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後整理--民主與效率的爭議

看板NEW_ROC作者 (暴君稱孤)時間13年前 (2011/05/30 06:20), 編輯推噓3(3031)
留言3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在此,我很感謝d大的指教,我承認在後續討論中,有點意氣用事了點, 但是我必須說「模型」只是解釋,而非用來計畫, 人的智慧是有限,因此當某一群人認為基於公眾利益而為他人計畫時, 會發生哪些事呢?---最基本的就是「無效率」 什麼是「效率」,就是「資源配置」的問題, 然而,當政府利用公權力進行調整的時候,會發生所謂的「X-無效率」, 這「X-無效率」的討論在各個財政學課本中都可以看的到 民主的基本模型就是「憲政模型」, 更細緻的說,總統制、內閣制、混合制或委員制都是一種「民主模型」, 各國在這些基本模型上,加上了歷史與文化背景產生了若干慣例, 我們說,這些「憲政模型與慣例」就構成了各國的政治體制, 既然是模型,就會有一些「基本法則」與「可能的運作方法」, 前者是明顯的出現在模型設定當中,後者則是實際運作可能的情況 e大的眼中似乎認為,民主就是「亂」與「執行力差」, 「亂」是因為進行溝通時所會發生的成本,也就是「協調成本」, 而「執行力差」是因為有所謂的「執行成本」存在, 在財政學課本中,討論這兩個成本時,都會希望追求是成本最小的情況 以上是模型的推演問題,而上列所有觀點,都是基於此出發的, 也就是--模型都沒設定好,遑論民主運作呢? 這才是我對中國自稱自己是民主產生反感 至於「民主、自由與經濟」的關係, 在印度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經濟發展即自由」與林毅夫的「解讀中國經濟」, 他們論調都集中於討論一件事:經濟成長絕非一定代表人民生活水準整體提升, 沈恩強調「選擇自由與機會平等」與「生活能力的維持」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求, 而林毅夫教授則反對:「一次分配重視效率,二次分配重視公平」的作法與觀點, 他認為是可以「效率與公平」齊頭並進的,也就是往「市場體制」移動, 為此,政府必須放寬管制,以防發生價格差異而造成「競租」與「浪費」 d大在第六段說中國的其中一個問題是「人多」, 但是這剛好也是中國他本身的「優勢」,因為他與印度一樣可依靠內需創造成長 印度再過幾年人口會超過中國,而基礎建設的不足與庶民文化中的階級差異, 會造成印度人的生活水準遲遲沒有提升 東南亞則是屬於開放式經濟體,國家除了基礎建設與穩定很難能創造成長 d大說的很對,很多事情是「沒有理所當然」的, 也因此沈恩才會大聲疾呼「選擇自由」與「資訊自由」, 我想,經濟學有個「學習曲線」理論,可以說明歷史進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就好比,「技術進步」很久以前要靠著很多不確定性才會慢慢發生, 但是如今如果「資訊開放」,累積了他人的經驗自然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民主不可能「一蹴可及」,但是「完全沒有建立模型」的意思, 那麼就更難民主了,因為發展民主的過程中一定要犧牲部分「執行力」, 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憲政就是制約政府,所以自然會失去部分執行力 以上討論串中,我一直反駁e大的三個觀點-- (1)效率不等於速度快, (2)中國的漸進式民主要先有經濟基礎與素養再說, (3)拿東南亞例子當作理由,以及將學習西式民主駁斥為崇洋媚外, 我想,每個人都很清楚一件事,台灣開放黨禁、報禁是何時? 難道不是台灣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成就了?而一黨專政要如何培養人民的民主素養呢? 一黨專政下,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都是同一群人要你知道的那一套, 就像e大在最後回文中,提到的那些個問題,足以證明中國根本無意建立模型, 講「模型」可能十分刺耳,這麼說好了建立「憲政秩序」 借一個柏揚老大的觀點:崇洋有何不可,但為何崇洋一定是媚外? 「崇洋」一詞在漢唐時期是沒有出現過的,最早出現是在清末時, 那時候的中國貧弱,列強侵略中國的同時也帶進了西方各種思想與科學, 當時「崇洋媚外」正是在在罵那些剪了辮子頭,要求西式民主與反孔家電的人, 但要知道我們目前使用的所有電器,哪一件不是西方傳來的? 難道使用的同時,我們不是讚嘆他們的方便,而是邊唾棄邊使用它? 「民主集中式」打哪來的?「階級論」打哪來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模式打哪來的? 我們穿著的西裝打哪來的?我們看的電視,或者所用的科學方法,打哪來的? 除了「儒家傳統」之外,哪一件的物品或思想不是從西方來的? 而「禮義廉恥」只有中國文化才有?西方人對個人的尊重與婚姻的忠貞,比中國強多了! 最後,我必須要在此說聲抱歉,明知道這些個討論串,會引來「激戰」, 而激戰的雙方本身最後都會一直跳針,而無法提出新觀點, 我只能說,「經濟自由如果沒有政治自由作支撐,事實上是很難成立的」, 而要開始民主,就必須開放資訊、開放黨禁報禁作為「挑戰既有勢力」的手段, 否則,就真的不是「開始」,遑論「慢慢來」呢? --------- 很抱歉,開個討論串一直在跳針,在此強調我並非敵視中國或中國人, 而是不滿目前中國共產黨所搞的那一套, 當然我不是中國管轄的,也不是美國人(自以為正義的一群人), 似乎沒資格代表中國的居民來說話,不是? -- 人性本賤,非戰之罪!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執而殺之,熟敢?常有司殺者殺 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手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9.130.39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111.249.130.39 (05/30 06:22)

