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殺人兇手 by吳明益

看板NTUniNews作者 (Lu)時間13年前 (2010/10/25 00: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tinyurl.com/35m6x5g 日前收到一間規模頗大出版社編輯來信,要求我為一本書「具名推薦」。我回信拒絕,並 說明不是因為書不好,而是自己從不單單具名推薦,至少得寫篇文章,說明自己推薦的理 由,否則過於輕率。我猜我回信口吻可能不是很好,對方的編輯連回一封「知道了」的信 都沒有。 這幾年來,找我推薦的書我只有兩個要求,一是我一定要看全文稿,二是我一定得寫篇文 章,說明推薦的理由。不過,這七年來,我也曾違反這樣的自我規範一次,至今深感後悔 。(不是那本書不好,而是我唾棄自己沒有堅持立場) 能被認為夠資格為讀者推薦一本著作,而那本著作若是精彩之作,那是多大的榮幸。我們 豈可草率地以為自己的名字就是招牌,就足以說明?推薦者如果不說明推薦理由,那豈不 是和演藝人員到處吃東西和店家拍照,而店家就把明星的大頭照放在門口,做為美食的「 象徵」一般荒謬?還好我與多數出版界的先進並無交情,因此附上說明拒絕時,心裡壓力 並不會太過巨大。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很相信一些人的推薦。比方說南方朔先生。但後來南方朔的推薦類 型與數量實在鋪天蓋地,無所不包,讓我不禁懷疑一個人是否能有那麼多時間,仔細閱讀 這麼大量、多樣的書稿,然後一一「具名推薦」?漸漸地,我習慣買到書以後先把書腰收 起來,跳過序言,靠自己的閱讀來思考。我的閱讀,也成了評價書腰上推薦人的一種活動 、一種過程。 對於自己所關心的環境議題亦然,我沒有親身到現場,閱讀過一定程度文獻,聽過一定程 度意見的事件,我盡可能不輕易提出自己的淺見。 這次的梅姬颱風,我不樂觀地認為島嶼將有新方向的決策,反而極可能成為蘇花高復活的 一個轉捩點。政客在災變後面對壓力,馬上需要一個抒壓的管道,最偷懶的方式就是以「 順從民意」為說詞,讓大家看到他們「民胞物與」的精神。無論是林聰賢,或傅崑萁都立 即喊出要蘇花高,以免在這場競逐中落於人後。傅崑萁則更進一步以語言暴力施於反對蘇 花高的民眾,指稱這群人(包括我在內)是「殺人兇手」。 基本上這樣的發言方式,先將不同意見的人污名化,頗像我們孩子時跟人吵架,一方說對 方是「白癡」,另一方說對方是「宇宙無敵大白癡」一樣,嘗試先毀掉對方的自信或信用 ,至少也能收對方因發怒而心神紊亂之效。這種語言雖然沒有內容,卻真的有傷害性。 我有一次騎單車通過,兩次步行蘇花公路的經驗,其中一次遇到豪雨,崇德段馬上中斷, 那時我正在崇德附近露宿。我一直認為,決策官員應該試著在天氣情況良好的時候,做一 次三天兩夜的步行,然後沿途由不同的專家進行岩層、生態、交通流量、部落分布……的 分析,來提供決策者做判斷。在經過長時間的周延思考與親臨現場後的決策,或許大家不 會再有那麼巨大的遺憾感,即使決策錯誤,也將是島民們所必須承擔的。 在觀看這幾天的報導時,我覺得第一天的報導較為正常,基本上是提供訊息。第二天媒體 又開始失控了,想盡辦法刺激不同意見的人脫口說出缺乏思考的話語。在這次報導的過程 裡,有幾點是我覺得報導者本來應該提供民眾訊息,卻不夠清楚的地方。 第一,報導者雖然會約略介紹蘇花公路的歷史,卻鮮少完整地介紹目前所謂的「蘇花高」 、「蘇花替」、「蘇花改」的路線差異。其實改造蘇花公路,目前行政部門提出的方案除 了原線改善外,尚有採單孔雙向短隧道改善、單孔雙向山區道路、雙線雙向山區道路幾種 模式。當然愈大規模的工程,對沿線自然景觀的破壞就愈大,最大規模的「蘇花高」,總 隧道長度將會接近四十公里。民眾如果沒有適當的資訊,怎麼知道哪一種工程是最適當的 選擇?就算不需讓民眾知道這些細節,決策者也應該說明,為什麼最終採取某一類的選擇 ,而不是像傅崑萁像喪失理智地大喊,「不管是蘇花高、蘇花改、蘇花替,先蓋了再說」 。如果我們要的是這類的首長,哪裡需要投票,用抽籤就行了。 我的步行經驗裡,現在的蘇花公路確實有些路段因為海岸侵蝕而路基已然流失,就像舊蘇 花公路部分路段現在已成懸崖上的懸空道路一樣,有一天這些路段不可能再支持公路上的 車流量的。如果路還要存在,那麼局部的修改或強化,確實很可能必須進行。 其次,報導將「蘇花公路」視為一個整體,可能是另一個不夠深入的地方。其實蘇花高環 評爭議最大的正是此次崩塌嚴重的南澳到和平之間的路段,這個路段的邊坡根據地質資料 ,有百分之八十五是土質。沿線的馬路較寬,很多人覺得開起來頗為舒適,車速也很快, 其實一下大雨就常常有泥土夾帶樹枝滑落的情形。 而和平之後的路段開起來驚險,景觀也更為壯麗,卻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堅硬的岩層地形 。土質較多的邊坡最怕豪雨,而地震過後,卻是岩坡最危險的時刻。