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于毛時代的農民的行動自由問題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虹)時間16年前 (2008/08/19 09:17),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30 (看更多)
※ 引述《bxdfhbh (bxdfhbh)》之銘言: : 據我所知,在毛時代,農民和農奴沒有區別。 依然要看不同的時期。 57年和57年之後,是不同的 : 毛時代,農民是這樣一個生存方式, : 所有土地和收獲歸人民公社分配,公社干部是國家干部,和農民是兩個身份。 : 每天早上,生產隊干部組織大家統一上田工作,然后統一收工,收工結束后由生產隊干 : 部統一確定個人的勞動成果。 : 通常做法是,成年男子干一天,算一個工分,婦女是零點幾倍(各地不一樣),小孩就 : 更少了。 : 這就是所謂的“上工等敲鐘,下地一窩蜂,評工亂哄哄。” : 結果就是“苦了干的,養了懶的,便宜了搗蛋的。” : 收獲成果,由各家按照工分數字分配。國家樣板(例如大寨)或者特種行業(例如種草 : 藥),一個工分能有幾塊錢人民幣。而普通的種莊稼的,往往一個工分只有幾分錢人民 : 幣。 : 這就是所謂的“頂天立地男子漢,不如母雞下個蛋。” 以上描述屬實。 : 毛時代嚴禁副業,私人連養雞養鴨都不許,只能跟著生產隊干活。 理論上如此。實際地方執行多有折扣。 私人養雞養鴨,在不少地方依然是許可的 地方官員知道,但也睜只眼閉只眼 還有砍柴賣柴,燒炭賣炭,也都是如此。 這是我爺爺的描述。 他在六十年代被單位裡的人陷害 打到農村。父母兄弟子女一家子十口。 : 這樣的方式下,由于所有的勞動成果都在人民公社手里,所以國家可以輕而易舉的剝奪 : 農民的果實,60年代的大饑荒就是這么來的。即便不在饑荒時期,中國農民的苛捐雜稅 : 也非常的重。 這段描述有些問題。比如,大饑荒的存在,是否是因為分配不當導致 或者還存在其他原因。 就資料而言,除了國家與農村集體分配不當外 還有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驚人浪費 第三個原因,則是那段時間人口的快速增長 人口的膨脹,在那段時間體現的非常明顯 現在50歲左右的人,也就是父輩 一個家庭五六個孩子,也基本上集中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至于中國農民苛稅非常沉重 則是顯然的。農業為工業提供資本,資源和勞動力 快速工業化,沒有外部資金介入 依靠內生的經濟,僅有這條途徑 至于隱性的苛稅,比如吸納城市人口 負擔城市剩余勞力,也是一部分 在六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前,恰好也是中國人口增長的一個高峰 :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農剪刀差遠遠超過改革開放后,也是因為國家對所有勞動成果的 : 控制造成的。 這段的結論有點粗糙。改革開放後,國家在農村獲取的財富 凈值並沒有降低,但是農村創造的財富總值增加了 這個增加量超過了國家拿走的增加值 另外,改革開放後。依靠農業賦稅等等獲取的財富 在國家工業化中的力量越來越有限 除了能部分維持地方財政,填補部分地方赤字之外 並沒有太大作用,反而激起了農村的不滿 造成勞動力的大量流失。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力 考慮到以上部分,這個剪刀差依然非常巨大,遠超過改革開放前 但你沒提到。國家在80年代後。從農村獲得的最大宗利益 除了勞動力,還有通過土地征用制度獲取的農村土地 實施上,這個也是2000年後,農村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 另外一個矛盾,當然是農村空巢和老年化 : 因為所有的財富都在人民公社和生產隊手里,所以干部就是土皇帝,農民必須巴結干部 : ,不巴結就活不好。 : 有人說干部都是鄉里鄉親的,我覺得說這話的人家里一定不錯,要么是干部,要么是干 : 部家屬。普通農民普遍對人民公社和生產隊的制度不滿,雖然有些干部本身還可以。 : 而為了限制農民,農民被套上了農村戶口,世代不得翻身。 : 農民如果要外出進城,必須要有“介紹信”。 : 想必臺灣朋友沒有聽說過這個吧。 : 如果沒有介紹信,連要飯都困難。沒有介紹信,旅館不給住,醫院不給你看病,被抓住 : 就沒收全部農產品遣返回原籍。 : 而且沒有干部簽介紹信就跑了不上工,那么你回來的話,生產隊會找你麻煩的。 : 當然了,通常情況下,如果你有正當理由,干部不會為難你的,會給你介紹信的,例如 : 進城看親戚啊什么的。 : 而且通常情況下,有關人員也不會那么勤快去上路抓人,所以如果你是進城看親戚,住 : 親戚家里,通常也不會有那么危險。 : 但是如果遇到政治運動,或者60年大饑荒,就有人在路上抓人了。60年大饑荒的時候, : 禁止農民逃荒,各路口都有人把守著,抓住就遣返,大批的農民因此餓死在家鄉。 : 那個時候國家也把農民當成下等人。有一個詞叫做“下放”,就是城市知識青年進入農 : 村“接受再教育”,為什么叫做“下”放呢?就是把農村當作“下”。而那個時候,如 : 果有個城鎮戶口,有糧本,那么就可以趾高氣揚了。 下放的下,被你這麼理解就有些曲解了。 下基層的下,也是同一個詞。 你可以理解為下等的下,也可以理解為深入的意思 當時下放的主要目的 是解決城市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實際上是讓農村接納城市剩余人口 這一點,倒是接納人口的農村普遍不滿 當然,去新疆內蒙青海的例外 不滿的主要是依靠土地種植業生存的農村 和邊遠山區,比如雲南 另外。當時有城鎮戶口不管用 最主要是要有糧本。沒有糧本的話 城市戶口生活也非常困難。 : 而農民如果要擺脫農村戶口,那就難了。 : 途徑一個是高考。但是每年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考上。國家分配給北京上海大城市的指 : 標人均遠遠高于其他地區。五十年代為此湖北發生過游行示威,立刻被收拾,所有參加 : 者勞動改造,為首者槍斃。 現在也依然如此。上海北京這些東部地區指標也遠高于其他地區。 六十年代中期之後,改為推薦制,農村能念書到高中和高中以上的 要麼是有關系,要麼就是根紅苗正的貧農出身 : 途徑一個是當兵,然后復員進城市。所以農民當兵極為有積極性,要送禮。 : 途徑一個是嫁入城市,所以城市很差很差的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能娶到農村美女 : 。 : 途徑一個是企業招工,但是這個往往是同時伴隨著工廠擴建征地,城市擴大,只有城市 : 周邊農村才有這個享受。 : 根據我在農村了解到的情況,全國各地的人普遍反映,解放前,老百姓雖然窮點,但幾 : 乎沒有餓死人的。不管城市還是農村,不懶惰的話找活路是沒有問題的。 全國各地…… 這個結論還是粗糙。建國後農村的情形 要分不同的時期和階段。 如果以60年代後而論,不少地方 的確是不如建國前好。 但以49-57年,則實際上要好很多 而從57年開始到六十年代中期 人口增加的確非常迅猛 單我爸爸,兄妹六個,我外婆,兄妹六個 差不多都是這個時段出生的 但幾乎沒有餓死人就過了。 至少根據我爺爺的描述 他小時候,家鄉就有不少人餓死 : 而解放后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下降,60年等三年出現了大批的餓死人的,60年后也 : 有餓死人的。1957年“引蛇出洞”那次,不少人就是反應生活下降而被抓去勞改隊。 制度+人口快速增長。 以及上山下鄉的城市分流人口 : 直到改革開放后,中國才又再次解決吃飯問題,當然吃的比解放前強的多了。可見這吃 : 飯問題是老毛造成的。 如果老毛的目標,是一個古代的農業社會。 那麼這個問題就跟老毛沒有任何關系了。 或者放在不同國家做平行比較 印度沒有老毛那樣的激進措施 但到目前為止,每年還有大批的人餓死 而且印度每天只吃兩頓飯 以現在的印度觀照解放前,你很難理解 這兩種社會為何會出現你所說的截然不同的狀況 難道現在的印度還比不上中國解放前 以吃飯問題,而不考量建國後社會發展全部 把責任都歸咎到他身上是不公道的 無可否認,他的政策對農村造成的傷害 但也無法否認,他對瓦解農業社會深遠的影響 : 中國農民的態度,大多是認為改革開放后強于解放前,解放前強于毛時代。 且不說,爺爺輩的人都在死去,父輩的人是解放後出生 缺乏這種時間比較。所以你那個大多數,本身就缺乏堅實的人口支持 而且人的觀感,也並不是完全依靠這種純經濟考量 就好象,現在很多人懷念毛時代。 這點在農村也比較普遍。說現在共產黨腐敗透頂 當年共產黨比現在好多了,見一個貪官殺一個 依照你的看法,可能很難理解這種樸素的感情 關于土地的看法,始終是這種感情的核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76.114.56