05/30 22:23, , 1F
我沒認為民主是亂或者執行力就一定差
05/30 22:23, 1F

05/30 22:23, , 2F
但是不成熟的民主就是亂和執行力差。目前發展中國家和歐美
05/30 22:23, 2F
我想者是我們認知落差最大的地方, 不成熟的民主需要時間考驗,不是說達到某一經濟發展的程度就會民主成功, 而是需要時間累積與試驗錯誤,我們可以避開他國曾經有的錯誤, 卻無法避開來自文化上的差異與民眾法感的問題 民族性與中國歷史來看, 只要人民看到經濟生活有所提升,會歸功於政府執行力,是不會想要去改變什麼的, 一旦發生了經濟生活衰退時,執行力高的政府卻可以把人民整個壓制住 想想看,中國的軍隊、武裝警察與警察的人數如何呢? 因此,這正是我們就想法上的落差

05/30 22:24, , 3F
硬碰硬去拼技術更本拼不過,所以要曲線救國,用執行力去拼
05/30 22:24, 3F

05/30 22:24, , 4F
通過執行力實現競爭力,從而提升技術和產業
05/30 22:24, 4F
硬碰硬?請問中國目前所作所為是不是硬碰硬? 在一黨專政下,強調執行力的同時,就是會犧牲發展民主的機會, 要知道,經濟成長一旦開始只有慢慢進入穩定成長, 而不會有所衰退(我指的是趨勢不是循環),大家都會成長,何時才算中國趕上歐美呢? 我一直強調,市場如果受到干涉,從而造成價格差異時,就會發生競租, 而政府的各項補助,與資源配置不按照自己優勢,就會發生資源浪費等無效率狀況, 企業體質也不會修正,民眾生活成長速度反而只會更慢, 以前之所以發生貧富差距,是因為發展過程中以相當不公平的方法進行生產, 現在各國透過法規限制,要求資訊公開與企業自生能力,以及社會保險等, 希望降低這一類情形,經濟成長的同時是否就應該容忍貧富不均或限制自由呢? 強調不成熟民主的同時,也應該要去討論他們失敗的點在哪? 真的是因為不成熟的民主造成經濟成長緩慢,還是說有一定的機遇呢? 東南亞國家二戰後多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大都是如台灣早期與現代中國的「專政」, 但是,我們發覺軍人專政、內戰、內部貪污等,反而是他們成長緩慢的主因, 相較於現代的中國,大都尊重知識份子,計畫也有不少失敗的,卻可以修正反省, 而且,中國內需本來就很大,透過內需市場其實就可以支撐經濟成長了, 毋庸像台灣或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需要依靠外貿來支撐經濟成長 再舉個例子,二戰後的日本是以漸進式民主方式為之的,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仍然讓日本從原本嚴重衰退到目前的進步, 一樣是一黨專政但卻是透過選舉所形成的,那麼日本經濟發展可以衰退呢? 當然不可否認,日本在二戰前的實力就已經超越東南亞與中國了, 但是在清領後期和日治時代的台灣,是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了, 加上二戰時,台灣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戰火波及,也因此反而造就了國民黨成功基礎, 因此不能全部都說,專政的執行力是造就經濟成長的 經濟發展不只是盡「人事」,還要看「天時」,而且是沒有終點的, 而政治上的民主也是如此,然而不盡人事,遑論靠天時呢? 不要太過迷信政府的能力,政府唯一能作的只有維持法秩序與保護市場交易安全, 真正要讓經濟成長,又不要發生浪費的方法,就只有尊重市場機能, 否則,就永遠只是個「要糖吃的小孩」!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61.60.212.162 (05/31 04:05)

05/31 06:04, , 5F
中國針對「權力集中」與「經濟開放」之間的悖論,主調
05/31 06:04, 5F

05/31 06:05, , 6F
是說中國經濟像一台高速火車「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05/31 06:05, 6F

