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有沒有類似愛爾蘭語區別兩種「是」的用法

看板Linguistics作者 (Yoxem)時間2年前 (2022/02/27 22:11), 編輯推噓1(1017)
留言18則, 2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小魯最近讀一篇論文,把愛爾蘭語的繫辭 is 基本用法寫下來了。 但是我有一個問題,愛爾蘭語繫辭的句型用法,取決於「x 屬於 y」和 「x等於y」這兩種含意的差別。感覺很像形式邏輯或白馬非馬論。 不知有沒有其他語言這樣區分的,或許邏輯語有? ps. 愛爾蘭語的繫辭範例和說明太複雜,可以參考這: https://kianting.info/wiki/w/%E6%88%91%E6%89%80%E7%9F%A5%E9%81%93%E7%9A%84%E6%84%9B%E7%88%BE%E8%98%AD%E8%AA%9E/%E6%96%87%E6%B3%95/%E7%B9%AB%E8%A9%9E 縮址(https://bit.ly/3ti8Ug9) -- [8964路(延伸线)PTT→墙内] 票价:Free(<五毛人民币) 時刻:机动從PTT发车,单向行驶 (此簽名屬公有領域) 停靠站:PTT→民主化→六四天安门→自由门下载→毋忘六四→刘晓波→台湾独立→民运→ 西藏独立→新疆独立→港独→九评共产党→法轮功→Tiananmen Massacre→Free Tibet→ 占领中环→民主→真普选→南方街头运动→新公民运动→东突厥斯坦→湖南共和国→上访→ 大纪元→胡耀邦→赵紫阳→Tank Man→北京之春→达赖喇嘛→六四真相→无界下载→墙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9.124.20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inguistics/M.1645971116.A.7A8.html

02/28 00:57, 2年前 , 1F
繫詞(copula)在跨語言現象上的常見定義,就是你講的那兩
02/28 00:57, 1F

02/28 00:57, 2年前 , 2F
個,只是表現型式可能略有不同,可以透過動詞、助詞、屈
02/28 00:57, 2F

02/28 00:57, 2年前 , 3F
折變化、零型式來呈現。有興趣的話可參考底下這篇文章:
02/28 00:57, 3F

02/28 00:57, 2年前 , 4F
Curnow, Timothy Jowan. 2000. Towards a cross-
02/28 00:57, 4F

02/28 00:57, 2年前 , 5F
linguistic typology of copula constructions. In
02/28 00:57, 5F

02/28 00:57, 2年前 , 6F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02/28 00:57, 6F

02/28 00:57, 2年前 , 7F
Linguistic society (Vol. 11, pp. 203-300).
02/28 00:57, 7F

02/28 00:57, 2年前 , 8F
02/28 00:57, 8F

02/28 00:57, 2年前 , 9F
臺語的「是sī」在句法階層上可以比華語再更高一點點,表
02/28 00:57, 9F

02/28 00:57, 2年前 , 10F
示溝通者之間建立出來的共同經驗,可參考:Lau, Seng-
02/28 00:57, 10F

02/28 00:57, 2年前 , 11F
hian. 2017. Taiwanese Sī ‘be’ as a Common Ground
02/28 00:57, 11F

02/28 00:57, 2年前 , 12F
Marker. Monumenta Taiwanica 16:49-83.
02/28 00:57, 12F

02/28 00:57, 2年前 , 13F
02/28 00:57, 13F

02/28 00:57, 2年前 , 14F
臺灣南島語言的話,好像多半沒有繫詞,但這是很久之前看
02/28 00:57, 14F

02/28 00:57, 2年前 , 15F
論文的印象,你可以找原民會那一套《臺灣南島語言叢書》
02/28 00:57, 15F

02/28 00:57, 2年前 , 16F
再確認一下。
02/28 00:57, 16F

02/28 13:14, 2年前 , 17F
說到台語的是,我想到「我是對hia來ê」。
02/28 13:14, 17F

02/28 13:15, 2年前 , 18F
原來劉前輩也有寫論文啊。我以為劉大是台文作家而已。
02/28 13:15, 18F
文章代碼(AID): #1Y6uQiUe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