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求救] 王小胖歷史幫幫忙

看板NTUCHE-98-HW作者 (白告)時間18年前 (2006/02/24 01:1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ilovehitler (在風裡高歌)》之銘言: : 他的網誌進不去~~ : 有人可以說一下他的書單報告那些事嗎 這是從他的blog copy下來的: from:http://blog.xuite.net/liben/history/5081115 歷史二 民國歷史(1912-1949) 授課人:王立本 課程簡介: 為使學生對於自辛亥革命到中華民國遷台約四十年間,中國對於建立民主共和的努力與 成敗;並且以此作為借鏡,進一步思考今日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未來。主要教學進行方式 為主題式,每個主題在探討之前一週,授課教師會先指定學生所需閱讀作業的範圍,於 課程進行時就所閱讀的部分進行討論。除講解外,教師亦拋出一些問題鼓勵學生自由發 言與討論。每個主題原則上以二至三週為限,可以適度加以延長一小時。若有需要,可 以根據各個主題的內容加以播放相關的電影或紀錄片,以求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 內容更為活潑充實。 評量方式與相關規定: 期中、與期末考試各一,另外會要求學生針對所閱讀的文章或書籍加以選取其中的三篇 加以分組作一心得報告(書面部分需符合標準學術格式)。若學生對於此學期所學課程內 容甚感興趣,則亦可以自訂一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之研究題目來撰寫一篇論文,由教師 加以提示參考書目或資料收集方向。期中考占總成績百分之二十,期末考占百分之三十 ,報告占百分之三十(包括書面與口頭兩個部分各占一半)。另外,教師將不定時點名, 而隨堂出席狀況占總成績百分之二十,一次不到則扣取此成績之百分之三十,點名三次 不到者此項成績以零分計算,學生將不得提出異議!(病、事、喪假則須有相關證明) 授課大綱: §預計學期上課時間為十八週,第一週為課程大綱簡介與評量方式介紹,以下每個主題 原則上進行兩週,每週皆有閱讀作業,由教師在前一週指定之。扣除兩週為考試週,其 餘原則上用以撥放相關之輔助教學影片以及交由同學做課堂報告。 ﹝一﹞ 辛亥革命(1911-1912):革命的背景與經過、一舉成功之原因、妥協下的民國 與袁世凱的勝利。 ﹝二﹞ 袁世凱與民初政局(1912-1916):袁世凱與民初的國會、二次革命、帝制復 活與袁的敗亡。 ﹝三﹞ 軍閥政治(1916-1928):軍閥的定義與種類、北京政局、軍閥的混戰。 ﹝四﹞ 新文化運動與民初社會(1912-1928):經濟發展、新式教育的普及、新文化運動 與五四、新思想的引進與論戰。 ﹝五﹞ 國共合作與北伐(1918-1928):孫中山的再革命、中共的成立、廣東根據地的鞏 固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黃埔建軍與北伐、寧漢分裂、北伐的告成。 ﹝六﹞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新軍閥下的內戰、訓政與憲政、五次剿共、 國民黨內部的亂局、十年建國、日本侵華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七﹞ 抗戰與戡亂(1937-1949):抗戰的爆發與戰時中國政治、國共戰時的明爭暗鬥、 中國抗戰與世界大戰、戰後接收問題與內戰的再起、美國的調處、國民政府在大陸的崩潰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閱讀書目與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 通論性書目 (同學必須在課前至少具備或閱讀其中的一本)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2。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費正清 主編, 章建剛 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之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費正清 主編,章建剛 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一、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 各主題參考書與期刊論文 (以下列出者為參考之用,須閱讀的篇章由教師課前指定) ﹝一﹞辛亥革命(1911-1912): 張玉法,《辛亥革命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 許鼎彥,〈辛亥革命時期的交通系與袁世凱〉,台北:《國史館刊》,87年12月p.123-139。 章開沅,林增平 主編,《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蔣永敬,〈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台北:《歷史月刊》,1999年11月p.96-101。 ﹝二﹞袁世凱與民初政局(1912-1916): Young Ernest,,朱開芳 譯,〈從袁世凱出任民國總統談起〉,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報》,1980年5月p.381-391。 沈雲龍,〈民元臨時大總統孫、袁易位與北京兵變〉,台北:《傳記文學》,1987年9月 ,p.10-14。 侯宜杰,《百年家族─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翻雲覆雨的政治人物》,台北:立緒文化 ,2001年。 唐德剛,〈世紀末回顧「宋案」與「二次革命」〉,台北:《傳記文學》,1998年8月 p.31-39。 唐德剛,〈帝制醞釀期中的內憂外患〉,台北:《傳記文學》,1998年10月,p.25-40。 唐德剛,〈洪憲皇帝末日和護國運動的凝固〉,台北:《傳記文學》,1998年12月p.22-33。 張玉法,〈二次革命:國民黨與袁世凱的軍事對抗(1912-1914)〉,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1986年6月p.239-297。 張玉法,〈國民黨與進步黨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1981年7月 p.61-139。 ﹝三﹞軍閥政治(1916-1928)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1959年。 吳相湘,〈張作霖與日本的微妙關係〉,台北:《傳記文學》,1984年6月p.24-37。 呂偉俊,王德剛,中華民國史叢書《馮國璋和直系軍閥》,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李守孔,〈段祺瑞與民初政局〉,臺中:《東海歷史學報》,1978年7月p.15-45。 沈雲龍,〈北洋之「狗」馮國璋〉,台北:《傳記文學》,1976年5月p.47-54。 馬振犢,〈吳佩孚蓋棺不能論定〉,台北:《國史館刊》,1997年6月p.115-134。 張家昀,《模範軍閥:馮玉祥》,台北:久大出版社,1992年。 張靜如,劉志強 主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92。 