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歷史重建與文化評論

看板NTUHistory90作者 (ego homo sum)時間19年前 (2005/07/20 16:52),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為什麼我看到的不是胡又天 是漢寶德 ※ 引述《youtien (大叮噹)》之銘言: :   下午去學校找閻鴻中老師,拿回我的期末考卷,也聊了半小時多。先輸入我 : 的考卷吧,考題如日前所述,是問一個問題,並論述它的重要性。因是一揮而就 : ,文思或有的未精當處,這裡也不加修改。 :   科目 先秦史 教學班組() 文學院 歷史學系 _組 四年級 :   考試日期:94年6月27日 學號B90103016 姓名 胡又天 : ─────────────────────────────────── :   我的問題是: :   如何還原涵養出先秦時代文學、藝術的那種氛圍? :   我們看先秦時遺留下來的工藝品、文學作品,在嘆其精美之外,也不禁要問 : :這些作者是有著什麼樣的精神與訓練,才做得出這些?那些工匠,是否也和精 : 英士大夫一樣,認識「美」與「道」? :   答案在《莊子》裡很容易找到。庖丁解牛、梓慶削鐻,雖未必有其事,但也 : 不會是無所本的。莊子完整地論述了「道」與「技」的關係,李澤厚《先秦美學 : 史》也將其意義、影響闡發甚詳。在那個手工業世代相傳的封建社會,工匠確實 : 能在生產、創造中達於藝而幾於道,後世以迄於今,也不斷有這樣的人;現在的 : 日本,也還保持著這種「職人文化」。 :   但這些都只是大體。細節上,我們不知道的還有很多:他們的學習過程是如 : 何?老一輩讀書人啟蒙由三百千而四書五經,他們呢?現代習畫者要素描,要臨 : 摹,要看東西方名作,先秦呢?音樂、冶鑄,每個領域我們都可這麼問。 :   誠然,若無新資料出土,這些很難考證,但是我們看現有的,隔閡已經很多 : ,很難深入到比「理解」更進一步的「體會」。例如,我們懂得宋代以後讀書人 : 的思維,因為他們讀的我們也讀得到,再加上史料多,學者的傳承亦迄今未絕, : 所以雖然時代大不一樣,我們只要用心,還是可以還原前人的風貌。可是,時代 : 畢竟是不一樣了,在今日教育體制中養成的我們,已難親身體會古人那樣集詩、 : 書、畫、樂、經世……等融於一體的博雅。雖然法門還在,老師也還有,可傳統 : 文化百年來確是式微著。長此以往,我們和古文化的隔閡將愈來愈大。觀乎大陸 : 改革開放以來為觀光重建的什麼黃鶴樓、雷峰塔,完全無神,其醜無比,便是傳 : 統斷裂後硬要復古,卻不懂得如何稽古而亂搞出來的惡果。 :   所以,如能還原與我們隔閡比近世更多的上古文藝,而發展出一套實用的稽 : 古方法論,其學術和現實意義都是巨大的。例如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採揣摩古 : 意、重新畫出來的復原式臨摹,便得到陳寅恪的高度讚揚。雖然張大千的才氣學 : 養世罕其匹,但那樣「復原式臨摹」需要什麼,還是值得研究、推廣的。 :   再拿古籍來說。我讀《尚書》《詩經》時發現一個問題:我們看的是今天的 : 楷體、明體字,不是原文!上古還未定形的文字,其六書之意義未經後世的改變 : 而失真,可是我們要如何去接近其原本?當然我們有文字學,今日的學者、史料 : 也不少,可是有沒有這樣一篇賞析式的文張,把如郭店楚簡《老子》的拓本與今 : 文對照,而解說古文字的書法、形義,再比較和今文的異同,而帶我們更接近不 : 免因楷體字而失了真的古典原貌?目前,這樣的努力散見在古籍注本,但我還沒 : 看到有專門向一般讀者做這樣的事的文章。 :   又如《楚辭》,我一直很好奇屈原是如何學到那麼多字詞,而用得那麼神的 : 。研究《詩經》《楚辭》者多矣,但這方面的研究,或許因為難做而至今闕如。 : 但有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一篇講〈芣苡〉差近之而令我眼睛一亮:他設法還 : 原〈芣苡〉的情境,讓我們想像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唱的,又帶有什麼期望, : 這就讓我對那個上古社會親近了不少。 :   工藝也是一樣。兩岸都有仿製古物,而在像西安還原銅車馬、湖北複製曾侯 : 乙編鐘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定有許多藝術上的感受,而我讀坊間書籍、學界報告 : ,卻多只在技術曾面、考古學層面上著重,藝術層面的心得感想卻未之見。