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看板NTUcontinent作者 (歲華)時間22年前 (2002/03/12 19: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這是隨筆。因此無論在哪裡被看到,看到的人對它作多麼嚴格的討論 ,我想都是沒有必要的。我無意在這樣的短文裡討論諸如到書店裡堆 書是否能提供我們詳實的出版業現況,或知識是否凌駕於政治力之上 之類的問題,因此也未曾準備在這裡遭遇到關於知識份子的自傲或小 眾的偏執之類問題。基本上這只是一份po在社板的隨筆,要成為足以 面對大眾(指非本社朋友們)的文字尚需要許多增刪及求證。因此敬 告網友:這篇東西不限轉錄,但針對可能引起爭辯之處,我認為無須 多生事端的部份已在前面說明。 大陸社書展隨想 日前新聞報導,台大大陸社學生舉辦之大陸書展,展售了禁止販售的 大陸書籍。初初讀到這個消息時相當訝異,原來在我所生活的國家還 是有所謂的「禁書」的﹔再讀下去,發現事情跟農曆年前後新聞局大 舉的查禁大陸出版品有關,更令人啞然失笑。這不是楊照他們高中時 候,後來被稱為威權時代的那個年代裡才有的事麼,怎麼就在離現在 不遠的幾個月前,硬是這麼硬生生的來了一遭呢。 再看一看國內其他媒體的報導:「光看書皮上的簡體字,還真有點時 空錯亂,不知是身在中國還是台灣」,或許是該記者(或新聞稿撰稿 人)不跑文化新聞吧,竟然全然無視於今天簡體字在台灣學術界以及 文化圈蔓延的程度,乍見之下慌忙的稱之為「氾濫」──原來一種文 字也是可以令人如同洪水般提防,並以氾濫稱之的呀。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洪水猛獸般的文字在台灣以什麼形象出現。 隨意作個實驗吧,讓我們隨意走進一家書店,找出所有關於經濟學理 論(而非教人如何賺錢的經濟分析或理財)、社會學,尤其是文化社 會學、當代哲學(維根斯坦、德悉達等等)的書,加起來疊成一堆, 跟以下幾類書中的任何一類比一下高度:暢銷小說(包括網路小說) 、健康常識(包括瘦身食譜)、理財入門、電腦教育……任選一項比 比看都行,我們會發現前面的社會科學理論書籍,其實不若我們想像 的多,儘管我們似乎聽聞過那都是好幾個博大精深的學門。量其實沒 什麼好提的,若要比較內容,任何一個稍具概念的社會科學的學生都 可以指出其中的不足。許多重要學者的作品並不完整不說,特定思潮 二手的入門書或詮釋後的讀本更是寥寥無幾。 而在此同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找一家賣「禁書」的店,簡單看一看 就會發現,原來在台灣出版界我們以為極小眾的書,無論是李歐塔或 哈伯馬斯或是馬庫色,是傅柯或德悉達,是哲學或是文化哲學,或是 文本詮釋,這些我們偶而在書架上看到的「小眾」名詞,在「出現在 台灣的大陸書」上的卻俯拾即是。我可以在一堆簡體書之中找到李歐 塔的《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一本大概一年銷不了幾十 本的小書,而跟他有關的書更是不勝枚舉。對於某些專門的社會科學 學門,尤其是文化社會學和當代哲學而言,大陸出版品的作者之齊全 、引介之豐富,在台灣是不可小覷的重要知識庫藏。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講,出版一本書時有些成本是無論賣多賣少都要 投入的,諸如翻譯的費用、美工、製版、第一版的印刷……。這些成 本在經濟學上叫做套牢成本,一旦書籍上市就已經不能更改,書商的 出版與否端看這個套牢成本能否回收──換言之,這本書的銷路是否 夠大,使這些軟硬體支出能夠打平。在自由競爭的出版市場上,除非 有另外的贊助(如新光吳氏基金會贊助遠流出版一系列社會科學叢書 ),否則大多數出版商皆會在出版書籍之前作此考量。 