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在一古老數學問題上獲重大突破

看板Math作者 (wladimir)時間10年前 (2014/05/15 00:22), 編輯推噓11(11021)
留言32則, 14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5/294215.shtm 為了糾正亞里士多德的錯誤 中國學者在一古老數學問題上獲重大突破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宗傳明的辦公室既狹小又簡陋。一張寫字臺、滿滿一柜子書 和兩把舊椅子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一臺用了十幾年的筆記本電腦大概算得上是這里最現 代化的電器了。 事實上,宗傳明連手機都沒有。然而,逼仄的空間和陳舊的設施并未束縛住這位數學家 的天馬行空。他將最精確的運算和最復雜的推導都放在了自己的大腦中。 5月4日,純數學領域的權威雜志《數學進展》發表了宗傳明一篇長達61頁的研究論文。 而為了這一刻,他整整準備了23年。 一個古老的數學問題 先哲的智慧總是讓人驚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就發現了五種正規多面體——正 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人們將這些正規多面體賦予 了靈性,如正四面體代表火,正八面體代表空氣,正二十面體代表水。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斷言,在這五種正規多面體 中,正四面體和立方體都能砌滿整個空間。換句話說,他認為用大小一樣的正四面體形 狀的磚彼此無縫地相接起來,就能裝滿整個空間。 在隨后的一千八百年中,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斷言曾多次受到著名學者的質疑。但是,對 其錯誤的嚴格論證直到16世紀才出現。 “人們發現,當幾個正四面體沿著一條棱圍成一圈時一定會產生縫隙。”宗傳明告訴《 中國科學報》記者,用專業的話說,正四面體的最大堆積密度是小于1的。 1900年,被稱為“數學界無冕之王”的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二屆國 際數學家大會上作了一次演講。他提出了新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 著名的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均在此列。 而基于亞里士多德的錯誤和開普勒關于堆球的猜想,希爾伯特將“確定一個給定幾何體 (例如球或者正四面體)的最大堆積(或定向堆積)密度”列入他的第十八個問題。 “數學家要有點志氣” 1991年,在中科院院士王元的支持下,宗傳明坐上火車,歷經7天7夜的長途跋涉,遠赴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當代著名數學家拉夫卡和格魯巴學習數的幾何。 起初,年輕的宗傳明并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直到一個周五的下午,他來到拉夫卡的 辦公室。這位老人告訴他:“一個好的科學家要樹立一個遠大理想,要有一個核心研究 問題。問題確定后,要堅持獨立思考,圍繞著核心問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水平。不要 整天忙于讀書與聽報告,獨立思考是最重要的。” 之后,宗傳明閱讀了大量書籍,從中確立了他的長遠研究目標: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 “我覺得數學家要有點志氣,不能光挑一些小問題研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宗傳明 說,“好的數學家都希望能在歷史上留下點什么,他們關心的是100年后別人如何評價自 己。同時,科學也會讓民族有光。如果牛頓、愛因斯坦都是中國人,想必現在我們的腰 桿會挺得更直。” 幸運女神降臨 回國工作后,宗傳明得到許多前輩數學家的提攜與幫助。這使他下定決心要在希爾伯特 第十八問題上取得突破,遠則告慰恩師,近則對得起前輩的支持。 宗傳明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一難題,并動手做了許多幾何模型幫助思考,尋求創新思路 。但這畢竟是一個“令許多杰出數學家競折腰”的問題,六年過去了,仍然沒什么實質 進展。 2006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密歇根大學的兩組科學家借助計算機對正四面體的堆積密 度展開競賽式研究。而材料學家也開始認識到,基本單元為正四面體的納米材料可能具 有十分特殊的物理性質,其有望在應用領域大展拳腳。 這使宗傳明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更讓他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謝絕了 國際、國內的所有邀請并辭掉一些行政事務,開始更加專注地研究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 。 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后,2012年8月,宗傳明發現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從而在這一著名問 題上獲得突破性進展。他證明正四面體的最大平移堆積密度介于0.367346……和0.3840 61……之間,這是人們對這一問題所取得的第一個上界。 “這篇論文投稿后,審稿時間長達一年半。”宗傳明坦言,“到了后期我真的很緊張, 因為萬一中間出了什么錯,這20多年的心血就全都白費了。” 這一次,幸運女神終于眷顧了他。經過嚴苛的審稿后,論文終于成功發表,并被歐美同 行盛贊為一項輝煌的工作。德國著名數學家漢克評價稱:“必須承認,我被其中異常復 雜的運算和構造嚇壞了——非常讓人敬佩!” “有些數學家很幸運,找到一個著名問題很快就解決了。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這么好的運 氣,他們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談起自己的成功,宗傳明說,“我絕不 是天才,只是比別人更努力一點而已。” 《中國科學報》 (2014-05-14 第4版 綜合)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65.140.5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Math/M.1400084528.A.01A.html

