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量子天才第二春 精彩人生急轉彎

看板NewAge作者 (tinyurl.com/wb86tf4)時間2年前 (2022/04/28 12: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google 本書書名 和 閱讀筆記 會看到某個網頁有大量摘錄 有興趣可以去讀一讀,我也有摘錄一些 我覺得很不錯 這篇文章幾乎算是原書的縮寫或內容摘要 心得幾乎沒有 請待下篇分享 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太多我以前沒看到的東西 只好先全部攤開來 再來分享我的心得 前半本描述作者的生命歷程 後半本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的白話文 坦白說很硬不好讀 所以這篇文章可能也不太有趣 另外關於榮格的書市面上很多 所以本書關於榮格的部分我就省略了 ==== 作者小時候就對鋼琴流露出濃烈的渴望,但他家沒有環境, 在他的強烈意志下終於可以彈鋼琴、參加比賽,到處表演 表演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內心覺得這不是他要的人生 而音樂生涯在16歲戲劇性地嘎然而止,他直接中離,退出舞台! [摘] 就印度吠陀的說法,我找到了我的箴言: 音樂是靈魂的頌唱,它頌唱著充滿神聖的字句或經文。 Mantra(頌唱梵咒)這個字直譯是"靈魂的樂器"或是"讓心靈自由"。 --P.16 10歲開始接觸西洋棋,這遊戲的精神就是任誰都無法完全掌握棋局,很吸引他 很快開始挑戰終極技能:矇眼一對多棋盤 沒看到棋盤,在腦子裡下棋,用嘴巴講棋步 他練到可以1對20還贏大部分的人,也贏過國際賽,獲得國際棋士資格 不過只管輸贏讓他感覺妨礙精神層次發展的路,所以逐漸淡出 這培養了他同時協調追蹤多項大型專案的能力 為了追求終極實相,他認為應該從自然科學中尋找答案 [摘]什麼是人類意識?什麼是自己?我是誰? 所以念了物理學,發現物理學只會引發更多問題、科學問題最終會變成哲學問題 轉而念哲學又產生更多問題,能回答的比物理學還少 於是剩下靈性途徑,從內在開始探索 因此他去印度出家當僧人,學習吠陀經 這段期間他感受到完全來自內在的狂喜,與任何外在條件都無相干 不過他感覺他的潛力跟責任沒有發揮,所以回到社會積極參與 相信自己是可以為世人連結物質與精神層面的人 這時候他看到霍金的一篇文章從科學推出無神論 他很失望寫了一篇文章在某雜誌回復,可惜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他認為如果認真看待物理學,無法不得出靈性的結論 於是自己寫了1本書:<最終揭密:自然科學與意識> 用物理學語言解讀靈性體驗 這在物理學有脈絡可循 愛因斯坦發表光電效應對量子物理學影響很大 但愛因斯坦是有靈性的人,認為生命有其意義,這個世界是因果關係掌握的 量子物理學卻認為一切都是擲骰子機率問題,沒有什麼意義 作者則是堅信,量子概率是被各個獨立事件對世界整體意義與內涵所影響 例如,從細胞角度而言,合成胺基酸對整體利益高,所以發生機率就升高 這是從海姆(Burkhard Heim)的研究成果、吠陀理念, 和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於是,靈性和科學這兩股力量,讓作者得以將信息場理論用於實際產品中 傳統科學的發展,強調外部物質化的世界 於是精神內在層面逐漸凋零倒退 作者有一本海姆的書<死後的狀態>,海姆是德國物理學家 用公式從科學角度歸納出人類有主觀經驗 魏茨澤克也試圖從研究中找出人類有感知能力的起點 作者的生死信念則是: 我是永恆的意識存有,自無始以來無限永恆意識存有的一部分, 同樣滿足所有其他存有的需要。