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生物] 水生期末考試題

看板LifeSci_Work作者 (風言風語風吹沙)時間16年前 (2008/01/08 19:49),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 引述《Tennyson (一期一會)》之銘言: : 我先整理了一些題目,若有錯誤或缺的話,請有修課的大家改正、補齊,先謝謝了! 先把板上看到的整理一下 : 1.為何要在海鮮店的泥鰍缸放油渣? 泥鰍在水中滾動翻攪的泡沫浮在水面上影響溶氧 加入油渣可破壞表面張力增加溶氧 (據說這是官方解答?) : 2.為何養殖多年的虱目魚在寒流來時會死掉? 養殖漁業方面,較不耐寒之吳郭魚、虱目魚、石斑魚、草蝦及淡水蝦類之魚塭,皆有受 寒害的危險,但因吳郭魚、石斑魚、草蝦、淡水蝦類較不會浮到水面的地方,所以受害 較小。養殖業者表示,虱目魚會浮至水面,一般都因水底氧氣不足所致,而因水底較能 保溫,讓虱目魚盡量少浮至水面,才是防範受寒害而暴斃的萬全之道。另外虱目魚池水 淺只有30公分左右,寒流來時無處可躲,易被凍死,然則造成分層則因為午後太陽照射 強烈水溫提高,又因為無風沒有水面翻攪沒有對流造成分層現象。 當寒流來的時候水面溫度極速下降而迅速沉降到底部 缺氧的水又會被置換到上面 可能就破壞了原本上層的溶氧而使魚缺氧而死 冬天在養殖池裡底部的氧氣已經很少了 虱目魚必須常常浮上去增加氧氣的吸收 被凍死的機會上升 而寒流來的時候連上層溶氧較高的水都被置換掉而缺氧 更是雪上加霜 虱目魚必須到水面才能吸到氧氣 這樣折騰下來 不缺氧而死也會被凍死..... : 3.水庫、湖泊中的優養化如何去除掉? 據說可以用養魚去吃掉藻類,然後再把魚抓走 : 4.溶氧的來源和消失。 : 5.從上游流下的有機污水到達中游,則中游的魚會跑到上游或是下游,還是停在中游? 這題有沒有說魚類是狹鹽性的還是廣鹽性的呢? : 6.大型的外來種鱧魚在有發電廠的河川旁,應如何除去? : 7.何時抽中央排水,魚蝦才不會死掉? 這題之前有蝦子的(下面),魚跟蝦子差不多的話應該是上午10點~下午4點之間吧... 蝦類的死亡原因: 由於人為的捕撈攪拌,底層的缺氧水被翻攪上來。在高溫和陽光充足的天氣,因為中間 的水幾乎不形成上層水和下層水的對流,易造成水體產生“溫樓中樓”而使下層水缺氧 。此外人為攪拌也使易把池底的有機物攪起,整個水體變渾,也破壞了泥和水體之間的 “生物膜”,從而導致硫化氫、氨氮等有毒氣體的大量逸出, 而攪拌起來的有機物分解又需要耗氧,這時容易引起蝦的缺氧中毒死亡。蝦類是因為底 部的缺氧水被翻攪上來而窒息死亡的,吸汙泵(pump)使底部腐敗的有機物被擾動而使水質 混濁,而水車打氣的方法對底層缺氧情形的改善不大。因此要判斷蝦子的死亡時間,可以 參考講義第2頁右下角的圖第五個,取底層溶氧量最低的時段,也就是下午4點之後~隔天 早上6點。在這個時段抽水的話,會造成蝦子大量死亡。最理想的抽水時間應該在上午10 點~下午4點之間。 : 8.台灣的外來種有哪些?可能的防治方法? 這題是錄影帶的題目嗎 錄影帶中跟水生生物有關的應該有 琵琶鼠 牛蛙 吳郭魚 布袋蓮.... 琵琶鼠之前有文章(如下) 如何清除琵琶鼠? 方法 一.將池塘水排光,徒手用撿的 二.放入流籠,將流籠緊貼水面下的岸邊斜坡,儘可能接近底部(或直接至於底部), 置入餌料,誘捕之,用繩子拉起. 三.殺藻劑,除水草藥物,水源管制,使附生藻類與水草死亡,沒有其他有機物進入水體, 然後數個禮拜後投漂浮性餌料,以飢餓誘使其上浮,再予以捕捉.( 僅限於已經適應台灣生態環境的琵琶鼠族群,不會在上層水域游動的原生族群則不適用) 四.投入有毒或生物性沉水性餌料,再將有琵琶鼠屍體的底泥一次換掉. 五.水族養殖的經驗而言,棘甲鯰科雖然耐低氧,但對低pH<6.0的耐受力不佳(僅供參考) 政策 1.獎勵撈補ex:如宜蘭曾舉辦”釣垃圾魚大賽” 2.管制水族業有關棘甲鯰科的買賣與進口 3.輕度污染撈捕後的族群,以藥墩的方式開發新料理(琵琶鼠全身除了前半部,就是骨頭) : 9.營養比較。(參考廖文亮老師的投影片) : 10.深海魚。(自己出題) : 11.潮間帶。(同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75.27 ※ 編輯: jamestan 來自: 140.122.75.27 (01/08 20:08)

01/11 01:50, , 1F
第3題好像不太對 優養化長一些藻類會卡在魚鰓使魚死掉
01/11 01:50, 1F

01/11 01:51, , 2F
有點類似流刺網 另外優養化的池子本身溶氧也不高
01/11 01:51, 2F

01/11 01:52, , 3F
用魚處理好像不對
01/11 01:52, 3F

01/11 01:52, , 4F
朝除去磷氮元素的方向有沒有比較可能?
01/11 01:52, 4F
文章代碼(AID): #17WsDLsL (LifeSci_Wor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WsDLsL (LifeSci_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