05/31 06:06, , 7F
現階段釋放政權結果不難想像,統治正當性換成經濟罷了
05/31 06:06, 7F

05/31 06:08, , 8F
對中國的研究是很刺激的,它正在改寫兩百年來的經濟學
05/31 06:08, 8F

05/31 06:08, , 9F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特別台灣真的不能漠視對中國的研究
05/31 06:08, 9F
我從不漠視反而重視,尤其是林毅夫的著作 高速火車這一類的說法正好是我所質疑有關效率的部分 欲速則不達,尤其透過高成長所誕生的高利潤 這些利潤到底最後是由誰享受的呢? 我不重視經濟成長,只重視貧富差距,以及物價膨脹的問題, 基本上,我印象當中(如果有說錯請糾正我),民主集中一開始不是共產主義的說法, 或者應該說民主集中是有其雛型的,盧梭的一院制論調 只是共產黨為了要確定無產階級專政,又想保留民主的運作, 也因此發展了民主集中制,在這之下還有所謂的"黨的武力控事權(黨指揮槍)" 而司法體系也是為無產階級作服務的,自然也推翻了資本主義形式的法院(他們說法) 其實,當時孫文創國民大會時,某種程度上也有這種味道, 而我們知道,孫文受到英國文化很深的影響,以及念念不忘三權分立的弊病, 所以再規劃國民大會的同時,也建立了五權政府,但是這裡有很多爭議, 我在更前面的文章中,有說出我的看法與解釋 原始的五權憲法藍圖是這樣的: --立法部門 --司法部門 國民大會--行政部門--省--縣 --考試部門 --監察部門 是沒有所謂的"超然"總統職位,而國民大會主席也絕非代表國家, 總統一職充其量只是行政部門的首長而已,立法部門是國會,司法部門有法院, 考試部門則設置考試官,監察部門則設置監察官,然後讓五權政府彼此制衡, 縣選出一名縣民代表到省去開會組成省代表會, 再由各省代表會選出若干代表組成國民大會,以及選舉國會議員等, 由國民大會選舉總統,並代表各縣人民在中央行使所謂的"政權", 換言之,國民大會充其量只是"一群聽從縣民到中央舉手的人"開會的 後來孫文在五權憲法的講稿中,又將五權政府分為五院,此時就沒有特意強調總統了, 而且也沒有特別去強調民意機關, 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孫文心中官員都是透過選舉與考試而來的, 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民意性,尤其考試權當初設計時就只有考試而已, 每年定期考選一批專業官員,進入中央或地方政府作事, 而監察權也很單純的是"彈劾",當然也包含糾正等,目的是警惕官員, 因為彈劾之後,罷免的問題是國民大會或司法院的事 再後來,現今的中華民國憲法為了防止蔣中正專斷,所以故意的讓總統變成超然的, 然後設置行政院長,使得總統變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五院首領而已, 自然也不該存在"原本就沒存在過"的總統得五院院長的設計了 抱歉,岔題了! 我意思是在某些程度上民主集中制是中國人當時認為是團結的一種標誌, 我們可以發覺,孫文的五院制政府有點專政的色彩,但是卻沒有共產黨那麼明顯, 而國民大會的設計當時只是為了解決直接民主窒礙難行的問題, 也因此,間接民主只是落實直接民主的手段,而直接民主就落實在縣務上了, 畢竟,人民的知識與關心有限,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就能夠撼動中央決策, 但是又不能讓人民始終對政府作為被蒙在鼓裡,所以選罷創複應運而生, 三民主義的最終問題是民生問題,始於民生終於民生, 