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為何金穗獎鼓勵獨立製作,卻強迫申請電밠…

看板Ourmovies作者 (tommy^^)時間16年前 (2007/11/16 18:32),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三十年的金穗獎 金穗獎創辦於民國六十七年, 當時稱為「實驗電影金穗獎」, 顧名思義金穗獎獎勵的電影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電影, 而是一種嘗試新題材、新技巧、新觀念, 而能引導 時代思潮的非商業電影。 以金穗象徵豐收,是政府為了提升電影藝術創作之內涵與水準, 鼓勵國人攝製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 鼓勵更多電影愛好者及錄影藝術工作者所舉辦的獎勵活動。 (摘自29屆金穗獎簡介-關於金穗獎 http://www.ctfa.org.tw/29GH/about1.htm ) 金穗獎的目的 行政院新聞局(以下簡稱本局)為培育電影人才及提升電影藝術創作之內涵與水準, 鼓勵國人以十六釐米、三十五釐米或數位影像(如DV、HD或HDV等規格) 攝影機攝製完成影像創作作品,並為鼓勵國內大專校院從事電影創作,特訂定本要點。 (摘自金穗獎實施要點,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4265&ctNode=3802, 中華民國96年9月13日新影一字第0960520964Z號令發布) 一個小獨立製片者的看法 金穗獎長久以來獎勵了不少優良影片 對於非商業的獨立製片與學生短片 有非常正面的鼓勵效果 但今年看到報名條件 我深深感到對政府電影政策的失望與不解 報名注意事項第三點指出 報名參選之影像創作作品之製片、策劃、劇務、導演、編劇、副導演、助理導演、 場記、主要演員(主角及配角)、藝術指導、美術設計、服裝設計、電影音樂 (作曲、配樂)、動作設計、造型設計、動畫設計、攝影、錄音及剪輯人員 應領有電影從業人員登記證明。 我們所拍攝的學生短片、獨立製片, 演職員大多是獨立電影工作者跟學校同學, 我們拍攝影片, 大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單純的為了創作的理想而聚在一起, 不是為了利益,為了名利, 並沒有商業映演, 更不是為了想成為國家認證認可的專業電影從業人員, 更不要說根本不知道這一張行之有年但不知為何存在的電影從業人員登記證存在 的實質意義與價值? 沒有登記證,就不能拍電影嗎? 沒有登記證,就不是電影從業人員嗎? 沒有登記證,不能參加支持獨立製片與學生短片的金穗獎評選與鼓勵嗎? 有了登記證,對我們以後的工作就有了保障嗎? 有了登記證,我們就可以辦勞健保嗎? 有了登記證,我們以後拍電影就不用為了省預算而每天超時工作嗎? 有了登記證,我們就有值得的保障基本薪資,不用領工人般的薪水嗎? 有了登記證,電影人就可以抬起頭來,不用為了吃不飽,為了預算不夠, 因拍片而要四處借錢嗎? 記得前年申請報名金穗獎,就要申請准演執照, 我實在不知道我拍攝的短片並沒有要上映,也沒機會上映, 為何要申請准演執照,當時的承辦人員告訴我,很簡單; 只要填個表就好, 我也就算了,如果新聞局真的要拿我們短片去衝當年國片百部的口號,就搖搖頭算了。 但是,今年不要又來了! 申請登記證一個人要繳申請費350元,我們拍攝短片少則十多人,多則三、四十人, 動不動就要花近五千到一萬多元以上的費用。 在拍攝時可能預算已不夠或是沒有預算的獨立製片、學生短片來說, 這一筆報名費也似乎有點誇張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為了防止我們漏報任何工作人員或主次要演員, 還要求報名的導演或製片填切結書,保證每個人都有申請登記證, 對於以獎勵優良影片、鼓勵國人創作的金穗獎變成這樣的政策與執行辦法,實在不解。 承辦人員告訴我,是某立委跟有心的機關團體,要求執行這個條款, 但又不能透露是誰,那我們更該把這有心人士公開出來給媒體,不是嗎? 三十年的金穗獎不就是要鼓勵我們這樣的非商業獨立製片與學生製作去勇於嘗試創作呢? 今天決定提出這件事,不是為了報名,是為了要一個公道,或說,要個說法。 強烈建議刪除這個莫名的辦法。 