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 黃蘗斷際禪師宛凌錄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create)時間2年前 (2021/07/18 17: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 豈在言說?言說祇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師云: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 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 恆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 常。所以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 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 ,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師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 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 ,非關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 等法。所以道: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佛至祖,並不論 別事,唯論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疑同真 )實;所以此意難信,達磨來此土,至梁魏二國,祇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會即 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 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問:佛度眾生否?師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 得。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師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佛與眾生,盡是汝作妄見,只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纔作佛見,便被佛障; 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 猴放一捉一,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 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解,總須捨卻,所以除去所 有,唯置一床寢疾而臥,祇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 得名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亦不異;心既無為, 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盡十方空界同一心 體,心本不異,法亦不異,祇為汝見解不同,所以差別;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 色有異;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祇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 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眾生相。云: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 生耶?師云: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佛性與眾生性,為同為別?師云:性無同異。若約三乘教,即說有佛性有眾生性,遂 有三乘因果,即有同異。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惟指一心:非同非異, 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 來,不應更見;祇教你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 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 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 義,所以云:彌勒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 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權以虛空為喻,圓 同太虛,無欠無餘,等閑無事,莫彊辯他境,辯著便成識。所以云:圓成沈識海,流轉若 飄蓬,祇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彊處即如意,弱處即不如意 ,似者箇見解,有什麼用處?我向汝道:等閒無事,莫謾用心,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所以 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文殊即實智,普賢即 權智,權實相對治,究竟亦無權實,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眾生,無有異見;纔有佛見, 便作眾生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便成二鐵圍山,被見障故。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 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所以無無 明,亦無無明盡。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名之為法;見法故,名之為佛。佛 法俱無,名之為僧,喚作無為僧,亦名一體三寶。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 眾求,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僧。 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 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 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祇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 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師云: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問:何者是佛?師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即佛。