因而民族主義只是用來講述應該團結而已,民權主義只是一個人民管理政府的方法, 民生主義則是真正拿來解決問題的計畫,也因此實業計畫等都是那種思維產生的 然而國民大會的民主集中制,以及中共目前的民主集中制, 就某種程度上看似相似,但其實很不一樣,原因是縣是直接民主的, 而當時孫文心目中縣的面積與人口就跟縣在的鄉(中國的)差不多大, 至於西藏地方與蒙古地方,則相當程度的給予他們很大的自治權, 有人解釋說,因為這兩個地方漢人很少,土地很大而人口卻十分稀疏, 所以就讓他們維持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權,但是卻仍然要受中央的節制 孫文心目中的萬能政府,與目前中國的思維很像, 但是孫文多了個"戒心",因此創造了考試與監察用來考察官員, 其實說到底,這是人民賦予政府的兩個權力,用韓非的話說就是"二柄"就是治術, 人民的選舉複決有時候是不夠的,所以在中央會希望仰賴專業官員, 但對於地方官員,尤其是縣的官員則是希望人民自己選舉與罷免, 一般人說,孫文的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結合,但這是不對的, 毋寧說是李斯特的"國家資本主義",市場作用反而是受到限制的 應該說,只承認某些東西是可以依靠市場的,譬如人力與商品, 而實物資本(若干生廠工具),金融資本(銀行國有),土地等都會希望是國有的, 但對土地一方面認為他是公共的,另一方面又承認可以在"某些條件下"自由處分, 然而,後人發現,孫文學說有很多問題自不待言, 加上他的理念,說到底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因為目前台灣的憲法從未真正落實原本精神) 當然也因為台灣國內的奇怪的意識形態,自然也不會去討論五院制了 最近一次討論五院制基本精神的是將五院制徹底摧毀的一個大法官解釋, 將國民大會,立法院與監察院都當作民意機關,都是國會,這是十分大的錯誤, 選舉不一定就是民意機關,當然也就不一定是國會,不然總統也是國會囉? 監察院是選出來代替人民作彈劾用的,國民大會則只是類似美國選舉團而已, 真正的民意機關或國會只能是立法院而已,國民大會創制與複決還是以立法院為基礎的 回過頭來,經濟成長不是唯一提升人民生活的標準, 而計畫經濟不代表就是否定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或者否定討論的權利, 政府受到限制時,也無損民主集中制對於經濟的貢獻(就孫文的立論觀之), 中國目前要追求是一種穩健的成長,也必須是一種實質的公平的成長, 換言之,貧富兩端的所得增加不該是比例的,而應該是定額的, 舉個例子,假設貧窮階層握有全國財富的20,富有階層則握有80,每年經濟成長8%, (1)比例成長,也就是各成長8%,則成長後貧窮的是21.6,富有的是86.4, (2)定額成長,也就成長的時候是貧富各增加4,則前者變成24,後者變成84, 若是(1)則貧富差距為64.8,而(2)則是差距60, 簡言之要避免非勞動所得增加,而應該從勞動所得增加入手,這只是大概的舉例 總之,經濟成長不是要飛快的成長而忽略底下各階層分配到的部分, 另一方面,計畫經濟不代表就是否定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因為必須有所監督, 想像成國家好比是一家公司,人民是一群股東,政府是經營團隊, 這樣應該會比較好理解我的意見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61.60.212.162 (05/31 07:52)