賈熟村,中華民國史叢書《北洋軍閥時期的交通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四﹞新文化運動與民初社會(1912-1928) 王曉波,〈論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一個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思想史考源〉,台北: 《中國論壇》,1989年5月p.22-37。 石柏林,中華民國史叢書《淒風苦雨中的民國經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任卓宣,〈文學革命與新文化運動之探源〉,台北:《文訊月刊》,1984年10月p.175-185。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台北: 《聯合文學》,88年5月p.8-22。 沈寂,《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周玉山,〈李大釗與五四運動〉,台北:《文星雜誌》,76年2月p.115-121。 周玉山,〈陳獨秀與五四運動〉,台北:《文星雜誌》,76年4月p.118-124。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三冊,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89。 林蘊石,〈孫中山先生與新文化運動〉,台北:《近代中國》,1983年10月p.152-171。 金觀濤,劉青鋒,〈新文化運動與常識理性的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二十一世紀》月刊,1999年4月p.40-54。 唐德剛,〈北京大學:近代中國教育轉型的標竿〉,《傳記文學》,1998年5月p.31-42。 蔡建國,《蔡元培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五﹞國共合作與北伐(1918-1928) 王正華,《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台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3。 周谷,《孫中山與第三國際》,台北:大地出版社,1997年。 林珍珍,〈廖仲愷與黃埔建校建軍〉,台北:《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997年5月p.413-448。 邵銘煌,〈從困挫中奮起:孫中山兩次蒙難與革命事業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 學報》,2000年5月p.263-287。 馬齊彬 主編,《國共兩黨關係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曹伯一,〈寧漢分裂與清共〉,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東亞季刊》,1985年1月p.1-18。 郭恒玉,《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劉鳳翰,〈馮玉祥與北伐〉,台北:《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997年5月p.455-502。 閻沁恆,〈從「美國軍事檔案」看黃埔軍校的創立〉,台北:《現代軍事史評論》, 1991年8月p.59-65。 ﹝六﹞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 何萍,〈民國廿一年國難會議與訓政憲政之爭〉,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1994年3月p.155-185。 吳相湘,〈九一八事變的省思〉,台北:《歷史月刊》,1996年10月p.108-113。 李守孔,〈中國國民黨訓政之實施與憲政之預備〉,台北:《近代中國》,1986年6月 p.95-112。 周開慶,〈編遣會議與中原大戰〉,台北:《中國憲政》,1978年2月p.14-18。 易勞逸 著,陳謙平、陳紅民 譯,台北:《1927-1937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林明德,〈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九一八事變的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學報》,1983年6月p.245-279。 柯布爾 著,蔡靜儀 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團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1987年。 柯偉林 著,陳謙平 譯,《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 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1931-1934》,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70 年。 蔣永敬,〈國民黨三巨頭胡、汪、蔣的分合〉,台北:《傳記文學》,1993年3月p.15-24。 魏汝霖,〈中原大戰紀要〉,台北:《國防雜誌》,1994年8月p.96-101。 ﹛七﹞抗戰與戡亂(1937-1945) ꌊ三軍大學編撰,台北:《戡亂》,1989。 王成逸,〈馬歇爾與中國─國務卿任內的探討〉,台北:《國史館刊》,86年6月 p.205-228。 江口圭一 著,陳鵬仁 譯,《中日十五戰爭小史:九一八事變─日本投降》,台北:幼 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何應欽,《日本侵華八年抗戰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 李雲漢,〈七七事變前的華北危局〉,台北:《東方雜誌》,1970年7月p.61-68。 李新、陳鐵健 主編,《最後的決戰─中國新民主革命史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和談─以「重慶會談」為例〉,台北:《歷史月刊》 ,1995年6月p.71-75。 邵宗海,《美國介入國共和談的角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胡平生,〈抗戰時期國共關係的分水嶺─新四軍事件〉,台北:《歷史月刊》,84年6月 p.59-64。 胡春惠,〈對抗戰初期「低調俱樂部」的看法〉,台北:《近代中國》,87年12月p.53-66。 鄒讜 著,王寧、周先進,《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蔣永敬,《抗戰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0.230

02/24 20:11, , 1F
甘溫喔
02/24 20:11, 1F
文章代碼(AID): #13_UumKK (NTUCHE-98-HW)
文章代碼(AID): #13_UumKK (NTUCHE-98-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