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苦》行的定義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嗡嘛呢叭咪吽)時間13年前 (2011/04/23 15:47),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meblessme (眾生之心皆我道場)》之銘言: : 佛陀是反對苦行的, : 某天我打坐打的又酸又痛(有坐骨神經痛), : 就在想, : 我坐的這麼痛苦,算不算苦行呢? : 很多人修忍辱也忍的很痛苦,算不算苦行呢? : 守戒的人,明明很想作又要忍也很痛苦,算不算苦行呢? : 法門是要我們不斷超越自己, : 而且那些成功的人不都是受了多少苦才能成就的, : 這樣說來,佛陀反對的苦行, : 苦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 個人內心的答案是:不爽不要作 : 可是看不開啊!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書摘自 正信的佛教 by 聖嚴法師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 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 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煉,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有 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苦是指以為持了牛戒吃草、持 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後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 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眾生)解脫。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餘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認為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為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佛陀成佛, 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養復原之後(《增一阿含經.增上品之八》 )。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理性的苦行 。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助他人(眾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長阿含經》卷八中,有著這樣的敍述: 佛對尼俱陀梵志說:「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糞,或食鹿 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臥荊棘者……或 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像這樣的苦 行,佛陀是極端反對的,因為那是除了自討苦吃就毫無意義,既不能修身養生,又不能修 心入定,更談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訴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 ,恭敬禮事……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聞他正義,歡喜印可… …不自稱譽,不毀他人……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 ……精勤不忘,好習禪定,多修智慧……不為貢高憍慢自大……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 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積善不已……不懷憎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 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不信因果為邪見),亦無邊見(不是中道,便是邊見:相信靈魂永 恆不變,或者不信死後另有境界),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我們讀了這一節佛教的苦行法門,該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它的內容,無非是持戒、禪定、 智慧等的解脫法,但也正是人間世的處世法。但這尚是屬於理性的求解脫的法門。到了大 乘經中,更加鼓勵我們去大施大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了,為了救濟眾生可以犧牲自己 的一切,並且要發願生生世世救濟眾生而犧牲自己,乃至做到「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 ,不是菩薩捨身命處」。像這樣的菩薩行,能說不是大苦行嗎?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須檢束身心,刻苦自勵,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 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精勤於道業的修持,努力於事業的發展,貢獻於大 眾的公益──發大願心,為全體人類義務勞役,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乃至犧牲自己而救 濟他人,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煙火食,不過人的生活,而以顯異出奇作標 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 楞嚴咒心: 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 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謗尼泮○虎信 都嚧甕泮○娑婆訶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烏尼卡,施 達打巴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5.225.181 ※ 編輯: penetrating 來自: 112.105.225.181 (04/23 15:50)

04/23 17:15, , 1F
謝謝,我再想一下
04/23 17:15, 1F

04/23 23:41, , 2F
推 法師好文
04/23 23:41, 2F

04/24 13:15, , 3F
推 所謂的苦行指的是菩提心 而不是純粹肉體的辛勞
04/24 13:15, 3F

04/24 23:17, , 4F
3樓正解
04/24 23:17, 4F
文章代碼(AID): #1DieGcTu (Learn_Buddha)
文章代碼(AID): #1DieGcTu (Learn_Buddha)