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請問兩岸共同市場在學術界有什麼共識嗎?

看板Management作者 (oodh)時間16年前 (2008/03/20 05: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cy 標題: Re: [問題]請問兩岸共同市場在學術界有什麼共識嗎? 時間: Thu Mar 20 04:31:16 2008 原則上我希望真正的高手可以出來說明啦 (也許 你可以去管理板 management 問 現代管理學都一定會學到這部份的基礎知識 這是全球運籌、策略聯盟的一部份) 共同市場 要說的話可以分成三個方向來談 一個是多邊結盟的發展 一個歐洲聯盟的願景 一個是東協的發展 除這地域之外 這三者的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 先談多邊結盟 在上面那篇「全島貿易園區」的文章裡提到了 (可以先閱讀那篇 #16tVx-0g (politics)#17uAaQKD (Policy) ) 多邊結盟 是從「關稅壁壘」開始的 關稅壁壘 就是各國為了保謢國內產業 而對外國產品設置關稅 在那個時代(哪個時代我不清楚了) 這個關稅相當高 所以被稱為壁壘 國內外的標準案例 幾乎都是車;台灣是國產車「喜美」時代 後來 台灣對日本引擎開放 才有了「裕隆」 (日本引擎 台灣生產) 在美國 也是因為日本小車進攻 搶走底特律汽車城近半的市占 所以設下高關稅 在南韓 眾所周知 現代 就是高關稅保護下的寵兒 在車之後 就是農產品的關稅 再來是電子產品 因為各國逐起關稅壁壘 影響到商業流動 也減緩了商品的技術革新 一些互補性高的國家 或是 對大國有依賴的小國 就開始進行雙邊或多邊的 「自由貿易」 -- 彼此採低關稅或零關稅措施 就出現了前文說的 FTA(自由 貿易 區) 第一個成立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 FTAA or NAFTA 自由貿易不夠緊密 既然作了朋友 就乾脆作麻吉 就產生了「關稅同盟」 -- 同盟裡都低關稅 甚至 一起對外採高關稅 這是歐盟的前身 自由貿易 的概念 在前面那篇文章有提到 除了國家級的自由貿易 還有園區級的「自由貿易港區」 因為加入同盟或協定 通常有政治意味 有時候不便加入的 還有變通版「最惠國待遇」 -- 台美斷交 我國向美國爭取到的兩項珍寶 一是 台灣關係法 二是 最惠國待遇 MFN(most favored nation)給惠國給予受惠國或者與該 受惠國有確定關係的人或物的優惠,不低於該給惠國給予第三國或者與該第三 國有同樣關係的人或物的待遇。 在 還沒有wto以前 最惠國待遇 使得台灣得以展開對美貿易 (不過,其實最惠國待遇在歷史上行之有年,晚清就常和列強簽「片面最惠國待遇」) 後來出現的 WTO 就是最惠國貿易的多邊版 所有WTO成員 都是彼此的最惠國 「除了 自由貿易港區 之優惠不得轉移 」之外 的所有對外待遇 都可以要求比照 這篇講 美台FTA 還是比 WTO的最惠國待遇 更有利 http://fclma.org/ShowPost/4690.aspx 既然 商品往來可以免稅、不設限 那企業轉投資呢? 出入海關呢 台灣受限於邦交和國際影響力 目前只有部份國家有「免簽證 或 落地簽證」 (不過都是大國啦) http://www.boca.gov.tw/ct.asp?xItem=32&ctNode=49&mp=1 諸如此類的 貿易、商業往來 的放寬 堆積成了共同市場的概念 「共同市場」 的確在「歐洲(六國)共同市場」成立時 有明文規定 但,基本上,我認為應該將之視為 「在FTA 之上 在最惠國待遇之上 再更進一步的整合、放寬」 因為 歐洲也不是 促成了共同市場後 就宣佈停止整合 也沒有人規定 不滿足所有共同市場條件的 其他項目也不能整合 我不覺得應該把 「共同市場」用「專有名詞背誦」的角度看待 ----------------- 這是 以 自由貿易開放進程的角度來看 ----------- 前面那篇有提到 歐洲因為歷史上跨國貿易頻繁 又加上冷戰時期「北約」的成立 使得歐洲除了在 商品貿易上 在政治、法令、外交 也有諸多結合 我下面 用兩個網路上的資訊跟大家解釋一個概念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1410226 1957年 羅馬條約 歐洲六國(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 The Six)簽訂羅馬條約, 成立歐洲經濟共同社會,也就是一般所稱之「歐洲 共同市場」,簡稱歐市,其成立宗 旨在將歐洲六國市場合併成單一市場,使 用共同的經濟政策(merge separate national markets into a single market with common economic policies), 廢除區域內的關稅及貿易限制,使貨物、勞務 、資本及人員均可自由移動,並藉由共 同建立及協調區域內的財金政策,使 會員國享有相等的權利且具有主權的實體。 