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見的鎮魂歌

看板NCCU_SEED作者 (194)時間19年前 (2004/11/14 02:3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台日副總編輯、記協會長呂東熹: 1.根據同業表示,平宗正在滅頂前,仍然高舉著攝影機,而後 不慎踩到或被衝到低窪處,因而滅頂。 2.和未來的記者們講述悲觀的新聞界,有預防針的功用。 3.記者不敢和資方對抗,是很無奈也是很可悲的事。 4.大家不必把所有的過錯推到游錫堃頭上。看到同業炒作游錫堃, 呂會長覺得很可悲。因為「原本」要不要採訪是記者自己依據專 業價值判斷,但現在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再者,這是整個媒體產業的問題, 而非只是為求收視率炒作游錫堃。 5.記者權益不足,要保障沒保障,要保險沒保險,要什麼沒什麼。 6.記者在職訓練不足,只有古早留下來現在已經幾乎失傳的學徒制。 7.地方記者的悲哀:會被黑道、政治力威脅、痛打之類的。 (註:我覺得不只地方記者吧?)而且出了事只能隨人顧性命, 報社通常不會援助。 8.記協希望組工會,但台灣法律並未規定「記者」為勞工,依法不得組成工會。 唉。看來只能以「交通運輸事業」的名義去組工會了,我覺得,還滿像的。 (全場爆笑) 世新傳管系副教授 林富美老師 1.以台大論文發表會時,媒體提問的問題為例,說明攝影記者不受重視的程度。 (該問題為:「攝影記者懂不懂新聞?是否為專業?」) 2.照片的敘事能力強,易記憶。德國的威瑪憲法認為相片可以是社會運動之一。 在美國,因為有挖掘貧民窟以及越戰照片等經典作品,因此攝影記者的專業性 不容質疑。 3.在台灣,長期以來對攝影記者的印象就是「亂」。而蘋果、一週刊等港媒進入 後,更被認為是狗仔隊,印象更壞,不利專業形象發展。 4.文字、電視記者可藉由臉、名字或文章等讓觀眾記憶,累積專業資本,但攝影 記者卻不然,非常不受重視。 5.一般作業模式是:文字先行,然後需要什麼照片再派攝影去拍,但港媒卻採完 全相反的模式運作。本以為這種模式,是台灣建立攝影記者專業性的契機,但 是,在做完問卷以及訪談研究後,發覺並非如此。蘋果記者只是去做「拍」的 動作。沒有多作思考的空間,只是多拍的話,其專業性無從建立。 而且,讀者的美學素養不夠,以上場機制來談,仍有不足。 6.江霞的「組織扁平化」,其實是裁中高階主管。 7.調片乃專業之死。因為如此,記者的可替代性高。過王,沖片、暗房、攝影都 是一項專業,學習門檻高,但現在何其方便?文字記者也能輕鬆使用數位相機 。所以,攝影的專業性、重要性相對降低。但這不表示文字記者便佔優勢,因 為文字的「通稿」,對於專業殺傷力一樣強大。 現今這種惡劣的環境,記者只能身兼Multi-Slill,否則可替太性過高。 8.線上記者勞工意識偏弱,需要強化。 9.數位化的版權問題:雖然現在並無太多糾紛,但未來必定是一項重大問題。 10.過勞死:這只是一種名詞,在法律上沒有相對應的概念,因故認定困難。 現今只能以職災傷亡視之。 苦勞網秘書長 孫窮理 1.需要文字和攝影間的對話協調合作。 2.在傷亡後,不能只怪政治人物來增加衝突性,需要檢討的是整個環境。 3.法條上有說明「勞政單位有義務視察工作環境」。但是,今天記者泡在 水裡報新聞,沒有一個官員看到嗎?他們在作什麼?完全是不負責的行 為。 另外,為了製造效果,老闆把勞工往危險的地方推,這麼明顯的例子就 在電視上活生生上演,沒有一個官員看到嗎?他們在作什麼? 4.以客運司機為例,說明台灣職場環境的惡化。 5.若要提昇專業自主性,便要想辦法把勞工對於自己專業的看法發聲,讓 資方明瞭。 6.繼續說明工會的重要性、期盼記協能成立記者工會,而非「大眾運輸業 」的工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99.237
文章代碼(AID): #11bbB-ms (NCCU_SEED)
文章代碼(AID): #11bbB-ms (NCCU_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