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系排] 我所認識的東華物理系排[1]

看板NDHU-Phy-VB作者 (星夜)時間14年前 (2009/11/19 02:54), 編輯推噓18(18021)
留言3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3 (看更多)
探討攻擊助跑時的角度,造成的影響 問題:攻擊時從邊線外面跨兩至三步的位置切直線進去打的優異性 ▃▃▃▃▃▃▃▃▃▃ ▃▃▃▃▃▃▃▃▃▃▃▃ ←網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米線 大角度切入 小角度切入 註︰在踩攻擊步伐的時候 通常拉到三米至三米半的位置 (因人而異) 因為作圖的關係 所以只有畫到三米線 討論:主攻位置的攻擊模式大致有兩種 其中一種為戰術球 戰術球的時候切的角度夠大的好處 另外一種為修正球 修正球的時候切的角度夠大的好處 理論實驗︰ (1)以戰術球來說 當我們以大角度的位置助跑時 第一個好處是我們處理的範圍能夠更大 例如當球的落點在標竿外時 這時候如果在一開始就採用小角度切入的人 這時候就會看到 攻擊手是由內向外飛去攻擊 導致球處理的不好或是跟不到球 如果一開始是採用大角度切入的人 這時候就會看到 攻擊手是轉換成小角度的步伐 一樣是由外向內飛去攻擊 一樣能打得順手 另外當球沒有舉出來的時候 只要跨出去的第一步往內移 讓自己跑的步伐在斜一點 一樣是能夠處理的球 第二個好處是攻擊的線最長 當我們以大概45度的角度切進去的時候 此時身體所面向的是最長的攻擊路線 如此攻擊就會比較容易IN 而且打的是順手球 不用去轉手腕或是身體等等 第三個好處是攻擊的點會變多 因為身體所面對的方向是對方場地的中央 (以斜切的角度來看) 這時候的攻擊範圍是最平均的 另外都可以在加上轉手或是身體的幫助 再往兩邊打 當攻擊切入時角度拉不夠大的時候 攻擊時所面對的方向是對方的直線 這時候就不能轉手腕或是轉腰去打直線 (因為左半邊是場外) 導致攻擊的範圍減少了 另外如果對方封斜線的攔網手有上來的話 自己也比較容易再打的更斜一點 不容易讓自己被攔死 當自己攻擊想要轉直線的時候 只要攻擊時順勢的用身體帶動轉身 這樣的攻擊是含有身體的力量 比只有轉手腕是差很多的 (不過這點攻擊轉直線是理論 我也不會....) 這裡仁博或許可以參考 因為你常常切進去的線角度不夠 變成你的身體跟網子是平行的 此時你的順手攻擊已經是直線了 然後你又想要轉直線 所以就會出現OUT BALL (2)修正球的狀況 因為需要舉修正球的狀況 一定是在球接不進去三米內 這時候就會舉修正 此時球的軌跡跟網子是有一個角度在的 跟戰術球跟網子平行的時候情況不一樣 如果自己拉的攻擊線 角度不夠大 會讓自己很難去判斷球的軌跡 因為球已經在自己的斜後方了 這時候遇到的問題 感覺上就像是在解二維空間的問題 這時候你必須要轉頭 而且必須判斷球的前後以及左右 相對難度很大 而且攻擊的點也會減少 如果自己拉的攻擊線 角度夠大 這時候感覺就像把問題給簡化了 把一個二維的問題簡化成一維的問題 因為這時候球的位置是在自己的斜前方 舉球的軌跡依然是從你前方進來的 要判斷的只有左右 少掉了前後 這時候考慮的因素減少了 相對難度降低 而且攻擊的點也會更廣 結論:當攻擊線拉的是大角度的攻擊步伐時 大約是40-45度 此時可以讓自己處理球的範圍加大 讓自己攻擊時的球線最長 讓自己攻擊時的球點更多 打修正球的時候更好判斷球 驗證計畫︰ 因為自己在最近的練球、比賽 又常常忘記這個重要的部份 所以必須在叮嚀自己在每次的攻擊步伐切進去的角度 所需完成時間: 7天 不再犯機率 : 95% 再犯時更正機率: 95% 參考文獻: 眾多學長們的口述經驗 自己的記憶以及體悟 Q:你希望在系排中獲得什麼 ANS︰努力的成果,深刻的回憶 Q:你目前最想改進的"一個"動作 ANS︰低手(接發) 希望沒有錯誤...如果有錯誤 歡迎大家幫忙改進 BY星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09.5