若離於心,別 更無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師云: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 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 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師云:十方諸佛出世,祇共說一心法,所 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論這箇法,豈是汝於 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這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 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歧路心,一切取捨心,心 如木石,始有學道分。云: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師云: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 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云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師云:汝今覺妄起 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 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纔 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 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 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 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 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 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曾說著一字。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師云:菩提 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云:如何發菩提心?師云: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 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 ,任你三祇劫修,亦祇得箇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 不相似。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 ,處處皆圓;萬類之中,箇箇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 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 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為眾生說法?師云:佛慈悲者,無緣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 佛可成,悲者不見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 幻人說法;這箇法,若為道我從善知識言下領得、會也、悟也;這箇慈悲,若為汝起心動 念學得他見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無益。 問:何者是精進?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彊精進;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 遊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師云:無心便是行此道,更說什麼得與不得?且如瞥起一念, 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妄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問:如何是出三界?師云: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如來出世,為破三有;若無一 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百 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 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磨從西天來 ,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 求。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 有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祖師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若不應緣之時,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蹤跡。既知如 此,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 ,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受種種苦。淨名云: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 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 乃至人天地獄六道脩羅盡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 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若不會此意,縱你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 陸諸神;如此修行,當復何益?誌公云: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 息知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淨名云: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人臥疾, 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裏紛紛不定,任你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 殺祇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墜,知歸生死輪 迴;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誌公云: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 ,如癡人相似,世人盡不識你,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 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 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 一向不生,祇是隨意而生,經云:菩薩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 魔業;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 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 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裏明明,所 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卻。