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A42F拆機清潔&更換SSD&系統轉移

看板Notebook作者 (bigcat554)時間8年前 (2015/09/29 18:53), 8年前編輯推噓18(18020)
留言38則, 1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nb-shopping 看板 #1L_6cbb0 ] 作者: leo840908 (bigcat554) 看板: nb-shopping 標題: [心得] A42F拆機清潔&更換SSD&系統轉移 時間: Sat Sep 19 03:44:35 2015 版權所有請勿轉貼 轉貼請附上來源與作者 並於推文或站內信告知 版權所有請勿轉貼 轉貼請附上來源與作者 並於推文或站內信告知 版權所有請勿轉貼 轉貼請附上來源與作者 並於推文或站內信告知 謝謝配合~ A42F拆機清潔&更換SSD&系統轉移 目錄 前言一 前言二 一、拆機清潔 二、轉接盒套件安裝(詳細 圖多:D) 三、淺談SSD(含心目中排名)與筆電設計(可略過不看) 四、系統整理&使用者轉移(這部分不用改機也可以看喔) 五、系統轉移&SSD調教(編按 應是校 不過 算了吧) 心得 前言一-為什麼寫這篇 先拜託各位大大有錯請鞭小力一點 謝謝~ 最近版上豪多開箱文R 希望版主多多舉辦活動讓大家開開眼界 :D 無奈手上的E530 32594SV已經買3年了 雖然保養的不錯依然不能開箱 哭 哪天發個偽開箱心得文給想買Edge系列的朋友參考好了 (版主說不想叫TP 我也沒有很想XD) 手癢怎麼辦呢 發一下最近弄很多的拆機清潔(&改SSD)吧 到目前大概弄了快30台 主要以雙A為主 其實核心概念都一樣 文章中會提點 重點也會整理 希望眾板友 新手 少走一點冤枉路 可以直接拉到最下方開網頁版來看喔 圖很多 不太會用色碼還請多多包涵 ^^^^^^^^^^^^^^^^^^^^^^^^^^^^^^^^ http://imgur.com/a/t6Gce 相簿 想先看圖的也可以喔 OK事情是這樣的 同系學弟似乎是拿到一台非常新的2011年5月出廠的A42F 附一下規格 ASUS A42F LCD:14" CPU:P6200 RAM:2+4GB HDD:320G OS:WIN7家用進階版64bit 感覺上機器狀況灰熊阿鶴(等一下會看到 風扇根本沒有灰塵 =v= 機器非常乾淨) 電池衰退率用HWmonitor看是只有5% 還有45.155Wh的蓄電力 硬碟啟動次數181次 使用時間171小時 =v= 缺點就是硬碟效能似乎有點慘 (雖然通電次數不多 使用時間不長 但是HDD不通電才會壞喔揪咪>.0) 加上是5400轉的硬碟 自然效能不如 新的SSD 或混碟 7200轉硬碟 等等 原本我是建議買一台新的 他覺得他只有純文書需求 這台夠用了 花個5K做一點升級似乎比起買台20K的電腦來的容易多了 一開始先解決看網頁卡頓的問題 原廠只有一條1333降1066的2GB Asint 雙面16粒 完全不夠大 在試過1333/1600 1.35/1.5V各種交叉(大約試了9條吧 剛好手邊有)都無法使用 也在PCHOME買了兩條金士頓1333想說能不能用用看這樣 還是不行 fine 問他要不要繼續試試看直接買1066的 雖然下一台電腦可能就不能用了 (不像SSD 可以拆給下一台用 最近算是滿便宜的 後面稍微講一下我對SSD的看法) 就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看啦 很幸運的永采1066 4GB 雙面16粒這條可以用 棒 反正包裝沒有需要破壞性的設計(比如貼紙封口之類的) 退貨也方便(誤) 舊電腦可以參考一下 目前4GB單條二手能用的大概都超過1100 永采自己用過覺得不錯 目前來講 新品 1K內 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一個非常有感的升級(學弟表示內牛滿面 開網頁不會頓 棒棒) 這邊特別說一下 有些硬體當下能買就先買了 晚買真的是買不到 比如之前很不錯的產品ARC 100 出來一下下就要被TLC取代了 還沒有比較便宜 或是像M550這種優質產品 只剩二手買得到了 可能未來還是有sata 可能未來還是有Ram 可能更進步更便宜 但是你的電腦支援嗎? 前言二-工具與注意事項 所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會在這裡做整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先介紹工具 分享一些我個人經驗 1.起子 有一組好用的螺絲起子非常重要 除了螺絲起子的用料(甚麼鉻釩鋼之類的)外 製作起子模具的精準度也很重要 如果不夠精準 與螺絲之間有小縫隙 就容易造成滑牙 崩牙 (起子吃不到螺絲 變成在尻螺紋) 買了一組堪用的3X合一 用料不好 2.5的頭用一用就掰了 現在用3.0頂著 想買德國一隻幾百塊那種(誤) 建議有兩組以上的工具 比如陽春型的一字起子可以當作指甲使用(我指甲習慣剪得很短) 另外 螺絲起子的使用 建議 一手在上 另外一隻手在下扶著他 避免起子不小心滑掉ㄎㄧㄤ到甚麼 晶片 電容 刮到電路板 電腦就掰了 2.鑷子 彎的跟直的最好各一 主要是用來挑開排線 夾取掉落在機殼的螺絲之類的 還有清理風扇葉片時可以使用鑷子操作塞入棉片清潔 3.刷子 主要用來清灰塵 多用於清潔風扇&鰭片 可以用小隻的油漆刷 或是舊牙刷(記得洗乾淨) 毛不要太硬 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刮痕 4.吹塵球 有時候鰭片內的灰塵是刷不到的 如果沒錢弄一組空壓槍 或是買一罐拋棄式噴槍 吹塵球是你的好夥伴 當然鰭片如果太髒我會直接用強力水柱清洗 然後用吹風機吹乾 在冷氣房內放一下確保乾燥&冷卻 5.酒精(棉片) %數盡量高一點 避免揮發性不足造成水痕 生鏽等等 不建議使用水清洗(手上也不要有水比較好喔) 以免造成主機板損壞 6.各式鉗子 基本上不會用到 但是可以準備一隻老虎鉗 尖嘴鉗 7.矽油 主要是給油封風扇上油用的 係數500 1000差不多 不用很多 5滴內而已 矽油同時可以用在其他高速容易高溫的馬達上 不建議使用 針車油&黃油 針車油容易乾掉 需要常常更換 如果機器不好拆 滿痛苦的 黃油很多人在用沒有錯 但是稠度太高 操作不易 (係數的500矽油大約比醬油膏還稀一點) 而且潤滑效果在這種小風扇不好 8.