11/19 06:46, , 1F
右手的是不是不適合在副攻位用大角度準備 因為我打1號這樣
11/19 06:46, 1F

11/19 06:48, , 2F
進去會打不好 我忘了進去的感覺 等我今晚打完球再來發說好
11/19 06:48, 2F

11/19 06:48, , 3F
因為我最近打1號改成直線進入了 我保留問題!!
11/19 06:48, 3F

11/19 08:46, , 4F
右手打副攻,由裡往外切。
11/19 08:46, 4F

11/19 08:50, , 5F
我也有問題,副攻位一直打不好。
11/19 08:50, 5F

11/19 09:16, , 6F
小人覺得副攻位也是可以用大角度的切法由外朝內走
11/19 09:16, 6F

11/19 09:17, , 7F
但要注意的是 當手往後拉時身體面的法向量要垂直網子
11/19 09:17, 7F

11/19 09:19, , 8F
那出手時未必要會經過頭的部位
11/19 09:19, 8F

11/19 10:39, , 9F
樓上一點都不小阿
11/19 10:39, 9F
印象中小賓在打主攻位的時候好像不太會繞 但是在打附攻位的時候他就會繞 或許也有可能是我記得不清楚= = 但是鵬羽學長所說的 要注意的地方是 身體面的法向量要垂直網子 就跟不繞(切小角度)的效果一樣?? ※ 編輯: YStar 來自: 220.134.37.63 (11/19 11:24)

11/19 11:32, , 10F
建議你可以去看些高水準影片 去分析 右手在副攻位的打法
11/19 11:32, 10F

11/19 14:14, , 11F
小賓是左撇子...XD
11/19 14:14, 11F

11/19 14:15, , 12F
我的想法是 打主攻一定要拉到三米後的場外當攻擊線
11/19 14:15, 12F

11/19 14:15, , 13F
這樣子能打的角度更多更廣
11/19 14:15, 13F

11/19 14:16, , 14F
打副攻時 一定也要拉攻擊線 但是不用拉那麼外面
11/19 14:16, 14F

11/19 14:16, , 15F
我自己打這兩個位置時 是這樣跑的啦
11/19 14:16, 15F

11/19 14:16, , 16F
也就是主攻角度拉大 副攻角度沒那麼大 但還是有拉
11/19 14:16, 16F

11/19 15:10, , 17F
推薦這篇文章
11/19 15:10, 17F

11/19 15:11, , 18F
還有星碩你真的是太有心了 如果真的有事 不用這麼急的
11/19 15:11, 18F

11/19 15:12, , 19F
做啦 況且又感冒熬夜 你這樣的回饋 我有機會再好好分
11/19 15:12, 19F

11/19 15:12, , 20F
享我的心得 只是其他學弟 看到你這麼用心 不知...
11/19 15:12, 20F

11/19 15:18, , 21F
推~ mia和大鳥講得很清楚
11/19 15:18, 21F

11/19 17:55, , 22F
大角度進去之後又跟身體法向量垂直喔! 這樣要在把身體轉正
11/19 17:55, 22F

11/19 17:56, , 23F
囉! 我平常好像沒這樣
11/19 17:56, 23F

11/19 17:56, , 24F
感謝mai 下次試看看小角度的好了 教練是要我直接0角度進去
11/19 17:56, 24F

11/19 17:57, , 25F
因為0角度進去 對我來說視野好小!
11/19 17:57, 25F

11/19 18:29, , 26F
因為我們沒有國手體格...XD
11/19 18:29, 26F

11/19 18:29, , 27F
mai是......
11/19 18:29, 27F

11/19 18:51, , 28F
我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妹妹XD
11/19 18:51, 28F

11/19 23:29, , 29F
麻衣
11/19 23:29, 29F

11/21 12:27, , 30F
星碩說的基本上都是OK的 會有印度這樣的問題 在於大家
11/21 12:27, 30F

11/21 12:28, , 31F
都把最後兩步的可能性定死 現在不管你什麼角度切入 你
11/21 12:28, 31F

11/21 12:29, , 32F
都可以用最後兩步來調整 你可以看看教練是不是這樣打
11/21 12:29, 32F

11/21 12:30, , 33F
這個自由度加進去 你的視野可以涵蓋任何你想focus的地
11/21 12:30, 33F

11/21 12:31, , 34F
方 包跨隔壁的網球場 身後的籃球場 還有隔壁場的排球
11/21 12:31, 34F

11/21 12:32, , 35F
場 方向無限可能 怎麼踩 自己想摟~~
11/21 12:32, 35F

11/21 12:37, , 36F
補充:星碩你也是一樣的問題 只是你用了切入的角度去
11/21 12:37, 36F

11/21 12:38, , 37F
彌補身體的轉向 好處是直跑直打 壞處是不夠靈活
11/21 12:38, 37F

11/22 02:25, , 38F
收到了! 我最近自己打球 教女排攻擊腳步也有發現最重要的
11/22 02:25, 38F

11/22 02:25, , 39F
是最後兩步 自己會再去多體會!
11/22 02:25, 39F
文章代碼(AID): #1B14B-vW (NDHU-Phy-V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14B-vW (NDHU-Phy-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