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拆樂生 忽視對「地方」尊重

看板Lo-Sheng作者 (亞典波羅)時間17年前 (2007/03/09 20:5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2007.03.09  拆樂生 忽視對「地方」尊重 張君玫/北市(助理教授) 儘管有文史團體的多方爭取以及聯合國文教組織的關心,樂生療養院仍被通 知強迫拆遷。 在樂生事件的政府施為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正在被摧毀的「地方感受」: 原是一個無名的空間,先是被日治帝國主義淨化國土的規訓力量畫出界線,成為 一個化外的「非地方」,卻也在隔絕與壓迫中開始敘說屬於當地的故事,逐漸長 成了一個有能力呈現差異並建構認同的「地方」。這樣一個地方,卻在七十年後, 為了現代化的捷運工程,頓時被要求清空意義,抹去舊名,倒出早已生根的血肉, 從一個承載故事與認同的「地方」再度成為抽象「空間」。 樂生事件所傳達的意義是,台灣人不覺得拆掉一個「療養院」有什麼大不了, 再蓋一個「更好的」給你就好了。為了「發展」,為了「方便」,更重要的是, 為了「大多數人」更「現代」的未來,什麼都可以拆。甚至,你可以這樣說,這 種「務實」的思維主宰了台灣人對地方的感受與價值判斷。 誠如知名的後殖民理論家Bill Ashcroft所指出的,把「地方」當成一張可 以刮去重寫的「羊皮紙」,乃是一種帝國主義式的隱喻,在語言與思考上合理化 了帝國主義者重新透過命名來擁有一塊土地的施為。Ashcroft建議我們用「一種 塊莖狀的文本」來比喻一個地方,一種橫向的生長與抵抗。塊莖的有機生命比喻 提示了一種對「地方」的尊重。在這個美化了「旅行」與「移動」的全球化時代 中,我們往往忘記了人和土地之間的親密關係才是書寫地方歷史的主體。或許, 我們該撇開泛政治的參考架構,好好思考一下「本土」的意義了。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39.40

03/11 13:58, , 1F
如果真的蓋了一個更好的那就算了,可是完全忽視院民的需
03/11 13:58, 1F

03/11 13:58, , 2F
要,蓋一個他們無法使用的怪物給他們住,還說這是更好的,
03/11 13:58, 2F

03/11 13:59, , 3F
那就真的不可原諒了。
03/11 13:59, 3F
文章代碼(AID): #15yLblJ5 (Lo-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