如果你支持這個觀點,請加入,我們需要團結的力量 附上 第二十九屆 評審黃建業 金穗獎建言 三十而立之年邐 黃建業 金穗獎到今年已昂然進入二十九屆,常道三十而立,作為一個國內重要的電影獎項,二十多年來,略顯沉默卻步履堅定地,為台灣新世代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他們的作品在初試啼聲時,或有失稚嫩鬆散,卻往往在清新中夾纏著不羈的熱情和鮮活的感性,也不斷為電影文化培育出接棒的新血輪。 快三十年的金穗獎名單中,細數一下,就不難發現它重大的影響力,舉其熒熒大者,在劇情片中的李安、蔡明亮、萬仁、曾壯祥、柯—正、王菊金、麥大傑、吳米森、鄭文堂、黃玉珊、葉鴻偉、王獻箎、易智言、閻鴻亞等,大多從金穗獎躍入正規商業或半商業創作系統。 在紀錄片方面,則都是近二十年間在國內紀錄片運動中的主將們,此起彼落地輪掌乾珅,如吳乙峰、胡台麗、李道明、井迎瑞、蕭菊貞、楊力州、朱詩倩、曾文珍、李香秀、周美玲、黃庭輔、湯湘竹、陳榮顯、朱賢哲等,大部分都己是用紀錄影像縷刻台灣的好手。 在實驗及動畫方面,像石昌杰、林泰州、關文勝、陳宏—、蕭雅全、符昌鋒、賴豐奇、史筱筠、邱顯忠等,不單佳作紛陳,在他們投身影視創作、廣告工作時,皆有讓人側目的表現。另外像井迎兆、李泳泉、王慰慈等,更投身教學,作育英才,從以上的金穗得獎者中,實不難發現它對台灣影像文化非比尋常的影響力。 正因如此,它的實質意涵,較之於金馬獎而言,更具前導性的意義,絕不為過。它本身強烈的創意精神、不同流的實驗傾向及反專技色彩的業餘主義理想,處處展現了不泥守於規範和傳統的未來價值。或許,就是這種共識,使得二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相當具有多元價值指標的評審結果。作為今屆評審,相較於二十多年前來說,電影文化確實進步良多。各創作範疇都呈現出2000年影像世代對於影像表現思維的急劇進展,龐大的觀影經驗,拍攝機具的輕便和相對的低廉,造就出新一代獨特的映像敏銳性。這與早年金穗獎作品的生硬和粗糙相較,時代的進步非常鮮明。儘管無意 在此論列本屆的優秀作品,但我想大家在觀賞過這些優勝作品之後,都應能感受其影像處理的鮮活度和當代性。 近 年金穗獎有相當多不同的變革,但無論如何改變,它在本質上創意凊新的另類空間,仍應特別被尊重,這常常是那些專業技術上軌道,但最後卻敗給某些技術並非那 麼嫻熟,意念嶄新的作品底原因。金穗獎之於台灣電影文化而言,就如同—個培育和實驗的互動平台,百老匯需要一個外百老匯,衝激既定的制式化想法。台灣電影 又何嘗不是需要一個鮮活藝術手段的試練場。 也基於這原因,今年個人獎項類似金馬獎的技術獎給獎方式,非常值得商榷。因為金馬獎較近似奧斯卡,以促進產業中各專業技術的專業性給獎,有它的—貫性,反觀金穗獎,不單由於製作經費有限,常對各專業技術無法到達相當的專業水平,本身又非一定追求專技主義的產業本位作為目的,當然不用在每個專業項目設獎。若真在個別技術有優異表現,可設技術及藝術獎若干名,由評委自由地按照傑出之個人表現選出,應更乎合金穗獎的定位,並具有自由的彈性。 無論如何,一個邁向三十年歷史的電影獎項,尢其是以新世代為主體的電影獎項,最怕逐漸老化而喪失對新感性和新價值觀的敏銳和開放。除了在評委遴聘應盡力年輕化外,在給獎及定調上,能與時俱進,才是一個電影獎避免老化的重要關鍵。電影本身就是流行文化藝術,讓電影創作保持活化的空間,正是金穗獎近三十年的使命所在,年來,不少有識之士倡導文化產業觀點,漸漸在電影產業中再次陷入效法好萊塢及南韓模式的迷思,若仔細探究,保持電影與時代的脈動,或許才是這項藝術與現實連結的重要基礎,有點沉默的金穗獎,在而立之年,正到了思考調整這個問題的 時侯了。 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5.183.38

11/16 22:42, , 1F
有了這張証代表可以進入國內影業公會,但就要求現在進
11/16 22:42, 1F

11/16 22:43, , 2F
行申情來看,這張証似乎跟工會狀況有點諷刺
11/16 22:43, 2F

11/16 23:45, , 3F
智煒太有勇氣了!支持你!!!:)
11/16 23:45, 3F

11/17 01:45, , 4F
推一下....
11/17 01:45, 4F

11/17 10:04, , 5F
支持你
11/17 10:04, 5F

11/17 18:12, , 6F
一定要推的啦
11/17 18:12, 6F
文章代碼(AID): #17FN70bv (Ourmovie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FN70bv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