彼岸或許是因為在不久前曾經經歷過長時間的出版非市場化的時代, 許多出版上的生產力被用於一些並非多數人會購買,卻不應任其消失 的書本上。這在經濟學上是不符合經濟效率的,有許多書的生產量高 於它在市場上的需求量,或是需求量太低以致固定成本無法回收時出 版者依然出版。然而,這樣「無效率」的出版方式卻為人們留下了一 個認識當代社會思潮的機會。而反觀國內的出版事業,自由開放的市 場機制下,大多數出版社以利潤為導向的結果是,滿足娛樂需求及偷 窺心理的書能大為暢銷,各個學識領域內較為普及的通識書籍也還能 出版,至於大家眼中比較冷僻的書籍就很難在市面上找到充足的資料 ,更遑論一些可能時有晦澀時有艱深的當代學術界重要著作。 自由開放的市場當然很好,它讓我們可以買到大部分我們想要的書。 然而其中一小部份可能開啟某些人視野,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思潮的書 籍,卻在這樣的市場機制下被淘汰了。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它們賣不 了那麼多的錢。我們怎能想像,當我們的中學生走進書店,介紹當代 哲學思潮的書籍只要幾隻巴掌就能遮住而內容又不齊全時,這樣的社 會能出現了不起的哲學家?如果我們相信知識的拓展來自累積之後的 新生創發,那我們會難以想像社會科學在台灣的前途。作為唸經濟學 為本業的人,作者似乎不太敢衝撞自由市場的鐵律,而即使我們能對 出版事業施以贊助,也只見政府在大力推廣科學教育電腦教育、盡全 力發展高科技的同時,對這方面問題的力不從心。或許是認為台灣要 以科技立國,人文社會學科上沒有屬於自己的創見沒有關係﹔或許是 社會大眾不加注目的書政府也不加留意,無論那些書是否可能對整個 文化有深遠影響。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解釋,在許多地方需要借助於外 力是由學校內或是媒體上都可見到的事實。 那麼,在台灣現有的書籍之外,使用一些大陸的出版品作為參考(以 相對質量而言參考二字真是客氣的說法)或許也是可行的方法吧,只 要能引進這些書,我們既不用負擔出版小眾書籍的固定成本,又可以 讓需要的小眾讀者便捷的吸收豐富的相關知識,應該不失為一條良策 。然而,放任自由市場運行,而對社會科學書籍引介及出版之補助成 效不彰的政府,在這時卻對對岸書籍的自由進口橫加干預,使得許多 大陸書的販賣在台灣一直不見光,甚至大學生辦書展,都會遭到有關 當局的關切。在國內出版界一片自由市場浪潮,且已經造成顯著影響 的同時,對外來書籍的限制以及自由市場的妨礙固然顯得有點好笑, 不知原委的情形下對知識的施以暴力更教人摸不著頭腦。試問台大大 陸社書展的案例中,何曾有相關學者的隻字片語,向有關單位或媒體 ,以及民眾說明這些書的內容以及其重要性。對自由出版市場造成的 遺珠不加補救,反對唾手可得的進口資源橫加阻撓,固然令經濟系學 生大惑不解﹔政治力優先而不過問知識的內容,更是讓自以為是讀書 人的我們恐慌。 我們不敢假設在對書籍進口這樣橫加阻攔的背後是政治上的意識型態 造成了區隔,更不敢想像不問內容的「關照」一個學生書展是所為何 來。或許更不敢猜想的是,如果政治思維對知識的限制已是如此,我 們要何時才能請求政府在現行政策及體制下更為尊重學術的開放及交 流,並且為人文社會學科內完整而專精的引介盡一份心力。 -- 文學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 其間充滿了奇癖,執迷,和自以為是的苦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2.166
文章代碼(AID): #yZUbh00 (NTUcontinen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yZUbh00 (NTU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