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小平頂與小尖頂

看板NTUSG作者 (當我拿起G36衝出掩體...)時間13年前 (2010/12/29 01:20),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ja23072008 ()》之銘言: : 當初DA的問題好像是「為什麼ICBM的彈頭有尖有鈍?」 : 以下是我問到的答案 : 「最早期ICBM的彈頭都是鈍頭的,因為進入大氣層速度太快, : 尖頭的會燒掉,鈍頭的震波會把高熱隔絕在彈體外一段距離,加上減速快,這樣做比較好. : 後來的尖頭目的與速度無關,是要減低RCS, : 那種形狀的彈頭可以讓RCS減到0.00000006平方公尺等級, : F-22或B-2相較之下都是幾百幾千倍的東西, : 這種尖頭的進大氣層前要轉為圓屁股朝下,變成鈍頭減速. : 至於飛彈的外罩,那要看你的容器, : 裝在舊的飛彈發射窖或SSBN內的新飛彈,常常會有長度限制, : 那就只好把飛彈做胖一點,頭也就圓一點鈍一點, : 新的飛彈或MIRV裝得少的飛彈,就可以尖頭」 以上皆正確 但是這裡的重點是,東風-31他會不會做"翻轉"動作(按照資料...,他也不用翻轉) 而且這翻轉動作十分不必要,因為會大幅度降低精準度,除非你是翻過來再丟一顆飛彈出 來,而且只有不到10秒作目標標定與校正作業...;或者你根本就是大幅度減速給更多校正 時間(=被攔截時間)。 : 不過還是產生新的問題 : 1.所以說鈍頭進化成尖頭,是因為材料科技進步和控制律的改善? 應該說是"在熱流問題上"尖頭改成鈍頭 但是為了"反電子偵測"所以再改回尖頭 問題來了,你要知道在熱流問題上重返大氣層時沒有已知訊號穿透可物質可以在過快的速 度直接摩擦還不毀損,因此鈍頭震波隔熱仍為必要。 進入大氣層後再把飛彈罩丟掉。 : 2.當初DA的說法是老共的ICBM用尖頭,是因為遇到某些障礙。 : 但依照上面的答案來看,反而是老共的ICBM比較進步? 先回頭看一下三叉戟、SS-27、東風-31的比較,這裡會發現東風-31其實介於前兩者之間, 因此在這裡並不存在你所敘述最後一段的問題,因為這裡面長度、直徑排第二又是尖頭的 就是東風-31。 回頭也可以看見美國義勇兵系統也是尖頭設計,那麼為何更早的義勇兵系統可以尖頭,三 叉戟和SS-27卻要鈍頭? 提示: 終端導引系統 跟問提無關的一點,中共的航天載具酬重慢慢達到高載重水準,在之前可以注意到同尺寸 彈道飛彈與火箭,美國的往往可以更重塞更多東西,不過這是另一個瓶頸。 : 3.對於ICBM重返大氣層的過程又要重新理解了...... 其實...,加鈍頭並不用把這過程重新理解... -- Angels... We were born in heaven, and we shall feast in hell. <Born in Heaven, Feast in Hell> by D.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237.126 ※ 編輯: zephyr9114 來自: 118.166.237.126 (12/29 01:21)

01/05 18:12, , 1F
沒人回,我自答...
01/05 18:12, 1F

01/05 18:12, , 2F
因為終端導引是慣性...,不需用電磁可穿透材質...
01/05 18:12, 2F
文章代碼(AID): #1D6XneQi (NTUSG)
文章代碼(AID): #1D6XneQi (NTU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