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法蘭克福學派

看板NTUND-SBF作者 (兩兔傍地走→跌倒)時間21年前 (2002/11/12 17: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churchfire (不想麻煩了!!)》之銘言: : 請問一下 : 什麼叫做法蘭克福學派呀?? : 他的最簡涵義是什麼?? : 大概的主題是什麼?? : 我找了好多網頁,都寫得讓我好不懂唷!!! : 拜託請各位學長姐幫我一下!!! : 我是大學部的學生!!謝謝 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 “法蘭克福學派”涉及到“社會研究所”成員所從事的工作,該研究所1923年始建於 德國的法蘭克福城,它是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方向的研究中心,隸屬於德國一所主 要的大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所長卡爾‧格龍貝格的主持下,研究所傾向於經 驗地、歷史地、定向地研究歐洲工人階級運動的問題,儘管科爾施、盧卡奇等人的理 論文章也發表在研究所的刊物《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Archiv fur die Geschichte des Sozialismus und der Arbeiterbewegung)上。 1930年,霍克海默繼任研究所所長,並將許多卓有才華的理論家──包括弗洛姆、馬 爾庫塞、阿道爾諾──網羅在自己身邊。在霍克海默的主持下,研究所試圖發展一種 跨學科的社會理論,用以作為社會改革的一種工具。這個時期的工作乃是綜合哲學和 社會理論,把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結合起來。其成果體現在他們 的刊物──《社會研究雜誌》(Zeitschrift fur Sozialforschung)(1932-1947)──上,這份雜 誌所刊登的大量文章和書評至今仍然值得一讀。 霍克海默時期,研究所的第一項主要計劃就是系統地對權威加以研究,對那些服從於 獨裁政權的非理性權威的個人進行調查研究。這項研究在兩券本的著作──《權威和 家庭之研究》(Studien uber Autoritat und Familie)(1936)──中達到了頂點。三十年代, 法西斯主義是研究所主要關注的問題。研究所的大部分成員既是猶太人又是馬克思主 義激進分子,因而在希特勒掌權以後,不得不逃離德國。流亡者大多移居美國。從1934 年開始,研究所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直至1949年遷返法蘭克福。 從1936年至今,研究所把他們的工作稱為“批判的社會理論”。多年以來,“批判理 論”作為一個旗號標誌著研究所的馬克思主義,而且,由於“批判理論”試圖尋求一 種激進的、跨學科的社會理論,從而顯示了自己的特色;這種社會理論植根於黑格爾 -馬克思的辨證法,植根於歷史唯物主義,植根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革命理 論。研究所的成員們論證說,馬克思的下述概念──商品、貨幣、價值、交換和拜物 教──不僅表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而且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關係的特徵,在 這種社會關係中,商品、交換關係和價值支配著人的關係,支配著人的一切生活方式。 霍克海默寫過一篇重要論文──“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Traditional and Critical Theory)(1937),他在這篇論文中聲稱,既然“經濟是貧困的首要原因,那麼,理論的 批判和實踐的批判就必須把主要矛頭指向經濟”。研究所的成員們相信:通過生產、 無政府狀態、蕭條、失業和戰爭的潛在循環,資本主義經濟正在把資本主義社會引向 毀滅。他們相信:日益增長著的官僚主義和社會合理化的趨勢,正在摧毀個性和自由 的特徵,而這兩者又恰恰被資本主義標榜為自己的偉大創造。 霍克海默(1937)寫道,批判理論的“內容是這樣構成的,它把完全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 的概念轉換成這些概念的對立面:公平交易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自由經濟變成了壟 斷控制;生產勞動鞏固了束縛生產的種種關係;而社會生活的維持則變成了人民生活 的貧困”。批判理論的目的在於改變這些社會條件,並為“一個垂死時代的歷史運動” 提供一種理論。 批判理論闡述了關於自由資本主義轉變成壟斷資本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這一學說的各種 觀點,並希望成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歷史過程的組成部分。霍克海默聲稱: “在這一歷史過程的影響下產生出來的範疇批判著現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範疇─ ─階級、剝削、剩餘價值、利潤、貧困和崩潰──乃是一個概念整體的諸種要素;這 個概念整體的意義不應當在現存社會的再生產中去尋找;相反,應當在現存社會向合 理社會的轉變過程中去探求。”因此,批判理論是由一種要求解放的動機所激起的, 它是一種從事於“為未來而鬥爭”的社會實踐哲學。“如果有了現存的技術手段,一 個作為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社會便是可能的,就這種可能性而言”,批判理論必定會 始終忠實於“這樣一種關於未來社會的理想”。 在三十年代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中,“社會研究所”勾畫了如下一些理論:關於壟斷 資本主義的理論,關於新工業國家的理論,關於壟斷資本主義中技術的作用和大合作 的理論,關於“文化工業”和個人沒落的理論。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由他們所闡明的 學說佔據了社會理論的中心位置。這樣一大批有才幹的、跨學科的研究者聚集在一個 研究所名下,這種情況即使有過,也是非常罕見的。這批研究者在一個困難的歷史時 期設法保持了激進的社會理論的活力,並且提出了一種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許多方面, 以探討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的資本主義轉化過程中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和新的 歷史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壓力,研究所趨於分裂。