淨名云除去所有,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祇是除去心中作見解 處;又云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 空。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祇對相當,便道契 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 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汝會得少許道理,祇得箇心 所法,禪道總沒交涉!所以達磨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忘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 。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 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 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毫的量,是無依倚、無粘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 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 師本是閩中人。幼於本州黃蘗山出家。額問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志竟沖澹。後遊天台, 逢一僧如舊識,乃同行;屬澗水暴漲師倚杖而止,其僧率師同過。師云:請兄先過,其僧 即浮笠於水上便過。師云:我卻共箇稍子作隊,悔不一棒打殺! 有僧辭歸宗。宗云:往甚處去?云:諸方學五味禪去。宗云: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裏祇是 一昧禪。云:如何是一味禪?宗便打。僧云:會也會也。宗云:道道。僧擬開口,宗又打 。其僧後到師處,師問甚麼處來?云:歸宗來。師云:歸宗有何言句。僧遂舉前話。師乃 上堂舉此因緣云: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箇箇屙漉漉地,祇有歸宗較些子。 師在鹽官會裏,大中帝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 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是事。沙彌云 :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麤生。師云:這裏是什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 沙彌便走。 師行腳時到南泉。一日齋時,捧缽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下來見,便問長老什麼年中行道? 師云: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猶是王老師孫在。師便下去。師一日出次,南泉云:如許大 身材,戴箇些子大笠。師云:三千大千世界總在裏許。南泉云:王老師(ㄕˋ,好口腹也 )。師戴笠便行。 師一日在茶堂內坐。南泉下來,問: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理如何?師云:十二時中不 依倚一物。泉云:莫便是長老見處麼?師云:不敢!泉云:漿水錢且置,草鞋錢教什麼人 還?師便休。後溈山舉此因緣問仰山:莫是黃蘗搆他南泉不得麼?仰山云:不然!須知黃 蘗有陷虎之機。溈山云:子見處得與麼長! 一日普請。泉問什麼處去?師云:擇菜去。泉云:將什麼擇?師豎起刀子。泉云:只解作 賓,不解作主。師招三下。一日五人新到,同時相看,一人不禮拜,以手畫一圓相而立。 師云:還知道好隻獵犬麼?云:尋羚羊氣來。師云:羚羊無氣,汝向什麼處尋?云:尋羚 羊蹤來。師云:羚羊無蹤,汝向什麼處尋?云:尋羚羊跡來。師云:羚羊無跡汝向什麼處 尋?云:與麼則死羚羊也。師便休。來日陞座退,問昨日尋羚羊僧出來,其僧便出。師云 :老僧昨日後頭未有語在,作麼生?其僧無語。師云:將謂是本色衲僧,元來祇是義學沙 門。 師曾散眾在洪州開元寺。裴相公一日入寺行次。見壁畫,乃問寺主:這畫是什麼?寺主云 :畫高僧。相公云:形影在這裏,高僧在什麼處?寺主無對。相公云:此間莫有禪僧麼? 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請師相見,乃舉前話問師。師召云:裴休!休應:諾!師云:在 什麼處?相公於言下有省,乃再請師開堂。 上堂云:汝等諸人盡是哃酒糟漢,與麼行腳,笑殺他人,總似與麼容易,何處更有今日? 汝還知大唐國裏無禪師麼?時有僧問:祇如諸方,見今出世,匡徒領眾,為什麼卻道無禪 師?師云:不道無禪,祇道無師。後溈山舉此因緣問仰山云:意作麼生?仰山云:鵝王擇 乳,素非鴨類。溈山云:此實難辨。 裴相一日托一尊佛於師前胡跪云:請師安名。師召云:裴休。休應:諾。師云:與汝安名 竟。相公便禮拜。相公一日上詩一章。師接得便坐卻。乃問:會麼?相公云:不會。師云 :與麼不會,猶較些子;若形紙墨,何有吾宗?詩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千徒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願欲事師為弟 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師答曰: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雖有一雙無事手,不 曾祇揖等閑人。 夫學道者,先須屏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 過,更不追尋,是為甚深。入如來禪,離生禪想。從上祖師唯傳一心,更無二法。指心是 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門,如斯之法,汝取次人到這裏 擬作麼生學?所以道:擬心時被擬心魔縛,非擬心時又被非擬心魔縛,非非擬心時又被非 非擬心魔縛。魔非外來,出自你心,唯有無神通、菩薩,足跡不可尋;若以一切時中,心 有常見,即是常見外道。若觀一切法空,作空見者,即是斷見外道。所以三界唯心,萬法 唯識,此猶是對外道邪見人說;若說法身以為極果,此對三賢十聖人言。故佛斷二愚:一 者微細所知愚,二者極微細所知愚。佛既如是,更說什麼等妙二覺來?所以一切人但欲向 明,不欲向闇;但欲求悟,不受煩惱無明;便道佛是覺,眾生是妄;若作如是見解,百劫 千生輪迴六道,更無斷絕。何以故?為謗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眾 生且不闇,法無明闇故;佛且不彊,眾生且不弱,法無彊弱故;佛且不智,眾生且不愚, 法無愚智故。是你出頭,總道解禪,開著口便病發;不說本,祇說末;不說迷,祇說悟; 不說體,祇說用;總無你話論處,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無;緣起不有,緣滅不無; 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無法無本心 ,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 幻如化,即流入過去佛;過去佛且不有,未來佛且不無,又且不喚作未來佛;現在念念不 住,不喚作現在佛;佛若起時,即不擬他是覺是迷、是善是惡,輒不得執滯他、斷絕他; 如一念瞥起,千重關鎖鎖不得,萬丈繩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爭合便擬滅他止他?分明 向你道爾燄識,你作麼生擬斷他;喻如陽燄,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始道遠,看時 祇在目前;你擬趁他,他又轉遠去;你始避他,他又來逐你;取又不得,捨又不得。既若 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爾,即不用愁他慮他。