設想 : ,如果能有那樣帶有藝術價值的報告乃至教學,對廣大學藝者當能有多少啟發! :   是故,我以為發展這樣一種實用的稽古方法論,極具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 : 不但能讓我們貼近那隔閡重重的上古,也可以保存、復興許多逐漸式微的傳統文 : 化,使歷史學實際走入社會、走入生活。 : ─────────────────────────────────── :   當初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下就有一點不安,想說我會不會想得太浮泛 : ;但是我個人的關懷就在這題目上,所以還是問了。這時,再問老師的意見。老 : 師說,我的問題很有意思,但的確是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   我問的問題是如何重建,但在這一步前,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兩個問題:第一 : ,那個時代的文化「是什麼」、有什麼特性;然後第二,是要明白造成那些特性 : 的因素,明白種種淵源。這些問題界定清楚了,才能談怎麼重建,而這也就是文 : 化史的任務。像李澤厚,他做的美學史好不好是一回事,至少他立論的系統很完 : 整,有達到做學問的基本要求;我的認知,則還是東一點西一點,零散未成體系 : 的。 :   老師也說,我的問題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同學問的,多是第一、第二個 : 層次的問題,就是像某事某物是如何,其淵源如何之類;我則問到了第三個層次 : 。 :   接著,我又說我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我正在做這樣的事。我在做文化評論如 : 羅大佑歌曲賞析,而我在研究現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發現:我們不只是和古代隔 : 閡。就是二十、四十年前的東西,現在讀來已經很有距離了。而我在評論時,又 : 時時恐怕誤解,怕我的想法失之武斷,所以我所謂的「稽古方法論」,也是我個 : 人迫切的所需。 :   老師肯定了我做文化評論的努力,說台灣這十年的文化評論確實比較空白, : 十幾年前的勢頭就還不錯;中國大陸這五年的文化評論也很興盛,估計還有五年 : 的好景。這是因為社會發展,新事物進來得多,知識份子會很有熱情去探索、討 : 論,為文化找路。而台灣近十年,因為太多政治議題蓋過社會議題,使得這熱情 : 漸趨沉寂或悲觀,而現在仍有在活動,在做文化評論的,多數還是八十年代出來 : 的那一輩。 :   我又提了一點:這幾年在網上,可以見到很多對這些文化評論者的批判,有 : 些也說得不錯,可是要他們在批判之外自己拿出一套,自己來做這方面的事,就 : 看不到什麼了。老師說,這也是問題之一:我們反省、檢討,然後反省完就沒力 : 了(苦笑)。 :   最後老師是鼓勵我繼續在這條路上努力。然後我再起一題,和老師說我當完 : 兵想去大陸考研究所的打算,問問看老師所知大陸近年學風如何,能否滿足我的 : 期望。又聊了一會,得了許多寶貴意見,這幾日還要再問其他老師、長輩以及對 : 岸友人,到時有機會再談談這個題目。 -- 這一邊萬珠深閨人影單 卸卻了珠釵金環雲鬢殘 輕吹孤燈聽更漏 月光如水照窗寒 閨中的知心伴侶共朝夕 今日裡平地忽然起波浪 明珠萬斛不易求 何日月圓照影雙 更憐它癡郎抱病苦纏綿 魂斷西廂求一見 見鮫奴低喚聲聲淚漣 李代桃僵無效見 癡心一片不為我 生生世世就為這情意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7.54

210.85.0.92 07/20, , 1F
這是什麼意思?
210.85.0.92 07/20, 1F

210.85.130.110 07/21, , 2F
意思是胡又天是(偽)漢寶德
210.85.130.110 07/21, 2F

210.85.0.92 07/21, , 3F
我不認識他啊……
210.85.0.92 07/21, 3F
文章代碼(AID): #12tX3U9t (NTUHistory90)
文章代碼(AID): #12tX3U9t (NTUHistory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