忘記他是幾爺?)出發囉))))))))唷吼~ 隔個一兩百公尺,有個「崗哨」聽到了,跟著喊, 百把公尺外的「崗哨」再喊,一路喊到戲院 然後兩旁民眾夾道看他,恭迎神明起駕出巡 人可以紅成這樣........喊這幹嘛?觀眾期待他出發進場哇....... 這種醞釀一齣戲的過程,到底真的還假的或誇大幾分,你計較嗎? 中國人是這麼三八的哇。 ====================================================================== 例子太多,這真假虛幻之間 我在台灣拜訪過一位老人 他前年97高齡過世 我曾請他回憶當年在上海看蓋叫天的種種 大約10幾年前常去找他串門子, 但他當年就有點表達不清的傾向 只一直講蓋叫天多有名:對對對!蓋叫天!對對對! 我有問過他到底看過蓋叫天演出沒 他好像說有。 我只能說好像。 他的表情回到一種多麼熱鬧的時光中。 他算是不大會講故事的人,我們旁觀者都能抓到一點痕跡 何況演說大師、說書的能手。 事實上, 京戲(很多別種傳統戲也是)的演出呈現,本身就很誇大, 而且還抽象。 你說人在台上那樣翻滾,不誇大嗎 你說用手一比,就假裝把門打開了,這不抽象嗎 你說那種哭和笑的方式不誇大嗎,有時誇大有時又彆扭 彆扭中有誇大,誇大中有彆扭 所以講戲的人、說台上台下故事的人,他一定也潛移默化誇大起來 戲會帶入生活 你會成戲中人,演員也會演久了誰把自己當誰,生活中也用那個角色的眼光看事物 當然這西方人的表演也會入戲的 但味兒還是不同,中國人有一種俏皮古怪的認真, 他自己也知道真真假假、嘻嘻哈哈、弄到自己哭笑不得 西方人比較偏向會過度認真,沒懷疑是假的,而陷入憂鬱。 中國戲曲演員的憂鬱或許不是跟角色直接相關,而是來自生活衝擊。 好比演『黑暗騎士』那位希斯萊傑,他生活沒不如意,但可能入戲太深還是出了岔子。 如果講錯,舉錯例子請勿見怪,他的死叫人遺憾,但死因我不確知。 所以說,中國戲曲的相關一切,基本上是很灑脫的。(這也是個哲學和意境了) 它可能不夠精緻,但很灑脫,大喇喇的。 台上不必太多內心描寫,講菊壇故事的人也不會用西方的心理分析學 雖然梅蘭芳他們也吸收了西方吧,試圖把戲劇改造成有個情韻細膩面或張力上緊湊到位 也可以說,搞不好他們這種天才,本身也會作改革,不一定是學西方 就像京戲使20世紀交接那陣子的西方戲劇大師感到震撼 他們從京戲發現戲劇可以這樣抽象就痛快了,發展出前衛劇場 這是雙向的激盪 但也可能他們本身就想改良,只是從東方得到共鳴和印證,或觸想。 關於東西方藝術互相傳球得分的部份,若說得不對請見諒或補充。 有點扯遠了,總之中國人灑脫或寧靜的表演,不複雜,但很難體會那股味兒在哪 也包括說起故事或八卦,卻可以說出一種味兒來。 這個*味*整然一體、渾然一體,無所不在,所以叫文化。 只能心領神會,不好言傳,也不好用數學證明一則答案給你看。 ========================================================================== 這種很會講故事的能力,從章詒和的上一代長輩, 到章詒和女士她自己,一路傳下來 這個味兒傳遞下來了 不單故事,因為故事人人會編造、彙整、杜撰、亂入、發揚光大 重點還是不厭其煩的那個味兒。 但這味兒不是人人能有。 所以你看章詒和講話的調調,有一種柔軟 和一般北京人的調調,略有不同 這一方面是學戲,浸潤在戲文戲曲裡的感染,另加上她自己生活遭遇上所修養出的 聽她講話,那可能不是每個梨園的人都有的NICE的質地 那也不是一般北京跩婆妹、二佰伍的那種捲舌耍溜; 那種捲舌音和重音的摩擦,帶起討人厭的粗糙感。 