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mldkoney與amule使用比較

看板Linux作者 (小肥肥)時間11年前 (2012/09/30 10:04),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自從轉到linux上面後,使用最久的P2P軟體當屬amule了,至於mldonkey的使用則是最近 的事。其他還有使用過BTTorrent、PPSTREM等… 比較: amule mldonkey+gui mldonkey 占用記憶體 ★★★★☆ ★★★☆☆ ★☆☆☆☆ 執行速度 ★★★☆☆ ★☆☆☆☆ ★★★☆☆ 程式穩定 ★★☆☆☆ ★★☆☆☆ ★★★★★ 操作容易度 ★★★★☆ ★★★☆☆ ★★☆☆☆ 使用者體驗 ★★☆☆☆ ★★☆☆☆ ★★★★★ 之前版上有人提供mldonkey的編譯教學,但是現在linux的網路套件安裝程式只要打上關 鍵字就可以下載了,比以前方便很多。右邊那一項的mldonkey是在文字介面下運作的, 它本身並沒有提供任何圖形介面,但是不要緊,打開你的IE、Firefox或者是Chrome,在 網址列那欄輸入http://localhost:4080/就可登入你的文字介面mldonkey了,附帶一提, 若是你打開mldonkey+gui,以上網頁登入指令同樣能夠登入的mldonkey。而且你的 圖形介面和文字介面下的mldonkey其實是一樣的。 之前用amule很久了…對大學就在用xp的我來說,仿造emule最佳的版本就是它了。但是 承襲emule穩定度不佳的問題,amule一樣令人頭痛…!而且明明大家都是圖形介面,就 emule吃最兇,硬碟也一直嘰嘰叫,amule可是LINUX裡面唯二頗吃記憶體的開放源碼軟 體,mldonkey也不遑多讓,gui操作起來一樣吃很兇,而且操作牛步化,簡直搞不懂為 何有人稱讚MLD的好…看那動物的模樣,簡直是介面噁心哥之最了。 終於有一天,實在受不瞭gui的那個速度,上網再查詢下mld的使用範例,這次終端機上 面打下mlnet,啟動文字介面就可以了吧…然後打開firefox,進入一個登入頁面,所有 的東西都是英文操作,看得在下霧剎剎,霧裡看花。過了幾天,才想到如果你要使用 P2P軟體的話,必須進行下列幾項操作: 1. 檔案:當我們需要檢視下載的檔案時,網路介面有二個子母選項,其他最多三個子母 選項。母選項第一個Transfers點下去就會顯示她的第一個子選項頁面Downloads,就 能顯示我先前在gui所下載的所有檔案。 2. 搜尋:母選項第二個Search點下去就對了…想得到什麼關鍵字就找吧。 3. 路徑:選項Options/Setting/Files就可以改變你暫存、下載檔案的路徑。 4. KAD :這是最後了,操作有些複雜。首先將那三個不能說的檔案網址(有用就知道, 不知道請問別人,不要問偶)貼在母選項那裡的輸入列,它們就會加入你的下載列表。 然後到Statistics/Kademulia點一下Kadmulia boot就好了~ -----------------------------天行者路克奮鬥記-------------------------------- 以上mldonkey的使用方法是參考許多大陸人的論壇,也有一些台灣人的部落格學習來的… 看了好些大陸簡體字的文章,他們有一些特色,就是因為人多,所以複製→貼上的文章 也很多,但是相對地知道的人多,回響的人也多,如此累積下來的知識量也是很驚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指出量變會造成質變不是在說假的,本來西方人用mldonkey已經很久 了,但是因為語言隔閡,使用華文的我們只能繼續受限於emule、amule,而且要忍受它 們吃記憶體過多、程式不穩定的缺點。但是只要有人將使用的方法稍微透露一下,馬上 就有人換成mldonkey,討論的人多,有用的知識也會更快地傳播出去。 所以也希望版友能多提出些訊息分享給大家知道,不要被大陸信息淹沒了~ PS:想要mlnet&,但是不能背景執行,請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4.82.141

09/30 14:18, , 1F
我記得amule也可以沒有gui執行
09/30 14:18, 1F

09/30 14:38, , 2F
就 amuled。 然後 donkey 拼錯了
09/30 14:38, 2F
謝謝你~好多個mldonkey~昏 ※ 編輯: jackjack0040 來自: 114.34.82.141 (09/30 15:17)

09/30 17:47, , 3F
amule 也可以不用 gui,記得也有 web 控制頁
09/30 17:47, 3F

10/01 09:37, , 4F
emule是用wine去跑嗎?在win底下很穩也不會讓硬碟叫啊
10/01 09:37, 4F
文章代碼(AID): #1GPwYH4t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