膠帶(可有可無) 有醋酸膠布是最好(耐熱 黏性適中) 沒有盡量是類似醫用透氣膠帶那種 黏性不要太強 固定內部電線用 9.硬塑膠片(比如不要的信用卡) 或是專業拆機撥片 拆機棒等 拆解機殼很好用 我自己是只有用一字螺絲起子 有時候會刮傷塑膠 經驗不足就會弄得整台機器傷痕累累 注意事項整理 1.先拔電池 不能拔的電池先找斷電鈕(一個小孔 可能在機器正中央或是側面 迴紋針按一下 直到下次接上電源前電池都是脫離的狀態) 2.移除所有硬體(硬碟 光碟機 網卡 USB插著的3C) 大部分RAM除外 3.螺絲收好 用個小盒子長短分開 或是很大的桌子放稍微遠一點點 不要手或是零件一揮就通通掉地上 少好多螺絲 真的欲哭無淚 螺絲有粗細之分 不要硬鎖 基座螺母會壞掉 會怕就記錄一下 4.不要把SSD裝在光碟機位置 光碟機位速度已經慢了 還要轉接速度又要打折 另外主硬碟位(原本HDD的位置)是直接供電 有效防止供電不穩 接觸不良等問題 好啦 廢話講完了 不囉嗦(X 明明就很囉唆) 直接拆 一、拆機 先看一下機況 非常的新 而且沒甚麼使用痕跡 http://i.imgur.com/QmcZjrG.jpg
看到原廠的規格貼紙還有華碩誇張的廣告文案(笑 http://i.imgur.com/IkFFHm0.jpg
拆下電池 http://i.imgur.com/pNatSwN.jpg
給想要拆機的朋友一個重點提醒 一律先拔電池 一律先拔電池 一律先拔電池 這是良好的習慣 可以防止電腦拆到一半突然過電之類的 而且可以先觀察電池下方有沒有小螺絲 我的經驗是有些電腦有 有的沒有 這邊鎖螺絲的塑膠都比較小片 萬一忘記 可能殼就有損壞這樣 特別注意 再熟悉不過的記憶體上蓋(笑)(那時候讓他跑來了三四次左右) http://i.imgur.com/hwaPygM.jpg
很直接地可以看到記憶體 (有些電腦會有塑膠片 或是鋁箔紙) http://i.imgur.com/sfIiJNz.jpg
原則上 記憶體在拆機過程中都不需要取下 這篇為了說明記憶體 有做卸除的動作 移除時先用拇指壓住中間 兩邊卡扣撥開 力量平均翹起後呈約45度兩邊均勻施力拔出 安裝時亦須兩邊同時平均施力 記憶體 http://i.imgur.com/qGBbili.jpg
上面是原廠的記憶體 下面是外加的4G 1066的記憶體 都是1.5V正常電壓的 型號給需要的板友參考 拆機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所有能夠移除的零件移除 (硬碟 光碟機 網卡 SD卡 USB的收發器等等) 如果不移除嚴重者可能會造成主機板損壞 請注意 光碟機部分先卸除圖中紅圈的兩個螺絲 http://i.imgur.com/3Ks0ufu.jpg
一般來說光碟機往內約一個檔板長度處就是固定的螺絲 部分機器外側靠近檔板還有一個 都需要卸除 ※小提醒 拆機過程中如果遇到卡卡的 請不要硬拉 像我就是忘記拆外面的那顆螺絲 正常來講是不用花很多力氣就可以拆開了 先看看是不是哪裡卡到 螺絲沒鬆開 拆下來的光碟機是12.7mm的 http://i.imgur.com/aWHqgMM.jpg
http://i.imgur.com/42MxNiV.jpg
http://i.imgur.com/F24f6G8.jpg
可以看到固定用的小零件呈L型由四根螺絲固定 後面跟前面兩個孔供螺絲固定 一樣的 這邊觀察一下底下有沒有螺絲 之後記得要鬆開 這裡有三根螺絲 http://i.imgur.com/uSz1IaB.jpg
硬碟蓋 http://i.imgur.com/HHfQv1R.jpg
硬碟固定支架上面有四根螺絲 稍微短一點 記得分類 http://i.imgur.com/GZ2G4BF.jpg
(我的作法是一區一區放 比如這個部分的零件有4根他們就放一起 裝回來的時候如果需要4根螺絲拿這邊就對了這樣) 後面有一個拉起硬碟用的塑膠片 不要弄斷(也是沒那麼容易斷) 先撥出來 http://i.imgur.com/EC2dBnK.jpg
http://i.imgur.com/Wfoe7nf.jpg
把硬碟往後推之後拉起(小心不要敲到其他地方 HDD很脆弱滴) http://i.imgur.com/hQ6DSBV.jpg
檢查一下有沒有螺絲沒有解開的 長度大小稍微記一下 怕忘記用紙筆寫下 http://i.imgur.com/4vSr1bN.jpg
哪一面(筆電有A(上蓋)B(螢幕)C(鍵盤)D(背版)面)螺帽直徑 螺紋直徑 長度等各項細節 幾根 轉軸附近的螺絲比較粗一些 也稍微長 算是滿常見的 因為轉軸附近受力大需要加強等 http://i.imgur.com/MbxdNDw.jpg
http://i.imgur.com/IktstXH.jpg
黃圈處的螺絲也比較長 這樣D面共有三根長的螺絲 http://i.imgur.com/DmCgpBz.jpg
背板外面螺絲解開後 解開D面裡面的螺絲(拆解有邏輯就不會亂掉) http://i.imgur.com/WMIRt9z.jpg
翻到C面準備拆鍵盤 可以看到 非常的乾淨=v= http://i.imgur.com/6sGjyPU.jpg
在鍵盤上有4~5處固定處 用一子起子推一下卡扣後 鍵盤往上板 建議從中間開始操作較軟 http://i.imgur.com/VhkK20l.jpg
鍵盤取下後不要很興奮的拉起來 下面會有排線 (有些C面是整片的 就會有電源鈕 鍵盤 觸控板 指紋辨識等排線) http://i.imgur.com/f4xvxsm.jpg
http://i.imgur.com/VuoSD2M.jpg
鍵盤下方排線 http://i.imgur.com/ROluiEC.jpg
※通常固定排線有兩種卡扣 往上撥或是往外推 這種是 從圖上綠色處往外推之後抽出 網卡 黑白線是天線 通常有固定的位置 對調會無法使用 (旁邊不知道是甚麼用的電源 背光鍵盤?) 有些網卡在鍵盤下方 像這台 有些要拆得更徹底 最多的設計是跟硬碟同一階段可以拆下來 http://i.imgur.com/aKvJMWI.jpg
拆解的訣竅就是天線兩旁有小突起 先用指甲或是兩隻一字起子挑起 注意力量要輕 下方白色焊點脆弱 斷掉卡住不好處理 還可以加錢升級網卡 棒 跟記憶體相同的是 鬆開一根螺絲後 另外一根螺絲卸除時需將網卡壓住 待螺絲完全卸除後 使之自然翹起 兩邊平均施力取出 http://i.imgur.com/6ndJZRU.jpg