我對她不熟啦,汗顏還沒好好把她這幾年寫的的戲曲相關回憶書籍買來讀 只是說我一個直覺。 大陸詩人北島,在散文集『藍房子』一書中,寫說1990年在美國遇到胡金銓導演 他說胡導的京片子好迷人,是一種為未經革命風暴的口音 跟他在北京四周聽到的略有不同了.... 這就叫質感。 大陸被共產黨解放後,政治運動太多,大家講話的調門略有變異了.... 台灣的文史工作者徐宗懋先生對我說,沒錯!大陸的京片子後來捲舌音太多 我說是尾音太衝,民初作家老舍的小說中的調性沒這麼高亢燜爆 他說老京片子是類似李敖那種。 我發現大陸有些電視劇『大宅門』『雍正王朝』還是很古典的北京腔口 比我們現在在北京遇到的各種互動的口音調調來得雅緻許多 當然更比政府官員的北京口音好聽了 好比『大宅門』劇中的白老三(?),他粗豪時的溜,並沒糟糕德行,只是滑稽有趣。 當然也可能我們自己感覺有問題,因為環境不同,看戲時我們心理會轉換 也或許是市井中的口音也並不難聽,要看人就對了。 他們若聽我講他們現在的口音不大對,他們一定不樂意的XD 所以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疑惑,不一定對。 但, 我覺得章詒和的口音就很古典的,一種優雅。 而大陸講電視論語的那位,好像叫于丹?口音就很"後北京"了 聽起來就是很解放後的調門。 我這樣講也沒不禮貌的意思。 章詒和受過戲曲薰陶,可能有差異 但前面也說過,不是每個學人文/藝術的人都有軟柔的文雅腔調。 關於這些微妙的部份,在看『梅蘭芳』時,大家可以試著分辨 分辨誰的講話比較有我講的那種味 有的演員可能偏「古典北京」(我發明的用語); 那是一種大俗大雅,帶點土溜但婉轉悅耳的味兒。 有的可能偏「解放後北京」; 比較受政治力長期影響而尚未滌脫去一股剛濁氣息。 越說越得罪人,打住。 當然大陸各省口音不同,語言也多種,這裡只是單講北京這一區域。 =========================================================================== 回頭談孟小冬、梅先生、及片中梅先生的親朋好友們 有的戲迷搞不好認為沒去看電影,也沒差,去了肯定挑剔吧、甚至掃興怎麼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梅蘭芳 或者,去電影院的路上就開始感動了 很多文青去看大師級導演的片子,也是路上就開始感動,進場後亂哭一通亂拍手便是XD 搞不好那部片根本普普,自己發酵過度罷了。 我看了些預告,電視上的片段 基本上我覺得縱有缺點,也值得看 霸王別姬的缺點也很多的 說到這個味兒,就還不太夠....有時有,有時弱掉,整個不對 但很多不是戲迷者,看了津津樂道 我有個朋友,當年好愛講這部,10多年前 那時她還沒滿18,她說她好難忘這部片,講到今天還在講。 (我猜的,早就失聯了。囧) 我有位香港朋友也超愛霸王別姬,不在話下。 10多年後陳凱歌又推出京戲主題的電影 肯定更細膩、更有味兒 只是,梅先生在大家心中太偉大了 你看,連我寫梅蘭芳,都寫梅先生,一來禮貌,二來叫得很順口 好像我跟他多熟來著 沒辦法,戲迷到一個程度會這樣38神經和正經 各位有機會,國內外京劇團演出時,中場休息去劇院外看老人們聊天 他們會聊上半場的戲, 你看他們講話都帶著一股味兒 比手畫腳,滔滔不絕, 各位如果和他們相處一陣,你也會有這個味了,這不意外 不光是吸收到很多行話、術語。 你的細胞會像他們一樣帶戲。 