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心理分析概論

看板NTUE-EPC-97作者 (junior boys)時間17年前 (2006/10/19 18: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在Freud的人格結構中,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面向來看:結構、歷程和發展。結構可以 有兩種分類的分法,一是關注在意識層面,也就是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另一個是關注 在功能系統,也就是Freud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歷程則是解釋了性格運作的過程,包括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以及焦慮和其引發的 防衛機轉。而發展則是側重解釋人為何有此性格的構成,Freud則是以口腔期、肛門期、性 蕾期、潛伏期和兩性期來解釋。 上述的各個層面看起來都是Freud著名的理論,也好像似乎有其架構,但各理論之前的 關係是如何呢? 能量系統 首先要有的一個觀點是,Freud把人視為一能量系統(energy system),能量在此系 統中流動、轉移或被封組。能量雖是有限的,但是也不可能消失,它們可以被改變或轉換 ,例如在A方式中被消耗,則在B方式中被使用的能量就相對減少了,但本質上還是它們相 同的能量。所有的能量都以興奮的狀態存在,它們尋求著表現和解除緊張,且大致沿著阻 力最小的管道,這樣的興奮狀態稱為本能或者是驅慾。 生與死的本能 而所謂的本能或者是驅慾,在Freud早期的觀點中,提出了有關自我維護傾向的自我本 能,以及維續種族繁衍傾向的性本能。而後在晚期的觀點,則另外轉變為兩種本能,即為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生的本能包括了前述的自我本能和 性本能,也就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Freud將生的本能取名為原慾力 (libido)。 與生的本能相對的,就是死的本能。不同於生的本能,Freud並沒有特別為死的本能命 名。在Freud的觀點裡,死的本能會轉離個人自身,而在攻擊行動中朝向它們作用,因此某 些學者也將死的本能稱為攻擊的本能。在Frued的觀點裡,攻擊的本能潛伏於「人與人之間 所有感情與愛的關係之底層—或者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母親對於兒子的愛」。因此,在 心理分析中,人同其他動物般,受到本能和驅慾的驅使,並且尋求享樂原則來進行功能。 本我 自我 超我 現在對於心理分析的歷程(也就是生和死的本能)有了基礎的了解以後,再回頭來看 能量系統的概念,則可以比較理解本我、自我、超我是如何形成的。首先要說的是,在 Freud的人格理論裡,並非人一生下來就有著本我、自我和超我。人一出生時是只有著本我 ,而構成本我最主要的兩個元素就是性驅慾和死亡(攻擊)驅慾,換句話說,這也暗示著 ,在心理分析的觀點,性和攻擊驅慾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天性,是不需要去學習的。本我 ,也就是id,如同前述所講的能量法則,尋求釋放興奮、緊張和能量,本我的運作依循著 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驅樂避苦。它不做任何計畫或策略來獲得享樂,也不 耐心等待特定目標出現,它只是一味的尋求立即的緊張釋放。或者另一的方向來講,本我 的運作也同樣是依循著原始思維歷程(primary process),原始思維歷程是潛意識的語言 ,它無法區分現實和幻想。 現在,再來想想能量系統的概念。如前面所述,能量系統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不滅法 則,是只能轉換但不能消失的。在本我處於興奮的狀態,而要求著要減少緊張,也就是所 謂的耗能時,這時該怎麼做呢?在Freud的觀點,這時本我會找到一樣東西,把能量交給此 項東西,然後消耗掉,這時所謂能量消耗的對象,也就是所謂的「客體」。本我藉著這樣 找到客體並且耗能的過程,逐漸發展出自我。因此,所謂的自我,也就是依照著本我的需 求,不斷的找尋著客體耗能。但是自我並不僅僅只有滿足著本我,同樣在自我不斷的找尋 恰當或不恰當的客體中,逐漸形成了超我。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我,而本我為了要尋找 客體耗能而發展出自我,自我在學習客體的恰當與否當中,又分出了超我。 