如言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如手翻覆一般, 此是三乘教之極也;據我禪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後念且不是聖;前念不是佛,後念不是 眾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 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 然;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 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 心;一切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說什麼內之與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不 可道這箇蜜甜,餘底苦也,何處有與麼事?所以道:虛空無內外,法性自爾;虛空無中間 ,法性自爾;故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元同一體;生死涅槃,有為無為,元同 一體;世間出世間,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亦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 ,有亦空、無亦空,盡恆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處有佛度眾生?何處有眾生受 佛度?何故如此?萬法之性自爾故。若作自然見,即落自然外道;若作無我、無我所見, 墮在三賢十聖位中。你如今云何將一尺一寸,便擬量度虛空?他分明向汝道法法不相到, 法自寂故,當處自住,當處自真;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總空,故名法 性空;乃至千途異說,皆不離你之本心。如今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薩者,皆指葉為 黃金、拳掌之說;若也展手之時,一切大眾若天若人,皆見掌中都無一物。所以道本來無 一物,何處有塵埃?本既無物,三際本無所有;故學道人單刀直入,須見這箇意始得。故 達磨大師從西天來至此土,經多少國土,祇覓得可大師一人,密傳心印,印你本心;以心 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際,等法性。法性空中,誰是授記人?誰是 成佛人?誰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不可以心得,心無 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 ,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所以道無一法可得;祇 教你了取本心,當下了時,不得了相;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 得者不自覺知,不得者亦不自覺知;如此之法,從上已來,有幾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 己者有幾人?如今於一機一境、一經一教、一世一時、一名一字、六根門前領得,與機關 本人何別?忽有一人出來,不於一名一相上作解者,我說此人盡十方世界覓這箇人不可得 ,以無第二人故,繼於祖位,亦云釋種,無雜純一,故言王若成佛時,王子亦隨出家,此 意大難知!祇教你莫覓、覓便失卻;如癡人山上叫一聲,響從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尋覓 不得,又叫一聲,山上響又應,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萬劫,祇是尋聲逐響人,虛生浪 死漢!汝若無聲即無響,涅槃者;無聞無知無聲,絕跡絕蹤,若得如是,稍與祖師鄰房也 。 問:如王庫藏內,都無如是刀。伏願誨示。師云:王庫藏者,即虛空性也,能攝十方虛空 世界,皆總不出你心,亦謂之虛空藏菩薩。你若道是有是無、非有非無,總成羊角;羊角 者,即你求覓者也。 問:王庫藏中有真刀否?師云:此亦是羊角。云:若王庫藏中本無真刀,何故云王子持王 庫中真刀出至異國,何獨言無?師云:持刀出者,此喻如來使者。你若言王子持王庫中真 刀出去者,庫中應空去也。本源虛空性,不可被異人將去,是什麼語設你有者,皆名羊角 。 問:迦葉受佛心印得為傳語人否?師云:是。云:若是傳語人,應不離得羊角。師云:迦 葉自領得本心,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領得如來心,見如來意,見如來色相者,即屬如來使 ,為傳語人。所以阿難為侍者二十年,但見如來色相,所以被佛訶云:唯觀救世者,不能 離得羊角。 問:文殊執劍於瞿曇前者如何?師云:五百菩薩得宿命智,見過去生業障;五百者即你五 陰身是;以見此夙命障故,求佛求菩薩涅槃;所以文殊將智解劍,害此有見佛心故,故言 你善害。云:何者是劍?師云:解心是劍。云:解心既是劍,斷此有見佛心,祇如能斷見 心何能除得?師云:還將你無分別智,斷此有見分別心。云:如作有見,有求佛心,將無 分別智劍斷,爭奈有智劍在何?師云:若無分別智,害有見無見,無分別智亦不可得。云 :不可以智更斷智,不可以劍更斷劍。師云:劍自害劍,劍劍相害,即劍亦不可得;智自 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喪,亦復如是。 問:如何是見性?師云:性即是見,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性。聞即是性,不可以性更 聞性,祇你作性見能聞能見性,便有一異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見者,不可更見你。云何 頭上更著頭?他分明道:如盤中散珠,大者大圓,小者小圓,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礙, 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時。且眾生不見佛,佛不見眾生; 四果不見四向,四向不見四果;三賢十聖不見等妙二覺,等妙二覺不見三賢十聖;乃至水 不見火,火不見水;地不見風,風不見地;眾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無去來 ,無能所見。既如此,因什麼道我見我聞,於善知識處得契悟,善知識與我說法,諸佛出 世與眾生說法。迦旃延祇為以生滅心傳實相法,被淨名呵責。分明道:一切法本來無縛, 何用解他?本來不染,何用淨他?故云:寶相如是,豈可說乎?汝今祇成是非心、染淨心 ,得一知一解,遶天下行,見人便擬定當取:誰有心眼,誰彊誰弱;若也如此,天地懸殊 ,更說什麼見性? 問:既言性即見、見即性,祇如性自無障礙、無劑限,云何隔物即不見?又於虛空中,近 即見、遠即不見者,如何?師云:此是你妄生異見;若言隔物不見,無物言見,便謂性有 隔礙者,全無交涉;性且非見非不見,法亦非見非不見。若見性人,何處不是我之本性? 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總是我之性淨明體。故云見色便見心,色心不異故,祇為取相 作見聞覺知。去卻前物始擬得見者,即墮二乘人中依通見解也。虛空中近則見,遠則不見 ,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內亦非外,非近亦非遠。近而不可見者,萬物之性也;近尚 不可見,更道遠而不可見,有什麼意旨? 問:學人不會,和尚如何指示?師云:我無一物,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你無始已來,祇 為被人指示,覓契覓會,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一 念不想,即是無想身;決定不遷流造作,即是無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別,即是無識身;你 如今纔別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故善財童子一 百一十處求善知識,祇向十二因緣中求;最後見彌勒,彌勒卻指見文殊;文殊者即汝本地 無明。