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關於下一代國造戰機構型的突發奇想

看板Military作者 ( ′,_ゝˋ)時間4年前 (2019/09/28 11:00), 編輯推噓60(600457)
留言517則, 21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先前在某串推文聽聞熊大講到關於三角翼跟短場起降之間的關係 → kuma660224: 雙三角翼的起降性能其實也不算好 09/19 12:48 → kuma660224: 會有它起降好的說法是因為跟舊三角翼比 09/19 12:49 → kuma660224: 真正短場好的構型是更低後掠的翼 而看完瑞典JAS龍式到獅鷲式的發展,確實JAS系列引以為傲的短場起降能力是在JAS37雷式裝鴨翼甚至是逆向推進器之後才有的,但鴨翼跟匿蹤顯然站在天平的兩端(殲20表示:),只是同串推文熊大的另一段話反而讓我有點在意 → kuma660224: 後來非得流行難搞的VG翼,可不是喜歡 09/20 11:19 → kuma660224: 而是要兼顧高速衝鋒與低速起降,只能這樣 09/20 11:20 http://i.imgur.com/QMPYAM4.jpg
如果仿個FCAS的構型插個鴨翼做成專門輔助起降的工具,起飛後用可變構型把它收納進機首下方恢復匿蹤,不知有沒有搞頭? 雖然一定燒錢,但總比貓貓式那種還要依飛行速度隨時調整機翼後掠角的等級還便宜很多吧 而且三角翼構型增加承載就增加上匿蹤彈倉的成功率,對於戰機先天心臟病的國家來說彌足珍貴 各位覺得呢? ----- Sent from JPTT on my Sony H4133. -- 世界は美しくなんかない。そしてそれ故に、美し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253.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569639603.A.F51.html

09/28 11:07, 4年前 , 1F
你不是第一個想到的
09/28 11:07, 1F

09/28 11:10, 4年前 , 2F
我們想的東西通常美軍都想過了 我想也是XD
09/28 11:10, 2F

09/28 11:16, 4年前 , 3F
輔助起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加強,所以鴨翼就不是那麼必
09/28 11:16, 3F

09/28 11:16, 4年前 , 4F
09/28 11:16, 4F

09/28 11:17, 4年前 , 5F
中共的殲-20就是鴨翼布局
09/28 11:17, 5F

09/28 11:17, 4年前 , 6F
國造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沒有太多的資源來練經驗,看這次
09/28 11:17, 6F

