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地藏十輪經》〈無依行品〉夢參老和尚講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lilneige)時間13年前 (2011/05/30 08:09),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26 (看更多)
http://hi.baidu.com/fojin/blog/item/6142dd8f893a26f8503d927e.html “復次大梵,又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 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為十?一者樂著事業, 二者樂著談論,三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豔色, 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 十者樂著尋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 還有十法,如果具足這十法,你想修得諸定, 高深一點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過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這十種 的無依法,隨有一法,也會捨掉,也會退墮、退失,沒有了。 這十種名詞,下面會一個一個解釋。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 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 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噁心心所有法, 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或被呵罵,或被捶打,或被斷截肢節手足。 由是因緣,或成重病,長時受苦,或疾命終,於三惡趣隨生一所, 乃至或生無間地獄,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 如是等類,退失靜慮,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大梵當知”,佛又叫這位大梵天,跟他說,他是當機眾。 這十種的 無依行法,要修定的,隨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諸三摩地,想求三昧 求得深定,是不可能的。 不但不可能成現生的,過去有的,“尋還退失”。 “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 發起噁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犯諸過罪”, 是說定修不到,還有別的善法呢?所餘的諸善法聚。 “所餘諸善法”, 是指什麼呢?沒有得到定,那麼我們誦經,作佛事,這也是善事, 這也是善法聚。 有這等事,假這個餘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 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緣。 因為信三寶的人,布施供養了。 因為有這個因緣,他就去追求。 追求就去化了,這是化緣的意思。 化緣的時候,有時得到了,有時得不到。 他的心裡,就生起惡念。 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與心相應的,而且是同時發起的, 與心同時發起的。 心只是八識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 但是 心生起個惡念與心相應的忿隨煩惱都來了,那是與心相應的、 一起同時發起的。 在這個國土裡,在這國王大臣等所,他會犯很多錯誤的,因為他追求 這個受用,以這個心識緣去追求。 去追求了,就會犯很多的過錯, 犯了過錯就被這個國王大臣訶責,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斷手足、 胳臂、肢節,也就是四肢。 或是受了捶打,之後,或者成了重病, 或者長時間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終。 命終之後墮到三惡趣了, 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乃至生到無間地獄了。 這裡佛只是舉 個例子,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 這三種是外道。 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阿難的哥哥,他是犯 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當佛。 像如是等類, 他們都退失靜慮,也就是退失定。 過去有的,乃至於習靜慮、 習定的時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墮到無間地獄了,受無量的種種 難忍大苦。 苦難很多,“難忍大苦”。 你們看《地藏經》里當中有些苦,如果以我們這個肉體去承受, 是無法忍受的。 如果你想那個苦,你會受不了。但是受到了, 你無力抵抗,也就受了。 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們過去受了, 都忘了。 無量劫來,誰都受過,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 如果 那個境界再現前的話,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點。 知道苦,就不敢再造業了。 這幾個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 提婆達多修道修了 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時候是很好的,後來他沒有成道,他就抱怨, 去找外道,去學神通。 神通學到了,他就作惡事了,這就退失了。 “爾時世尊告阿若多僑陳那言:吾聽汝等給阿練若修定苾芻 最上房舍最上臥具最上飲食,一切僧事皆應放免。所以者何? 諸修定者若乏資緣,即便發起一切噁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 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須具足因緣,資糧必須得具足。 佛又重說了。 佛最初成道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僑陳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 的第一個,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 受比丘戒的當中,他是第一個, 他們一共有五個人。 這五個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 他們 以前是在皇宮隨著佛一同出家的。 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 佛一起修,後來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們以為佛退道心了, 不修苦行,他們也就離開佛了,到鹿野苑去修。 鹿野苑離菩提迦耶 沒有好遠,佛在迦耶菩提場成道之後,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們五個, 給他們說法。 他們五個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說阿若僑陳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 佛為什麼要跟他說呢?因為房舍、臥具、飲食,都是聽他的安排。 佛就跟他說,我許可你給那個修定的比丘,給他最好的房舍, 最好的臥具,最好的飲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應當勞動的事都免了, 叫他安心修定。 為什麼要這樣作呢?所以者何?這就是徵啟的意思。 我為什麼要許可你對這修定者,給他們這麼好的照顧。 佛就跟他說,如果習定的人,沒有資糧,沒有很好的環境,他就會 生起噁心。 噁心雖然不是很嚴重的,可是他會抱怨,在修的時候, 不安心。 是這樣的意思,這種情形,大家可能有經驗過的。 我在上房山時,那些住茅蓬的道友們,有時候大家碰到一起, 到常住領完下來,拿了一小包用紙包的鹽巴。 “常住好慳吝, 才給我們這麼點的鹽呢?這三十天怎麼辦呢?一個月才發這麼一點 的鹽巴?”他說,常住苦,沒有供養。 那時候我們北方是發小米, 發玉米還好一點,經得起餓,小米就不太經得起餓。 哪有小米粥? 是小米,三十斤,常住還留三斤。 那麼,三十斤留三斤,一共發 給你二十七斤。 這一點鹽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飯, 修定的人需要的糧食不多。 我要說的就是他的抱怨。 資糧不足的時候,怎麼修行得下去? 那就去攀緣了。 像我們那時候出家不久,並不是老修行,也沒有 緣份。 老修行就想:“哪個施主該照顧我一下,該給我送來!” 或者他心裡就想這些,那定怎麼修?佛是了解眾生心,了解一切 的事物。 所以免了他們一切的勞務,照顧的特別好。 特別好了, 能不能修呢?兩者都不可以,增長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發心要供養修禪定、住靜的人,你要什麼 就給什麼。 有些人就到常住處,要最好的毛氈,他也給買,要好表, 他也給買。 而且每間屋子有暖水瓶,那時候是很高級的。 他要 那些人在那兒住定下來,每個屋子要暖水瓶,他給每人買一個。 身體住的不好,要吃餃子,在北方能吃餃子就是很高級的,他照樣 給他煮餃子。 而後,他這個禪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後, 他的福德不夠,修禪定的人漸漸的都跑光了,一個都沒有剩下, 他也結束了那間道場。 那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三五、三六、 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結束了。 過份苦不可以,過份好也不可以。 好了,他又放逸。 苦了, 他就抱怨。 可是,資緣是不能夠缺乏的,否則會引發起噁心所。 但是資緣特好,特方便,他的噁心所也成立了。 攀緣、貪求, 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 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墮到到 無間地獄,受無量難忍大苦。 --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文殊師利問經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88.22

05/30 11:57, , 1F
隨喜推^^
05/30 11:57, 1F

05/30 20:57, , 2F
隨喜
05/30 20:57, 2F

06/06 20:43, , 3F
南無地藏王菩薩
06/06 20:43, 3F
文章代碼(AID): #1Duk0cEy (Learn_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26 篇):
文章代碼(AID): #1Duk0cEy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