死亡並不存在! 西方世界的典型思惟是二元性的: 黑白真假內外...點線面造就3維世界 愛因斯坦加上時間則讓我們受困於4維牢籠 東方哲學則否定二元性:沒有有,沒有沒有,沒有共同存有,也沒有共同不存有... 事實上,世界是多維的,用高維可以定義或探索神的精神本質或是本我 [摘] 永恆本我的精神本質超出任何邏輯或二元概念。 我們的生命和一切的終點是:實現與整體及神有所關聯的永恆精神本我; 拋棄人世中有條件的感知和有條件的行為。 只有對神以及眾生無條件的愛可以打破心靈和小我的藩籬。--p.46 海姆有一個"組織結構"的模型(--P.47) Alpha是物質層面 betta是生命過程 gamma是心靈層面,賦予生命意義 delta是宇宙整體精神內涵 海姆推測,較高的組織結構與物質的連動是以光為媒介,藉由DNA將betta連到Alpha 作者後來的研究轉向信息場動力學及實務應用,尤其是醫藥領域 作者認為,做為精神存有,我們的世俗生活充滿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我們自己也要自我幫助,這是生命的意義。 他努力當一個成功的企業主,成功整合意願、思考、語言、行動4個面向 在工作家庭財富事業努力平衡因果業力而不偏廢 意願:完全滿足你所有的意願。(--P.49) 思考:想法和感受都要能與意願調和。 語言:將你的想法和意圖以話語表達出來。 行動:付諸行動皆能按照意願、想法和表達出來的言語。 恐懼乃是靈魂表達犯下錯誤的第一個警訊。--P.50 ......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去平衡你或你的業力。 如果我們投入全部或過多精力到某個單一的特定領域,...... 那個這個過於傾向某一領域的狀態,就會自動從生命的其他領域提領出「因果基金」。 ...... 相同的問題不斷出現,(--P.51) 直到我們終於理解到這就是自己的功課, 接受他並心懷感激、面對它並能臣服於壞消息而不會憤怒以對。 因果業報蛻變重生的例子:(--P.51) 惡魔之穴山丘上的蓋茲堡之戰,倒下的南軍之一的祈禱文: 為了可能的成功,我祈求力量:我卻被賦予軟弱,以便能虛心學習服從。 為了能做更偉大的事情,我祈求健康:我卻被賦予病痛,以便能完成更好的事情。 為了可能的快樂,我祈求財富:我卻被賜予貧窮,以便更為明智。 為了可能的讚美,我祈求力量:我卻被賦予虛弱,以便能讓我感受對神的需要。 為了可能的生活享受,我祈求豐盛:我卻被賦予生命,以便能享受人生所有事物。 雖然祈求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得到,但卻獲得我所希望的那一切。 除了那個自我的各種要求,我無言的內心祈禱都獲得回應。 我,在所有人當中,真正獲得了最大的祝福。 對自我的認知,作者是榮格性格特色原型中外向的"發明家" 跟信息場分析出來的結果一樣 但信息場也給出內向的部分,作者將專注培養內心的覺察:第二道 第二道這個書名怎麼來的? 他問信息場各種書名怎樣都問不出好名,而信息場不會出錯, 終於某次跟人談話之後出現這個名字, 他說這次要寫1本書討論因果業力, 在人生大約一半左右,可能會遇到比較激烈的狀態, 改變精神價值,尋找新的方向目標。 生命中期轉換的主因是意識改變,也有人無法改變而困於外在物質世界。 生命初期我們學習使用身體,發展小我、自我,但我們不是身體而是精神體 因此陷於身體受苦自我就苦的狀態,印度吠陀形容這是四大根本缺陷之一 從家庭成長,走入社會承擔責任,掌握自己的角色, 但無法滿足而幸福,面臨空虛失落感, 這時要踏出舒適圈,經常需要生命用力的打擊(才能揮出全壘打?XD) 有本書<向上陷落>就是在比喻這件事情,就像從自建的高塔上跳下來, 或像<駭客任務>往下跳,才能從虛幻的世界轉到真正有價值的世界 作者的事業面臨許多這樣的人加入他們:成熟的醫師等對專業有十足把握的人 卻要改用"信息場"來幫助病人,除了醫師自己的挑戰之外 這是否剝奪了病人學習因果的功課甚至操控他人命運? 