承上, 是不是一定要把這些規定全簽了 才能作出協議呢? 當然不是 哪些有共識就簽哪些嘛! 上面這段 「不是定義 是 歷史 」 是歷史上 這六國對這六項有了共識 他們簽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 被簡單地以「六國合組"共同市場"」來說明 並不是 今天想要談共同市場 就一定要發展到把上述項目全整合了不可 看這個 http://www1.pu.edu.tw/~spanksho/background/Background-5.htm 1951年,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六國簽定巴黎條約 設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7年,法、德、義、荷、比、盧六國在羅馬 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 1967年,上述六國 簽署合併條約, 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而為一。 於1986年簽署單一歐洲法並於1987年生效。 1990年,經濟暨貨幣同盟開始第一階段。 1992年,「單一市場」形成, 會員國之間的商品、勞務、資金及人員可以平等自由地流動。 簽訂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垂克條約。 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會員國同意共同為組織更為擴大的「歐洲聯盟」 (或簡稱為歐盟)努力。 歐盟將結合歐洲共同體和其他的協定, 在外交政策、安全防禦、司法、內政事務及經濟上加強彼此的合作關係; 決議將歐洲貨幣機構(即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設立在德國的法蘭克福, 期望能夠在20世紀末完成單一歐洲貨幣的準備工作。 1994年,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第二階段開始。 1995年,奧地利、瑞典及芬蘭成為會員國。 歐盟會員國的元首們同意在1999年1月1日為完成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的第三階段, 亦即全體會員國統一使用單一貨幣- 歐元(ECU)的最後期限。 1996年,各政府間會議開始著手草擬新的條約,希望歐盟能再擴增會員國, 而歐洲經濟暨貨幣聯同盟也能持續發揮其效能。 1998年,經濟暨貨幣同盟正式成立。決定入會國家的資格,固定雙方兌換匯率。 1999年1月1日,展開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的第三階段,啟用單一貨幣-歐元(Euro) , 但實體貨幣在2002年1月1日才正式流通使用。 貿易聯盟由固定轉換匯率,並符合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的國家開始。 歐洲中央銀行著手將單一貨幣政策和國外轉換匯率引入歐元。 這樣看下來 大家了解了吧 在歷史上 這些都是 「一項一項簽的」 只是剛好到了那個點 大家決定稱作「共同市場」 或改名叫「歐盟」 並不是說「來吧 我們來作共同市場」 所以坐下來 就把全部條文列了簽了 那麼,「共同市場 倒底需要開放那些 」 有這麼重要嗎? 「想開放哪些 哪些有共識 就整合哪些啊」... 