觸控板的排線 一樣需要移除 設計與鍵盤排線一樣 兩邊往外拉 http://i.imgur.com/8KdPoAs.jpg
移除所有排線後解開剩下的C面12根螺絲(左上角螢幕排線可以晚一點卸除) http://i.imgur.com/KjcfZ1P.jpg
有兩根螺絲比較長 在螺絲孔旁邊有標註2*10 不用擔心搞混 http://i.imgur.com/ieNQRXX.jpg
螢幕排線(一般稍後才拆) 可以看到風扇非常乾淨=v= http://i.imgur.com/eBRdQRD.jpg
螺絲鬆開後可以看到光碟機處已經有一點點自然分離(正常 沒有卡扣) http://i.imgur.com/heHAGeT.jpg
個人經驗 建議C面從側面光碟機那側拆開 因為通常沒有卡扣設計 且光碟機取出後只剩一條細細的塑膠 很軟 把拆機棒(or硬塑膠片 一字起子)插入 順著跑一圈 遇到卡緊的地方往外扳就可以了 第一次會比較緊(?) 內外晃一下通常就可以起來 如果會怕就裝回去然後送原廠吧 須注意螢幕轉軸附近的卡扣比較緊也比較細 不要太粗魯 整片C面喬一下通常可以起來 拆開後發現到這台網卡其實可以不用拆 可以看到BIOS電池 (所以這台要換電池也是要拆這麼麻煩) http://i.imgur.com/MvmB5eL.jpg
主機板全貌 卸下紅圈處螺絲 黃框下方有BUS等一下需要拉開 http://i.imgur.com/lkGaX6f.jpg
乾淨的風扇=v=(兩顆螺絲需移除) http://i.imgur.com/wXkETQk.jpg
喇叭排線 記得移除 http://i.imgur.com/iPmMDfn.jpg
藍芽排線 記得移除 http://i.imgur.com/oYWDmBH.jpg
螢幕排線上面有貼紙 先向上拉開 http://i.imgur.com/uTX2zCq.jpg
大約拉到這樣就夠了 他用來輔助固定排線 黏在插座上 http://i.imgur.com/rZj8ihv.jpg
從紅框處兩側往外推(可用起子輔助) 黃線是接合處 膠帶須拉至此處以上 http://i.imgur.com/VqwUXQn.jpg
風扇螺絲一定要拆下 http://i.imgur.com/sGcWMDb.jpg
網卡的PCI槽後方有BUS通道 見下一張 http://i.imgur.com/GwawqV1.jpg
http://i.imgur.com/sOn4Erj.jpg
拉起時有點緊不用害怕(先確認主機板螺絲都解開 不然就很需要擔心了XD) http://i.imgur.com/npDRZXD.jpg
整片向右方拉起(左側I/O有稍微卡住機殼 須往內(往右)拉) 拆掉主機板後的機殼 螢幕因沒有主板關係重心往外 小心傾倒 http://i.imgur.com/GWDRvZz.jpg
↓↓↓↓↓↓↓↓↓↓↓↓↓↓↓↓↓↓↓↓↓↓↓↓↓↓↓ 這邊我要講一下 可以看到機殼的支撐(原本有C面幫忙)變非常少 強度很低 感覺就快斷了 (比如右邊光碟機位的那一條 或是下方都機殼不算粗 軟軟的 上方轉軸底座如果再爆開 操作其實很麻煩 建議大家 電腦開合從正中間 一手B面一手C面 雙手打開 讓兩邊轉軸平均受力 正統小黑才可以單手開R(誤) 可以避免轉軸爆殼 還有就是不要讓轉軸角落去敲到 敲到也容易讓底座螺母掰) 我會建議拆到這邊的時候後方墊個東西(我是靠在我的筆電上) 避免螢幕後仰桌面會很混亂(甚麼螺絲亂飛之類的) 主機板移除後整台有空間就不要闔上擺到旁邊 避免開闔造成機殼損壞 螢幕太重稍微蓋上讓重心在機體內部就不會倒 或是乾脆讓螢幕變底座放著 若要開合 整隻手掌伸進CD機殼正中間壓住比較不會斷喔 ↑↑↑↑↑↑↑↑↑↑↑↑↑↑↑↑↑↑↑↑↑↑↑↑↑↑↑ 拆下來的主機板 沒有顯卡 非常文書的機種 可以看到其實記憶體不需要拆除 http://i.imgur.com/USzIUtu.jpg
晶片採用最常見的裸露散熱 有些電腦會有一片金屬片在上輔助散熱 銅管用料算不錯(顏色看起來是純銅) 可惜鰭片是用鋁的 小知識 物理原理來說 銅管內部是粗糙空心的 有揮發性液體 於熱源(比如CPU)揮發後 對流到冷處(鰭片)釋放掉熱後冷凝 用毛細現象回到熱源 因此銅管不要彎曲是最好的 另外因為溫差越大導熱效果越好 且溫度分布成線性梯度 (比如鰭片接近室溫40度 熱源100度 正中間就是70度) 其實設計得還不錯 風扇也可以獨立拆下來(有塑膠片黏住 但是可以分離) 單獨清風扇不用換散熱膏(MX4原廠號稱8年不硬化 保守估計2年) 可以看到幾乎沒有灰塵=v= 拆解時記得把電源排線移除 http://i.imgur.com/JfQqARE.jpg
很漂亮的銅色 標準的扣具設計 整片銅片的設計 銅管稍微細了一點點 http://i.imgur.com/0hhseXA.jpg
CPU是PGA988a插座 可更換設計 只能換一代core i系列 有點可惜 也不能吃到i7qm TDP45W 黑色的旋鈕轉一下插座會撐開 就可以取下CPU 轉開CPU螺絲(有點緊 這邊就會需要小心 起子不好容易造成滑牙) 可以看到散熱膏完全硬掉了 這樣是沒辦法散熱的喔揪 http://i.imgur.com/Up3oHrB.jpg
乾淨的風扇=v= 解開銀色的螺絲才可以拆風扇 http://i.imgur.com/MNapUNL.jpg
總共有三個卡扣需要移除 注意兩旁有卡扣 需要垂直取出 不然會斷掉 http://i.imgur.com/8KCv3EH.jpg
每個都稍微打開一點點 http://i.imgur.com/ZUg4c64.jpg
http://i.imgur.com/1PuvRAb.jpg
http://i.imgur.com/cIx9Py5.jpg
喬一下塑膠貼片(有黏性)就可以打開了 http://i.imgur.com/aff444v.jpg
是油封式風扇 可以直接拿下 http://i.imgur.com/m84B2mm.jpg
(不建議取下 因為他本身不需要上油(無油銅軸) 拆開可能會害轉軸歪掉之類的) 使用的矽油(媽呀一大瓶 可以用百萬台了ㄏ)及輔助針筒(只要3~5滴就可以了) http://i.imgur.com/ZfDf0Me.jpg
CPU散熱膏清理用衛生紙就可以 將晶片表面擦成這樣就OK了 http://i.imgur.com/kDjPQ1t.jpg
吹毛求疵一點可以把下面多餘的硬化散熱膏也清掉(亮晶晶) http://i.imgur.com/OTIrN6Y.jpg
如果清不掉可以使用酒精或丙酮溶解(散熱膏是有機高分子聚合物) 或是用細的一字起子慢慢刮(不要太用力 雖然晶片硬度滿高的) 散熱器也要清乾淨 如果手邊有電動公具的可以裝個拋光頭 稍微拋光一下更好 http://i.imgur.com/xr5oCsP.jpg