不過可能你離開劇院,咦!你又轉換回你原先講話的方式了~ 久了後更隨開關任意啟動收放。真好耶。 他們很多(當然也越來越凋零)對文武場的板眼也很熟 邊看戲會邊打拍子/點子,很專業的一套程式 而且這個也不分本省外省、省裡省外 你口音是上海、北京、閩南、廣東,聊戲一投入都出來一種味兒 而且我們中國人講話有我們的手勢,這時你會發現 這我不舉例了(在手勢上頭我得留一手XD) 就像法國人、義大利人講話的比手畫腳,也有屬於他們民族的手勢 ================================================================= 講到這個,還有個概念 不得不擴大範圍,因為要把樁子整個打對地方 味兒的背景要交待清楚,才涵蓋到精神。以下兩段比較跳出來談。 就說京戲,雖大約兩百多年的發展(而已),卻成為中國流通性最廣的劇種 誇張的說,中國人到處有人聽京戲(他們可能聽自己的地方戲但也愛聽京戲) 嚴格說,漢文化中流通性最廣的是京戲 就像國語/普通話,流通最廣。 所以國民黨就稱它是國劇了。 其實沒人愛這樣講,頂多寫文章附帶破題: 「京戲是中國流通性最廣的劇種,可稱國劇。」諸如此類, 就完了,其它幾段寫下去,或聊天跟新戲友講解時,不會再講,只說京戲/京劇了。 稱平劇也是對。 稱國劇不是錯,只是點一下,自然就好。 不要國劇國劇國劇重複講/寫就好。順口多講了兩次也沒差。 但搞政治的人會鑽空子,會質疑: 「那別的劇不能稱國劇嗎?那別的語言就不叫國語嗎?就不是這塊土地的語言嗎?」 所以搞藝術的人很怕遇到政治動物,後者會把事情搞複雜 把很口語的一段話曲解,挑動什麼。 他可能不是故意要曲解,只是他自認很有思想,或只是太認真,也太容易被盧惑。 (被新思想盧一盧就迷惑了---我亂發明的說法) 我剛分明就說了,頂多講一句介紹詞,京戲可稱國劇 誰沒事一直用國劇當京戲/京劇的代稱啊?聽的人幹嘛無中生有咧。 這種人曾挑戰過我:「你說中國流通最廣,大家都聽京劇,那西藏聽京劇嗎?」 這就是抬槓了。 口語上,我們講「都」,而他就不滿意這個「都」字。 很聰明的人反而會自誤誤人,跟你沒完沒了。 在台灣,有的客家庄的85歲阿婆,國語也不大會講哩, 國語比閩南阿婆還不靈光。 這類型的可愛鄉下客家阿婆,當然也不可能聽京劇吧(?) 但也或許她愛聽,誰曉得,聽不懂語言不表示肯定不愛聽、不去聽 也或許她聽客家戲,或小時候聽過,也同時接受京戲或喜歡 也或許她什麼客家戲、京戲都沒愛過。 這有什麼關係。 「都」只是口語「大部份」的意思,聊藝術不宜生硬去套。 那我之前講「且我們中國人講話有我們的手勢」,是不是要質問我為何不自稱台灣人? 就口語哇。 『康康愛說笑』這節目中,康康有時講笑話先開場白:「我們中國有句俗話,...」 那他必須被糾正嗎? 我看過魏德聖導演上談話節目多次,他常講『海角七號』有講到中日關係 所以主持人都要不斷糾正他是台日關係嗎? 反正,有人要糾正,就讓他糾正,我發現他被糾正也沒回嘴解釋,這很明智 因為越描會越黑,對方要怎麼樣講,禮貌包容過了就過了,因為這種問題不值得停太久。 ========================================================================== 戲曲圈很小了,誰管你國劇啥的,都全凋零啦 兩岸的梨園都很弱的(50步、100步之別) 這是個孤獨行業, 戲曲的高峰,無論京戲、歌仔戲、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廣東大戲各種地方戲都大不如前 戲曲圈很和睦的咧,彼此還吸收,只有政客才在挑撥,想當思想指導員。 