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看板LegalTheory作者 (Utopian Realist)時間13年前 (2010/10/05 01:13), 編輯推噓1(1015)
留言1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juotung (想飛)》之銘言: :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 ※ 引述《cookie1216 (cookie)》之銘言: : : 「不能抗拒」的幽靈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 : 有一個幽靈仍徘徊在司法體系中,一個「不能抗拒」的幽靈,一個要求女人性服從的幽 : : 靈。近日引發爭議的女童性侵判決案,正說明了這幽靈的陰魂不散。1999年修正前舊《刑 : : 法》規定,必須要使用強暴脅迫的手段到達「不能抗拒」的程度才能構成強姦罪。這種立 : : 法表達了一種「典型強暴」的迷思,好像只有陌生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被害人抵死不從才 : : 構成強暴。 : : 因此,性侵害的重點是物理性的強制與抗拒,被害人等同於被科以誓死抵抗的義務,其 : : 他不符合這種典型強暴的女性所受到的性侵害,就被當成是你情我願的合意性交。 : ^^^^^^^^^^^^^^^^^^^^^^^^^^^^^^^^^^^^^^^^^^^^^^^^^^^^^^^^^^^^^^^^^^^^ : 所謂的迷思,大概是: : 「大家都知道是這樣,但沒人知道它怎麼來的,它其實也並不正確」 : 我覺得真正的迷思反而是陳教授的這一句話: : 「不符合這種典型強暴的女性所受到的性侵害,就被當成是你情我願的合意性交。」 : 其實 : 不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 : 就只是不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也表示不會受刑事制裁) : 被判無罪,就只是無法判決有罪(理由可以千奇百怪) : 並沒有「若不是強姦,就是和姦」、或「判無罪,就是沒作虧心事」這種東西 : 或許就是因為這種過度的引申 : 才使得一個客觀的法律或刑事政策問題 : 無法被大眾理性的討論 : 因為他還牽涉到尊嚴與面子問題 這段說到重點了。陳教授的問題就在於,即使確有「不符合典型強暴且違反被害 人意願」的性侵害(我認為是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我認為,至少還存在兩 個問題。 從學理來看,即使受到壓制,如果被害人仍有選擇的餘地,如果逃離或求救易如 反掌,讓行為人背上妨害性自主的罪責,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或是否公平? 這個問題還有詐欺罪版本:在假投資之名行詐騙之實的詐騙案件,如果行為人的 說詞漏洞百出,被害人確實有所懷疑,查證也易如反掌(google一下就有了), 卻又受到貪婪的驅使而遭到詐騙,我們還能說,被告施用詐術,使被害人「陷於 錯誤」嗎? 如原po所說,由於尊嚴與面子,前者遠比後者難以處理。最難的是,頂著女性主 義者強扣的沙文高帽,任何疑問都只有動輒得咎的份。 從司法實務來看,問題在於:在不符合典型強暴的妨害性自主罪下,被害人的意 願如何遭受壓制?換句話說,「性自主被遭受侵犯」的結果,要歸責到什麼樣的 行為上?又應以何等證據證明之? 陳教授的答案似乎是:權力結構壓制了被害人的意願,從而,妨害性自主的結果 亦應歸責於權力結構。身為史學研究者,我很願意接受這個答案,但在刑法學上 ,這有待商榷。 權力結構不是行為,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成為歸責的對象?即使得以如是 歸責,如何證明行為人對權力結構的利用?該不會要從「被告身為男性」這件間 接事實推論而得吧? 同樣的質疑,也可以套用到「法院對幼童心理外行」的批評。年幼的被害人不願 或不能開口作證,當然不代表他同意,這誰都知道。但「違背意願」仍須以積極 證據證之,而被害人的沉默,也同樣不能用來證明其意願遭受違逆。 陳教授該不會認為,考量到性關係中的權力結構,無罪推定原則跟證據裁判主義 是可以妥協的吧?對於這點,她保持沉默,我也不要自相矛盾地,以其沉默推定 其立場。但正因為她的沉默,陳教授的文章才會瀰漫著舉證責任倒置的味道。 : : 司法輕忽權力大小 : : 《刑法》學界一般將性侵害認為是「強制」與「性交」的結合犯,而典型強暴則必須包 : : 括典型強制的要素:以強暴脅迫的方法使人行無義務之事。然而這種看法輕忽了性侵害的 : : 本質。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性的強制常常不是訴諸物理性的強暴脅迫,而是利用實質 : : 上的地位不平等,透過男性主動與女性被動的性意識型態微妙操作來進行。特別是在佔性 : : 侵害多數的熟識強暴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沒有積極的抗拒行為,但是沒有抵抗並不等於沒 : : 有違反被害人的性意願。因此1999年《刑法》修正從「不能抗拒」到「違反意願」的轉向 : : ,就是要試圖扭轉這種性別不平等的狀態,正視性侵害中「強制」的本質乃是侵害性自主 : : 決定權。 : 陳教授的意思 : 大概就是說 : 性侵有很高的比例都是結構問題 : 簡單的來說,就是 : 男人利用他在結構上的優勢來進行性侵 : 而這種結構上的優勢 : 無法被舊的構成要件捕捉 : 所以修法 : : 雖然修法刪除了「不能抗拒」的文字,法官在認定是否違反當事人的意願時,卻仍然著 : : 重於當事人是否有機會抵抗而不抵抗、有抵抗為何不夠盡力,因此使得「不能抗拒」成為 : : 一種「幽靈構成要件」。在性侵3歲女童案中,最高法院質疑女童在被插入之後哭喊疼痛 : : 不要的證詞與驗傷單,並不足以證明這究竟是「違反被害人意願」,或者是「利用未滿14 : : 歲之幼女懵懂不解人事,可以聽任擺佈之機會予以性交」;性侵6歲女童案中,高雄地院 : : 法官則認為「證人證述甲女並無抵抗被告的動作,……若甲女有意掙脫被告,被告應難以 : : 在未脫去甲女運動褲情形下,順利將右手伸入甲女褲內而為犯行,可見被告辯稱未以強暴 : : 、脅迫或其他違反甲女意願之方法為本案性交,尚非無據」。這種將「未為抗拒」、「聽 : : 任擺佈」視為「沒有違反意願」的見解,完全忽視了性侵害乃是在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條件 : : 下,對被害人性自主意願的忽略、積極或消極的壓制,不一定是強暴脅迫式的強制,當事 : : 人也不一定(甚至很難)積極反抗。這並非性侵女童案的特例,而是強制性交判決中常見 : : 的狀況。 : 但陳教授似乎忽略了三個問題: : 第一,「抗拒」,的確從構成要件中被拿掉, : 但立法當時完全忽略了, : 一個行為,即便不是構成要件行為,它一樣可以被當作「構成要件行為的證據」 : 換句話說,「抗拒與否」的事實,在新法被當作「意願」的證據資料 : 由於「抗拒與否」和「意願」之間,並沒有矛盾存在 : 因此,並不能說,抗拒被拿掉了就不能去討論有無抗拒 : 亦不能排除,抗拒與否可能在某些案件中,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 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證明方法 : 修法當時的構想,並沒有實現 : 第二,主觀且抽象的要件「意願」問題最大 : 與強制本質不合的問題就先不說了,陳教授看來並不認同這個部份 : 但這樣一來不只被害人的意願難以證明 : 更恐怖的是:「被告該如何知道被害人的意願」? : 如果被告(因未受抗拒而)誤信被害人是同意的 : 能不能排除構成要件故意? : 許多的性侵案件中 : 我們可以看到加害人主張「自己與對方是兩情相悅的」 : 我想,這一點不見得全然都是脫罪之詞 : 只是從來沒有法官願意採信、釐清這個說法 : 因為法官也並不善於分析性侵雙方複雜的心理過程 : 結構問題更難 : 因為結構都是深植人心的 : 更難從客觀的舉動上看出強制的存在 : 第三,法官為什麼不去考量權力關係的不對等? : 嗯,我想,法官以227審判應該就算是有考量了 : 為什麼一定要看221+222這一段? : 如果是要強調權力關係的不對等,不只在女童性侵案件中有 : 而是在所有的性侵案件中都是常態 : 那我建議 : 不妨把「性自主」的觀念整個拿掉 : 改以保障貞操、保障弱勢的觀點切入 : 會更加師出有名 : : 修法驅「強制」幽靈 : : 日前司法院將女童性侵案所引發的爭議界定為「法條適用問題」,並且主張透過修法明 : : 訂年齡限制來解決問題。而最高法院剛發佈的刑事庭決議統一法律見解,則將7歲以上未 : : 滿14歲的非合意性交、對未滿7歲兒童的性交,全部認定為加重強制性交罪。司法院與最 : : 高法院兩者的思考模式完全弄錯了方向。修法所必須解決的,主要不是年齡問題,而是應 : : 該根本地釐清性侵害的強制概念。難道7歲以上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不會發生沒有抗拒 : : 行為,但仍違反其意願的強迫性交嗎?法院之所以會有這樣性別盲目的見解,與現行性自 : : 主罪章的缺失有關。 : 我的看法是 : 問題不是「有沒有這樣的事」 : 而是「我們怎麼知道它是這樣的事」 : 這個決議是有許多問題 : 但是並不包括陳教授所說的這一個 : 因為「七歲以下都算」,並不表示「七歲以上都不算」 : 七歲以上,要說有,那得想辦法證明它有 : : 由於1999年修法沒有完全清除「典型強制」的遺緒,繼續沿用「強制」、「乘機」、「 : : 利用權勢」為性交的不當分類,因此使得意願的認定產生了混淆的可能性。為了杜絕強制 : : 概念的爭議,也為了真正保障平等的性自主權,根本之道是應該全面翻修妨害性自主罪章 : : ,徹底驅除典型強制的鬼魅,必須有當事人積極的同意,才算是沒有違反意願。如此,性 : : 自主的實踐才能建立在真正的合意之上,而非一方的強制與她方的臣服。 : : 2010年09月15日蘋果日報 : : 文章連結: :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814028/IssueID/20100915 : 除非修法能把強制性交的構成要件行為 : 與「抗拒與否」的存在發生經驗上或論理上的矛盾 : 否則要清除所謂「典型強制」的遺緒 : 我看很難 -- 許多人的心靈先老,許多人的精神先老。 有些人年輕時就老了,但是,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1.14.185