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移居 加利福尼亞,而洛文塔爾、馬爾庫塞、諾伊曼和另外一些人則為美國政府工作,以便 在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作出貢獻。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合作寫出了《啟蒙的辯證法》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1947)一書,它既包括對法西斯主義和消費資本主義的批判, 又隱含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和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不同,他們提出了一種歷史哲學, 以探索啟蒙的命運──從希臘人科學思想的開端一直到法西斯的集中營和美國資本主 義的“文化工業”。這兩位思想家說明了西方的理性如何充當了統治工具,而“啟蒙” 又如何變成了它的對立面──迷惑與壓抑。這部著作批判了啟蒙的唯科學主義和唯理 論,並斷然把馬克思主義歸入“啟蒙的辯證法”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阿道爾諾、霍克海默和波洛克返回法蘭克福,在德國重建研究 所,而洛文塔爾、馬爾庫塞和其他人則繼續留在美國。在德國,阿道爾諾、霍克海默 及其同伴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並成為德國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潮流。此時,“法蘭克福 學派”這個詞開始廣為流傳,標誌著他們關於將跨學科進行社會研究的見解,標誌著 由阿道爾諾、霍克海默及其同伴所發展起來的特殊的社會理論。他們經常同其他社會 理論展開方法論和本體論的爭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實證主義辨論”,在這場辯 論中,他們對於社會理論中較重經驗和數量的方法進行了批判,並為自己更具思辨性 和批判性的社會理論進行辯護。這個圍繞在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周圍的德國人團體還 日益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懷抱敵意,同時,這個學派也反對來遭到各種形式的“馬克 思列寧主義”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被指斥為放奔革命,放奔科學的馬 克思主義世界觀。 由於提出了“完全被支配的社會”或“單向度社會”的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終於成為 最流行的派別,這種理論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在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日益增長的力 量,系統地闡述了社會控制新形式的發展。然而,五十年代期間,下述兩個方面之間 出現了分歧:一方面是重返法蘭克福的研究所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由弗洛姆、洛文塔 爾、馬爾庫塞和其他人(他們都沒有返回德國)所發展起來的理論,後者同阿道爾諾 和霍克海默的當前工作或早期工作常常不一致。因此,如果以為戰後各種批判理論家 都是作為鐵板一塊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來從事工作的話,那是容易引起誤解的。 雖然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期,批判理論家既有共同的目的,又有跨學科社會理論 的集體成果;此後,批判理論家之間經常出現分歧,而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法 蘭克福學派”這個名稱實際上只能用來表示德國研究所的工作了。 因此,要在總體上概括“法蘭克福學派”的特性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工作跨越幾 十年的時間,並涉及到形形色色的思想家,他們後來彼此又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我們 應該去把握研究所工作的各個不同的階段:(1)格龍貝格時代的經驗-歷史研究。(2)在 霍克海默的領導下,從三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嘗試建立一種跨學科的唯物主義社會理 論。(3)流亡時期(1937年前後至四十年代初期),試圖發展一種社會批判理論。(4)四十 年代,研究所成員分散開來,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擬定了新的方向。(5)五十年代和六 十年代,研究所遷返德國以及它在法蘭克福開展的工作。(6)弗洛姆、洛文塔爾、馬爾 庫塞和其他留在美國的人以各種方式發展批判理論。(7)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哈貝馬 斯、涅格特、施密特等人在德國繼續研究所的規劃,並發展批判理論。(8)目前活躍在 歐美的青年理論家和學者對批判理論的貢獻。 在概覽批判理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論,不同的理論家和不同的規劃, 這些異質的要素鬆散地連接在一起,因為它們都信奉跨學科的社會理論,都對社會批 判和社會變革發生興趣,而所有這一切又都受到阿道爾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哈 貝馬斯等理論家的影響。批判理論家傾向於對經驗主義的、定量的社會理論進行批判, 而更多地贊同理論建設、社會批判和社會變革。在今天的社會理論中,盡管批判理論 常常是不重要的趨勢,但仍然不失為一種非常活躍的趨勢;因此,法蘭克福學派的影 響仍然存在。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鄧小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55.173
文章代碼(AID): #zqCsp2z (NTUND-SBF)
文章代碼(AID): #zqCsp2z (NTUND-S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