京戲在台灣,除日據時代辜振甫就迷上 同樣的,日本時代,掌中戲大師李天祿也會唱, 他並把京戲文武場用進他的表演而定型下來 (也有一種說法,講京戲是借用掌中戲的文武場為先,但這跳過,很瑣碎) 李天祿在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 表現生動天然,是個哲人 深獲大家激賞崇拜 他的一生也被拍成『戲夢人生』。 臺灣光復後,他去了趟上海作交流, 他描述他親自聆賞老生周信芳(綽號麒麟童)的京戲演出, 他生前回憶說,全場竟然跟著周信芳一起大聲唱,搖頭晃腦,真是神了,可以這麼紅.... 不輸現代流行樂搖滾樂的天王魅力.... 另外, 日據時代,有位李友三,他瘋迷上京戲,還組織戲班子,破產倒閉 這人物並也從事社會運動,與日本人對抗過。(『吳克泰回憶錄』提及。吳克泰先生本身 是台灣老共產黨員,回憶錄中寫了很多台灣早期風情畫,很有意思) ======================================================================= 剛剛講到京戲,和一些地方戲,其實有的戲迷也全不愛 可能愛的是崑劇,不大聽京劇和其它 覺得京戲一般來說土了點,說崑劇雅。 這就對了,梅先生也推廣崑劇,他深愛的『牡丹亭』就是崑劇 京劇團一定也要會唱些崑曲,這是加分、是讓內力厚起來。 當我們去欣賞京戲演出時,注意,台上有的折子並非京戲耶, 甚至武戲,也必須唱崑曲。 武生、武丑不大專攻嗓子,還是得嗡嗡噥噥吼出一陣怪迴音 因為那折武戲起初就是崑劇啊,孫悟空就唱崑曲。 梅先生是有崑劇的底子的,這使他顯出非凡雅韻,醇厚功力。 ======================================================================= 梅先生形象偉大,找誰來演,都不對勁、不對頭、不對味 舞台上他那雙手,一把年紀耍劍也超炫,真乃神人 他不像蓋叫天,蓋叫天之後,武生這個行當,魅力先拋一邊不談 後輩論武功的花俏是勝過他那一代了 且崑劇團的武戲也很強,翻打犀利,多種地方戲(京戲之外的劇種)可能打得還更誇張 像川劇打得火爆,特技也多。 梅先生他不搞翻來撲去那種。但他有一手,那一手是巔峰化境,後無來者(?) 當然,也可能我故意或無意中誇張了梅先生。 唱作上不勉強 氣質上,要找對,才更重要 但這個問題就像:「誰來演陳啟禮?」 是無解。 你找不到有那種英氣的人物了 把陳啟禮的畫面調出來,大家一目了然。 誰來演梅先生,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黎明來演,我是失望的 兩腮頰那麼胖 眼睛也沒那個神 氣質、氣宇、眉宇差好幾個等級 這最好找一個新人、更年輕的人來扮老也可行的 好好培養、調教一個新人或不夠紅的年輕人,可以較趨近成功 新人有一種更凈的氣質,像是作陶藝,手拉胚,導演可以把這個胚子拉出 出道的人來演,或已經紅的人,這個氣質就很難 但可能顧及商業營收,必須找個已經有知名度的大咖 於是放眼中港台,最文氣秀氣的是黎明。 這很可惜 相信導演和製片團隊做了多方考量,必須讓他來演才保險了 甚至二合一,中庸之道,兩個梅先生,一少一長一起出現。 