05/15 00:23, , 1F
感覺好猛
05/15 00:23, 1F

05/15 00:35, , 2F
20多年潛心研究,需要很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
05/15 00:35, 2F

05/15 01:07, , 3F
我以為這老早被證偽了?
05/15 01:07, 3F

05/15 01:20, , 4F
剛剛做了一點簡單的 google, 發現 0.367346... 這數
05/15 01:20, 4F

05/15 01:20, , 5F
好像是個 1970 年的 paper 提出來的「上界」?
05/15 01:20, 5F

05/15 01:21, , 6F
若這篇報導是真就表示他證偽了那篇 1970 年的 paper
05/15 01:21, 6F

05/15 01:22, , 7F
問題是我們直到康威大師出手才知道正四面體平移堆積
05/15 01:22, 7F

05/15 01:22, , 8F
只利用到了最佳程度的一半不到...
05/15 01:22, 8F

05/15 01:23, , 9F
(那還是 2006 年的事)
05/15 01:23, 9F

05/15 01:25, , 10F
2006年美國有2組科學家競賽式的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
05/15 01:25, 10F

05/15 01:48, , 11F
找得到這篇論文 應該是真的吧
05/15 01:48, 11F

05/15 02:01, , 12F
我剛剛也找到了, 正在研究中...
05/15 02:01, 12F

05/15 02:01, , 13F
結果是拿這個數學家名字的英文拼音下去找才找到 = =
05/15 02:01, 13F

05/15 02:08, , 14F
嗯, 似乎有點懂了, 他的結果是只考慮平移但不一定是
05/15 02:08, 14F

05/15 02:08, , 15F
晶格排列, 而 0.367346 則是限定晶格排列的上界
05/15 02:08, 15F

05/15 02:10, , 16F
這樣這個結果確實滿有意義的
05/15 02:10, 16F

05/15 02:11, , 17F
他的論文在這裡: http://arxiv.org/abs/1208.0420
05/15 02:11, 17F

05/15 03:16, , 18F
我以為這是很久以前就解決的問題
05/15 03:16, 18F

05/15 08:40, , 19F
審一年半真的很崩潰 orz
05/15 08:40, 19F

05/15 11:53, , 20F
審一年半真的很崩潰 orz (樓上我懂)
05/15 11:53, 20F

05/15 14:42, , 21F
審一年半真的很崩潰 而且referee還有些會給你擺爛
05/15 14:42, 21F

05/15 15:27, , 22F
審一年半真的很崩潰 而且最後還被拒絕
05/15 15:27, 22F

05/15 18:07, , 23F
Great
05/15 18:07, 23F

05/15 19:18, , 24F
http://ppt.cc/dvZ9 中國科技大學報導稱幾何分析領域
05/15 19:18, 24F

05/15 19:19, , 25F
的重大突破.http://ppt.cc/cm7M 連發3篇文章
05/15 19:19, 25F

05/15 19:20, , 26F
但不知道難度等級如何?
05/15 19:20, 26F

05/15 20:11, , 27F
樓上,你講的是在下一篇文章關於丘成桐猜想
05/15 20:11, 27F

05/15 21:03, , 28F
是的,丘成桐竟然也有個猜想
05/15 21:03, 28F

05/15 21:04, , 29F
複雜的高維空間可以拆成簡單的,好像是這麼說
05/15 21:04, 29F

05/15 21:07, , 30F
其實嚴格的說應該是與唐納森教授合作研究
05/15 21:07, 30F

01/02 15:46, 5年前 , 31F
剛剛做了一點簡單的 g https://noxiv.com
01/02 15:46, 31F

07/07 12:08, 4年前 , 32F
(那還是 2006 年 https://moxox.com
07/07 12:08, 32F
文章代碼(AID): #1JSvWm0Q (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