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和氣氛 文 ◎ 王岫

看板NTU95thLIS作者 (君子立恆志)時間20年前 (2003/10/10 22:3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環境和氣氛 文 ◎ 王岫 圖 ◎ 張立曄 許多人喜歡進圖書館,無非是圖書館像高樓觀景台有多處可以俯望繽紛風景 的窗口,帶領我們去拓展知識的視野。當過國立圖書館館長的阿根廷詩人波 赫士甚至於把圖書館想像成那就是天堂的影像。 南昌街同德堂和隔戶的屋簷一角,不知什麼時候,被各築了一窩燕巢; 上班經過時,總看到幾隻燕子在窩巢附近飛進飛出的。不是「煙含晚樹人家 遠」的鄉村,而是車水馬龍,人聲遝雜的都會街道邊,竟然也看得到燕影翩 翩,聽得到呢喃如語,不禁令我驚喜地回憶起以前師大圖書館舊館頂簷上的 那些燕巢。三十年前,師大圖書館前面是一片碧草如茵,隔著孔子銅像大道 ,還有一座楊柳垂依的光智橋,青青綠園草,映襯著橋下浮著水蓮的一泓池 水——師大校園雖小,但有此一景,令師大人亦頗覺無憾矣!我清早偶爾在 草坪上晨讀,視線常穿過光智橋上掩映的柳梢頭,就看到不遠處宏郭隆柱, 希臘羅馬式建築之圖書館,屋簷上正有許多燕築巢泥,陣而呢喃不絕的燕群 飛出在空中翔舞,——那幅景色,至今仍然深留腦海,燕巢和燕群,亦成為 師大圖書館的特色,也帶來一些傳奇軼說:據說,大四的學生,出入圖書館 ,如果有幸遭到燕糞空襲上身,表示你將會考上研究所(那時候,研究所還 很少,考上研究所是不得了的事哩!)其實,你如果經常到圖書館念書、研 究,表示你很用功,受到燕糞青睞的比率自然較高,當然也比較會有機會考 上研究所的。 也不知道是否是那青青校園草和那燕群飛翔圍繞著莊嚴殿堂的一景,令 人感動起來,在師大社教系原本想念新聞組,以後打算當個報社副刊小編輯 ,能對天下好文章先一睹為快的我,竟然改念圖書館學組,以後並且當了近 卅年日日浪跡於典籍文獻的圖書館員(包括師大圖書館兩年);副刊編輯的 美夢,反而給同班同學田新彬給圓了,她當了︽世界日報︾副刊的主編了。 說起這段陳年舊景舊事,也無非是在談圖書館的環境和氣氛罷!圖書館是知 識的殿堂、念書、學習的地方,美國小品文作家卡辛斯(Norman Cousins) 甚至於說:「圖書館是理念誕生的傳達室,一個歷史來到生命的地方」;大 學圖書館更是大學的心臟,沒有圖書館,大學會是一片荒涼的沙漠,所以不 僅圖書館要設在校園中心附近,周遭的景觀也要調和、舒適,建築要具特色 ,讓人會很喜歡進去利用。有些國家級的圖書館以雄偉懾人取勝,像法國國 家圖書館,以四座展閱書本形狀的大樓對稱而立,大英圖書館則以長虹般的 巨艦外觀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國會圖書館則是典雅搭配莊嚴的三座新舊館會 與周遭的國會山莊形成恢宏萬千的氣象;這些建築都令人對圖書館心存敬仰 ,而抱著恭謹的心情進去使用。其他類型的圖書館,未必有如此氣魄,但可 營造另一種環境的氣氛,像前面所說的師大圖書館;可惜的是,師大後來校 園擴建的結果是草坪沒了,舊圖書館拆了,雖然還留下正前一片門面,但周 遭房子多了,燕子離去,師大的一片靈氣也就散了。 大學剛畢業時,我分發到省立台中圖書館實習一年;省中圖在中山公園 旁,我的辦公室在七樓,就俯視著翠綠的公園林木和那著名的台中地標—— 湖心的涼亭,所以省中圖的環境當時也是不錯的。晚上,我到東海大學圖書 館兼差,東海的校園很漂亮,但晚上的夜景更好,我經常沿著相思林夾道的 小徑,穿過草坪,聽著路思義教堂傳來隆沉的鐘聲,來到充滿書香的木造圖 書館,在那兒度過寧靜的夜晚。後來,我到植物園內的中央圖書館上班,綠 瓦紅牆的央館,自是古色古香,尤其中庭有池,四周花木扶疏;我們的辦公 室也如舊日四合大院,迴廊曲徑饒是典雅有致。幾年後,搬了館舍,建築恢 宏氣魄,地處中樞要地,可惜的是對向中正紀念堂卻常是抗爭集合或大型晚 會之場所,廣播、呼叫、喧譁之聲時時貫穿入牆,已影響到圖書館應有的寧 靜,常令館員嘆息。 當然,除了外在的環境,圖書館內部的氣氛毋寧更為重要。許多人喜歡 進圖書館,無非是圖書館像高樓觀景台有多處可以俯望繽紛風景的窗口,帶 領我們去拓展知識的視野。當過國立圖書館館長的阿根廷詩人波赫士甚至於 把圖書館想像成那就是天堂的影像;馬克吐溫也曾形容一間美好的書房說: 「書架上圍繞的眾多圖書,總會令你覺得那芬芳的書香,正透過你的肌膚, 讓你吸收到書中所蘊含的智慧——即使你尚未打開任何一本書。」