學戲的人,就算是演文戲者,還是有運動員的精氣神 可是又與運動員氣質氣韻不同 黎明也不以靈活見長 但或許片中沒這個缺點,四大天王都會點舞蹈的,這也可以操 =================================================================== 總之整個就不對不對不對 光比清秀也差太多 黎明的氣質很怪 他不MAN,卻又不是GAY,毀就毀在這點 我絕不是說非要找GAY演的意思 GAY不GAY無關演戲或任何 只是說他若是GAY反而可能比較有型 是說黎明的氣質,四不像 不陽剛,也談不上娘,說他軟趴趴又顯苛,不至於 馬英九不是GAY,但有點娘,肢體動作怪怪的 黎明不是GAY也不娘,肢體舉止不怪中有怪,簡單講,沒淘出個型, 黎明很像天生/從小就靈魂恍神少了一塊什麼。說不上來。 對啦,就是沒魂。或說不夠。 李可染寫過四個大字『所謂者魂』。魂,重要。 還有,我也不敢想像 梅先生極有名的「蓄鬚明志」 到時候黎明又該怎麼辦........ 梅先生那鬍鬚哇,就好比白先勇大師寫的『玉卿嫂』 一個叫慶生的美男子,一個小孩(容哥兒)好愛看、好愛摸他的鬍鬚...那麼美眩抖手 梅先生那鬍鬚說粗不粗,十分柔軟,卻又不稀疏, 整個氣質是一種,我給五個字,一種「清逸的威風」。 這是寄託在整個人的神韻上所長出的「梅毛」哇。 我也沒摸過梅先生的鬍子,只是想像! 但我說過了,梅先生是值得我們這樣38想像的大大大人物。 他根本是神仙下凡。 ======================================================================= 黎明和孟小冬談戀愛,和對戲 我也很怕.... 不是不信任他們的表演能力,而是梅孟倆早被我們神聖化 說神格化也可 但講神聖化,我比較贊成 (作家駱以軍很愛把天才形容成「神物」,這也蠻棒!!) 片段中,章子怡,那個老生的身段,很不老生 可能肩膀天生寬了點?我不知道 可能我進戲院看就好多了 倒不是坤生(即女老生,但稱女老生好像怪怪的)的問題啊 而是老生本來就很難阿, 京戲行家喜歡講,京戲這門藝術,主要還是看男性的表演 (並且唱工戲又勝過武戲,小說『玉卿嫂』中就開玩笑講小孩才看武戲) (『玉卿嫂』談戲班子談了很多,非常值得看,很有那個味兒, 那是講桂林的『桂戲』,但應該和京戲很通,味兒可說讀起來一樣夠味 網路就有『玉卿嫂』 http://www.haodoo.net/?M=book&P=245 ) 女人的戲,相形弱下,那是梅先生他們四大名旦才把旦角的藝術地位拉抬起 這使以後的女演員也比較被重視。(其中有個『程派』我特別喜歡) 但基本上至今搞不好連老旦都比青衣更動聽。 京戲是男人的藝術,所以演老生、花臉是那麼的難 尤其老生,要非常穩,好比諸葛亮,也被神化成永遠那麼穩穩瀟灑 章子怡能勝任嗎?我存疑。 而且她的臉我太熟了,沒新鮮感 加上章子怡比較給我精明過度的印象,不適合孟小冬 如果孟小冬被定位成厲害的女人,那或許可以找她。 不過章子怡如果可以演出各款女人,那也是種演技上的成就。 (當然,孟小冬搞不好也很厲害,只是沒鬥爭對手厲害,或客觀條件打不贏戰爭罷了) 或許也是考量章子怡的國際知名度吧... 藝術這玩意,其實都是妥協出來的。(嘆) 不過這樣想吧,梅先生的戲曲之路也曾面臨藝術的創造突破和妥協守舊的挑戰 所以找黎明、章子怡不也是一種挑戰和妥協的拉鋸反照。 這樣想,這戲的缺點就比較被包容。也有了意思。 ============================================================= 張國榮來演梅先生 一樣不妥 張國榮的側面,人中(嘴)太突 可以看當年『英雄本色』的海報,三個主角的側面,他的嘴突,比較顯土 雖然我欣賞張國榮的演技、認真、才情 也很愛聽張國榮的『追』和聽他和陳百強合唱『喝采』 (這首 http://tw.youtube.com/watch?v=7U2yxqPiMrQ 好珍貴 要點嗎?) 