09/28 11:17, 4年前 , 7F
高教超像idf就知道了
09/28 11:17, 7F

09/28 11:19, 4年前 , 8F
飛碟+光雷
09/28 11:19, 8F

09/28 11:33, 4年前 , 9F
我一開始也覺得鴨翼沒必要 但引擎沒力又要承載量就得
09/28 11:33, 9F

09/28 11:33, 4年前 , 10F
面對現實 至於經驗不足的部分是覺得可以跟瑞典底下偷
09/28 11:33, 10F

09/28 11:33, 4年前 , 11F
偷抄作業就是XDD
09/28 11:33, 11F

09/28 11:37, 4年前 , 12F
不如加2D TVC...參考冷戰末期一堆短場設計
09/28 11:37, 12F

09/28 11:38, 4年前 , 13F
TVC在高速影響,雖遠不如可動翼面的“力量”
09/28 11:38, 13F

09/28 11:39, 4年前 , 14F
講這麼多弄鴨翼前怎不想過弄個F414EPE+TVC
09/28 11:39, 14F

09/28 11:39, 4年前 , 15F
但低速時,可動翼面力量下滑嚴重
09/28 11:39, 15F

09/28 11:39, 4年前 , 16F
我們不求F/A-18這種怪物掛載量可以縮小減少重量
09/28 11:39, 16F

09/28 11:40, 4年前 , 17F
TVC對整體升力控制力的影響比例就暴增
09/28 11:40, 17F

09/28 11:41, 4年前 , 18F
像美國他們以前是研究向量推力啦XD
09/28 11:41, 18F

09/28 11:41, 4年前 , 19F
如果你氣動設計想最大化未來匿蹤潛力
09/28 11:41, 19F

09/28 11:41, 4年前 , 20F
這就上次熊大我們倆在討論的東西 你說用TVC減少起飛距離
09/28 11:41, 20F

09/28 11:41, 4年前 , 21F
突出的翼面數量是越少越好.
09/28 11:41, 21F

09/28 11:42, 4年前 , 22F
TVC功課做最多也是美國 問問他們簡易2D TVC
09/28 11:42, 22F

09/28 11:42, 4年前 , 23F
插一堆小翼面前翼腹鰭甚至平尾,都是過渡性
09/28 11:42, 23F

09/28 11:42, 4年前 , 24F
不過最重要問題 下一代國軍戰鬥機需要什麼引擎
09/28 11:42, 24F

09/28 11:43, 4年前 , 25F
其實引擎不影響氣動方針,只影響最終性能
09/28 11:43, 25F

09/28 11:43, 4年前 , 26F
統一後勤的話可以試著PW跟GE洽談技轉 不過F414外銷機率
09/28 11:43, 26F

09/28 11:44, 4年前 , 27F
所以就算F16換J79,它氣動理念仍是4代
09/28 11:44, 27F

09/28 11:44, 4年前 , 28F
目前一堆自稱5代卻用4代引擎,也是類似概念
09/28 11:44, 28F

09/28 11:44, 4年前 , 29F
較高 至於氣動性上 我認為先求引擎就可以選擇較多氣動
09/28 11:44, 29F

09/28 11:45, 4年前 , 30F
設計 不用拘泥於這顆引擎得做什麼設計
09/28 11:45, 30F

09/28 11:45, 4年前 , 31F
氣動歸氣動,引擎歸引擎. 理念方向要先確立
09/28 11:45, 31F

09/28 11:46, 4年前 , 32F
其實沒有人真的先搞定引擎的,因為太久
09/28 11:46, 32F

09/28 11:46, 4年前 , 33F
比如中俄等WS15/AL41F量產才設計5代嗎
09/28 11:46, 33F

09/28 11:47, 4年前 , 34F
那就不用玩了....
09/28 11:47, 34F

09/28 11:47, 4年前 , 35F
不是 我意思是求國造飛機的設計彈性
09/28 11:47, 35F

09/28 11:47, 4年前 , 36F
美帝也只是看似引擎跟新氣動一起搞
09/28 11:47, 36F

09/28 11:47, 4年前 , 37F
所以我這部分可能比較傷台灣 直接引進F414洽談技術指導
09/28 11:47, 37F

09/28 11:48, 4年前 , 38F
無法先保證獲取引擎,才開始搞氣動
09/28 11:48, 38F

09/28 11:48, 4年前 , 39F
是 就是設想純粹做為短場起降的過渡手段 正式升空後
09/28 11:48, 39F
還有 438 則推文
09/30 07:11, 4年前 , 478F
,比方說那個為了加強俯仰控制因此非常靠近尾噴口的平
09/30 07:11, 478F