其實,這 用來形容滿壁生輝的圖書館是更為恰當的。美國詩人查爾迪(John Ciardi) 也說:「圖書館是一座寧靜的儲藏所,儲有人類的記憶;在這,你只聽到書 頁輕翻的沙沙聲,安靜地透過閱覽桌,成就了許多思想的誕生。」因此,寧 靜的氣氛,滿室的書室,應是圖書館揮放其功能的重要元素之一罷。我曾走 過閱覽室,在僻靜的一角,看到作家王溢嘉先生沉浸在《筆記小說大觀》的 閱讀中,對這位放棄人人羨慕的醫生生涯而從事健康醫學雜誌的編輯兼心靈 導師的作家,我深為敬佩,也很高興圖書館能提供他這麼一塊安靜的角落, 讓他像伍爾芙形容大英博物館的圓形大閱覽室(舊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使 她能擁有一大片巨大心靈的滋養一樣;他們得到的滋養,能再轉為文學著作 ,嘉惠讀者民眾,圖書館亦屬間接有功罷! 內部要有氣氛,其實人少最好,柯裕棻在她的小說《霜夜》(《聯合文 學》四月號)中這樣描述道:「圖書館空無一人,這是愉悅的地方,日光充 足且揮霍地透過高敞的樓層、明朗的大窗,燒照著百年橡木的長方大桌。我 棲身於熟悉的角落,四周與牆等高的書,都是熟悉的語文;安撫人心的書籍 氣息,溫暖地包圍著我……」這種情境,我以前在東海圖書館的書庫中也領 會過,正如美國作家托絲(Sosan Allen Toth)說的:「……這樣的圖書館 氣息太奇妙了,圖書館用看的,用嗅聞的,像初戀的記憶那樣無聲勝有聲… …」 然而,現實上,這樣的圖書館會被上級長官罵死,讀者稀少,表示你經 營不善,沒有用心。長官比較喜歡看到滿室學生在用功的讀著;於是,許多 圖書館開闢了自修室,供讀者準備聯考或高普考的K書(連國民黨黨部地下 室也兼營這種圖書室了)。相同目的的讀者一多,圖書館自然變得生硬,也 怪不得李敖在誇耀他的書房而批評「圖書館是通俗的、冷冷的,沒有個性, 真正第一流的思想家的工作地點是自己的書房,而不是圖書館」(《上山.上山.愛》) ——雖然,他忘了他說過「自己在中學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消耗在台中 一中的圖書館」(《傳統下的獨白》),圖書館事實上是奠立他知識、史料 豐富的基礎,但自修室似的圖書館也的確失去圖書館應有的價值。圖書館人 少或許不符經濟效益,但個人覺得基本上還是應維持適度的讀者即可。以目 前服務的圖書館而言,近年來可說是被超支使用,真是到了難以喘息的機會 。這是因為近數年來,大專院校急劇擴增或升格,可惜新設院校的圖書館沒 有隨著建設或充實;倒是教師很認真地指定學生做作業、寫報告、找資料, 於是他們只有湧向我們這個館藏較多,且交通便利的圖書館,以前還只是週 六、週日比較感受到這批日進兩、三千人次,猶如蝗蟲過境的人潮壓力,最 近則幾乎沒有什麼假日、平常日之分,天天人潮洶湧;加以我們藏書日增, 館舍空間已近飽和,有時不得不調整隔間,多闢書架;如此,讀者愈多,空 間愈小之下,自是更加侷促擁擠,人潮走動,已猶如菜市場般混亂;學生們 又常不自覺地兩、三成群討論,讀者們也常不認識字似的對許多公告文字視 而未見,任由手機時而響起;圖書館的氣氛、圖書館的靈性,也就這樣消失 大半了,只剩下閉館後,館員面對滿室到處零落或殘破的書籍而嘆息,以前 的首長一直揭示我們是「學術圖書館」的理念,似乎已節節敗退了。 也怪不得我似乎好久沒看到王溢嘉了,對廖玉蕙在《曾經美麗》一書中 的︿圖書館一角﹀一文,敘述她在圖書館因人潮的兵荒馬亂而一回回地枯候 調借的雜誌,也似乎只有萬分地抱歉和無奈;或許,我們只有期待圖書館的 建設能盡量普及而平衡,讓每所圖書館都有適當、適量的讀者,才能營造圖 書館真正應有的環境和氣氛罷,也讓讀者使用圖書館,都像在自家的閣樓翻 閱資料,那樣親切、熟悉、寧靜! 自由副刊 中華民國90年8月6日 星期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ug/6/life/article-1.htm --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44.238
文章代碼(AID): #_XiAPu3 (NTU95thLIS)
文章代碼(AID): #_XiAPu3 (NTU95th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