使用MX4散熱膏 這條是20g的版本(最大容量)(4g就可以弄個5~10台了不用買這麼大) http://i.imgur.com/OuJBYyG.jpg
散熱膏採用米粒式塗法 讓扣具去平均壓開 這個量已經是1.2~1.5倍的量了 http://i.imgur.com/Yutj7xl.jpg
不建議用力去壓他 一方面主機板可能會被壓壞 另一方面 好比拿你的雙手合十 用力壓讓手心互碰 這樣就像是擠壓的動作 是貼緊了沒錯 但是一放鬆 中間馬上就有空氣進來 適得其反 省一點的可以把散熱膏立高一點有點像擠奶油花那樣 會是比較平的蛋形 用哪種塗法可以參考下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K7L0Qj13Q
比較長的晶片(比如現在CPU晶片大概長寬約1:2) 可以塗兩點壓開就好 (壓開時兩個圓接觸時只有一個點 不用擔心空氣跑進去的問題) 組裝回去的時候注意排線有沒有被壓在主機板下面或是沒有在該在的位置 (比如風扇不會轉XD) 有沒有靠近螺絲孔 盡量避開 可能會造成擠壓或是螺絲咬到 破損 拆機清潔部分差不多了 後面講解怎麼安裝SSD 轉接盒 以及系統轉移 二、轉接盒套件安裝 不要把SSD裝在光碟機位置 不要把SSD裝在光碟機位置 不要把SSD裝在光碟機位置 光碟機位速度已經慢了 還要轉接速度又要打折 另外主硬碟位(原本HDD的位置)是直接供電(無轉接) 有效防止供電不穩 接觸不良等問題 裝回去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弄轉接盒了 這樣就不用多拆一次 :目 這次選用的是MLC顆粒五年保 $1600的 Sandisk x110 主要是求穩定便宜保固這樣 非常簡單的包裝 甚麼都沒有 也沒有2.5mm墊片 http://i.imgur.com/IeN4ELR.jpg
原本拆下來的硬碟及支架(硬碟在支架裡面 側面用四根螺絲固定) http://i.imgur.com/l61EXA2.jpg
稍微比一下(原本擔心年代久遠 有機會是IDE接口那就悲劇了) http://i.imgur.com/G1kdw1c.jpg
合照一下 http://i.imgur.com/x6slarv.jpg
把SSD裝上硬碟支架(有正反面之分 裝錯會裝不上去) http://i.imgur.com/UXpddBP.jpg
看一下背面 http://i.imgur.com/ly5xakV.jpg
轉接盒套件的包裝 使用酷銳3C 雙鉭電容版 520含光碟機外接盒免運 http://i.imgur.com/QBmdXzG.jpg
http://i.imgur.com/V5EOJ5x.jpg
http://i.imgur.com/AYeiMwf.jpg
內容物有 光碟機轉sata硬碟托架、光碟機外接盒、光碟機盒訊號電源線、通用檔版 簡易工具(有拆機棒 螺絲起子) 固定用的螺絲 看一下原本光碟機外面固定的L型零件 共四根螺絲 http://i.imgur.com/aqFNu1V.jpg
http://i.imgur.com/5Wl8Ihk.jpg
把檔版拆下換成通用檔版(光碟機外接盒的檔版) http://i.imgur.com/X7OA5bp.jpg
把原來檔板裝上硬碟托架 http://i.imgur.com/U8WJ4wT.jpg
光碟機外接盒構造(可拆) http://i.imgur.com/Yym7Xvb.jpg
一片電路板sata轉USB 先把光碟機裝到電路板上 http://i.imgur.com/Tlrd6LV.jpg
對準光碟機外接盒的卡楯放上去後蓋上上蓋往前推 http://i.imgur.com/K9wkMFC.jpg
http://i.imgur.com/8cF12y9.jpg
http://i.imgur.com/jTftdr8.jpg
確認後方平整及開口有對準 http://i.imgur.com/VZ0lVwo.jpg
內附兩根螺絲直接鎖上就固定了 http://i.imgur.com/Mr89F3d.jpg
硬碟部分 拆掉硬碟支架的硬碟裝上內附的橡膠螺釘(這款不太需要用到起子滿不錯的) http://i.imgur.com/ZDgP2bh.jpg
放進轉接盒(先把L型零件裝上去)之後 後方橡膠墊片塞上 http://i.imgur.com/mDjI7uy.jpg
背面看一下 http://i.imgur.com/5i5DBrn.jpg
完成品~ http://i.imgur.com/oN3dypp.jpg
http://i.imgur.com/DgN2d5J.jpg
三、淺談SSD與筆電設計(參考看看就好 有個人argue 討論 勿戰) 因為後面有argue 先把有人想看的SSD排名(個人心目中排名)列出 一般來說文書甚至灌一個大作128G是很夠用的 稍微控制一下盡量不要讓使用超過6成 會出現卡頓(剩下的block不夠多需要做垃圾回收(GC))(當然這部分要看主控) intel 530>BX100>X110>>>SX930 256G級別的使用上就不用顧慮太多 一樣是總容量不要過6成 intel 530>MX200>arc 100 大概就這幾顆是我比較會提供給別人選擇的 會發現國內三大廠只有SX930 第一我很不喜歡國內"大"廠 沒有身為大廠自覺只想賺台灣人的錢 第二就是品質真的不怎麼樣 又貴 比如340 同價位我可以選有5年保效能更好的X110 總體來說除了Intel 美光品質不錯之外 其他建議還是找五年保(甚至10年)的SSD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一直在推SSD 好像很不必要 是的 我是在推 也沒有說很必要 但是真的真心推薦可以體驗看看 先從HDD與SSD工作原理講起吧(儘量簡單概括式的講法) 甚麼是HDD? HDD就是傳統機械式硬碟 (他不是液態硬碟 不要這樣叫他 他是液態承軸沒錯 但是液態硬碟聽起來很可怕 :P) 原理就是在一個磁盤上有紀錄資料(0&1) 高速轉轉轉 然後透過讀寫頭去讀取寫入資料 (每秒約100圈 拆下來貼上砂紙就是砂輪機(誤) 還有好用的永久磁鐵 硬碟壞了? 好硬碟 不拆嗎? 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陳冠希(?) 