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背的黑鍋 / 畝產萬斤是可能的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lvye)時間14年前 (2009/11/06 09:46), 編輯推噓1(1010)
留言1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1. 老毛和老錢的原話﹕ 毛主席在參觀中國科學院時和錢學森同志的談話(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毛主席到中關村參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躍進成果 展覽會。在參觀過程中﹐毛主席看見了錢學森同志﹐和錢學森同志談了話。 ……主席看見了錢學森同志﹐主席說﹐“我們還是一九五六年在政協見的面。那一 年﹐全國的幹勁很大﹐第二年春天也還有勁﹐以後就泄氣了。接著就是匈牙利事件﹐ 又來個反冒進﹐真是一股邪風。說‘馬鞍形’是不錯的。” (在談到錢學森同志發表的關於太陽能量和農業生產關系的文章時) ^^^^^^^^^^^^^^^^^^^^^^^^^^^^^^ 錢學森同志回答說﹕“我不懂農業﹐隻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於 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現在發現那個計算方法也還有錯誤。” ^^^^^^^^^^^^^^^^^^^^^^^^^^^^^^^^^^^^^^^^^^^^^^^^^^^^^^^^^^^^^^^^^^^ 主席笑著說﹕“原來你也是冒叫一聲﹗”這句話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 可是主席接著說﹕“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上是對的﹐現在的灌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豐產的主要經驗﹐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陽﹐讓根部多吸收 一些有機物﹐才能長得多﹐長得快。過去是淺耕粗作﹐廣種薄收﹐現在要求深耕細作﹐ 少種多收。這可以省人工﹐省肥料﹐省水利。多下來的土地可以綠化。可以休閒﹐可 以搞工廠。” 2. 最核心的問題﹕畝產萬斤做得到咩? ------------------------- 論証“畝產萬斤”這個事﹐有必要為錢學森正名 [ Alarm ] 於:2009-11-03 01:01:26 老錢當年論証“畝產萬斤”﹐背負了幾十年罵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 從今天的農業科研和生產實踐來看﹐“糧食畝產萬斤”越來越接近了﹐還真的是有希望的。 目前薯類的單季畝產已經突破萬斤[農業部專家組實產測定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最 高畝產超1.2萬斤]﹐采用無土架空栽培法的紅薯﹐更是達到了單株年產量一千多斤的水平( ^^^^^^^^^^^^^^^^ 佔地面積撐死了也就三十來平米)[紅薯無土栽培連續結薯技術]。谷物方面﹐玉米、高粱 等雜糧的產量增長驚人﹐小麥產量也增長很快、單季過千斤已經不是稀罕事。但是增長速 度最驚人的是水稻。目前﹐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在單季每畝1500公斤左右﹐袁隆平領導的 科研團隊已經做到了800公斤的水平﹐老爺子理想是爭取在有生之年做到1000公斤[袁隆平﹕ 中國超級雜交稻最高畝產可達1.5噸]。就按照800公斤這個水平﹐在海南那樣一年三熟的 地方﹐超級雜交稻每畝年產量已經可以遠遠超過4000斤、逼近5000斤。 ^^^^^^ ^^^^^^^^^^^^^^^^^^^^^^^ 更重要的是﹐目前出現了兩個新動向﹕ 一是農業科學界有這麼一種構想﹐把玉米、高粱等C4系雜糧的基因和小麥、玉米等C3系細糧 結合起來﹐有希望獲得前者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優勢(比後者高了差不多一倍)﹐如果實現了 這一點﹐突破水稻單產的理論極限是很有希望的[科學家計劃改變水稻光合作用類型以大幅 提高產量]。 第二個動向是﹐廣西剛剛發現了一種光合作用效率很高的野生水稻植株﹐在濃密的樹蔭下都 能茁壯成長﹐初步估計它的光合作用效率比現有水稻品種要高十倍以上、可以達到25%[廣西 梧州發現萬年野生水稻]。還記得老錢的“畝產萬斤”論証、有一個被無數人猛批的前提條 件麼﹖沒錯﹐就是“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30%”﹐在過去幾十年這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如果 廣西發現的野生水稻遺傳特型穩定﹐而且能把它的優勢基因和現有水稻品種結合起來﹐這種 持續了幾十年的“公理”﹐就有可能被推翻﹐而糧食產量的增長則無疑有了更大的後勁。 論証“畝產萬斤”﹐長期以來被視為錢學森違反科學道德、迎合上意的一個道德污點﹐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証據向我們顯示﹕錢學森先生的分析和預測可能 是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1.227.66

11/06 13:18, , 1F
我是坐生物科學的 我只能說生物科學沒你想向那麼簡單
11/06 13:18, 1F

11/06 13:18, , 2F
我們對齊的了解也很少 除非真的已經有學術論文證明可行
11/06 13:18, 2F

11/06 13:19, , 3F
否則都只是科幻小說 加上這30年生物科學可以突飛猛進的
11/06 13:19, 3F

11/06 13:20, , 4F
原因是重組基因技術的發明 在這個技術被驗證可能前育種
11/06 13:20, 4F

11/06 13:20, , 5F
艮本就是在瞎貓碰死老鼠 艮本沒有辦法去育成這個高產量
11/06 13:20, 5F

11/06 13:21, , 6F
作物 所以當年錢學森根本是在說謊 以當年的技術跟本不可
11/06 13:21, 6F

11/06 13:22, , 7F
能 而科學家是不能說謊的 因為這是學術道德的問題
11/06 13:22, 7F

11/06 13:22, , 8F
所以說錢不能說是背黑鍋 他艮本就是不良科學家
11/06 13:22, 8F

11/06 13:24, , 9F
今天的技術也是不可能 並且就算實驗室可能 在實際量產上
11/06 13:24, 9F

11/06 13:24, , 10F
也不一定可能 更何況今天連在實驗室用基因重組都做不到
11/06 13:24, 10F

11/06 13:25, , 11F
更何況本篇新聞沒有加著引用的科學期刊論文 所以科學性?
11/06 13:25, 11F
文章代碼(AID): #1Ayt_T_m (MdnCNhistory)
文章代碼(AID): #1Ayt_T_m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