09/30 07:11, 4年前 , 479F
尾,又不像F22是設計比主翼還低,這樣就容易受到尾焰
09/30 07:11, 479F

09/30 07:11, 4年前 , 480F
跟主翼渦流的干擾
09/30 07:11, 480F

09/30 07:13, 4年前 , 481F
然後短機身對俯仰控制也比較容易,但是短機身要彈艙又
09/30 07:13, 481F

09/30 07:13, 4年前 , 482F
要大內油,結果就是超級肥
09/30 07:13, 482F

09/30 11:09, 4年前 , 483F
肥其實是機身短的視覺印象
09/30 11:09, 483F

09/30 11:10, 4年前 , 484F
不過它本來就犧牲高速,因為引擎設定也高旁通
09/30 11:10, 484F

09/30 11:11, 4年前 , 485F
所以整架飛機設計是配好好的,拉長也沒啥用
09/30 11:11, 485F

09/30 11:12, 4年前 , 486F
國民機定位,推力噸位不能任意加大下,
09/30 11:12, 486F

09/30 11:13, 4年前 , 487F
點數全力砸在空戰打擊主流用的中低速領域
09/30 11:13, 487F

09/30 11:14, 4年前 , 488F
其實肥閃的噴嘴上也是有氣流冷卻開孔
09/30 11:14, 488F

09/30 11:14, 4年前 , 489F
不是4代普通噴嘴拉皮
09/30 11:14, 489F

09/30 11:16, 4年前 , 490F
有無TVC的超機動,都指失速高攻角可控性
09/30 11:16, 490F

09/30 11:16, 4年前 , 491F
跟高速沒有關係. 高速只是純粹趕路用
09/30 11:16, 491F

09/30 12:12, 4年前 , 492F
肥閃跟萌禽主翼跟水平尾翼不是都在同一平面上嗎?
09/30 12:12, 492F

09/30 12:14, 4年前 , 493F
軸對稱不是不好 只是以現在的技術上來說還是B>Z
09/30 12:14, 493F

09/30 12:14, 4年前 , 494F
如果追求的是變態般的高攻角機動力 TVC在控制高攻角橫向穩
09/30 12:14, 494F

09/30 12:15, 4年前 , 495F
定上是有幫助的
09/30 12:15, 495F

09/30 13:49, 4年前 , 496F
LOAN軸對稱是在匿蹤時代略顯尷尬
09/30 13:49, 496F

09/30 13:49, 4年前 , 497F
雖然外型略作改良控制回波方向
09/30 13:49, 497F

09/30 13:50, 4年前 , 498F
但方向仍太多,且噴管高熱無法用塗料
09/30 13:50, 498F

09/30 13:52, 4年前 , 499F
未來無論是否TVC,機械低可視噴嘴大概都走2D
09/30 13:52, 499F

09/30 13:52, 4年前 , 500F
扁平開合好控制回波最少方向
09/30 13:52, 500F

09/30 13:53, 4年前 , 501F
至於穩定,反正那有很多方式能解決
09/30 13:53, 501F

09/30 13:54, 4年前 , 502F
TVC用在穩定只是加分,但會影響壽命
09/30 13:54, 502F

09/30 13:54, 4年前 , 503F
SU57兩側突起發動機艙本身也附帶穩定功能
09/30 13:54, 503F

09/30 13:56, 4年前 , 504F
機體自帶穩定,就不用腹鰭或靠TVC去補救
09/30 13:56, 504F

09/30 13:56, 4年前 , 505F
這樣TVC的耐熱材料壽命也比較不太慘
09/30 13:56, 505F

09/30 14:01, 4年前 , 506F
目前機械TVC畢竟原理是讓噴流撞在某種材料
09/30 14:01, 506F

09/30 14:02, 4年前 , 507F
算消耗品,能不動用就最好不要動用
09/30 14:02, 507F

09/30 14:03, 4年前 , 508F
平飛盡量用翼面或機體特性去穩定
09/30 14:03, 508F

09/30 14:08, 4年前 , 509F
F22的平尾翼根位置比主翼低一點
09/30 14:08, 509F

09/30 14:17, 4年前 , 510F
5代只要前後翼面高度差不多就好
09/30 14:17, 510F

09/30 14:18, 4年前 , 511F
因為主翼較大而厚,巡航時襟翼常略為下擺
09/30 14:18, 511F

09/30 14:18, 4年前 , 512F
那一點點差異,都被遮住了
09/30 14:18, 512F

09/30 14:19, 4年前 , 513F
前半球看不到的都是小事
09/30 14:19, 513F

09/30 14:21, 4年前 , 514F
前翼與腹鰭及V尾與LERX是前面看遮不住
09/30 14:21, 514F

09/30 14:22, 4年前 , 515F
所以能拔掉就盡量拔掉. 技術無法克服才留
09/30 14:22, 515F

09/30 14:23, 4年前 , 516F
減少回波方向原則是全力簡化突出部位
09/30 14:23, 516F

09/30 14:24, 4年前 , 517F
更不能長出手腳. 變成人形
09/30 14:24, 517F
文章代碼(AID): #1TZiopzH (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