還有好東西可以拿) 因為資料有可能不是連續的 就算是連續的也要搜尋 就會有"搜尋時間" 再者因為物理限制 最高速頂多了不起150MB/秒 跟SSD比起來 SSD固態硬碟動輒300MB/秒 甚至最慢都有150mb/s的水準(單手讓你都贏啦) 最快的約550mb/s 普遍都有500以上的水準 (sata3速度上限是大約600MB/s 有速度瓶頸基本上達不到) 加上優異的4K速度 小檔案的讀寫相當快速 講講SSD固態硬碟 因為固態硬碟的原理是透過電晶體存放資料 也就是電流進去出來改變儲存狀態(0&1) OMG 用電流欸 當然快 一般會建議把系統灌在SSD(C槽、主硬碟) 資料放HDD(D槽、副硬碟) 這樣開機大概只要30秒內(也有10秒內的影片就是了 保守點講(茶)) 雖然WIN8 WIN10偷吃步讓HDD也能夠30秒內開機 但是使用上的流暢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SSD程式秒開) 特別講一下HDD壽命問題 舊電腦 如果用一段時間(3~5年) 明顯感覺變慢除了要清理之外 也有可能是硬碟壽命差不多了(HDD約半年就開始衰退 2~3年有感) ※如果發現硬碟 "突然" 變很慢(體感很明顯)有可能是硬碟快掛了 自己多加注意 能夠備份的資料先備份 預算許可我建議可以換 最近SSD 便宜(雖然又要漲了QQ) 遙想當年一顆10K台幣的年代(遠目)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純SSD 除了省電之外 不多說 還有防震 以目前MLC 19nm以上製成程來說 有好好設定基本上用個10年還OK 可以拆給下一台使用 好處其實不少 但也不多 簡單講 SSD真的很棒 可以體驗看看 其實SSD的安全性跟壽命是好過HDD的(大部分情況 冷儲存專用HDD例外) 而且因為SSD資料是用邏輯閘形式 資料洗掉就洗掉了 不用擔心成為冠希(第二槍ㄏ) 相對的資料掛了就是掛了沒有救的可能 壽命來講 HDD只要有通電(硬碟有旋轉)就會消耗 SSD通電"不寫入"了話 對壽命影響相當小 另外容量越大、SSD不要塞太滿(約60%以下最好不要過80%) 都會得到比較長的SSD壽命 速度也有些微差別 因為SSD的儲存單位block有一定的寫入次數 會透過主控晶片去分配寫入次數 如果塞得很滿 能夠運用的block就少 主控工作也更頻繁 還會因為要回收垃圾造成幾秒鐘的卡頓等等 筆電設計部分我主要真對拆解清潔&散熱部分講講我的想法 14吋筆電因為體積小 需要在相對小很多的體積下塞下跟15.6吋筆電幾乎一樣的內容 所以內部構造不能浪費 自然就會設計出很畸形的機殼 這可以理解 同樣的在輕薄筆電也會因為要做得輕薄 設計的相對難拆裝 但是這跟好不好清潔完全是兩碼子事 14吋有沒有好拆好清潔的電腦 有thinkpad系列 GE40 15.6吋就不多說 我自己的E530 GE60 QX350 WX350 13吋 輕薄 難道就難拆嗎 zenbook大部分都只需要拆掉背板就可以了 我想這是可以設計的 除了不希望消費者自己拆之外 換個角度來說是不是希望都不去拆 不去清潔 用到某個時間就會覺得很燙該換電腦了呢? 再者 難拆的設計大多數將螢幕轉軸的底座設計在D面機殼上 拆過就會發現 這樣的設計其實很糟 強度不足容易造成轉軸底座斷裂 (老實說我還沒看過轉軸真的報銷的 但是底座碎光光的倒是很多) 原本螢幕打開應該是 =→ㄥ 底座螺母碎掉的則是 =→// 就會在C面發出喀喀喀的聲音 能不能解決 能 把底座設計在C面上就好啦 D面就開個洞 可以換硬碟記憶體 拆散熱器換散熱膏 為什麼不能 就不明講也不多做討論 至少我認為好的設計應該是要好拆裝 合乎邏輯的 而不是 設計一塊電路板 然後 歐 我們需要散熱器 塞一個進去 銅管彎彎曲曲(前面提到這對散熱不利) 或是風扇做的很薄很小 結構又很脆弱 散熱部分 大部分散熱器都有的東西就是銅管&鰭片 鰭片的溫度其實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我使用導熱效果更好的銅(401W/mK)而不是鋁(237W/mK) 在溫度梯度上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導熱效果 熱是零件的天敵 導致老化 燒毀的元兇 消費者需要去選擇好一點的設計 而不是追逐價錢還有CP值 更不是外觀 當消費者意識到 我們需要的是好東西 我們值得買好東西的時候 自然會淘汰掉不好的產品 不是嗎 少一根銅管 多一點costdown 帶來就是很直接的差異 為什麼我的溫度壓不下來 沒有要特別廣告 只是分享一下最近看到一個讓我覺得很棒的設計 WX350在南北橋晶片(還是電感?)上特別做了一個垂直散熱的鰭片(沒有風扇) 一般廠商就是把CPU上的銅片延伸 讓散熱器去分擔 有些甚至不做 其實延伸不如不要做 溫差不大 熱根本傳不出去 獨立出來滿不錯的 WX350的做法可以視為不做散熱器的優化板 這種設計我就很喜歡 還有風扇設計 能夠單獨拆下來的風扇我也覺得比較好 如果像我使用MX4這種不太會硬掉的散熱膏 但是我環境有點髒 又沒時間送原廠等 我就可以自己簡單清一下啊 五分鐘就可以弄玩了 手邊沒有散熱膏 那就有空去上一下 但是我不能讓它熱太久阿 我需要工作需要連續的效能支援阿 這部分基本上是自己的argue 不好意思 四、系統整理&使用者轉移(主要針對SSD優化跟系統瘦身 避免轉移過程不必要的寫入量) 系統轉移之前我會做幾件事情 1.關閉休眠 SSD夠快了 基本上要移動用睡眠就好 休眠跟關機一樣 還更慢 又會增加寫入次數我還不如關機 雖然WIN8 WIN10有利用休眠檔加速開機 但我覺得沒差 另外會佔據一個50%~100%記憶體容量大小的空間也增加轉移時間可以考慮轉完再打開 >進入cmd(系統管理員權限)>powercfg -h off (如果甚麼都沒有顯示就是成功) 2.轉移分頁檔 storage_zone討論過 分頁檔不只有在記憶體用完時把硬碟當作記憶體使用 ------------------------------------------------------------------------------ 文章代碼(AID): #1LoztNx6 (Storage_Zone) [心得] Ramdisk 放 pagefile減少硬碟讀寫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rage_Zone/M.1439423959.A.EC6.html ------------------------------------------------------------------------------ 如果有16G以上的RAM(比如SX550最大24G HX550 最大32G) 建議可以關閉分頁檔 或是掛在RAMDISK減少SSD寫入 比較一般的情況就是轉移到D槽(HDD) >我的電腦右鍵>內容>進階系統設定>進階標籤-效能-設定>進階標籤-虛擬記憶體-變更 設定完記得按"設定(S)"才會套用喔 3.