我這麼說其實還很粗 糙,應該說,不同的路段採用不同的施工與保養方式,絕非把馬路蓋得愈寬愈好就解決了 。這是一般人也能透過解釋,理解的道理。 第三,這幾天反對蘇花高的聲音不太容易發聲,偶爾聽到的聲音採取建議強化鐵路系統, 思考能否採用海運等論述角度。關於這兩點都是立即可能的建議,值得政府考慮。我一學 期得搭至少三十趟的花蓮台北間來回列車,台鐵列車的密度與速度、服務都還有很大改善 空間。 而搭火車所能享受到的景觀樂趣遠勝於開車。以觀光而言,我多次搭莒光號在蘇澳附近都 會遇到陸客團上車,一問之下他們從台北東下旅行,先搭巴士到宜蘭、羅東等地,再從蘇 澳或南澳上火車,到了新城(太魯閣站)或花蓮站,再由當地的巴士接駁。我以為這是相對 妥適的安排。多樣的風景體驗,安全的接駁規畫,也許也是旅行的一部分。在到挪威參加 挪威之影(The Shadow of Norway)的旅行時,就是以火車、巴士、遊輪串連起來的旅行經 驗,可以看到旅客都很享受這樣的方式。 而廖鴻基曾多次提及,花蓮港失去觀光港的功能,變成以貨輪與水泥船、油輪為主要吞吐 的港口,實在非常可惜。因此建議能由政府經營郵輪,從花蓮到蘇澳間,開闢一條海上觀 光路線。多數國人未從海上觀看過清水斷崖實在可惜,因為最美麗的海上風景莫過於仰望 東亞第一海蝕斷崖。 第四,多年來政府一直迴避砂石車的問題。我認為以開車而言,蘇花公路並不難開(跟南 橫、北橫比較),但一閃神就會非常驚險,主要原因在於砂石車。砂石車問題其實只要政 府有魄力就能解決,讓砂石業者採海運,加強砂石車行車管制,都對蘇花路段的保養與行 車安全有絕對的助益。重型車輛對脆弱的蘇花公路破壞是很巨大的,而面對會遮擋視野又 不願讓路的大型車輛,不少小型車會冒險超車(我自己就常幹這種事),一旦出車禍,雙向 單線的車道馬上陷入混亂。如果能取消砂石車大部分時段的路權,將會有效率地減低這個 路段的危險性。當然,這也將會觸及頗為龐大的利益糾葛。 第五,我因為寫小說的關係,我花了一段時間仔細研讀過雪山隧道的工程記錄。工程時間 達十五年的雪隧,主要的對手是硬度超過鋼的四稜砂岩。但蘇花沿線所穿過的山脈不知凡 幾,與雪山的岩理各不相同。泥質山脈的部分最困難在「定著」,而非「鑽透」,岩質山 脈的部分則在於鑽透後會造成水脈的流失,增加山的不穩定性。而所有先進的工程,都會 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脆弱。這幾年颱風所斷的橋樑,不少是知名工程師設計的名 橋,因為疏於保養而終於毀於自然的力量。 當初雪隧以為能在五、六年間就打通的,結果花了十五年多。這十五年台灣的氣候變化, 會對雪隧的未來有什麼樣的影響,我猜沒有科學家敢保證。當每年的雨量與地震頻率都在 「破歷史記錄」的此刻,工期絕對不短的蘇花高,未來也未必是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如果按照蘇花高的方案,許多隧道所在的位置更深入山區,一旦發生災變,救援任務將比 現在更難上加難。這當然不是不信任我們的工程人員,而是不信任老天爺會對福爾摩沙的 子民特別仁慈。屆時災變時當然又會有一群政客出來怪東怪西,但當然一定不會是傅崑萁 了,我不相信這類的人,能夠在台灣政壇存活那麼久。 於是,很可能花了千億的經費,不過是讓這種災變、祈禱、究責、保證的運作模式再來一 遍而已。 近日有幾則新聞也讓我頗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嘆。一則是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 民宿」,未來得通過環評。二則是雪隧助長了台北「假農民」移居宜蘭,加上「集村農舍 」的亂象,終於使政府警覺到未來這會是一個重要問題。其實,台灣目前在各地都有「假 農民」、「假農舍」、「假民宿」的現象,只不過他們透過結盟,也可以光明正大,假而 為真了。一開始就不應該放任的事,漸漸會變成一種集體欺騙,最後就變成自然的事了。 災變後跳出來說別人是「殺人兇手」,說別人「救災訊息混亂」,然後口徑一致地說「我 們要蘇花高」,像我這樣愚騃的人,其實也會。 而我知道的是,如果不是人生遇到一些事,大多數的人不會成為「殺人兇手」。最悲哀的 莫過於戰爭時期,我們有時候得被迫成為「殺人兇手」,或歌頌殺人兇手。我們試著活著 ,思考,然後有一天衰弱,而後死去。當然也可能我在下次開車回台北,或步行蘇花高時 ,被掩埋在落石底下。彼時,希望別再有人輕率地指責另一群人,是殺人兇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65.207 ※ 編輯: Dachiao 來自: 125.232.65.207 (10/25 00:02)
文章代碼(AID): #1Cn5W_Vv (NTUniNews)
文章代碼(AID): #1Cn5W_Vv (NTUn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