10/05 12:41, , 1F
瀰漫舉證責任倒置的味道?我想可能是你嗅覺的問題......
10/05 12:41, 1F

10/05 12:43, , 2F
「言說責任」不等同於「舉證責任」,後者不過是前者在法庭
10/05 12:43, 2F

10/05 12:44, , 3F
上的運用。我想幾篇文章下來想討論的是溝通與言說的責任分
10/05 12:44, 3F

10/05 12:45, , 4F
配吧......那跟刑法上舉證責任或無罪推定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10/05 12:45, 4F

10/05 12:47, , 5F
這有必要釐清......
10/05 12:47, 5F

10/05 12:50, , 6F
其他部分我覺得你說得不錯。
10/05 12:50, 6F

10/05 21:04, , 7F
我想表達的,是這樣:
10/05 21:04, 7F

10/05 21:05, , 8F
「權力結構無所不在,法官也必須正視它。」這項命題,
10/05 21:05, 8F

10/05 21:07, , 9F
似乎隱含了「除有證據足認被害人積極同意,否則即違反其
10/05 21:07, 9F

10/05 21:07, , 10F
意願。」
10/05 21:07, 10F

10/05 21:08, , 11F
這兩個命題結合起來,就變成:「由於無所不在的權力結構
10/05 21:08, 11F

10/05 21:09, , 12F
,可推定被告違反被害人之意願。」
10/05 21:09, 12F

10/05 21:10, , 13F
「積極同意」跟「舉證責任倒置」之間當然不存在邏輯關係
10/05 21:10, 13F

10/05 21:14, , 14F
但權力結構,一方面為陳教授一再強調,另一方面又難以在
10/05 21:14, 14F

10/05 21:15, , 15F
刑法的法律論證中找到適切的定位時,舉證責任倒置的幽靈
10/05 21:15, 15F

10/05 21:15, , 16F
將無所不在。
10/05 21:15, 16F
文章代碼(AID): #1CgWiwPp (LegalThe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gWiwPp (Legal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