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不安的心

看板NCCU_Bodhi作者 (蘇格拉底)時間14年前 (2010/04/08 03: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HI: 不好意思,這麼晚才給您回應。 「安心」一詞有許多種解釋的方式,但在禪宗的公案當中, 通常主要是在說明「明心見性」的意涵。 在這個公案中,我們顯然是將「安心」與「找不到那顆心」連結在一起, 兩者的關係是: 當慧可親自了解到「找不到那顆心」的時候,達摩祖師稱之為「已經安心了」。 我想從兩個「中觀」的角度試著說明看看,大家也幫忙一塊兒看看: 1.先說明兩種「所破」 1.1.吉藏大師(又稱嘉祥吉藏,漢地新三論宗的集大成者,約549-623) 吉藏大師認為,任何「有所得」的態度都是應該要破除的對象, 原因是:「有所得」的執著,是障礙成佛的根本來源。 「有所得」的範圍很廣,實際上,所謂的「無」也很可能是一種「"有所得"的無」。 1.2.中觀應成派(以格魯派詮釋的立場) 中觀應成派的角度會認為,真正的「所破」,是: 「非唯由名言曾上安立而有,對境自己能夠以其不共的方式而存在。」或是「自性有」 (這個定義可以參考宗喀巴尊者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 或是《菩提道次第廣論_毘婆舍那》) 2.如何定位公案的觀念 要將「心」給「安好」,實際上要有一顆「能夠去安的心」還要有一個「能夠安心的人」 換言之,是要有「能安」與「所安」。但問題是,這樣的區別如果不仔細思考得話, 又很有可能變成「不安」的根源。以下我們就透過上述兩種立場,來進一步思考。 3.如何從上述兩種立場說明此公案 基本上我們是將這個公案理解為「能安/所安」以及「安心」這兩個概念。 以下的討論,是希望能夠透過上述兩種立場,來結合起這兩個概念。 但我們可以先說明的是關於「安心」的定義: 「安心」在兩個立場中,都被我理解為「心中沒有煩惱的狀態」。 3.1. 站在吉藏大師的角度會認為, 「能安」與「所安」實際上都是「不可得」的, 如果我們認為他們其之一(或兩者)是「有所得」,那麼都是產生煩惱的根源。 所以我們應該將「安心」理解成「沒有煩惱的狀態」, 而不能夠因為我們將「找不到那顆能安的心」與「心安」連結在一起,就得出 「心也不存在這樣的結論」。 我們應該得出的是如吉藏大師所言「因緣而有,因緣而無」的結論。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在斷除煩惱的同時,也能夠不落斷邊。 3.2.站在中觀應成派的講法, 我們也會說,不論是「能安」還是「所安」, 只要我們認為兩者都是「自性有」的話,那麼這種「顛倒知」就是「俱生無明」, 是「煩惱的根源」,是我們應該要修正的認知。 這樣一來,我們就要把「找不到那顆心」理解成: 「透過觀察『這顆心到底有沒有自性』的理智」來尋找之下,完全找不到這顆心。 其實這就是中觀應成派所謂的「空性」, 在此例來看,我們要說我們找到了「這顆心的空性」。 所以我們並不是找不到任何東西,而是找到了「這顆心是沒有自性的」這個對境。 同樣,如果在此我們也要將「安心」認為是「心裡沒有煩惱的狀態」, 那麼就可以把「安心」與「找不到這顆心」給連結在一起了。 (這裡或許可以注意我使用「沒有」這個概念,因為「找不到這顆心」並不代表能夠 「斷除」煩惱,而指不過是「破了所破」。換言之,我們只是說明了 「我們所執著的東西不存在」,但是我們的「執著心是存在的」。 相對於「了解所破是不存在」的理解,「斷煩惱」所需要的因緣就更多更複雜了。) _______ 由於對上述兩種中觀思想幾乎完全是以定義的方式討論,非常少進行說明, 所以如果有什麼需要補充或有疑問的地方,都歡迎一同討論。 或如果您有興趣,也歡迎來上禪修班。 ※ 引述《meaa3 ()》之銘言: : 請各位先進代為解答此段公案,因小弟也有此問題. : 六祖慧可跪求達摩祖師為他安心 : 達摩回答他將那顆不安的心拿來 慧可回說:我怎樣也找不到那顆心 : 達摩於是回答說: 我已將你的心安好了 : 這究竟作何解呢? 望不吝指教.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5.226.52 ※ 編輯: goods41 來自: 114.25.226.52 (04/08 03:01)
文章代碼(AID): #1BlDPLMB (NCCU_Bodhi)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BlDPLMB (NCCU_Bod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