但他來演還是不適合 而且他皮膚黑了點 或許是黑白照,我們更認為梅先生是白皙美男子 如果真的要選 或許我還是傾向張國榮演多一點(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了) 因為他有經驗,且他對生命的體驗能力可能勝過黎明 (或許他比黎明更需要一份新的肯定,這對戲有幫助) 張國榮非常感性也愛耍酷的,隨年齡也必更發內斂。 如果黎明的眼睛不要太沒神,導演把他的眼神激發出,那也可行。 也可能我進電影院後會發現黎明表現不俗。 至於身段上,張國榮也....普普。 我想黎明也普普。或.... ============================================================== 氣質、神采到底可否修煉出? 以前加拿大的名著『清秀小佳人』拍成電視劇,為了選角也很難 女主角起先被導演拒絕,好像一年後吧,她把自己真的修行成仙女的靈質 導演傻眼。 讓她演了。 這套影集當年我電視上看了,10幾年前還買了錄影帶收藏。 也不能說陳凱歌太急著拍,而沒再好好選角或好好訓練改造男女主角氣質各面向 他定有他難為之處,拍這部離霸王別姬也那麼久了... 是我我也很難在再等吧。而且再等下去,記得梅先生的人可能更少 再等下去年輕人會以為他只是個古人! 對我們戲迷來說梅先生不算多古的人, 對不少非戲迷來說,抗戰、解放後也不太遠,不算陌生。 這是對時間的感覺,有時近、有時遠,看你怎麼去感覺,都會發生。 盡量使觀眾還能容易共鳴,不受時空距離的拉扯也是趕拍的考量吧... ====================================================================== 我想,『梅蘭芳』還是值得去電影院看的 雖人型選角的侷限是一回事 但拍得好,我們看得就是整體的美 會看到缺點的同時也忘記缺點(這就是戲迷和影迷的可愛) 簡單講,看電影,不看人。 看導演能不能把這個梨園行的味兒、老時代的味兒拍出一種fu 那種就算誇張了也叫人拍掌叫好的fu。 走出電影院會想為這部片抽一根煙的fu(ps.大家戒菸吧,大環境不允許了,慘) 至於梅先生的精神獨到之處,那種天生加粹煉出的神仙品相 在江湖場如何還能這樣練就脫俗的韻致 保守的中國誕生詭異的乾旦(男扮女裝),卻成就出藝術的精彩 以及他傳說中種種懂文藝、懂品味,作人處世, 義氣、悲壯、甘苦.... 我想觀眾是要鼓勵自己放大來想像的 這種放大,不是誇大 而是你若不先放大去承認真的有這樣神奇的人物存在過 你就會多少產生隔閡,頂多抱著搜獵觀奇的角度去看了 這一切都在一個味(兒)字上, 各位看這篇很冗長,但一路看下來,相信還是可以把戲曲的味兒注入您體內 中國戲曲,氣質上大同中有小異,你不是北京人/北平人一樣可以進入京戲 京戲起初也不是京城發明的 那是來自湖北、安徽一帶(地點這部份我老弄不懂明確,什麼『徽班進京』來著), 戲班子進京演出,爆紅,加上乾隆皇深愛而推廣開來 而湖北那邊也受陝西傳來的音樂而影響(說錯可補充) 你們聽演員唸白,叫『韻白』,跟湖北話很像 但丑角必須講話流利,就講『京白』(京片子) 但上海的丑角常規上就改講『蘇白』(蘇州話)。 一樣的道理,台灣的京劇團,丑角若80%講閩南話/台語也成立,完全合理也自然。 