系統瘦身 當初是因為E530的msata最大只有64G可以選 於是就找了很多方法 最有效的就是透過DISM工具把由於更新造成的系統肥大給刪除 依情況可以清出2~1XGB 風險比較高就不教學了 可以搜尋關鍵字 DISM++ 初雨 3.5(可不做)惡意軟體 病毒清除 基本上我會用adwcleaner簡單掃一下 太複雜的中毒建議乾脆重灌 4.系統整理(接續系統瘦身 範圍重疊度沒有很高分開講) 為什麼到現在才整理系統 因為前面主要是做大檔案的清除 現在要針對小檔案或是temp 做移除清理的動作 我會使用兩套軟體交叉使用 搭配windirstat尋找肥大檔案資料夾 分別是systemcare advanced (還有他附帶的uninstaller很好用) ccleaner 最後會使用smart defrag稍微重組一下HDD一方面加快轉移 另一方面延長壽命 5.更新驅動 系統等 目的是先在HDD上做好寫入 轉移就不用再寫入一次 軟體使用win7更新包與all in one runtimes 以及 driver booster 6.關閉WINDOWS內建系統還原與windows update WINDOWS還原 不多說 沒P用又占空間 update也不多說 越補越大洞 7.關閉windows search服務(索引功能) 這個索引是輔助尋找檔案資料夾時能夠縮短時間 基本上SSD速度很快 不用擔心 開著只會增加寫入次數 以及win8 win10有些會有磁碟100%問題 部分可透過關閉這項服務得到改善 cmd>services.msc>找到windows search服務 將其停用 8.轉移使用者(見下文) 備註:我是建議重灌系統是最乾淨的而且轉移使用者方便 轉移使用者 先說好處 假如我用disk to image的方式做ghost備份還原 由於只有C槽被洗掉 我的桌面 我的開始列 我的工作列(下方捷徑列)都不會改變 因為轉移到HDD上了 如果我使用的軟體與備份時差異不大(比如都只有用office沒有新軟體) 基本上 還原 前後差異感不大 原本是想要減少SSD寫入發現可以把USERS整個轉移到HDD SSD純裝軟體 也不用擔心甚麼 下載 桌面 temp cache增加SSD寫入量 這個東西是重灌前發現的 後來剛好要重灌就順勢做了 一直以為只有剛灌好的時候可以轉移 但是這幾個月發現也可以在安裝好的系統上轉移 原文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2891042 原文附的xml檔有包含ProgramData的轉移 但我覺得WIN7後很多軟體設定甚至軟體本身 會在這個資料夾裡面 所以我不建議也轉到D槽(把ProgramData那行去掉) 具體步驟是將文章中框起的文字存成relocate.xml放到D槽 檔案怎麼做連結有說明 不會的站內可寄檔案連結之類的 其實WIN7 WIN8 各版本混用沒甚麼差就是了 我自己offlineImage那行沒放進去 因為不能使用文章中說的ctrl+shift+F3進入"稽核模式"(OEM廠商預載軟體&調整的介面) 我直接到C:\Windows\System32\sysprep下開啟sysprep.exe 將進入系統全新體驗(OOBE)改成稽核模式就可以了 然後會重開機並顯示 為第一次使用做準備 進入後第一件事情 刪除舊的使用者(保留資料隨意 會保留至桌面 移動到HDD或外接裝置) 假設relocate.xml已經在D槽 那就直接打開cmd 輸入以下兩行 cd \Windows\System32\Sysprep Sysprep.exe /audit /reboot /unattend:D:\relocate.xml 重開機後就完成轉移了 選擇進入系統全新體驗(OOBE) 重新開機 點確定即可完成 就會重新建立使用者 (這邊請大家注意 不要使用中文名稱 要使用中文名稱不是不行 建議先創立英文名稱 第一次使用產生的目錄就是英文目錄 可以有效避免中文路徑造成的各種問題 之後再改回中文名稱即可) OK 那事情都做完了 我們繼續下一步 系統轉移 五、系統轉移 我想稍微強調一下 建議大家還是以重灌系統為主 因為轉移實在有點麻煩 不輸重灌 但是重灌系統比較乾淨而且奇奇怪怪的問題也少 使用的軟體是AOMEI Partition Assistant Pro Edition 5.5 不一定要pro 也不一定要5.5版 簡單介紹一下怎麼操作而已 編按:因為這台系統是WIN7 需要升到SP1 但是不給升級(windows update錯誤) 嘗試過後決定還原 發現會有不正常的關閉程式的行為 覺得系統應該也有問題 最後決定直接在SSD上重灌 乾淨快速 使用driver booster懶人安裝驅動程式 然後再補一些比如ASUS ATK等快捷鍵公用程式 補充 乾淨的系統含常用的軟體(systemcare advanced那些)+office 2010 pro plus 只有19G 如果考慮128G單位換算*0.931=119.168 不要超過6成*0.6=71.5 其實滿夠用的 給大家參考 這邊有機會找另外一台做轉移再補給大家sorry 心得 能夠寫這種文真的很爽 雖然拍照很麻煩哈哈 因為會一直中斷 建議不熟的不要這樣R 真的會亂掉 之前拆難拆的機器我也不敢這樣拍 一回生 二回熟 做過其實就知道了 就是所有螺絲拆開 排線拆拆拆拆 鼓勵大家凡事多嘗試 弄壞就算了 大不了付點學費(誤) 希望有幫助到大家觀念上的釐清 文章很長還請大家多見諒 希望盡量詳細 畢竟我也當過新手 心情我懂 寫詳細一點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安心上路(?) 謝謝NB蝦&版主&眾板友 我超愛這裡 <3 (鞠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114.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shopping/M.1442605477.A.940.html