作者的回應是,這套系統不能抽離人生功課介入命運, 但可以利用信息場的洞察力來降低處理業力課題的痛苦 尋求信息場技術的人常常下意識認知到正要開始轉變 辨別因果課業並接受轉變的正確方法是: --P.71 1.確認和接受這個功課:而不會生氣和想報復。 2.有意識地接受功課後,下一步是內省和洞察力: 3.很誠實的面對自己之後,改造自私的本能和個性,成為正面積極、有價值的個性。 4.最後則是真正付諸行動以催化改變。 看起來容易但現代人大部分幾乎做不到 外在競爭態度與內在本質的違逆,長久下來累積的壓力,經常造成抑鬱生病退休等 宏觀來看,問題跟源於人們失去自己在社會中該扮演角色的認知 我們活著是為了追尋生命意義的圓滿! 會使用作者產品的人,表示人生已進入第二道,也代表實相沒有安全保障 如果想要兩者兼顧,等於在冒充療癒者,但不會真的採取行動 不過經常是生命在決定要改變,而所有的安全感或習慣都不再可靠 努諾尼納是他們的共同開發者 他每次關於治療的課程,所有的問題的答案都是,看情況 而他本人則真的全靠自信跟直覺來工作 作者的系統會提供一套療癒程式的規範 但他認為系統還是會讓你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使用模式 就像古典物理有明確因果關係,跟"我"看似無關, 而量子物理的結果則無法脫離"我"的影響 就像人生的下半場失去了安全感與絕對性,連時間都變得非線性 有瀕死經驗的人特別能感受到這件事情 作者的人生是由科學、哲學、靈性串起來的 原本在漢諾威學物理,但教授相當世俗令人厭惡 後來去海德堡大學,參加身體心靈問題研討會,但教授的答案令人失望 後來參加系列講座"人類之形而上學" 某位工程教授提到的實驗: 透過意識活動可以讓燈泡點亮,電動機制非常明確! 聽這教授講課,有"前世回饋記憶"的感覺,令他著迷 這時他接觸了吠陀經典,自然地開始用科學語言描述靈性經驗 維爾納海森堡說: 從玻璃杯吞下的第一大口自然科學,會讓你變成無神論者, 但從玻璃杯的底部,神正等著你。--P.84 從伽利略放棄探索起源開始,科學界的客觀性及目標導向凌駕宗教之上 但進展到量子物理學,觀察者不但會影響結果,結果的原因也變成巧合跟隨意性 數學家哥爾德也證明數學不會有最終、一致的系統 類似全能悖論的公案就常被東方哲學用來擺脫二元思惟 作者認為靈性和自然科學互相需要,可以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進入靈性 認識靈性命運的整體性,幫助人類發展 吠陀經對作者影響很大,涵蓋內容很廣: 建築音樂戲劇數學邏輯宗教哲學天文占星政治歷史醫學營養學太空旅行等 主要靠世代口耳相傳,本身就是"知識"的意思 它的宇宙起源天文座標有明確對應的事件日期,知識精髓不被外在政治環境所牽動 它認為創造的本源是振盪,有3種不同型態:悅性、動性、惰性 這三種型態創造世上所有東西 吠陀經的教導能讓世人以自己的方式追求靈性發展, 部分借用榮格的說法,依5個階段循序漸進 1.悅性:尋找平衡 先處理好自己的暗黑陰影即我們無意識的對立面 如此以來就能準備體驗內在的非自我,引領我們往神性的道路前進。 2.法:履行天命、開啟潛力 法意味著誠心接受並履行此生在這個社會扮演的眾多角色,和你對靈性的承諾。 3.阿特曼:自我覺知 真我中心位於小我中心和無意識中心之間: 他是我們精神體整體性的存有,成為一個不可改變和永恆的內在實相 在真我的層次你會經歷到內在的整體性,也會像在看鏡像般同時看到外在的現實行徑。 4.