這個味兒,也會貫通流露在中國人誇大的忠孝節義上頭 不是說外國人之間不講義氣 而是我們華人來看京戲(或看很多地方戲亦然),裡頭有一種熾烈的表現 有一種極度固執和萬分卑微的落差同時存在 這很難言喻,我來講這個我還辦不到、點不出。 只好請阿基師幫我提味。(這句超爛) 這也跟音樂、土地有關 是音樂影響出我們這個民族的風格 還是我們創造音樂 或什麼地理誕生什麼音樂、習俗、歷史? 你們看老戲迷、或梨園行的人講話時身上的戲味,其實隱然帶著中國特殊的音樂風 所有的藝術,琴棋書畫,和戲曲、民間說唱曲藝,都源自同一個土地脈相..... 中國音樂十分特殊....這個點抓到,入戲就有韻味 當然你也可以講中國人看搖滾樂很特殊就是。 ============================================================= 梅先生台上台下的雌雄莫辨 這在藝術上很有趣,我們明知演員(他)是男的 換個角度,惡意嘲笑他們陰陽怪氣,加以歧視的人一定也有耶 然而你卻會感受到他表演的魅力 這也是京戲的偉大和特點, 顛覆、打破了人對實像/實相的認知, 複雜的是這又牽涉了早期女性不能當伶人,或說不能男女一起同台演 伶人地位低,伶人+女人又更低(雙重的低), 於是男人必須演起女人,女班也必須有女人扮成男人 風氣與美學、條件與意願,混在一起演變,假如夢,夢如真 一切都是假象、抽象,它可以台上任何都是假的 然後我們卻當真、更逼真、更勝真, 前面說了,演員手一比,就是開門,你不會站起來罵說:「哪有門!」 馬鞭一揮,楊四郎就騎馬趕路了,掛TURBO來著。 也就是京戲的"太假" 和人生的"真到殘忍/殘忍到真",形成中國式戲劇性的對比 所以我們中國伶人受的那種激虐巨苦很容易使我們動容 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至今要練功,雖比上一代吃的苦少,那終究是皮肉和精神的承受 這不是一般自憐自艾的搖滾青年能想像的 而且傳統戲的高峰早過,現在的傳統戲演員更孤寂,不像搞搖滾至少很方便唬妹哇 梅先生的俊美和體度,宛若觀音 濁世中可以有這樣一尊觀音 但他和我們一樣,泥菩薩過江,要怎麼保,這是我們要見識的 當然還包括他那一代的人,不止他。這片很多配角人物似已牢牢印記於觀眾們心裡。 ============================================================================= 比『霸王別姬』要早,徐克拍過『刀馬旦』,講女班的喜劇故事,蠻轟動,好看!! 後來霸王別姬則紅到國際,得到坎城大獎(最佳影片) 這片雖缺點多,但蠻清澈的 我想『梅蘭芳』可能拍得更清澈動人(?應該是的吧) 其實霸王別姬就已經用到梅蘭芳的影子了,記得也有日本軍官深愛戲曲一段。 以及其他借鏡於梅先生的地方,或也借鏡別的旦角或說整個旦角這個行當。 不想得太高,梅蘭芳這片至少可以像霸王別姬再次提醒我們上一代是受過這樣的苦。 伶人地位的坎坷路,幾乎從小都是不幸(現代只是稍好) 貧窮、勢利眼、黑暗面X$︿&*(@~# 大時代的衝擊、被迫捲入政治國事, 小兒小女的複雜,各種鬥爭權衡, 中國人那種家族/家庭習俗的鎖鏈... 男女不平等時代的悲歡離合(或者也跟男女不平等無關,而是個性的突出而註定撞落) 做什麼事都拼一氣,賭氣也賭到底的魄力 藝術的革命和早期的民風.... 身為大人物之後的自我要求.... 師生朋友間忠義耿烈的價值... 還沒看都可以想到很多。 這部片太讓人期待了。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64.167