09/19 06:30, , 1F
l大 我發問的筆電剛剛已經正式開不了機了
09/19 06:30, 1F

09/19 06:31, , 2F
原本是一直出現錯誤修復,重關機後再按電源鍵沒反應
09/19 06:31, 2F

09/19 06:32, , 3F
打算購入新電腦後,也來拆解筆電看看
09/19 06:32, 3F
是也可以不用拿保內的機器動刀

09/19 07:28, , 4F
認真推!
09/19 07:28, 4F

09/19 09:27, , 5F
推!!
09/19 09:27, 5F

09/19 09:34, , 6F
推!
09/19 09:34, 6F

09/19 10:06, , 7F
用心推!
09/19 10:06, 7F

09/19 13:29, , 8F
09/19 13:29, 8F

09/19 19:46, , 9F
推! 看ptt長知識
09/19 19:46, 9F

09/20 08:47, , 10F
推一下,不過想問一下為何不能換cpu? 我手上的k42jr也是p6
09/20 08:47, 10F

09/20 08:47, , 11F
200,最近剛買了顆i5-520m來換
09/20 08:47, 11F
腳位問題 剛剛發現原來腳位一樣.....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考量的點是主機板晶片組(HMXX) 之前在處理RAM的相容性問題的時候就有考慮過換CPU 可以參考我發的文

09/20 20:03, , 12F
推leo大,推用心
09/20 20:03, 12F

09/20 20:04, , 13F
再推解決舊筆電ram的問題
09/20 20:04, 13F
嗨嗨 轉移苦手哈哈 大家也可以到notebook版看他的文 參考一下可能的問題 已補上SSD排名 可能之後慢慢補或是R文講一下SSD優化 晚一點補其他電腦的圖(有其他眉角)