05/31 07:21, , 10F
陳志武、孫立平、王紹光、胡鞍鋼。這幾人觀點各有異同
05/31 07:21, 10F

05/31 07:22, , 11F
我也還在學習「理解中國」,解釋中國將是經濟學的顯學
05/31 07:22, 11F

05/31 07:25, , 12F
歷史分期上:明朝至清末、民初、共產革命、改革開放。
05/31 07:25, 12F

05/31 07:29, , 13F
這幾段歷史太特殊,當前的既有理論很難進行一貫解釋。
05/31 07:29, 13F

05/31 08:04, , 14F
至於你後來補述的「監督、制衡機制」共產黨也是有....
05/31 08:04, 14F

05/31 08:06, , 15F
該方法源於共產黨的國家理論,在下位者可檢討上位者。
05/31 08:06, 15F

05/31 08:06, , 16F
所以左岸公家機關每逢年末都很忙,要搞一堆檢討報告。
05/31 08:06, 16F

05/31 08:08, , 17F
輕視民眾訴願,過份地運用「專家型技術官僚」來治國,
05/31 08:08, 17F

05/31 08:10, , 18F
並不意味治理比人民當家作主來得差,但風險必定較高。
05/31 08:10, 18F

05/31 08:11, , 19F
所以,針對「中國為何不會垮」的討論必須從「黨」開始
05/31 08:11, 19F

05/31 08:13, , 20F
,毛從蘇老大接手、文革、鄧再起、鄧壓住共黨保守....
05/31 08:13, 20F

05/31 08:16, , 21F
這段對「黨如何進行領導」的黨改革史,是重要的背景。
05/31 08:16, 21F

05/31 18:46, , 22F
我必須說,中共真的成立至今才多久呢?
05/31 18:46, 22F

05/31 18:47, , 23F
看似左派的思想中有多少傳統的影子呢?
05/31 18:47, 23F

05/31 18:47, , 24F
一國風土民情絕對造就一國的政治與經濟上發展,
05/31 18:47, 24F

05/31 18:47, , 25F
與其說經濟發展造就政治與文化背景,
05/31 18:47, 25F

05/31 18:48, , 26F
不如說文化背景反而是經濟政治社會與學術的基礎,
05/31 18:48, 26F

05/31 18:48, , 27F
就某方面而言,文化決定論會比較接近中國發展方向,
05/31 18:48, 27F

05/31 18:49, , 28F
但是必須要分析一下,中國發展到底是國際情勢造就,
05/31 18:49, 28F

05/31 18:49, , 29F
還是說真的是政府施為呢?這問題不先搞清楚,
05/31 18:49, 29F

05/31 18:49, , 30F
理論是無法建議,更遑論分析與解釋現況呢?
05/31 18:49, 30F

05/31 18:50, , 31F
就目前而論,我是傾向國際情勢造就中國的
05/31 18:50, 31F

05/31 18:50, , 32F
因此在外在的國際情勢與內在文化因素上中國才有今天
05/31 18:50, 32F

06/01 02:31, , 33F
建議可以看看蕭功秦的觀點。你可以不同意他,但其論述
06/01 02:31, 33F

06/01 02:34, , 34F
勉強能成「一個體系」。近代史務必以多元角度去理解。
06/01 02:34, 34F
文章代碼(AID): #1DuiRA4z (NEW_ROC)
文章代碼(AID): #1DuiRA4z (NEW_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