12/21 11:41,
推呀
12/21 11:41

12/21 11:41,
雖然文章長 但有股說書人的味兒 XD
12/21 11:41

12/21 11:42,
真是精彩好文呀!!!
12/21 11:42

12/21 12:08,
2樓是數學大師<(_ _)> 改天也會電影上映 講數學天才一生
12/21 12:08

12/21 12:15,
寫的太精彩啦!
12/21 12:15

12/21 12:16,
12/21 12:16

12/21 14:07,
很有說書人的味道XD 同意章子怡的扮相不夠老生 先前看了天
12/21 14:07

12/21 14:08,
津京劇院的女老生王珮瑜的表演(有人稱這位余派女老生為小
12/21 14:08

12/21 14:09,
孟小冬) 看過後就特別覺得章子怡缺少老生的氣質
12/21 14:09

12/21 14:09,
當然 這和她的演技無關 已是演員本身適不適合角色的問題了
12/21 14:09

12/21 15:29,
結論:哥哥演梅大爺,梅姑演冬皇 (演給閻王看吧嗚嗚)
12/21 15:29

12/21 15:55,
你想冀望年輕一代看了這片而對京劇復興是不可能的事,頂多
12/21 15:55

12/21 15:58,
通識課時老師介紹相關背景人物可以放電影給學生看.
12/21 15:58

12/21 16:01,
當然既然都要放影片,直接放梅蘭芳演出的京劇片段更好,
12/21 16:01

12/21 16:02,
對了,別人嘴突是土,但是張哥哥是性感,懂嗎?他最厲害的
12/21 16:02

12/21 16:06,
是明明是個放洋的半唐蕃,精緻的古典氣質總在劇中獲得供養
12/21 16:06

12/21 16:09,
看看胭脂扣和霸王別姬就明白了啦!
12/21 16:09

12/21 18:46,
推好文~~~~原PO寫的好精采
12/21 18:46

12/21 20:19,
推!!!
12/21 20:19

12/21 21:21,
真的很像在聽說書,好精彩的一篇哪!!
12/21 21:21

12/21 23:50,
哈!看到那個喝采的視頻,根本就是賈寶玉遇到北靜王,不是
12/21 23:50

12/21 23:52,
余麗珍碰上李香琴,真是給現在很流行的同人女無限的想像...
12/21 23:52

12/21 23:52,
抱歉離題了:PP
12/21 23:52

12/22 03:16,
不會XD 蠻妙的
12/22 03:16

12/22 17:53,
值得M吧
12/22 17:53
看完電影的後記: (可能有一點雷,但儘量避開) 優點: 人物說話 高來高去 飄飄渺渺耍酷的調調 有些內心戲的片段不錯 演技也好 氣氛還不錯!! 缺點: 氣氛不夠好(有點矛盾嗎...這真的很難講清楚) 硬塞- 好比前輩的訓話 內容(台詞)很好 但塞的地方怪怪的 八股- 抗戰期間 編導頗八股 (不是說涉及民族大義和抗日就一定八股,而是編導弄得八股) 肥皂愛情設計- 梅孟之間 弄得比瓊瑤戲還... 黎明的問題- ... 章子怡的問題- ...孟小冬好像唱樣板戲 囧 京戲的各種風味還不夠- ....應該要多幾筆來點出 孤寂/輸贏/怕不怕的主旋律- ...這主旋律把片子整個給罩住,少了一股活性和生氣。 少了活、少了氣。 預告片比較好看~ 梅先生的專輯節目(前幾年好像東森台製播過)比較好看~ 日前陳文茜訪問章詒和談梅孟的片段也比較好看~ 這篇文章或許也比電影好看: http://magazine.sina.com.hk/lifeweek/507/2008-12-08/ba64840.shtml 還有這篇(有圖):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645458.shtml (ChineseOpera板3951同一篇) 光看這圖,就比電影好看。圖中人物的特殊靈氣足以給你莫大想像和傾倒了... 電影我給75~80分 (如果你對梅蘭芳不熟,不是戲迷,也無法感到專輯節目、訪談或那些文章的好看) 值不值得進戲院看,很難講 對京劇迷和非京劇迷而言感覺會有差異 也或許京劇迷之間也各有看法和評價(有點像廢話) 是我我還是鼓勵大家看!! (是說進電影院) 也是可以給85分啦。 分數很難打。因為這種關於傳統戲曲的電影,編導難度更高, 所以也可以說拍到這樣算很棒了!! 也可以給90。 75~90都可。 ※ 編輯: molisaka 來自: 123.193.64.167 (12/23 00:16) ※ 編輯: molisaka 來自: 123.193.64.167 (12/23 03:0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218.128
文章代碼(AID): #19KDDVM6 (PCSH91_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