超我(superego)代表的是人道德的部分,包含著我們努力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時 預期的懲罰(罪惡感)。因此,超我是外在社會、世界種種道德原則的內在表徵。雖然超 我過於理想,通常無法隨著環境而修飾其行動,但隨著發展,我們也可以學習知道某些事 情是出於意外或者是受到迫害的,而非只有全有全無的概念。 自我(ego)不同著本我追求愉悅(享樂原則),超我追求完美,自我的運作則依循著 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自我根據現實世界的限制和超我的要求,來表現並滿足 本我的慾望。自我懂得區分現實和幻想的不同,懂得滿足必須要延宕到適合的時機,才可 以得大最大的享樂與最少的負面結果。另外,相對於本我的原始思維歷程(primary process),自我和超我則發展出次級思維歷程(secondary process)。不同於原始思維 歷程事潛意識的語言,次級思維則是意識的語言,且接受著現實檢驗。Epstin(1994)曾 對這兩者思考類型做過相關的區分,即分類維經驗思考與理性思考,它們被視為兩種不同 的基本認知方式,經驗思考類似原始思維原則,特徵是具體、受情緒的的影響,通常在人 際情境中用以達成移情或直觀。而理性思考則類似次級思維原則,特徵是較抽象、具分析 性,且依循邏輯規則與證據。根據Epstin(1994)的研究,這兩個系統是並列的,有所衝 突但也有所相互連結運作。 焦慮 回到前面的人格結構,也就是id、ego和superego,前面講到自我(ego)會找尋一客 體來釋放本我(id)的能量,但是如果當自我找不到適當的客體來消耗能量呢?這時自我 可能會抑制能量的投入,也就是抑制本能的滿足。但是因為滿足本能與消耗能量有關,因 此這些抑制終究會使人感到疲倦,因此就有了「焦慮」的概念。在心理分析的理論中,焦 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經驗,代表著對個體造成威脅或者是危險,個體無法將能量投注於某 客體來消除自己的緊張狀態。Freud持有兩套焦慮理論,一是講焦慮視為未釋出的性衝動之 結果,即被阻攔的原慾力(libido)。而在晚期的理論中,焦慮代表著痛苦的情緒,充當 自我即將遭遇危險的訊號,在此,焦慮是一種自我功能,警告自我對危險採取行動。 在心理分析中,焦慮的部分說明個體在某些時間經驗到創傷,即遭受重大變故或傷害 ,而焦慮就代表了先前重大經驗的重複,但以具體而微的方式呈現,且早期的創傷不見得 會被記憶。若以性格結構來表示,則代表本我的本能推動力與超我的威脅和處罰之前存在 著衝突,而產生焦慮。 焦慮依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現實焦慮、神經質焦慮和道德焦慮。現實焦慮是 對來自外界的危險之恐懼感,其焦慮程度與真實的威脅相當。神經質焦慮與道德焦慮則是 因個人內在的「動力平衡」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神經質焦慮是因害怕本能失去控制,導致 自己做出會遭懲罰的不當行為而產生的。而道德焦慮則是害怕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防衛機轉 焦慮是如此的痛苦,以至於我們無法長期忍受此種狀態,那該如何處理呢?這裡Freud 提出了他性格理論中最持久不變的面向之一,就是我們會以心理的自我防衛來抵抗引發的 焦慮,如上述自我找不到恰當的客體會引發焦慮,當焦慮累積到一定程度時,自我會把能 量壓抑到潛意識去,也就是發展出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來應付焦慮。防衛機 轉有兩種普遍的特性,一是它們都有否認與扭曲現實的特性,二是它們都在潛意識層面運 作。常見的防衛機轉有:潛抑(repression)、否認(denial)、反向(reaction formation)、.投射(projection)、替代(displacement)、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昇華(sublimation)、退化(regression)、內射(introjection)、認同 (ldentification)和補償(compensation)。 意識 前意識 潛意識 回到前面所講,自我因為找不到恰當的客體,而把能量壓抑到潛意識去,切下來就要 介紹除了本我、自我和超我這個分類的人格結構以外,另一個人格分類的結構,也就是意 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uos)。意識指的是我們 在任何時刻能覺察到的現象。前意識則是指加以注意便能覺察的心理內容,例如在看書的 時候未能想到某人的電話號碼,雖然它並不在意識中,但可以被輕易的想起,注意到此訊 息且將之帶入意識中並非難事。