上面連結 的下半部份 可以看到,歐盟其實是有 非經濟目的 的 雖然這和台灣目前某組候選人提議的「共同市場」來說 太超前了 不過 我們要了解歐盟後來的發展 還是談一下好了 歐盟之所以能一路整合下來 如果有參加「大棋盤」的讀書會 會讀到 和歐洲強國一直有「一統歐陸」有關 也和 冷戰時期 歐洲的分裂 導致 「北約」「華約」 實際上都得聽 美、俄 的 這使得歐洲人在冷戰後更興起整合歐洲的思維 歐盟 除了在架構上 不只有經濟 它的目標本身就是不只是「經濟共同體」 而是 要組織一個接近 「歐洲國協」的存在 但,事實上是 即便是沒有國仇家恨的歐盟 都很難重現「國協」的團結盛況 半年前不到吧 有新聞 歐盟想設立「外交部」 但是英國反對 因為英國認為 如果歐盟有外交部 那英國的外交部 還要聽歐盟的外交部的方針 這有損及英國的實際國格(不是有辱國格 而是 影響到作為一個國家該有的要素) 所以最後歐盟成立「外交辦公室」作為歐盟對外窗口 而非「大歐洲 的外交部」 歐盟憲法也是 有很多部份 比如 反種族文化歧視、反歷史仇視 的概念 並不是所有的歐盟國家都想認同 所以後來有很多就沒寫進憲法裡 而是想遵行的國家 自己聚起來簽一些「備忘錄」、「宣言」之類的協議 甚至連歐憲都有難產 和可能被推翻的違機 so 這就是歐盟 ----------------------- 反過來看 東協 卻是倒著走的 因為有歐盟作借鏡 東協的成立目的雖然是為了經發合作 但是心很大 也知道可能會走到政治合作 所以直接成立國協 也在07年制定憲法 http://0rz.tw/111l9 不過也因此 這個國協 不是建立在整合基礎上的 而是 「為了之後的整合 作為共職和名目」 所以一開始其實只是大拜拜 目前東協有十國 和 一個候選國、一個觀察國 而所謂的 「東協加一」「東協加三」 指的是 中國、日本、韓國 和東協簽定FTA 並不是真的加入東協 (基本上 東協國家 很多排華排得很兇 尤其是反中 ) 目前東協的合作項目 也可以在連結裡看到 ----------------------------- 台灣和中國進行 應該說 「以共同市場為目標 的經貿整合」 或是 台美 FTA 或是 台-東協 FTA(東協加四) 的好處 和 開放項目 一。 基本上大概可以從這篇文章 和 「全島自由貿易園區」那篇看出來 除了「基本上(低限制帶來的優勢)」之外 二。 追求 互補性 我們缺的他們有 他們缺的我們有 和一個 經濟緊密 大量的經貿、投資 往來 三。 上面「台美FTA 比 WTO 最惠國待遇 更有利 」 的連結提及 「加入FTA (或共同市場) 反而會發生經貿逆轉」 讓出超國 增加入超 讓投資國 被投資 四。 參考歐盟發展 地區結盟 還有強化和平機制 的效果 ( 雖然說 台灣不可能像歐盟那樣 規定要民主國家才能加入結盟 不過 為了維持結盟帶來的優勢 盟國會更不願意破壞雙方情誼 ) ( 當然嘍 這個效果 究竟會帶來兩岸的 統一 還是 獨立 也就很難講了 時間倒底在誰手上 除了台灣當局的智慧、台灣人的堅持 還有 大陸的發展、文化程度(影響大陸人對台灣的了解 和 觀感) 和 「中國自由化」與「中國崩毀論」 的可能性 這我也就不斷言了... ) 以上 供大家在思考關於兩岸經發合作時 一些依據 最後 簡單回答一下標題 「兩岸共同市場 在學術"共識"嗎?」 應該說 大家都知道 「哪些可以整合」 也知道 「哪些整合了會怎樣」 也知道 「整合的順序上 有哪些要先於另一些」 也知道 「不是一定都要做而」 也知道 「有一些 對現在的兩岸而言還太早」 但,沒有人知道 真的談下去之後 在第一次正式協議的文件上 會有怎樣的項目 這樣 算有共識 還是沒共識 「這個二分法的答案也就不重要了」-- 我想,這是共識 ^^| -- 烏雲連夜幕轉紅 夜幕轉紅漫天東 紅漫天東有客來 東有客來人情濃 來人情濃酒千杯 濃酒千杯盡思愁 杯盡思愁醉人易 愁醉人易再相留 ~ 《客來》。不返 2000.11.03 不返詩集 http://www.wretch.cc/blog/ood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32.183.102 ※ 編輯: oodh 來自: 202.132.183.102 (03/20 04:39) ※ oodh:轉錄至看板 politics 03/20 04:39 oodh:轉錄至看板 KMT 03/20 04:40 oodh:轉錄至看板 HatePolitics 03/20 04:40

03/20 05:02,
話說你經營得倒挺讚的
03/20 05:02
-- 烏雲連夜幕轉紅 夜幕轉紅漫天東 紅漫天東有客來 東有客來人情濃 來人情濃酒千杯 濃酒千杯盡思愁 杯盡思愁醉人易 愁醉人易再相留 ~ 《客來》。不返 2000.11.03 不返詩集 http://www.wretch.cc/blog/ood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32.183.102
文章代碼(AID): #17uOEE8n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