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產業聚落的意義 (國際商情)

看板Management作者 (oodh)時間15年前 (2009/03/06 01:2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本文出自 http://www.trademag.org.tw/ 國際商情雙周刊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若有版權問題請來信告知) 話說台灣產業聚落 連續三年世界評比第一 作者: 張為詩 國際商情雙周刊第260期 (2009/2/11) 多年以來,無論業界、學界專家或是政府官員都注意到「產業聚落」是台灣是很普遍 的商業現象,更被世界經濟論壇(WEF)評為全球創新產業聚落發展典範之一。 哈佛大學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應邀來台灣演講時, 也曾建議台灣應該要特別重視與強調產業的獨特性,強化技術創新能力, 進而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特色聚落,以提高全球競爭力。 但,到底什麼是「聚落」(cluster)?光華商場是不是聚落?產業專區是不是聚落? 在討論產業聚落可能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貢獻、企業如何利用聚落形成 獨特的商業模式、對外貿易對聚落的發展有那些意義、外貿對聚落現象有何影響 等問題前,都需要先釐清聚落的觀念,否則不容易找到清晰的解答。 商場不是聚落 對於「聚落」,人們最常感到疑惑的觀念之一是,到底聚落和市集(bazaar), 或是聚落和商場到底有何不同?例如五分埔(服飾)是不是聚落?士林夜市是不是 聚落?光華商場(電子與資訊產品)是不是聚落?或是艋舺商圈(紡織) 是不是一個聚落? 簡單的說,產業聚落和商場、市集(或是一般指稱的有場所的市場)最大的不同, 是聚落內有同一產業或不同產業間,上、下游廠商組成的專業分工。 而這種上下游之間的專業分工,是商場或市集沒有的。所以,我們大概不會將光華 商場、士林夜市或五分埔視為產業聚落,也不會把眾多房屋仲介的聚集當成產業聚落。 不過,有時候市集和聚落也會混合在一起。例如在艋舺商圈中,既有紡織市場, 也有紡織的聚落,這也是人們可能會將「聚落」和「市集」兩個觀念混淆的原因。 市場機能在聚落內運作 雖然我們說聚落不是市集,但一般在觀察聚落現象時,大家卻較少討論聚落內有許多 廠商之間的交易,並注意這些交易對聚落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在台灣,聚落內的廠商 除了彼此交易往來之外,這些聚落內的廠商也常常和這些相關產業內的廠商進行交易。 這些交易的存在,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說,代表了在聚落之內也有市場機制運作的影子。 如果市場機能會在聚落內運作,就得理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到的 那隻看不見的手,也會對聚落廠商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有別於管理大師 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所提到的那隻看得見的手,也就是管理, 市場也會對這些聚落廠商進行協調與管理。因此,了解聚落所屬的產業價值鏈、 產業結構及競爭程度,將有助於我們觀察聚落廠商間的互動方式。 例如,當我們深入研究彰濱工業區以台明將及台玻為主的玻璃加工聚落時發現, 表面上,玻璃加工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產業,因為玻璃加工業的進入障礙很低,生產設備 很容易購得,毛利低、沒有超額利潤,全台類似廠商約有兩千多家,產品高度同質, 來自中國大陸及全球的競爭激烈等,這個幾乎類似於完全競爭的產業,令人意外地, 卻在最近十多年來,一直成功的提供全球家具大廠IKEA大部分的玻璃家具。 這個年營業額達新台幣20億元的玻璃加工聚落,很有彈性地提供了IKEA全世界各地 隨機下單的少量、多樣的玻璃產品需求。此外,雖然玻璃加工產業高度競爭, 這些廠商仍樂於相互協助,彼此合作與信任,就像高度競爭的稻農彼此從育苗到收割 都緊密合作一樣。 不過,並非所有具有高度競爭的產業或聚落都會有這種優異的績效表現。例如, 在彰化社頭的襪子紡織聚落,正遭遇成長停滯、惡性殺價的悲慘情境。這個以家庭代工 為主的織襪聚落,近年獲利大幅降低,無法吸引年輕成員的加入,以致陷入從業人員 逐漸凋零的惡性循環之中。台灣有很多聚落背後的產業也都處於高度競爭,社頭的 織襪聚落面臨的嚴峻挑戰,很可能也是台灣其他產業聚落所面對的嚴峻挑戰的縮影。 