絕對大我:與高我的關係 在人生旅途上,稱為「高靈」的這位絕對大我,會一直陪伴著真我, 能與高我成功連結的人,將會獲得無畏的力量而取得通往內在創造力及指引的途徑。 5.巴克提:虛心奉愛 探索者發現靈性愉悅後,也開始通過與上帝和眾生的靈性關係,走上服務奉獻之路。 影響作者非常重要的幾個人物 1.教他吠陀經的思瓦米.沙辛南達南 2.海姆開發出統一場論 3.科濟列夫的研究 4.魏茨澤克、榮格、法蘭可、聖哥達、努諾尼納、莫雷特 海姆用數學模型解釋12維度空間 9-12被稱為G4空間 G4有著高度對稱性及智能運作秩序存在,只有上帝知道這中間是怎麼回事 而海姆研究成果跟吠陀經極為相似,作者以為海姆有研究過吠陀經 但他回答根本沒有,純用公式推演出成果 科濟列夫在集中營中在腦海裡推演出時間和能量的關係公式,離開集中營才寫出來 後人發展出科濟列夫鏡,成為開啟時間和空間的通道 可以顯示出過去和未來的信息,影響壓電晶體導電性 今天每一個作者的儀器裡都有這東西 他的理論太先進了直指宇宙意識,李嗣涔的撓場也是這個理論的產物 他的兒子費爾多爾.科濟列夫博士指出科學的未來三特質: 1.新的科學超越「主觀」和「客觀」二重性: 新的共同且客觀語言,使得無論是個人或是研究小組, 都可以在保持個別觀點下,不失去與其他主觀者看法溝通的能力。 2.新科學雖具有採取主觀的方法, 或可能是因為這個方式,故可以有效地承受外界以及自我批評的能力。 3.新科學將自成一個網路架構與交換資訊,從而克服政府或大型研究機構的壟斷。 這與如何克服主觀和客觀的方式高度相關,因為所謂的客觀性經常被當權者所利用。 信息場是作者提出來的見解,它在量子層的後方,是所有物質形成的第一因 通過意識的接觸,才能成為具體物理實相 簡白講就是身體和心靈、物質和靈性間的聯繫者 海姆的12維模型 123是空間 4是時間 56是能量控制場,以上是能量空間 78是全球信息場 9-12是心靈,以上是意識空間 榮格有所謂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與全球信息場有關 作者認為我們只能藉由整合有意義的情境來體驗自己的身分, 為了比自己更大的整體而努力,此乃我們存在的意義 作者的信息場技術,用在建築、農業、企管等成果都很好 不過用在醫療上還屬相當早期階段 醫療界的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效應、自發緩解、信念療法等 代表意識會影響身體,而其中的介質就是信息場! 連結意識與無意識內容,就是用科濟列夫二極管放在科濟列夫鏡內 用其振盪作為,找出受測者是健康態或生病態共振 得出結果就可以嘗試傳輸,把頻率調整回正振盪模式 作者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失去當下內在的意義 病人必須不斷挖掘他要的意義是什麼,他的病才會好 例如他去找治療師,他不是要告訴治療師: 我希望腿不要痛、我想擺脫胸痛、我希望沒有生病...... 而是要表達:我想要跳舞!我想要健康! 這才是患者最有意義的選項! 作者現在仍在進行一些應用意識科學研究信息場 例如用意識影響水的PH值、影響電子的量子態等 希望能為世人提供更多貢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210.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ewAge/M.1651120827.A.DFF.html
文章代碼(AID): #1YQXgxt_ (New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YQXgxt_ (New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