09/21 10:35, , 14F
這裡有篇文,http://goo.gl/Ydcagb
09/21 10:35, 14F

09/21 10:35, , 15F
如果是真的話,分頁檔丟ramdisk沒什麼意義
09/21 10:35, 15F
幫你編輯了一下 希望不要介意:D 這篇文我也看過就是 對 這篇文跟我"原本"的認知是一樣的 分頁檔不過就是RAM用完丟進去有甚麼意義嗎 其實有討論文(後面還有回文很多篇) 我被屌嗆QQ ------------------------------------------------------------------------------ 文章代碼(AID): #1LoztNx6 (Storage_Zone) [心得] Ramdisk 放 pagefile減少硬碟讀寫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rage_Zone/M.1439423959.A.EC6.html ------------------------------------------------------------------------------ 首先 分頁檔並不能被當作記憶體使用 他只能拿來存放分頁在硬碟上 然後在被呼叫後 寫入記憶體來做執行 再來 有些程式設計就是一定要有分頁檔給他 這樣就會造成額外的寫入 不如全部指定到RAMDISK 減少分頁檔對硬碟寫入 反正已8G來說很夠用 16G更是夠用 我自己是16G割4G給RAMDISK(X:\) 分頁檔設定16MB~2048MB 給你參考

09/21 10:36, , 16F
{文章詳細給推}
09/21 10:36, 16F
寫的快累死惹 希望不要覺得我話多 :D

09/21 10:41, , 17F
windows update的安全性更新還是裝一下拉~
09/21 10:41, 17F
我說的是關閉自動更新 關閉後一律手動檢查更新 這樣是比較好的 另外就是WINDOWS search(管理索引等)也建議關掉 對SSD寫入差滿多的 win+R>services.msc>windows search右鍵內容>已停用 部分電腦 磁碟100% 的問題就是因為這項服務

09/21 15:32, , 18F
推LEO大
09/21 15:32, 18F

09/21 20:46, , 19F
看完樓主給的文章,
09/21 20:46, 19F

09/21 20:46, , 20F
總算了解樓主你注重的點在延長SSD壽命了,
09/21 20:46, 20F

09/21 20:46, , 21F
雖然我也曾經做一樣的事,
09/21 20:46, 21F

09/21 20:46, , 22F
不過那是剛買來SSD時,
09/21 20:46, 22F

09/21 20:46, , 23F
現在就......
09/21 20:46, 23F

09/21 20:46, , 24F
看它什麼時候壞就直接換了XD
09/21 20:46, 24F
先說非常有用喔 我自己威剛SP300 64G這種拿來當系統碟(沒辦法 msata只有sata2) (基本上容量越小壽命越短(可用的block越少) 這顆主控好像也不怎麼樣 還是拿來當cache等級的SSD) 健康度用三年多一點才降到99%喔(被我媽直接斷電QQ) 哪天來發個SSD優化整理好了(茶)

09/21 23:55, , 25F
是哪個軟體的健康度啊?
09/21 23:55, 25F

09/21 23:55, , 26F
我也來看看還剩多少
09/21 23:55, 26F
SSDLife

09/22 17:45, , 27F
我信你了~
09/22 17:45, 27F

09/22 17:45, , 28F
240g剩98%......
09/22 17:45, 28F

09/22 17:46, , 29F
棒 25歲以前都來得及喔(誤) 這樣大概還有10年吧 放心用應該也還好 OCZ之前轉貼國外雜誌的文章 可以參考一下 五顆OCZ ARC 100 240G壓力(連續寫入)測試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833569753358881/ 這顆非常猛 換算下來幾百年喔>.0 你的狀況應該可以再戰20年(誤) 所以我也推薦買大容量阿 壽命長 不過有時候預算來說 就要尋求最佳解 純文書 X110很夠用 還有五年保 可能都換電腦了哈 才1600 速度又好過340 稍微設定一下 整理一下 系統才19G(有一套office和一點點軟體 不是乾乾淨淨的系統喔) 容量要過4成可能還有一點難度 棒 ARC這顆我也很喜歡 後來沒貨了我有小難過一陣子哈 ARC 100 這顆的好處是便宜 耐用(19nm MLC toshiba A19顆粒) 加上好爸爸保固 還有就是他有OP空間 也是一種不錯的妥協 就看主控表現怎麼樣了 不過我的64G一個屌打阿(菸 http://i.imgur.com/zpqrYn7.png

09/28 10:54, , 30F
感謝leo大大,看你文章,獲益良多阿阿
09/28 10:54, 30F
不要嫌我話多就好 ^_^ 話說我好像找不到你欸XD 是在哪邊見過嗎 ※ 編輯: leo840908 (140.116.114.111), 09/29/2015 18:54:23

09/29 22:52, , 32F
原廠的網頁就已經寫A42F有出core i CPU了 請勿誤導
09/29 22:52, 32F

09/29 22:55, , 33F
HMxx是南橋晶片 這只是決定你可以安裝第幾代core i CPU
09/29 22:55, 33F

09/29 22:57, , 34F
若同樣都是HM55南橋 能否裝上高階CPU的關鍵點是
09/29 22:57, 34F

09/29 22:58, , 35F
Hardware power design和Thermal design
09/29 22:58, 35F
恩轉過來之前就知道了 忘了修正

10/04 00:16, , 36F
熱心人士!!
10/04 00:16, 36F
謝謝

10/13 11:48, , 37F
推一個,leo大心得太強大了!
10/13 11:48, 37F

10/13 11:49, , 38F
換記憶體顯得微不足道XD 心得感覺會弱弱的
10/13 11:49, 38F
還是可以發啦哈哈 ※ 編輯: leo840908 (140.116.114.91), 10/13/2015 13:31:35
文章代碼(AID): #1M2ct7mp (Notebook)
文章代碼(AID): #1M2ct7mp (Not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