聚落需要管理機制 同樣面臨高度的市場競爭,為何有些聚落能展現強韌的能耐、獲取超額利潤; 有些卻看起來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最大的原因在於聚落內的管理機制。 比較一下玻璃加工聚落與織襪聚落,就可以找到有用的線索。兩者間最明顯的差異, 是玻璃加工聚落中有一個穩定的協調者,公平而有效率的管理聚落廠商發展專業分工。 而在織襪聚落中,由於協調廠商容易被其他貿易商取代,造成聚落小廠總是在不同的 貿易商間不斷地轉換生產的產品,因此,成員間的專業分工活動很難被建立起來。 為何在高度競爭的產業中管理那麼重要?答案就在競爭本身。 由於完全競爭市場是由完全相同的廠商銷售同質產品所構成,因此,顯而易見的是, 完全競爭的配置效率會犧牲專業分工及分工的綜效。因此,管理活動在產業聚落中的 主要功能,就是讓成員從「競爭」變為「分工」,讓彼此間的互動變成 「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由於社頭的織襪聚落沒有穩定的領導廠商,也沒有哪家廠商能真正掌握關鍵的 生產資源,導致聚落內廠商過度競爭。反觀台明將由於利用完全競爭市場所提供的 豐富管理資源,協調聚落廠商發展各自的專業,因而能夠長期承接IKEA的大量訂單, 加上台玻給予的優惠玻璃經銷價格,讓台明將能在同時掌握訂單與廉價生產資源下, 形成聚落內的分工產生綜效。 各產業聚落之所以彼此不同,原因就是各個聚落內的管理機制彼此各異。 有些聚落甚至發展出極為優異的管理與協調程序,甚至成為全世界管理教科書必教 的範例。例如,豐田式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簡稱TPS), 就是以位在豐田市的豐田汽車聚落所發展出來的管理典範。 而台灣著名的腳踏車聚落A-Team,就是以巨大與美利達兩家做為領導廠商所組成的 腳踏車聚落,他們成功地引進豐田生產系統,再加上零組件標準化,讓A-Team廠商的 專業分工活動逐漸被發展起來。因此,在觀察各產業聚落時,如能掌握其中的管理協調 機制,就能了解該聚落運作的原理,進而幫助我們判斷或解釋該聚落所展現的績效。 聚落與聚群不同 不過,並非所有來自相關產業內上、下游的廠商所組成的集合都是聚落,事實上, 有很多相關產業廠商所形成的廠商集合,不存在有意義的管理協調機制。 對這些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管理機制,或是甚至沒有管理機制的廠商集合, 我們建議不要稱他們為聚落,而改稱他們為「聚群」(agglomerate)。 在這些產業聚群中,由於廠商之間沒有清楚的管理機制,人們很難看出他們彼此間 互動與相互協調的本質,他們之所以聚集在一起,很可能是因為地理交通的便利性, 或是人為地由政府政策所促成。由於對他們運作方式難以理解,或是在他們之內 沒有發展出有競爭力的管理協調機制,我們很難精確的評估他們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 可能會產生何種績效。 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認為只要把一些廠商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稱他們為聚落, 或以為只要政府多成立專區,在特定區域內給予廠商租稅減免,或是提供便宜的土地, 促進廠商的聚集就能促進經濟成長。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世界中, 這些條件各國政府都會做。 聚落之所以能產生競爭力,其關鍵就在於其內的「管理機制」是否能被有效率的建立。 如果能引導集合在一起的眾多廠商組成具有管理機制的廠商聯盟, 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像廠商一樣的市場(firm-like market), 就有機會在這些廠商之間發展專業分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關鍵產業。 (作者為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 @PTT ◢█ █◢█ ◢◤◥◢◤◥◣ █ ██ █ ▄ ◣ ██ █ ▆▆ ▆▆ 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wa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1.71.159 ※ 編輯: oodh 來自: 118.231.71.159 (03/06 01:26)

03/06 15:09, , 1F
好文!
03/06 15:09, 1F

03/20 11:52, , 2F
推好文.建議延伸閱讀原 journal paper.解釋更精確
03/20 11:52, 2F
文章代碼(AID): #19i0h_VC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