在帶入意識潛,這個電話號碼和眾多無法計算額外的心理 內容都屬於前意識。而潛意識則是我們無法覺察的心理內容,除非是特殊情況才可能被覺 察,例如夢的分析、催眠、說溜嘴等等。在Freud的觀點中,潛意識不合邏輯,不依循時間 觀念,也不受空間限制。心理分析學家認為,我們大多數的行為動機是受到潛意識的影響 ,也就是上述所說的防衛機轉和自我為滿足本我所有的行為(自己的解釋),這就是所謂 的動機理論。另外心理分析關於潛意識的特徵之一是,認為潛意識會影響意識經驗,如說 溜嘴、錯誤知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Freud對於潛意識的觀點,也就是把潛意識的內容多半聚焦在性 與攻擊。當代許多的學者研究的是比較平常的潛意識內容,其中間的差別暗示著人們可以 區分出心理分析的潛意識和認知的潛意識(Kihlstron, 1990, 1999; Pervin, 2003)。 心理分析學家對潛意識的看法著重於非理性、不合邏輯性,且假定潛意識的內容主要涉及 有關性和攻擊的想法、感情和動機,最後,也強調了哪些內容是受動機驅使之故,且這些 內容會對日常行為造成影響。不同於心理分析,認知的潛意識觀點,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 歷程在性質上並無差異,也就是潛意識可以如意識般理智、合邏輯,且理性。其次,認知 的觀點強調潛意識各種內容的可能性,而不只認為性和攻擊有特殊的意義。最後,取代動 機因素,認知觀點認為某些認知之所以無法在意識運作,是因為這些認知已經高度被例行 化、自動化,例如綁鞋帶這樣的動作,我們已經高度自動化此動作以致無法覺察到自己如 何綁鞋帶,而許多的文化信念也以同樣的邏輯被學習著。 本能的發展 最後,則是談到了本能的發展。誠如前面所講,本能在Frued的想法裡,最主要的就是 性和攻擊。根據心理分析的發展觀點,本能的動力源自於身體的緊張狀態,多半集中於身 體的某些部位,即慾欲帶(erogenous zones)。人不同時間的發展重點則是在於身體主要 的慾欲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成因決定。主要的快感與能量多半集中在特定區帶,但在發 展中這些區帶的位置則會不斷的改變。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口腔期(oral stage)、肛門期 (anal stage)、性蕾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cy stage)和兩性(genital stage)。代表的就是在口腔期時,客體主要是需求能與口腔互動的,到了肛門期時,慾欲 帶(也就是需要消耗的能量)從口腔轉移到了肛門,自我追求的就是能與肛門互動的客體 ,依此類推,性蕾期是追求能與性器官互動的客體。依照Freud的觀點,兒童的心智與情緒 的發展都決定於發生各相關欲欲帶的社會互動、焦慮與滿足,且所有性格的特質主要面向 皆發展於口腔、肛門和性蕾期。心理分析論未曾清楚的說明潛伏期的意義。而兩性期則是 代表青春期的展開,伴隨著性衝動和依底帕斯情節的復甦。此階段的依賴感與未完全解決 的依底帕斯情節又再度抬頭,青少年的混亂多半可歸咎於這些因素。根據Freud的說法,若 成功通過此發展階段,便可成長唯一心理健康的成人。 整理 最後做個總整理,Freud的理論首先要從能量系統的觀點切入,能量系統中流動的能量 就是所謂的本能或者是驅力。本能可分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人一出生,擁有的是性 和攻擊的本能,也就是所謂的本我,本我有過多的能量需要消耗時,就會試圖尋找客體耗 能而發展出自我,自我在學習客體的恰當與否當中,又分出了超我。如果自我成功找到恰 當的客體耗能,則個體能滿足本我,但若自我找不到恰當的客體耗能,則會引發焦慮,焦 慮累積過多,則自我會把消耗不掉的能量壓抑到潛意識去,也就是所謂的防衛機轉。本我 在發展的過程會有所謂的慾欲帶,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會轉換不同的慾欲帶,也就是自我 轉換不同能與之互動的客體。最後,心智活動的層面則包含了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整理的部分是我自己寫的,其實也不太確定對不對o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11.111 ※ 編輯: meijoy 來自: 61.228.111.111 (10/19 18:05)
文章代碼(AID): #15Dqp18Y (NTUE-EPC-97)
文章代碼(AID): #15Dqp18Y (NTUE-EPC-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