08/19 09:19, , 1F
你說的很中肯,確實可能我遇到的人普遍年紀低于57年,對57
08/19 09:19, 1F

08/19 09:20, , 2F
年前后沒有感覺,只有對解放前解放后有感覺,把57年后都當
08/19 09:20, 2F

08/19 09:20, , 3F
成解放后了。他們解放前的認識大多來自老人的敘述。
08/19 09:20, 3F

08/19 09:21, , 4F
另外我上面一文說過,60年人均糧食是夠吃的,吃飽沒問題。
08/19 09:21, 4F

08/19 09:21, , 5F
餓死人是把糧食收走,不把糧食放出來給大家吃。
08/19 09:21, 5F

08/19 09:22, , 6F
人均是一個很奇怪的算法
08/19 09:22, 6F

08/19 09:23, , 7F
另外印度是糧食出口國,不是進口國。印度是種性制度造成的
08/19 09:23, 7F

08/19 09:23, , 8F
社會問題。中國可沒有印度這么落后的文化和風俗。
08/19 09:23, 8F

08/19 09:24, , 9F
60年按大人小孩平均算,都夠吃,如果小孩多就更夠吃了。
08/19 09:24, 9F

08/19 09:24, , 10F
為什么奇怪呢?
08/19 09:24, 10F
文章代碼(AID): #18gXyMGd (MdnCN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30 篇):
文章代碼(AID): #18gXyMGd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