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有些事情需要澄清

看板MountainClub作者 (山中精靈)時間22年前 (2002/07/24 02: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qzt (Schmid)》之銘言: : :據我收集報紙得到的訊息是這樣的 : :7/19聯合報: 小胖:"我們誤信國家能力 ...(略) ... 國家能力另人心寒" : 我家沒訂聯合報 : 所以小毛po之前我也不知道記者到底寫了什麼 : 不過我覺得沒訂聯合報是明智的選擇..... : 總共有中國時報、聯合報、中視、台視四家媒體詢問過我 : 其中台視直接錄影,我有看到,雖然減到只剩幾秒鐘,不過還算是我親口說出的 : 中國時報我有看過,報導還算符合當初我講的意思 : 時論廣場那篇是原文一字未刪,有什麼意見請針對這篇表示 : 其他我就不知道它們寫了什麼了 : ------------------ : 如果社會大眾是因為媒體報導而有所誤解,我想是可以理解 : 但是如果身為知識份子,而沒有就事論事,辨明是非的能力,那才是令人心寒 轉貼聯合報的原文 抱病待援40小時 台大山友喪命 消防局「一軍」受訓「二軍」慢半拍 王舜弘罹患高山症昏迷 與其他隊友受困鬼門關 另一支救難隊後發先至已來不及 記者李曜丞、趙容萱、林宛諭/連線報導 台大登山社七名隊員十六日在攀登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鳴鈴無明山區途中,隊 員王舜弘罹患高山症,使整支隊伍受困於鬼門關斷崖附近,一支救難隊昨天 下午搶攻上山和七名隊員會合,但王舜弘等不及救援,已在昨天凌晨死亡。 學生批評救援過遲,台中縣消防局承認因「一軍」受訓,派「二軍」上山。 這支後發先至搶先找到受困學生的救難隊伍,由台大登山社四名隊員和太魯 閣國家公園四名巡山員組成,其中,台大的四名救難隊員比台中縣消防局的 搜救隊伍幾乎晚了一天出發,卻超越體力不支半途受困的消防局隊伍,會同 巡山員搶先到位救人。 台大登山社留守人員曾慶宗十分懊惱地說,「我們誤信國家能力,沒有在第 一時間組隊上山,王舜弘抱病苦撐近四十小時,還是不能獲救,國家搜救能 力令人心寒」。他說,從登山口到無明水池,一般山友約十三個小時就可 到,消防局人員可能體力、路程都不熟,才會走得那麼慢。 曾慶宗說,這段期間他曾多次建議國搜中心空拋藥品,但都被拒絕,對方還 告訴他「如果砸到人,誰要負責?」他建議政府組建專業搜救體系,才能造 福所有山友,否則發生山難,得不到任何保障。 台中縣消防局表示,上山救援的七名消防員只受過一般訓練,也並非體力、 腳程較佳的「特種救助隊」成員,七名中有一、兩名曾爬過山,其中兩名是 替代役男,以前曾是登山社成員,但都未受過山難訓練。不巧的是,消防局 「一軍」特助隊成員卅五人在花蓮受訓,只好由二軍上山。日後有必要組成 山難搜救隊,最好由林務局山青巡守員擔任,體力、山路都較消防人員熟 悉。 台大電子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王舜弘(廿六歲),及黃思維、溫士賢、 鄭雅芝、高炳權、林定宇、詹征褘等七人組成的台大登山隊,十三日從中橫 支線環山部落入山,走七三○林道,十六日清晨攀登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內無 明山區,海拔三千四百五十一公尺的鳴鈴無明山。 當時王舜弘因罹患高山症陷入昏迷,登山隊伍受困在離鬼門關峰約數百公尺 的無明水池,當天上午八時許,隊員立即透過行動電話向國家搜救中心求 救。 台中縣消防局救難人員十六日下午一時由空警隊載運上山,下午三時七名消 防隊人員與四名太魯閣國家公園巡山員從環山部落,經七三○林道前往救 援。 但因山區大雨,消防局七名人員到昨天仍受困在耳無溪營地,距學生受困地 點有十餘公里。領隊的蔡小隊長回報存糧不足、搜救人員身體虛弱,急需空 投補給糧食、睡袋、保暖衣物,消防局另指派卅五人上山救援。 由於受困地點在海拔三千三百公尺高山,這兩天國家搜救中心也曾指派海鷗 直昇機上山救援,但因山區濃霧,無法進入搜救。 台大登山隊留守人員曾慶宗表示,王舜弘發病後,台大登山社前天也組隊上 山搜救,四名搜救人員帶著氧氣瓶及藥品,前天下午六時從台北出發,搭了 七個多小時的車到環山部落,昨天上午在耳無溪營地追上消防局人員。 由於消防局人員已走不動,登山社搜救隊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四名巡山員再行 搶攻,下午近四時終於通過無明山鬼門關大斷崖走到無明水池和台大登山隊 會合,但王舜弘早在昨天凌晨一時死亡,身體已冰冷。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說,搜救人員晚間在無明山下紮營過夜,由於王舜弘 家屬希望盡快將遺體送下山,原則上由四名巡山員輪流背負王舜弘的遺體從 台中環山部落方向下山,但預計要花兩天時間,如山區天候轉晴,將申請國 軍海鷗直升機入山吊運遺體及人員下山。 【 2002-07-19/聯合報/8版/社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4.250.33
文章代碼(AID): #zFPjaU5 (MountainClub)
文章代碼(AID): #zFPjaU5 (Mountai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