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林北又來討論個疑問 關於抓地力vs煞滑

看板Moto_GP作者 (一個)時間10年前 (2014/06/16 18:18), 10年前編輯推噓9(9014)
留言23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懶得慢慢推文 討論之前要釐清兩件事 1.車輛不會一超過抓地極限開始打滑就雷殘,透過電控、車輛調整、 輪胎選擇會有容許空間,透過調整會改變容許值,車感越好的選手也越容易掌控。 2.直線跟彎中抓地是兩回事,直線煞到打滑不代表了解彎中極限, 你的經驗只是一種自認為完全掌控車輛抓地的錯覺。 所以煞車煞到出現滑行代表選手拼得很兇,不表示他在測量彎中抓地極限 地點、傾角、煞車、油門開度都不同如何比較 透過第一點的特性,好的選手能靠著體感和車感遊走在抓地邊緣 舉些例子:石頭人的出彎滑行、神猴煞車入彎、各種動力滑胎都是走在邊緣的表現 長時間極限騎乘的經驗累積加條件相對穩定的封閉場地, 創造出很多在公路上無法體會的技巧跟境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205.23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Moto_GP/M.1402913934.A.4A4.html

06/16 18:28, , 1F
06/16 18:28, 1F

06/16 18:38, , 2F
最後兩句想到頭文字D >3
06/16 18:38, 2F

06/16 18:43, , 3F
推!不是電子系統好就是必勝王牌
06/16 18:43, 3F

06/16 20:39, , 4F
You can say that again!!!
06/16 20:39, 4F

06/16 22:45, , 5F
說得好,現實中,最大抓地力並不是出現在滑差為0的狀態下...
06/16 22:45, 5F

06/16 22:46, , 6F
那些慢動作鏡頭中看起來不斷滑動的彎中動作
06/16 22:46, 6F

06/16 22:47, , 7F
就是遊走極限邊緣時的表現...
06/16 22:47, 7F

06/16 22:48, , 8F
邊滑邊前進........
06/16 22:48, 8F

06/16 23:40, , 9F
樓上講到重點了. 輪胎滾動的特性基本上沒有"0打滑"的
06/16 23:40, 9F

06/16 23:40, , 10F
狀態, 永遠都在打滑,只有打滑多跟打滑少. 輪胎非鋼體
06/16 23:40, 10F

06/16 23:41, , 11F
不能用國中那套鋼體摩擦來討論
06/16 23:41, 11F

06/17 02:20, , 12F
直煞遇過彎的抓地一定大不相同我確定
06/17 02:20, 12F

06/17 02:21, , 13F
但胎況差時兩樣都應該會下滑才是
06/17 02:21, 13F

06/17 02:22, , 14F
如果我發現這條輪胎煞滑直行距離變長了些
06/17 02:22, 14F

06/17 02:23, , 15F
說不定就能判定過彎的完美抓地正在下滑
06/17 02:23, 15F
你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輪胎中間和兩側(甚至左右兩側)同時間下的狀態不一定會一樣 賽道的直線、彎角、速度、加減速區段不是平均的,也才有時會提供兩側配方不同的胎 某一側爛掉但中間和另一側狀態良好是很常見的事情, 所以用直線煞車來評估輪胎狀態是非常不保險且不準確的方法, 要知道競技輪胎跟競賽的極端操駕都與道路用胎跟使用情況有很大落差。 ※ 編輯: guh53067 (220.132.205.231), 06/17/2014 03:06:40

06/17 22:30, , 16F
我認為你的解釋很棒,不過我的講法說成百分百就誤會大了
06/17 22:30, 16F

06/17 22:30, , 17F
我是認為"多少有"這樣的效益在的可能
06/17 22:30, 17F

06/18 00:07, , 18F
我認為你太過小看賽車運動及車手....(茶)
06/18 00:07, 18F

06/18 00:21, , 19F
自己去大鵬灣跑看看比較實際
06/18 00:21, 19F

06/18 00:33, , 20F
啊...大鵬灣不敢滑 太快了, 到是今天因為前輪沒肉在
06/18 00:33, 20F

06/18 00:33, , 21F
颶風滑了一整天 早上還趴擦一次呢XD
06/18 00:33, 21F

06/19 01:02, , 22F
推推
06/19 01:02, 22F

06/20 00:47, , 23F
我認為你去全油門去試幾次就知道啦,但出事別怪我
06/20 00:47, 23F
文章代碼(AID): #1JdiIEIa (Moto_GP)
文章代碼(AID): #1JdiIEIa (Moto_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