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經營與射擊要領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戰史版國共內戰篇小天使)時間17年前 (2007/06/29 11:49),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18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DummyHistory 看板] 作者: armed (戰史版國共內戰篇小天使) 看板: DummyHistory 標題: 戰場經營與射擊要領 時間: Fri Jun 29 11:06:28 2007 ※ [本文轉錄自 Warfare 看板] 作者: armed (戰史版國共內戰篇小天使) 看板: Warfare 標題: 戰場經營與射擊要領 時間: Fri Jun 29 11:00:57 2007 戰場經營與射擊要領 有些半桶水武器派的現在腦筋實在嚴重發熱,不得不稍微再給 他們一點補充常識。 我們經常看到中共軍從紅軍反圍剿時期歷史紀錄是經常在很短 時間之內就吃光了具有優勢裝備與補給的對手,這有是甚麼原因 呢? 因為武器準確度不夠,彈藥嚴重不足的話,那就要提前從進行 戰場經營開始,才有可能首發命中。 與射擊有關的戰場經營主要分成以下幾個部份: 1.工事構築:敵人從哪方向來,預期到達哪條線時要開火,要與 掩體射口的角度與高度,預定的架設武器位置相配合,這些從 一開始修築時就要考慮。 2.測定諸元:武器的左右俯仰上下角度的變化,表尺的調整,與 目標的距離和高度相配合,必要時試射以輔助修正,有些部分 不一定要實測,可以既有的數據內插估計。 3.掃清射界:在工事修築與諸元測定都完成後,再檢查中間有沒有 可能發生阻礙的地物如草叢樹木並加以掃除,確保在射擊時不會 發生任何可以預期的阻礙。 在射擊時由於已經取好諸元,故敵人站立時擊中他的腹部,敵人 蹲下時穿過他的胸膛,敵人臥倒時打爆他的腦袋,將全部成為不過 是在表尺上微調的小動作而已。以上情況再100m內射擊的命中率 對於一個有一年軍齡的士兵與性能正常的槍械來說,將都達到90% 以上。 所謂100發子彈才能打中一發,那是指沒作戰場經營而倉卒接戰 的情況,因此被伏擊者不管武器多好,才會都必須接受這條定律的 限制。而對早就都做好戰場經營的伏擊者來說,只要倒楣的目標一 走到這條線上,就是在第一時間10個會被打倒9個。 只要你不走到這條線上,好吧,那我承認其他地方步機槍命中率 可能真的只有1﹪。 以上這種作戰形式又往往必須跟根據地內的巨大人民動員能力相 結合才可能發生效果。因此出現的反面後果是共軍往往十分迷戀於 內線作戰的方式,1947年的外線出擊挺進中原時,遭遇到許多基層 幹部與人員的思想抵制。但是因為就是黨中央堅持這樣做,而最後 取得了的全國勝利,毛澤東才豎立起他近乎神的地位 --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1

06/29 11:18,
以上動作需要多久的準備才能齊備呢?我挺好奇的....
06/29 11:18

06/29 11:18,
作這些事情不被人發現倒是挺困難的...=.=
06/29 11:18

06/29 11:26,
要做的快又不被發現,那就更是比登天更難了....=.=;
06/29 11:26

06/29 11:29,
冀中根據地整個1943年都在做這件事,這樣時間夠不夠?樓上你要
06/29 11:29

06/29 11:29,
不要先講講,到底你打算怎麼發現,發現以後又能怎樣?
06/29 11:29
--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1

06/29 11:54, , 1F
請諸位移駕戰史板看回應
06/29 11:54, 1F

06/29 14:29, , 2F
已經因為人身攻擊原因被殺光光啦.XD
06/29 14:29, 2F
文章代碼(AID): #16X84ktA (MdnCN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X84ktA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