若心心別異向外求善知識者,一念纔生即滅,纔滅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已來,即五聚之生滅;五聚者五陰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 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若有所住著,即身為死屍,亦云守死屍鬼。 問:淨名默然,文殊讚歎云:是真入不二法門,如何?師云: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說 與不說,即有起滅;無言說時,無所顯示,故文殊讚歎。云:淨名不說,聲有斷滅否?師 云:語即默、默即語,語默不二,故云聲之實性亦無斷滅,文殊本聞亦無斷滅。所以如來 常說,未曾有不說時;如來說即是法,法即是說,法說不二故。乃至報化二身、菩薩聲聞 ,山河大地、水鳥樹林,一時說法。所以語亦說、默亦說,終日說而未嘗說。既若如是, 但以默為本。 問:聲聞人藏形於三界,不能藏於菩提者,如何?師云:形者質也。聲聞人但能斷三界見 修,已離煩惱,不能藏於菩提,故還被魔王於菩提中捉得,於林中宴坐,還成微細見菩提 心也。菩薩人已於三界菩提決定不捨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覓他不得;不捨故,外魔亦覓 他不得。汝但擬著一法,印子早成也;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無相文現; 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為虛空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印本不有。十方虛空世界諸 佛出世,如見電光一般。觀一切蠢動含靈,如響一般。見十方微塵國土,恰似海中一滴水 相似。聞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異,法法不異,乃至千經萬論,祇為你之一心; 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問: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師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 謂之貪利。如今學人,不積功累德,見者便擬學,與歌利王何別?如見色時,壞卻仙人眼 ;聞聲時壞卻仙人耳,乃至覺知時,亦復如是;喚作節節支解。云:祇如仙人忍時,不合 更有節節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師云:你作無生見、忍辱解、無求解,總是傷 損。云:仙人被割時,還知痛否?又云:此中無受者,是誰受痛?師云:你既不痛,出頭 來覓箇甚麼? 問:燃燈佛授記,為在五百歲中、五百歲外?師云:五百歲中不得授記。所言授記者,你 本決定不忘,不失有為,不取菩提,但以了世非世,亦不出五百歲外別得授記,亦不於五 百歲中得授記。云:了世三際相不可得已否?師云:無一法可得。云:何故言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師云:五百世長遠,當知猶是仙人;故然燈授記時,實無少法可得。 問:教中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者,如何?師云:若以三無數劫修行,有 所證得者,盡恆沙劫不得。若於一剎那中獲得法身,直了見性者猶是三乘教之極談也。何 以故?以見法身可獲故,皆屬不了義教中收。 問:見法頓了者,見祖師意否?師云:祖師心出虛空外。云:有限劑否?師云:有、無限 劑,此皆數量對待之法。祖師云:且非有限量,非無限量,非非有無限量,以絕待故。你 如今學者,未能出得三乘教外,爭喚作禪師?分明向汝道:一等學禪,莫取次妄生異見, 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一行一住一剎那間,念念不異;若不如是,不免輪迴。 問: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何故佛身舍利八斛四斗?師云:你作如是見,祇見假舍利,不 見真舍利。云:舍利為是本有,為復功勳?師云:非是本有,亦非功勳。云:若非本有, 又非功勳,何故如來舍利,唯鍊唯精,金骨常存?師乃呵云:你作如此見解,爭喚作學禪 人,你見虛空曾有骨否?諸佛心同太虛,覓什麼骨?云:如今見有舍利,此是何法?師云 :此從你妄想心生,即見舍利。云:和尚還有舍利否?請將出來看。師云:真舍利難見, 你但以十指撮盡妙高峰為微塵,即見真舍利。 夫參禪學道,須得一切處不生心,祇論忘機即佛道隆,分別即魔軍盛,畢竟無毛頭許少法 可得。 問:祖傳法付與何人?師云:無法與人。云:云何二祖請師安心?師云:你若道有,二祖 即合覓得心;覓心不可得故,所以道與你安心竟;若有所得,全歸生滅。 問:佛窮得無明否?師云:無明即是一切諸佛得道之處,所以緣起是道場,所見一塵一色 ,便合無邊理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道場者無所得也,我向你道祇無所得,名為坐道場 。云:無明者為明為暗?師云: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謝之法;無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 祇是本明,不明不暗,祇這一句子,亂卻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 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其無礙慧,出過虛空,無你語論處。釋迦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忽 有一菩薩出來一跨,跨知三千大千世界,不出普賢一毛孔,你如今把什麼本領擬學他?云 :既是學不得,為什麼道: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如之何?師云:歸源性無二者,無 明實性,即諸佛性。方便有多門者,聲聞人見無明生,見無明滅;緣覺人但見無明滅,不 見無明生,念念證寂滅;諸佛見眾生終日生而無生,終日滅而無滅,無生無滅,即大乘果 ;所以道: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舉足即佛,下足即眾生;諸佛兩足尊者,即理足、 事足、眾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學佛,即嫌著眾生,若嫌著 眾生,即是謗他十方諸佛;所以佛出世來,執除糞器,蠲除戲論之糞,祇教你除卻從來學 心見心,除得盡,即不墮戲論,亦云搬糞出,祇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 決定不分別佛與眾生,一切盡不分別,始得入我曹溪門下。故自古先聖云:少行我法門, 所以無行為我法門,祇是一心門,一切人到這裏盡不敢入,不道全無,祇是少人得,得者 即是佛。珍重!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 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 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 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祇得三箇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 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師於唐大中年中終於本山。宣宗敕謚斷際禪師。塔日廣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93.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26602087.A.766.html
文章代碼(AID): #1Wy_fdTc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